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十一

法祖

康熙八年己酉六月戊子

上谕宗人府自古帝王建国亲亲贤贤义在并重我太祖

太宗

世祖以来笃念本支敦睦九族咸加爱惜欲其成立以共膺福禄也朕思罪有大小法有轻重宗室犯罪遽行革除宗室朕心不忍除

世祖章皇帝时定案外自顺治十八年以後凡宗室有犯罪革除宗室者着将情节一并查明具奏

九月己未

上谕理藩院昔我

太宗皇帝遣发王师获额哲等以归念其为察哈尔林丹汗之子乃元朝苖裔不忍废絶特沛殊恩加封和硕亲王迨额哲既没以其弟阿布柰袭封王爵阿布柰宜思世受恩眷竭诚图报乃上负国家豢养之仁累失外藩朝贺之礼情罪重大理宜削封但念

皇祖太宗

皇考世祖优容抚恤之意不忍夺其封爵其以阿布柰之子布尔尼仍袭封和硕亲王

康熙十年辛亥四月乙酉

上谕内阁翰林院致治之道无过法祖鉴於成宪乃罔有愆钦惟

太祖高皇帝开天垂统

太宗文皇帝式廓鸿图规模弘远启佑无疆朕御极以来景仰

先猷时切仪型之念

世祖章皇帝时曾命儒臣纂修

太祖

太宗圣训虽具藳进呈未经裁定颁布兹特命总裁纂修各官悉以前式分别义类重加考定勒成全书朕得以朝夕观览是训是行亦俾子孙率由无斁尔等膺兹委任须恪恭勤励务期早竣以副朕觐光扬烈至意

康熙十七年戊午五月甲寅

上谕大学士等曰朕观古来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听言纳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浃洽故能陈善闭邪各尽所怀登於至治明朝末世君臣隔越以至四方疾苦生民利弊无由上闻我

太祖

太宗

世祖相传以来上下一心满汉文武皆为一体情谊常令周通隐微无有间隔一游一豫体恤民情创作艰难立万世不易之法朕虽凉德上慕前王之盛事凛遵

祖宗之家法思与天下贤才共图治理常以家人父子之谊相待臣僚罔不兢业以前代为明鉴也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十二月壬午

上谕兵部国家抚定寰区削平逆乱必资将士之力我太祖

太宗训诘戎兵申严纪律信赏必罚惩劝维彰其时行间将帅争自奋励所向奏功後因历年既久奉行少寛人情不无怠弛朕御极以来恪守

祖宗成宪每於戎政兵机加意整饬自逆贼叛乱各路将帅统兵征剿行间功罪屡经奏报朕念我国家军法自昔严明稽核殿最务从详确频颁诏旨炳如日星今逆贼殄灭武功告成振旅班师正分别功罪昭示惩劝之时因思军法固不可寛功罪自宜相抵必酌量重轻情法允协庶俾羣心悦服激励将来凯旋将帅内见在应议者有直抵云南建立功绩人员应详察功过准其相抵虽未至云南果立有大功亦应准抵其未至云南及并无大功者仍照军法处分尔部即遵谕行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五月庚午

上谕兵部侍郎勒布等曰从来国家承平军事不宜废弛太祖

太宗时兵器整齐坚锐今器械虽鲜明恐用时未必坚利此系尔部职掌嗣後可详加点閲以副朕不忘武备之意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五月壬戌礼部右侍郎张英等以编纂孝经衍义告成进呈

御览

上曰孝经一书

皇考世祖章皇帝以孝为万事之纲五常百行皆本诸此命儒臣博采羣书加以论断名曰孝经衍义朕继述先志特命纂修今书已告成着刋刻颁发以副

皇考孝治天下至意

九月戊戌

上谕大学士伊桑阿等曰昔

太宗皇帝以次收定四十九家蒙古复欲全收喀尔喀未及行而

太宗皇帝宾天今闻喀尔喀国内饥荒互相杀掠朕欲普天万国皆得其所一体加恩特遣大臣收集流亡使之安挿得所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三月乙未

上谕礼部等衙门

太祖

太宗肇造丕基永垂谟烈神功圣德千古莫伦

世祖统一寰区弘开景运治化綦隆光昭天壤且当时勲旧翊赞勤劳若不及时彚辑成书恐岁久人湮诸臣事蹟致滋阙略应即行编纂昭示奕?应行事宜着内阁翰林院会同详议具奏

四月乙丑

敕谕纂修

三朝国史总裁官大学士等曰朕惟帝王肇基垂统绥御万方峻业弘谟必勒诸简册传示无穷所以炳耀丰功宣扬至治甚盛典也我

太祖高皇帝诞膺宝籙鼎命维新缔造丕图规模弘远太宗文皇帝道隆作述运启休明式廓祯符燕贻景祚世祖章皇帝统一寰区化成治定中和懋建声教遐敷惟列祖之相承冠百王而首出鸿猷峻德巍焕难名纬武经文昭垂无斁举凡戡乱安邦之略立纲陈纪之宜用人行政之方牖民成俗之本布於方策历久弥新创制显庸灿然明备即当时勲旧诸臣翊赞王室宣力四方亦莫不托附风云懋彰劳绩唯从龙而应运信昭代之多才朕夙夜绍庭思阐

先烈爰命儒臣恭修

三朝国史尔等其督率在馆诸臣荟萃琅函博蒐掌故折衷至当裁订成书毋尚浮夸而乖情实毋徇偏见而失公平毋过质略而意不周该毋务铺张而词多繁缛务期事归确核文极雅驯勤以董成敏而竣事庶几垂型万世传信千秋以觐耿光以扬大烈称朕意焉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四月乙未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等奏传闻噶尔丹远遁请

