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下

  德明宫本南唐烈祖之旧宅,在后苑之北,即景阳台之故址。有太湖石特奇异,非数十人不能运致,即陈后主之假山遗址。其下有井,石栏有铭,字迹隐隐犹在。

  后苑有宫髻石,世传张祐旧物,上有“杜紫微杭州刻字柏寄”之迹,祐以其形若宫髻,故名之云。祐平生癖好太湖石,故三吴牧伯多以为赠焉。

  玄宗罢朝,多御延英殿听公卿奏事。因即其处为阁甚壮,有司请置额名,上以生月在孟春御,题为千春阁。

  朝元门三桥龙跃,镇国、天津、二曲尺、跨水覆屋,旧制文武大臣带平章事者,许乘马行过镇国、天津二桥,百官皆就二曲尺下马。

  玄宗迁都洪州,过芜湖江口水寿禅院,亲射偃盖松东南枝,遂枯死。至今御箭仍在。

  让皇在泰州赋诗曰:“江南江北旧家乡,二十年前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榭亦荒凉。烟凝远岫愁千叠,雨滴孤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回首细思量。”

  烈祖为尚书左仆射,年甫三十。自以居揖让之际,非老旧无以临众,乃服白发药,一夕皓然。

  让皇在泰州数年,每有嗣息及五岁,必有中使至,赐品官章服,然即日告卒。

  苏洪规筑扬州城,古冢中得石铭,其文曰:“日为箭兮月为弓,射四时兮何曾穷。但见天将明月在,不觉人随流水空。南山石兮高穹窿,夫人墓兮在其中。猿啼鸟叫烟,千年万年松柏风。”

  进士舒雅尝从郑元素学,元素为雅言:温韬乱时,元素随之,多发关中陵墓,尝入昭陵,见太宗散发以玉架卫之,两厢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钟王墨迹,兰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间,不知归于何所。

  宋齐丘出镇洪州,诏赐锦袍,烈祖亲为衣之。李建勋赠诗,有“一人看上马,双节引还乡”之句,时论荣之。冯延己、李建勋拜相,张义方献诗曰:“两处沙堤同日筑,其如启沃藉良谋。民间有病谁开口,府下无人只点头。”

  庄布访皮日休,不遇,因以书疏其短失,世颇传其文。日休子光邺尝为吴越王使,江南辄问江表何人近文最高,或对曰:“近世无闻,惟庄布赠皮日休书家藏一本。”光邺大惭。

  保大五年元日,大雪。诏太弟以下会宴登楼赋诗。遣中使就李建勋第示之,建勋与中书舍人徐铉、勤政殿学士张义方皆和进呈,复召建勋、义方、铉入,夜艾乃散。铉为之叙,太弟使名士画为图障。(按玄宗《元日大雪登楼诗》云:“珠帘高卷莫轻遮,往往相逢隔岁华。春气昨宵飘律管,东风今日放梅花。素姿好把芳姿掩,落势还同舞势斜。坐有宾朋尊有酒,可怜清味属侬家。”)

  李夷邺者,前唐诸孙。嗜酒不羁。保大初,以宗室贤才拜正卿,累经左降,逾年辄复旧官。玄宗上巳开宴,夷邺不在召中,乃献诗曰:“偶忆昔年逢上巳,轻舟柳岸宴群臣。人间蹇薄时时叹,天上风光日日新。玉帛已来诸国瑞,瑶池固有万年春。赋诗饮酒平生事,肠断金门愿再亲。”上赐御札曰:“我家有此狂宗正快哉。”

  徐铉为人忠厚,不以位貌骄人。在海州时,蒯亮为录事参军,铉与往还如僚友。亮授代铉,以诗送之曰:“昔时闻有蒯先生,二十年来道不行。抵掌曾谈天下事,折腰犹忤俗人情。老还上国风光少,贫裹归装结束轻。迁客临流倍惆怅,晚风黄叶满孤城。”有印粲者献诗曰:“不将才业暂时夸,人仰声名遍海涯。月满朝衣听禁漏,更阑分直扫宫花。谏书未上先焚稿,御笔曾传立草麻。见说下朝无一事,小池栽苇学僧家。”

  徐锴撰《义门陈氏书堂记》有“男女长幼以属会”之辞,既已授之,又密令写碑人自于末添一“食”字,或问其故,锴曰:“非食无以义聚,欲以此一字为陈氏子孙之诫耳。”

  李建勋致仕,自称“钟山公”,诏授司徒不起。学士汤悦致状贺之,建勋以诗答曰:“司空犹不作,那敢作司徒。幸有山公号,如何不见呼。”

