首页 / 正文

自叙第三十六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于时年甫十有二矣。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辞以获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次又读《史》、《汉》、《三国志》。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自汉中兴与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周。其所读书,多因假赁,虽部帙残缺,篇第有遗,至于叙事之纪纲,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

但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旅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书,恣情披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间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郝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

及年以立,言悟日多,常恨时无同好,可与言者。维东海徐坚,晚与之遇,相得甚欢,虽古者伯牙之识锺期,管仲之知鲍叔,不是过也。复有永城朱敬则、沛国刘允济、义兴薛谦光、河南元行冲、陈留吴兢、寿春裴怀古,亦以言议见许,道术相知。所有榷扬,得尽怀抱。每云:"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知我者不过数子而已矣。"

昔仲尼以睿圣明哲,天纵多能,睹史籍之繁文,惧览者之不一,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以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入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迄于周。其文不刊,为后王法。自兹厥后,史籍逾多,苟非命世大才,孰能刊正其失?嗟予小子,敢当此任!其于史传也,尝欲自班、马已降,讫于姚、李、令狐、颜、孔诸书,莫不因其旧义,普加厘革。但以无夫子之名,而辄行夫子之事,将恐致惊末俗,取咎时人,徒有其劳,而莫之见赏。所以每握管叹息,迟回者久之。非欲之而不能,实能之而不敢也。

既朝廷有知意者,遂以载笔见推。由是三为史臣,再入东观。每惟皇家受命,多历年所,史官所编,粗惟纪录。至于纪传及志,则皆未有其书。长安中,会奉诏预修唐史。及今上即位,又敕撰《则天大娃皇后实录》。凡所着述,尝欲行其旧议。而当时同作诸士及监修贵臣,每与其凿枘相违,龃龉难入。故其所载削,皆与俗浮沈。虽自谓依违苟从,然犹大为史官所嫉。嗟乎!虽任当其职,而吾道不行;见用于时,而美志不遂。郁怏孤愤,无以寄怀。必寝而不言,嘿而无述,又恐没世之后,谁知予者。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昔汉世刘安着书,号曰《淮南子》。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上自太公,下至商鞅。其错综经纬,自谓兼于数家,无遗力矣。然自《淮南》已后,作者无绝。必商榷而言,则其流又众。荩仲尼既殁,微言不行;史公着书,是非多谬。由是百家诸子,诡说异辞,务为小辨,破彼大道,故扬雄《法言》生焉。儒者之书,博而寡要,得其糟粕,失其菁华。而流俗鄙夫,贵远贱近,传兹牾,自相欺惑,故王充《论衡》生焉。民者,冥也,冥然罔知,率彼愚蒙,墙面而视。或讹音鄙句,莫究本源,或守株胶柱,动多拘忌,故应劭《风俗通》生焉。五常异,百行殊执,能有兼偏,知有长短。苟随才而任使,则片善不遗,必求备而后用,则举世莫可,故刘劭《人物志》生焉。夫开国承家,立身立事,一文一武,或出或处,虽贤愚坏隔,善恶区分,苟时无品藻,则理难铨综,故陆景《典语》生焉。词人属文,其体非一,譬甘辛殊味,丹素异彩,后来祖述,识昧圆通,家有诋诃,人相掎摭,故刘勰《文心》生焉。

若《史通》之为书也,盖伤当时载笔之士,其义不纯。思欲辨其指归,殚其体统。夫其书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上穷王道,下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自《法言》已降,迄于《文心》而往,固以纳诸胸中,曾不芥者矣。夫其为义也,有与夺焉,有褒贬焉,有鉴诫焉,有讽刺焉。其为贯穿者深矣,其为网罗者密矣,其所商略者远矣,其所发明者多矣。盖谈经者恶闻服、杜之嗤,论史者憎言班、马之失。而此书多讥往哲,喜述前非。获罪于时,固其宜矣。犹冀知音君子,时有观焉。尼父有云:"罪我者《春秋》,知我者《春秋》。"抑斯之谓也。

