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十一、面试

  十六岁的春天,病了一场,这上半年的学业,全荒废了。其实这个年纪,是一生求学最严重的时代,在学校制度上,当进入高中了。父母因为我病已告痊,实为大幸,也不来督责我。并且我也在家不大出门,朱先生那里也不去,也没有什么同学朋友往来。不过我的学业虽不进,我的知识当然随年龄而自然增长了。我仍旧喜欢看杂书和小说,这时候,中国的杂志也尚未流行,我于小说,不论什么都看,甚而至于弹词与唱本。母亲不甚识字,而喜听那些悲歌离合的故事,在她深夜作女红的时候,我常常在灯下唱给她听。

  我在十二三岁的时候,上海出有一种石印的“点石斋画报”,我最喜欢看了。本来儿童最喜欢看画,而这个画报,即是成人也喜欢看的。每逢出版,寄到苏州来时,我宁可省下了点心钱,必须去购买一册,这是每十天出一册,积十册便可以线装成一本,我当时就有装订成好几本,虽然那些画师也没有什么博识,可是在画上也可以得着一点常识。因为上海那个地方是开风气之先的,外国的什么新发明,新事物,都是先传到上海。譬如像轮船、火车,内地人当时都没有见过的,有它一编在手,可以领略了。风土、习俗,各处有什么不同的,也有了一个印象。其时,外国已经有了汽球了,画报上也画了出来。有一次,画报上说:外国已有了飞艇,可是画出来的是有帆、有桨、有舵,还装上了两翅膀,人家以为飞艇就是如此,而不知这是画师的意匠。(飞机初时传至中国,译者译之为飞艇,画者未见过飞机,以为既名为艇,当然有帆有舵了。)后来在上海办杂志,忽发思古之幽情,也想仿效“点石斋画报”那样办一种,搞来搞去搞不好,无他,时代不同,颇难勉强也。

  我以为无钱买新书,只能常跑旧书店。那时旧书店里旧书,还没有像后来奇货可居,但是大部的旧书,我还是买不起的,只是那些小部的,普通的,刻印得不精的。每一旧书店,往往在门前摆一个旧书摊,一条护龙街上,有几十家旧书店(有的还带卖小品旧货),我则常常巡礼于那些旧书摊,而猎取我所欲得的书。

  我在旧书摊上,购的书倒也不少。较古的什么“世说新语”、“唐代丛书”等等,校新的什么“随园诗话”、“两般秋雨庵随笔”部等,还有许多残缺不全,破碎不完整的,我也兼蓄并收,以价较便宜,不过制钱数十文,或仅十余文,本来人家已是字纸笠中的物,我却抱人弃我取的心。偶然出门带一根“钱筹”(按,当时墨西哥银圆已流行于苏州,而并无辅币,却有所谓钱筹,削竹为之,每根为二百文,由各钱庄所发行,虽制作甚简陋,而信用甚著),回来可以购得一大捆。

  但我不大量的买,只是今日买一两册,明日又买一两册,护龙街几家旧书店,都认得我的,因为我不是买大部的书,精印的书,而只在冷摊上,拾取残编断简,这并不是什么好主顾。但是那些摆在在摊上的书,几经风吹日晒,久已置之度外,而看我只是一个书房里的学生,也就马马虎虎了,可是虽然日购一两册,积之已久,成了几大堆。又没有好好地一个书房,好好地一个书橱,于是弄得桌上、椅上、榻上、床上,都是那些长长短短,厚厚薄薄,破破烂烂,残缺不全的书了。

  有一次,我在一个旧书摊上,见有“李笠翁十种曲”,但残缺不全的,只有半部。我想半部也好,十种曲不是就有了五种吗?因为残缺,自然取价甚廉。携回家去翻翻,连“风筝误”也在其内,甚为高兴。乃过了一月,在另一家旧书摊上,又发见了半部,这正是我所缺少的,遂即购之而归,当然价甚便宜,正不知道一部书为什么分了两个旧书摊呢。

  即如沈三白(复)的:“浮生六记”(在“独悟庵丛钞”中),我也是在冷摊上购得的,这时上海的“申昌书画室”用铅字版(当时名为“聚珍版”)印了不少的书,我所购的有“西青散记”、“三异笔谈”、“解颐录”、“快心编”,……亦为数不少。“浮生六记”缺二记,久觅不得,东吴大学教授黄摩西(常熟人)出一小杂志名“雁来红”转载之,而上海书贾又翻印之。世界书局的王均卿(文濡)伪造二记,人不知觉,连林语堂亦为所蔽。五十年后,沈三白忽走红,家喻户晓,而且大摄其电影呢。

  十六岁的下半年,博览群书,把当时视为正当的作举业文的功课都抛荒了。可是巽甫姑丈很注意我,不过他自己常常病倒在床。即使不病的时候,也是一灯相对,懒得出门,从前一年还到我家来几回,看望我的祖母,现在他自己不来,却派子青表哥来看望外祖母,常常的小有献赠,以娱老人。

  有一次,子青哥来看望外祖母,我正借着一部大版石印绣像的“红楼梦”,在大研究其红学,被他瞥见了。又见我案头许许多多破破烂烂的笔记小说,他觉得全都不是正当的书。子青哥比我大两岁,今年十八岁,却摆出个道学先生的架子,他当时即向我说:“父亲的意思,劝吾弟少看那些小说与杂书,恐因此抛荒了正业。”我不禁为之面赤。什么父亲的意思?全是他的意思,姑丈又没跟他来,怎么知道我在看“红楼梦”呢?但他对于我这忠告良言,我怎能埋怨他呢?