  李建勋罢相,玄宗于西苑天全阁别置厅院待之,命右仆射孙晟同寓直焉。建勋进诗曰:“御苑赐房令待诏,此身殊胜到蓬瀛。禁中仙乐无时过,阶下常人不敢行。叠颖弄芳秋气落,丛柯耸翠露华清。天厨送食何功享,空咏康哉赞盛明。”

  张洎、潘祐俱为忘形之交。其后俱为中书舍人,乃相持,祐之死也,洎盖有力。

  韩熙载南迁上表略曰:“无横草之功可补于国,有滔天之过自累其身。老妻伏枕以呻S吟Y,稚子环床而坐泣。三千里路送孤客以何之,一叶扁舟乘病身而前去。”上悯之,遂留不遣。

  开宝中,张昭通判建州,奉敕至武夷山,清秋雨歇,闻云中仙乐自辰及酉不绝,大抵多竹声。昭故晓音律,审其曲有人间迎仙客云。

  开宝末,长老法伦梦金陵兵火四起,有书生朗吟曰:“东上波流西上船,桃源未必有真仙。干戈满目家何在,寂寞空山闻杜鹃。”

  秘书郎刁侃文安郡公(按文安郡公徐游,知诲子也。初名景游,避玄宗讳去景字)之爱婿姻连戚里,第宅萧洒。一日,侃弟妹于庭下忽见两人沿古槐而上,以瓦击中之,应手堕地,四肢虽具,长才二寸许,状如世所画夜叉,然瘗之。是夕侃家堂室之间鬼怪无数,或见大手,或呈巨颡,如是者三夕余。设醮谢之犹不已也。是时周维简讲易于侃别院,独无变怪。于是尽徙焉。维简方说泰卦,倦而假寐,恍惚中见冠裳者数百人前揖,自言:“昔自南岳来,寄居古槐,岁月已久。今刁侃弟妹皆无道横害二子,悲叹不堪,适当索偿。既匿先生之舍,且先生方讲圣经,非某措手之时,愿闻谈义容解脱之矣。”维简惊觉,为之斋沐,旬日终篇,鬼怪乃绝。安陆人毛生善食毒蛇,以酒吞之。尝至洪州以弄蛇取食,积十余年。有卖薪者自鄱阳来,夜梦老父云:“为我寄一蛇与毛生可乎?”卖薪者许之,至洪州运薪将尽,有蛇蟠船中,枨触不动。因悟前梦,携以访毛生,毛生拨之,忽啮其乳,大叫仆地,食顷已烂,亦不知蛇所在。

  金毅为御史判官,逮御史台主簿判覆刑司。岁余染疫,言见三囚荷校自陈罪不至死,而君误置于法。今得请于上帝,君本犹有三十余年在世,三人各折君十年,宜知之。明日毅卒。

  秘书监欧阳遇判大理寺日,奏当潭阳县令余绍卿死罪,时论冤之。既而绍卿常见形相随,遇恶之,乃请告至庐山九天使者庙,下设黄篆斋醮,以净阴冥然。绍卿亦至席间,其夕遇为鬼神推掷殿下而毙。

  宋齐丘至青阳,初命穴墙给食,俄又绝之,馁者数日。中使谓齐丘曰:“俟令公捐馆方供食耳。”以絮塞其口,遂卒。卒时有黑气起,直贯九华山。玄宗暮年禁中往往见齐丘、陈觉、李征古如生时,禳之不去,甚恶之。因议南幸,太子宏冀病,亦数见太弟为祟云。