昔梁征士刘孝标作《叙传》,其自比于冯敬通者有三。而予辄不自揆,亦窃比于扬子云者有四焉。何者?扬雄尝好雕虫小技,老而悔其少作。余幼喜诗赋,而壮都不为,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其似一也。扬雄草《玄》,累年不就,当时闻者,莫不哂其徒劳。余撰《史通》,亦屡移寒暑。悠悠尘俗,共以为愚。其似二也。扬雄撰《法言》,时人竞尤其妄,故作《解嘲》以之。余着《史通》,见者亦互言其短,故作《释蒙》以拒之。其似三也。扬雄少为范、刘歆所重,及闻其撰《太玄经》,则嘲以恐盖酱瓿。然刘、范之重雄者,荩贵其文彩若《长扬》、《羽猎》之流耳。如《太玄》深奥,理难探赜。既绝窥逾,入加讥诮。余初好文笔,颇获誉于当时。晚谈史传,遂减价于知己。其似四也。夫才唯下劣,而迹类先贤。是用铭之于心,持以自慰。

抑犹有遗恨,惧不似扬雄者有一焉。何者?雄之《玄经》始成,虽为当时所贱,而桓谭以为数百年外,其书必传。其后张衡、陆绩果以为绝伦参圣。夫以《史通》方诸《太玄》,今之君山,即徐、朱等数君是也。后来张、陆,则未之知耳。嗟乎!傥使平子不出,公纪不生,将恐此书与粪土同捐,烟烬俱灭。后之识者,无得而观。此予所以抚卷涟,泪尽而继之以血也。

东海徐坚《旧书》本传:徐坚少好学,遍览经史。王方庆《三礼》之学,常就质疑,又赏其文章典实。杨再思曰:"此凤阁舍人样。"开元十三年,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以坚为学士,副张说知院事。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凡七入书府。《新书儒学传》:坚宽厚长者。太平公主用事,武攸暨屡邀请坚,坚不许。帝大集贤,幔舍在百司上。张说令揭大榜以侈其宠。坚望见,遽命撤之,曰:"君子乌取多尚人。"卒年七十余,谥曰文。按:徐、朱诸人皆刘氏石友,义取品概互证,故采掇加详。

牙期管鲍《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曲。每奏,子期辄穷其趣。伯牙叹曰:"善哉!善哉!""吾于何逃声哉!"又《力命》篇: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管仲尝叹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永城朱敬则《旧书》本传,敬则字少连。长安三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修国史。张易之、昌宗尝命画工图写武三思等十八人形像,号为《高士图》。每引敬则,固辞不就。其高洁守正如此。与三从兄同居四十余年,财产无异。《新书》:敬则请高史官选,以求名才。韦安石尝阅其移史,叹曰:董狐何以加!史官权重宰相,古圣贤臣所以畏惧也。

沛国刘允济《旧书》本传:允济少孤,事母甚谨。弱冠,降着作佐郎。尝采鲁哀公后十二世,接战国,为《鲁后春秋》。长安中,兼修国史。《新书》:允济尝曰:"史官善恶必书,""此权顾轻哉!而班生受金,陈寿求米,仆乃视如浮云耳。"

义兴薛谦光《旧书薛登传》:登本名谦光,博涉文史。每谈论前代故事,必广引证验,有如目击。与徐坚、刘子玄齐名友善。景云中,拜御史大夫。僧惠范恃太平公主权势,逼夺百姓。将加弹奏,或请寝之。谦光曰:"宪台理冤滞,何所回避。朝弹幕黜亦可矣。"遂奏之,反为所构出。开元中,转太子宾客。以与太子同名,敕赐名登。卒年七十三。

河南元行冲《旧书》本传:行冲博学多通,狄仁杰甚重之。性不阿顺,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犹蓄聚以自资也。""脯腊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疾。""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拜太常少卿。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秘书监马怀素卒,诏行冲代其职。表请通撰古今书目,为《群书四录》。卒年七十七。按行冲又尝着论,辩晋元帝出小吏牛金之诬,今见《杂说》中篇"牛继马后"注。

陈留吴兢《新书》本传:兢贯知经史,方直寡谐比。魏元忠、朱敬则荐兢才堪论撰,诏修国史。天宝初卒,年八十。兢叙事简核,号良史。初与刘子玄撰定《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颇言说已然可,赖宋等激励苦切,故转祸为忠。不然,皇嗣且殆。后说为相,读之心不善,知兢所为,即从容谬谓曰:"刘生书魏齐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曰:"子玄已亡,不可受诬地下。兢实书之,其草敌在。"说屡蕲改,辞曰:"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世谓今董狐云。

寿春裴怀古《旧书良吏传》:怀古为监察御史。圣历中,阎知微充使往突厥,怀古监其军。至虏廷,默啜立知微南面可汗,将授怀古伪职。怀古不从,将杀之,抗辞曰:"宁守忠以就死,不毁节以求生。请就斩所。"乃禁锢随军。后窜归。终幽州都督。《新书》:怀古清介审慎,在幽州时,韩琬以监察御史监军,称其驭士信,临财廉,为国名将云。按:所举知友七人,唯怀古不参史局,故末及之。