  过不了几天,巽甫姑丈写信来了,他请我到他那里去谈谈。我想:这是东窗事发了,必定这子青哥回去告诉了他,我在看“红楼梦”和杂书。“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我只得硬着头皮去了。他倒并不谴责我看“红楼梦”和杂书,他只查问我近来做了几篇制艺文。可怜我这几个月内,实在没有动过笔。

  他谆谆告诫:“你的家境不好,而你的祖母与双亲,企望你甚殷。你既然不习业做生意,读书人至少先进一个学,方算是基本。上次考试,你的年纪太小,原是观观场的意思,下一次,可就要认真了。那种八股文,我也知道是无甚意义的,而且是束缚人的才智的,但是敲门之砖,国穿要凭藉这个东西取士,就教你不得不走这条路了。而且许多寒士,也都以此为出路,作为进身之阶,你不能不知这一点。”

  我被他说得眼泪也要挂下来了,我说:“姑丈的话,是药石之言,我今后当加倍用功。现在请姑丈出两个题目,我去做来,两三天交卷,请姑丈批阅。”他想一想,说道:“这样吧!你后天上午到我这里来,在这里吃饭,吃饭以后,我出一个题目,你就在这里做,我看看你的程度究竟如何。”

  我想:他是面试我了。出了题目拿回去做,还可以挨延时刻,翻阅书本,到他这里来做,真是使我“白战不许持寸铁”了。没有法子。到了后天,只得去了。吃过饭后,他出了一个题目,教我去做,他说:不必全篇,只做一个起讲。题目本不难,但我在此一暴十寒之后,思想迟滞,又在他监视之下,颇为枯窘。不得已,写好一个起讲,送给姑丈去看。他看了以后,便不客气的指出:这个地方不对,那个地方不对。他却不动笔给我改正,要我把他所说不对的地方,自己去改正。

  他说:“你以后每五天来一次,也像今天一样,在我这里吃饭,饭后,我出题给你做,不必要全篇,半篇也可,一个起讲也可。”临走时,他又给了我几本明朝文的制艺,和清初文的制艺,教我去揣摩细读。我觉得这种文章,都是清淡无味,如何算得名文。原来当时的制艺八股文,也分两派,一派是做清文章的,一派是做浓文章的。做得好,清的浓的都好。譬如名厨做菜,做得好,清汤也好,红烧也好。巽甫姑丈是做清文章的,尤其是小题文(题目一句、两句),人称名手,不过大题文(题目一章、两章),便不是他的拿手了。我在他那里作文数次,出了一个题目,先把题目的正文,以及上下文讲解一次,然后让我去下笔。他说:“先要明白题旨,然后方能理路清楚,理路清楚以后,文机自然来了。”

  那时考试的制艺,流行一种恶习,往往出了那种“搭题”。所谓“搭题”者,把四书上的上面半句,搭到了下面半句,或是上节的末一句,搭到了下节的首一句。有绝不相关者,名之曰“无情搭”。相传俞曲园(樾)放学政时,曾出过这类题目,如“王速出令,反,”与“君夫人、阳货欲”等等怪题目,以此坏了官。又有某主试曾出一搭题为“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那个考试的童生写道:“一叩而原壤惊矣,再叩而原壤昏矣,三叩而原壤死矣,三魂渺渺,六魄悠悠,一阵清风,化而为阙党童子矣。”四五百年来,此种关于八股取士的笑话极多。现在此制既废,不必为死人算命,徒多词费了。

  可是巽甫姑丈所出的题目,却不曾出过搭题,这是我所高兴的,但也有我所厌烦的,就是做的不对,要我重做。我对于重做怕极了,我情愿另出一题目,别做一篇,而不愿以原题目重做。但他却要逼我非重做不可,宁可少做一点也好。这三个月以来,我的确有些进境,一题在手,不像以前的枯窘了。从前因为想不出如何做法,所以也颇怕作文,现在也不怕,就要想出一个题旨来了。姑丈又嫌我做得慢,要练习得加快一点,不要过于矜持,想到便信笔直书,但写出以后,又必须自行检点一过,有不对的地方,必须改过。但三个月以后,姑丈的旧病又发,我的面拭,也因此中止。

猜你喜欢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范晔
  梁臣传第十·欧阳修
  卷八十三·列传第十三·脱脱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张廷玉
  第九回 充屯长中途施诡计 杀将尉大泽揭叛旗·蔡东藩
  卷十三·商辂
  卷二·戴冠
  辽史拾遗卷六·厉鹗
  卷之八百八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六·佚名
  卷八·佚名
  辛仲甫传·脱脱
  弇山堂别集卷五十九·王世贞
  卷三百二十·佚名
  13.骊山上的烽火·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下·王寿昌