  杨怀义为侍卫时,方在围中,铛鼎忽自厨中成行而出,列于庭下。又半夜戈戟忽有声,火出炎炎者数夕。俄而败下狱。

  贾诘善望气。罢节镇归阙时,舣舟江上忽见晚天气如鸾凤,须臾羽翼零落,色变为苍。诘叹曰:“此为我耳。”自是惨然不乐,及召对,果以忤旨谪授诸卫将军。

  殷文圭为举子时,尝经大泽中,遇大雨震电,仆乘皆踣,文圭安详如不闻。及至逆旅,从者怪之。试视文圭两耳皆有泥封塞云,后为翰林学士。

  魏羽肄业于白鹿洞,临赴举大醉卧百花峰下。稍醒,忽有鬼物十数辈环侍其侧,羽惊问之,对曰:“以公贵人,故奉守耳。”其后羽以昭文馆校书起家,过江至三司使工部侍郎。

  开宝中,吉州城头有人面方三尺许,睆目多须,自旦至酉乃没。

  开宝中,宋师至金陵,诏郑彦华以水军迎战于慈湖峡。是日重雾不解,八月十一日白虹贯日,咫尺不分。

  范阳卢文进自云:“尝偕契丹入绝塞,射猎以给军食。一日昼晦,星象灿然,众皆惧,捕得番人。曰:“吾国以为常也。”顷之,景复开朗。

  江州有田妇采拾于野,忽为虎攫而踞之,妇向天大呼。虎举其掌,妇视其中有刺,因为拔之,虎乃舍妇而去。

  玄宗时,海国进象数头皆能拜舞山呼。

  灵芝图言千岁蝙蝠色如雪,目如朱,集则倒悬。以其脑重故也。服此可以长生,后主时,有人获之,进上。上方事佛,禁杀戮。而不用,后不知所之。

  唐末有御厨庖人随中使至江表,闻崔胤诛北司,遂漂浮不归。留事吴,至烈祖受禅,御膳宴饮皆赖之。有中朝之遗风。其食味有鹭鸶饼、天喜饼、驼蹄餤、云雾饼(按陆游《南唐书·杂艺列传》所载,尚有春分餤、蜜云饼、铛糟炙、珑璁餤、红头签、五色馄饨、子母馒头,而无云雾饼,附载于此)。后主笃信佛法,于宫中建永慕宫,又于苑中建静德僧寺,钟山亦建精舍,御笔题为报慈道场。日供千僧,所费皆二宫玩用。

  郑元素者温韬之甥,隐居庐山青牛谷,不交人事。玄宗召至都下,馆于徐铉家。及卒,铉令元素乡人龙敏瘗其尸于石子岗,临穴之际有七鹤盘旋空中,敏辄祷之一一下拂棺盖。

  许坚往来句曲庐阜之间,草装布囊,或卧于野,或和衣浴涧中,萧然不接人事,独笑独吟而已。其诗有云:“只应天上路,不为下方开。道既学不得,仙从何处来。”又题简寂观云:“常恨真风千载隐,洞天还得恣游遨。松楸古迹一坛静,鸾鹤不来青汉高。茅氏井寒丹亦化,玄宗碑断梦曾劳。分明有个长生路,不向红尘白二毛。”坚诗颇多,其语意类此。景德中无疾卒于金陵。岁余忽于洪州谒见兵部员外郎陈靖。靖至建康言之王化基,发其墓,已尸解去。

  魏进忠不知何许人,徐称其有飞炼之术。上闻于烈祖,俄擢为延英殿使,宠锡甚厚。诏以延英殿为飞炼所。进忠造宅于皇城之东,广致妓乐,托结贵近,出入导从拟于王者,或赠人金帛动盈千百,士人多附之。经数年竟无状,遂配东海县。

  周继诸者,鄱阳人。诣阙上书,累官至郎省,告免归乡,与名僧道士为云泉之交。玄宗召之,授以美官,坚辞不就。上嘉之,赐粟帛,又赐金鉏一柄,敕曰:“是朕苑中自种药者,今以赐卿,表卿高尚之节。”

  蜀人陈曙者,王氏末年避地淮南,隐于蕲州山中。乡人祀神,曙不召亦必至。醉饱而后去,虽百神祠,曙能遍往也。其所居屋一间道书数卷而已。与蛇虎杂处而泰然无所忌。玄宗遣中书舍人高越赍束帛征之,三往不应。后移居鄂州,不知所终。越赠曙以诗,曙次韵答之云:“罢修儒业学修真,养拙藏愚四十春。到老不疏林里鹿,平生未识日边人。涧花发处千堆锦,岩雪铺时万树银。多谢朝贤远相问,未闻鸡得凤为邻。”

  僧谦明,嗜酒,好为诗。独居一室,每日铛中煮肉数斤,醇酒一壶,不俟烂熟,旋割旋饮,以此为常。尝中秋咏月云:“迢迢东海出,渐渐入云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乘兴遂子夜鸣钟,烈祖闻之不罪也。召问其所求,对曰:“唯愿鹅生四脚鳖著两裙。”

猜你喜欢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脱脱
  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二·赵尔巽
  卷二 贤明传·刘向
  卷五·王夫之
  东汉会要卷五·徐天麟
  平捻篇第十四·王闿运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八·佚名
  卷之五百十·佚名
  第38章 到处遍设收税机关·冯玉祥
  颜杲卿传·欧阳修
  第四节 玛志尼、加里波的之亡命·梁启超
  第三十五章 暴风雨之来临【蒙古入主】·钱穆
  主客部·佚名
  卷81·陈邦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九十七·彭定求

        卷497_1 【寄贾岛】姚合   漫向城中住,儿童不识钱。瓮头寒绝酒,灶额晓无烟。   狂发吟如哭,愁来坐似禅。新诗有几首,旋被世人传。   卷497_2 【寄王度居士】姚合   憔悴王居士,颠狂不称时。天公与贫病,

  • 卷之一故事·梁章钜

    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

  • 提要·张羽

    【臣】等谨案静居集四巻明张羽撰羽字来仪后以字行更字附凤本浔阳人侨居呉兴元末领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呉洪武初徴授太常寺丞寻坐事窜岭南未半道召还羽自知不免投龙江死明史文苑传附载髙启传中史称其文章精洁有法