睹史籍讫于周凡八句,皆孔安国《尚书序》原文。

淮南子《汉淮南王传》:安为人好书,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别见《采撰》篇。按:本处盖指内书言,即今所传《鸿烈解》。

法言论衡扬雄《法言》,见《论赞》篇。王充《论衡》,见《采撰》篇。

风俗通《后汉应奉传》:子劭,字仲远,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识时俗嫌疑。劭《自叙》: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莫能原察。聊以不才,举尔所知。传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昔画者曰,犬马最难,鬼魅最易。犬马旦暮在人之前,不类不可,故难。鬼魅无形,无形者不见,故易。今俗语虽云浮浅,然其难矣。补按:节首"民者,冥也",语《晋书刑法志》王导等议。

人物志《三国魏志》:刘劭字孔才。黄初中尚书郎。作《皇览》,作《新律》篇,着《律略论》,作《都官考课条》,作《说略》,着《乐论》。凡所撰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余篇。阮逸《序》:予好阅古书,于史部中得刘劭《人物志》十二篇。其述性品之上下,才质之兼偏,研幽摘微,一贯于道,诚一家之善志也。

典语《隋志》儒家注:《典语》十卷,《典语别》二卷,并吴中夏督陆景撰,亡。《新》、《旧唐志》:陆景《典训》十卷。按:是书《隋志》云亡,《唐志》乃有十卷者存,而知几又见之,则亡者当但指《别》二卷也。或作"语",或作"训",未知孰是?

文心《南史文学传》:刘勰字彦和,梁天监中,东宫通事舍人。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其序略云:予齿在逾立,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寤而喜曰: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于是论之。既成,沈约取读,谓深得文理,常陈之几案。

孝标比敬通《梁文学刘峻传》:峻字孝标。其《自序》略曰:余自比冯敬通,而有同之者三,异之者四。敬通雄才冠世,志刚金石;余虽不及之,而节亮慷慨,一同也。敬通值中兴明君,而终不试用;余逢命世英主,亦摈斥当年,二同也。敬通有忌妻,至身操井臼;余有悍室,亦家道轲,三同也。其异之四曰:敬通虽芝残蕙焚,而为名贤所慕,风流郁烈,久而弥盛;余声尘寂漠,世不吾知,将同秋草,此四异也。按:敬通,后汉冯衍字。

芥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会不芥。李善《注》:刺鲠也。《字典》:亦作。又作,蒂芥之,颜师古音虿;果蒂之,《唐韵》音帝。

扬雄草撰《汉书》本传:哀帝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雄好古而乐道,用心于内,不求于外。时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钜鹿侯芭尝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刘歆亦观之,谓雄曰:空自苦,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桓谭曰:"必传,顾谭不及见也。张衡《与崔子玉书》:乃者披读《太玄经》,知子云极阴阳之数,心实与《五经》拟。《玄》四百岁其兴乎?陆绩《述玄》:雄受气纯和,韬真含道,建立《玄经》,与圣人同趣。桓谭谓之绝伦。又《法言》宋宋咸《序》:《法言》者,盖时有请问,子云用圣人之法以应答之也。东晋李轨为之注。

泪尽继血《说苑权谋》篇:下蔡威公事。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张廷玉
  平定三逆方略卷四十四·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二·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五·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四·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三·佚名
  一○四五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内则衍义》等书编纂臣工衔名情形片·佚名
  二十九、读书与看报·包天笑
  会昌·周绍良
  嗣圣·周绍良
  燕公楠传·宋濂
  张紞传·张廷玉
  卷二百二十三上·雍正
  第七节 唐初武功(六)·吕思勉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林式之·唐圭璋

      式之,福清人,林希逸门人,曾官潮阳通判。   酹江月   桐皋东去,又依然、烟际云边柔橹。赖有双台知己耳,牢落孤怀欲吐。小倚云根,细商心事,提起千年语。九天飞梦,别来长记幽渚。   试说北海归文,西山何事,犹不甘臣武。

  • 卷一 五十首·赵崇祚

    温助教庭筠 五十首菩萨蛮十四首 更漏子六首 归国遥二首 酒泉子四首 定西番三首 杨柳枝八首 南歌子七首 河渎神三首 女冠子二首 玉胡蝶一首菩萨蛮 温助教庭筠其一小山重迭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顋雪。懒起画蛾眉,