    颂美当如应吉甫祯之《华林园》,沈休文之《乐游苑》。近体则当如张曲江之"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李太白之"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暨右丞之"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里帝城双

  • 卷一六·郭则沄

    成庙在潜邸日,赐居丰泽园崇雅殿,嗣又奉命与邸同读书于瀛台日知合,阁在淑清院内。每岁自春徂秋,始还居大内。迨践阼,重瀛台,御制《感事述怀》诗云:“转瞬星霜二十年,西园消夏荷恩宣。淑清近在文峰畔,崇雅同居液

  • 卷一百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十九崔国辅崔国辅吴郡人开元中应县令举授许昌令累迁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後坐事贬晋陵郡司马诗一卷从军行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传闻贼满山已共

  • 卷四 词论·施蛰存

    一 词人词作之考辨(一)考佚(1)李珣词石本《天香阁随笔》云:德安府城西北有山,须水注之。有司马温公读书台。其下凿石为洞,上镌“司马东崖” 四字。先是为积土所淤。万历戊子,水啮石出,见洞中一词曰:“楚山青,涢水

  • 卷九十六 晉紀十八·司马光

      起著雍閹茂(戊戌),盡重光赤奮若(辛丑),凡四年。   顯宗成皇帝咸康四年(戊戌、三三八年)   春,正月,燕王皝遣都尉趙槃如趙,聽師期。趙王虎將擊段遼,募驍勇者三萬人,悉拜龍騰中郎。會遼遣段屈雲襲趙幽州,幽州刺史李孟退保易京

  • 卷之一千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四百八十三·佚名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五月。乙丑朔。上诣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前问安。至甲午皆如之。  ○谕内阁我朝开国以来。宗室人才蔚起。超越前古。凡属宗支。宜如何谨守家法增辉瑶牒。乃近来风气日趋浮靡。

  • 尚史卷十八·李锴

    世家十一陈世家【始武王十三年终敬王四十一年凡六百四十四年传□十三世】胡公 申公 相公 孝公 慎公 幽公僖公 武公 夷公 平公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潙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

  • 读诗略记卷六·朱朝瑛

    明 朱朝瑛 撰周颂倪氏曰周颂多不叶韵未详其说朱子言一唱三叹者一人唱之三人和之如今人换歌之类盖每句而四人歌之则成四句已似一章句末一字自然成韵清庙之什清庙于穆清庙肃雝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 国准第七十九·管仲

    桓公问于管子曰:“国准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国准者,视时而立仪。”桓公曰:“何谓视时而立仪?”对曰:“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有虞之王,枯泽童山。夏后之王,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之利。殷人之王,诸侯无牛马之牢,不

  • 卷二·僧伽斯那

    入海取沈水喻,贼盗锦绣用裹■褐喻。种熬胡麻子喻,水火喻,人效王眼?喻。治鞭疮喻,为妇贸鼻喻,贫人烧粗褐衣喻。牧羊人喻,雇借瓦师喻,估客偷金喻。斫树取果喻,送美水喻,宝箧镜喻,破。五通仙眼喻,杀群牛喻,饮木筩水喻,见。他人涂舍喻,

  • 卷四十(玄奘译)·佚名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六如来不思议性品第四之四尔时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於如来不思议不共佛法。信受谛奉清净无疑。乃至发希奇想。舍利子,如来成就十八不共佛法。由成就故。如来应正等觉。於大众中正师子吼。自称

  • 礼拜品第八·佚名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有众生闻佛名者,我说是人毕定当得入般涅槃。阿难。若有称南无佛者,此有何义。阿难白言:佛是一切诸法之本。佛是眼目能引导者,佛是演说一切者,善哉世尊,愿为比丘解释此义。我今亲承得闻持受。尔时世尊复

  • 杂譬喻经(支娄迦谶译)·佚名

    后汉月支沙门支娄迦谶译(一)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真未。答曰未得。不还未也。问曰和上道高名远。何以不至乎。和上告白。已得频来。二果未通。问之。已得频来碍何等事不至真人。答曰。欲睹弥勒佛

  • 陆桴亭论小学·陆世仪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十五岁前,使之熟读。

  • 读易考原·萧汉中

    元萧汉中撰。一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凡三篇,一论分卦,一论合卦,一论卦序。其中虽未攻驳《序卦传》,亦不用《序卦传》之说。书中大旨,以邵雍所传《六十四卦圆图》之《乾》、《坤》、《坎》、《离》居四正方,为上经之主卦

  • 南史·李延寿

    中国南朝史著作。李延寿撰。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大德本,后又有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等,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的点校本。80卷,约116万字。包括本纪10卷,列传70卷。记载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

  • 过江七事·陈贞慧

    该书以纪事本末体的方式专记南明福王政权的七件大事,是研究南明和清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