  • 卷一百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七 明 曹学佺 编 方外四 释护国【江南人大历僧】 归山作 諠静各有路偶随心所安纵然好朝市终不忘林峦四皓将拂衣二疎能挂冠窻前隐逸传每日三时看靳尚那可论屈原亦可叹至今黄泉下名

  • 东都事略卷九十八·王称

    列传八十一  邓绾字文约成都双流人也防力学溢于文词举进士为礼部第一稍迁职方员外郎通判宁州时王安石得君专政绾上书曰陛下得伊吕之佐作苖役之法百姓无不鼓舞圣泽以臣所见宁州观之知一路皆然矣以一路观之知天下皆然

  • 建康实録卷五·许嵩

    晋中宗西晋孝武太康元年平吴乃废建业复为秣陵分丹杨南郡为宣城郡还理于秣陵在今县东南六里渡长乐桥古丹杨郡是也以周浚为扬州刺史所统十九郡七十四县太康三年分秦淮水北为建邺水南为秣陵县仍在秦邑地而建邺县在故都城

  • 卷七十三·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七十三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白起者郿人也【正义郿音眉岐州县】

  • 三十一、面试·包天笑

      十六岁的春天,病了一场,这上半年的学业,全荒废了。其实这个年纪,是一生求学最严重的时代,在学校制度上,当进入高中了。父母因为我病已告痊,实为大幸,也不来督责我。并且我也在家不大出门,朱先生那里也不去,也没有什么同学朋

  • 圣历·周绍良

    №圣历001【盖】大周故朝散大夫行洛州陆浑县令韦府君墓志铭【志文】大周故朝散大夫行洛州陆浑县令韦府君墓志铭并序□□□□舍人承庆撰君讳,字志广,京兆杜陵人也。轩辕颛顼氏导其深源,大彭豕韦氏播其遐绪

  • 卷六十三 蜀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陈寿

    (吴范传、刘惇传、赵达传)吴范传,吴范,字文则,会稽郡上虞县人。因研究历数,知晓气候,而闻名于郡中。被荐举为有道,来到京都,正值天下大乱而未被任用。时值孙权崛起于东南,吴范于是前往投奔并任职其下。凡是遇到灾祸、吉祥的征兆

  • 二·钱穆

    所谓中国传统政治,本文只从秦汉大一统政府成立后说起。更前的则暂略而不论。这几十年的国内学术界,几乎无一人不说秦以后的政治是君主专制,但作者仍将不惮反覆对此问题作辩护。本文所论中国传统政治,亦仅在这一点上作发挥

  • 卷十一·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十一法祖康熙八年己酉六月戊子上谕宗人府自古帝王建国亲亲贤贤义在并重我太祖太宗世祖以来笃念本支敦睦九族咸加爱惜欲其成立以共膺福

  • 春秋集传辨疑凡例·陆淳

      集传取舎三传之义可入条例者于纂例诸篇言之备矣其有随文解释非例可举者恐有疑难故纂啖赵之説着辩疑有三传繁文可以例包者则但举例如后不复繁释学者将览辩疑宜先观纂例取舍义及此巻首诸凡之意  凡三传叙事有先后

  • 净名玄论卷第七(会处上)·吉藏

    第三论会处凡有二门。一释会处。二明净土。论云。欲遍通众教。宜具三门。一知名题。二鉴旨归。三识分齐。上已叙其二。今次论第三。第一释会处江南旧释。以室内外。分经为三。初有四品。在室外说。名为序分。中间六品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良贲

        青龙寺翻经讲论沙门良贲奉 诏述  护国品第五   解曰。大文第二后之三品明其外护。初护国品正陈外护。不思议品表殊胜德。后奉持品彰奉持人除诸灾难。先明外护王等乃诚示法令遵。现难思力依持具德。内洁

  • 卷第一百一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一十九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业蕴第四中害生纳息第三之二颇有业不善顺苦受异熟未熟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义显己义故。谓或有说。无有中有。或复有说。虽有中有

  • 准提净业引·谢于教

    是编即显密圆通之旨也。而以准提净业名。又首及准提布字法者何也。曰重观行也。然则曷不专言观行。而先之持诵。曰观行难入。故以持诵先之。又多字难观。且以一字收之。盖曲为初机耳。实则深浅获益。一多无碍也。夫既

  • 袁子正书·袁准

    晋代袁准撰。《袁子正书》二十五卷。与《旧唐书·经籍志上》丙部子录儒家类、《群书治要》、《太平御览》(将其作为引用书目)、《全晋文》、《玉函山房辑佚书》及其《续编》、《丛书集成初编·袁氏艺文金石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