  • 卷四百五十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七·隐逸中·脱脱

        ◎隐逸中   ○王樵 张愈 黄晞 周启明 代渊 陈烈 孙侔 刘易 姜潜 连庶 章詧 俞汝尚 阳孝本 邓考甫 宇文之邵 吴瑛 松江渔翁 杜生 顺昌山人南安翁 张举   王樵,字肩望,淄州淄川人。居县北梓桐山。博通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八十三·乾隆

      宋【依通鉴晋纪例不书南】  髙宗皇帝【髙宗南渡迁都依晋元帝例加序】  帝名构徽宗第九子初封康王二帝北行遂即位于南京后迁都临安【本余杭郡南渡后开临安府为行在所】  【丁未】建炎元年夏五月康王构即皇帝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八·徐乾学

    宋纪三十八【起着雍执徐正月尽屠维大荒落十二月凡二年】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六年春正月己酉罢两川乾元节嵗贡织佛 先是南郊赏赐军士而汾州广勇军所得帛不逮他军一军大噪捽守佐堂下刼之约予

  • 李繯传·薛居正

    李繮,本为海州人,是伪吴国大丞相徐温的养子。徐温字叫敦美,也是海州人,开始时跟随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庐州起兵,逐渐升到军校职位。唐朝末年,青州王师范被梁太祖朱温围困,到淮南请求救兵,杨行密发兵救援,徐温当时担任小将,也在救

  • 十六年·佚名

    (壬子)十六年清乾隆五十七年春正月1月1日○辛未朔,上祈穀于社壇,仍詣太廟,展謁,奉審列朝冊寶。敎以去三年,已奉審頻頻展視,恐反褻瀆,今年則只自外奉審。至敦化門,招見朝正戶長,敎以如有邑弊,使之書進。○下勸農綸音曰:「月正元朝,維

  • 卷六·韩婴

    比干谏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遂解发佯狂而去。君子闻之,曰:“劳矣!箕子!尽其精神,竭其忠爱,见比干之事,免其身,仁知之至。”诗曰: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齐桓公

  • 二十三  天志上·墨子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若处家得罪于家长,犹有邻家所避逃之;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恶有处家而得罪于家长而可为也?”

  • 卷十八·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叶氏春秋传卷十八宋 叶梦得 撰昭公二九年春叔弓防楚子于陈许迁于夷夏四月陈灾外灾不书此何以书存陈也楚既灭陈而以其国灾告君子以为陈非楚之所得有此陈灾非楚灾也故正其名以存陈也叶子曰春秋灭国多矣君

  • 尚书疑义卷二·马明衡

    明 马明衡 撰夏书禹贡禹贡一书是纪禹治水制贡赋之事当尧之前岂无贡赋之法至禹乃制之耶盖洪水为灾増损不一禹之治水将天下整顿一畨然大畧亦必皆因其旧灋而折中之耳非禹一自创为新灋也随山刋木奠髙山大川是一篇之纲领

  • 卷四·佚名

    教外别传卷四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四祖下一世)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

  • 卷第三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三十四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之六如契经说。有二遍知。谓智遍知及断遍知。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分别契经义故。谓契经说有二遍知。谓智遍知及

  • 卷第九·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九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三十尼萨耆波夜提法之二佛住舍卫城。尔时尊者优陀夷。持衣与大爱道比丘尼作是言。善哉瞿昙弥。此衣为我浣染打。时大爱道即为浣染打已。送还语优陀夷言。此衣已浣染

  • 双溪集·苏籀

    诗文别集。宋苏籀撰。十六卷。籀字仲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辙之孙,迟之子,南渡后居婺州,官至监丞。是集为淳熙十六年(1189),其孙诩所辑编,卷一至五为诸体诗三百二十首,卷六为赋八首,卷七为表二十六篇,卷八为书十一

  • 风俗通义·应劭

    简称《风俗通》。东汉应劭著。原书30卷,今本仅存10卷。清·严可均在《全后汉文》中辑佚文6卷;《姓氏篇》自宋已佚,后又在明《永乐大典》中辑出,附录于末。198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除10卷外,还将

  • 选佛谱·智旭

    “选佛”之语,始于禅客点悟丹霞。而《选佛图》,传创自捺麻僧也。学士解缙作《升官图》,故捺麻僧作《选佛图》。必应博谙教乘,深知禅律,未有不达法门中事,辄敢师心自创立者。惜其失传,无从得见。万历己未,曾于留都,购一《升佛图

  • 七佛父母姓字经·佚名

    一卷,失译。增一阿含十不善品之别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