皇上班师

上召领侍卫内大臣公舅舅佟国维等谕曰朕以噶尔丹侵扰喀尔喀及外藩蒙古故秣马厉兵整军运饷分路进剿曲尽筹画告祭

天地

宗庙

社稷务期剿灭噶尔丹而还自兵丁以至厮役无不思灭噶尔丹者况尔大臣俱系情愿効力告请从军之人乃不奋勇前往逡巡退後可乎倘有存退後之心者朕必诛之尔等视朕为何如人我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亲行仗劒以建丕基朕不法

祖行事可乎我师既至此地指顾间噶尔丹可擒可灭而肯巽懦退缩乎且大将军费扬古兵与朕军约期夹击今朕军失约即还则西路之兵不可问矣还至京城何以昭告

天地

宗社乎佟国维等叩首谢罪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九月乙未理藩院题喀尔喀故贝子阿南大之妻欲将贝子与其第三子丹津承袭今其长子滚楮克又呈请効力相应请

上曰蒙古人欲各为扎萨克不相统属朕意伊等若各自管辖愈善昔

太宗皇帝招徕蒙古随得随即分旗分佐领封为扎萨克各有所统是以至今安辑宜如阿南大之妻所请令其第三子承袭贝子其长子滚楮克倘欲另为扎萨克亦可封之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六月辛酉理藩院题盗马贼犯图萨应拟正法

上谕曰往者塞外多盗近朕遣人教养蒙古申严法禁盗贼屏迹四十八旗各获生理风俗稍醇而图萨独先犯禁决不可恕且此法非朕创之也

太宗文皇帝时因蒙古等无房舍墙垣法令若轻则马匹难养故尔定法以警匪类耳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七月乙巳朔

上临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哭奠毕自苍震门入景仁宫诸

王大臣齐集宫门奏请

驾回乾清宫少息

圣体复幸塞外避暑

上谕曰朕但恐

皇太后过哀朕心不安耳俟王殡後朕再起程至於居便殿者非自朕始乃

太祖

太宗之旧典也

丙午

上传谕次日临裕亲王丧诸王大臣齐集後左门叩首再

四劝止

上谕曰

太宗时颖亲王之丧

太宗亲临数次载在

实録此皆尔等所知颖亲王系

太宗之侄况裕亲王乃朕之亲兄乎此朕效法

祖宗并非太过朕昨因暑天劳顿今日未往明日必当再临尔等不必恳奏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九月壬午

上谕大学士等曰朕閲

实録

太宗皇帝统大军抵北京击败明兵凯旋之时诸大臣竞进曰臣等随从至此本图建立功业今奈何薄城而不取

太宗皇帝曰今取此城甚易当视天意何如嗣後北京为流贼所据我诸王佐

世祖皇帝直取北京统一寰宇逮於朕躬历二代六十五年今天下治安率土人民咸享太平之福此亦朕恪守

祖业夙夜勤劳之所致也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四月乙巳

上遣都统苏满等往蒙古会盟

谕之曰会盟之事肇自

太宗文皇帝三年一次遣大臣会盟朕遵行已久尔等前往不得生事蒙古渐次皆已富饶亦无大事或有小事来诉尔等但从公审理而已至蒙古馈尔等马匹勿得收受亦不得买其马匹

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十一

猜你喜欢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班固
  列传第二十 高窦·欧阳修
  卷三十三·志第三·营卫志下·脱脱
  鸿猷录卷十·高岱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七·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五·佚名
  卷之八十七·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五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佚名
  ◎教员之吃饭问题·吴虞公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图谱略下 记无·纪昀
  泰戈尔在我家做客——兼忆志摩·陆小曼
  汪直传·张廷玉
  一四七、虞卿著书考·钱穆
  卷八十一·赵汝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十二·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八十二 宋 陆游 撰 赏小园牡丹有感 雒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俗人用意若局促目所未见辄谓无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羣狐【山阴距长安三千七百四十里距

  • 卷十八·沈德潜

    ☆高其倬字章之,奉天铁岭人。康熙甲戍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谥文良。著有《味和堂集》。○文良馆选后,乞假读书数年,然后就职。生平学术政治,俱有根本,所为诗其言有物,匪求工于队仗声律之末也。古体尤卓然,而外间所称,转在近体。○

  • 李元膺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元膺」东平(今属山东)人,南京教官。生平未详。绍圣间,李孝美作《墨谱法式》,元膺为序。又蔡京翰苑,因赐宴西池,失足落水,几至沉溺,元膺闻之笑曰:“蔡元长都湿了肚里文章。”京闻之怒,卒不得召用。据此,元膺当为哲宗

  • 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十二)·陈寅恪

    牧斋投笔集之命名,自是取班定远投笔从戎之义。此集第壹叠“金陵秋兴八首己亥七月初一日作”,(可参有学集诗注壹叁东涧集中“秋日杂诗”末一首“旁行侧理纸,堆积秋兴编。发兴己亥秋,未卜断手年&rd

  • 一四六八 直隶总督梁肯堂奏本年并无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四六八 直隶总督梁肯堂奏本年并无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折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直隶总督臣梁肯堂跪奏,为遵旨汇奏事。恭照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内奉上谕:前因披阅《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辽

  • 卷六十七·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六十七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师古曰致至也○刘

  • 卷二十一下·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二十一下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律历志第一下 统母 日法八十一【孟康曰分一日爲八十一分爲三统之本母也】元始黄钟初九自乘一龠之数得

  • 鲁迅与清末文坛·周作人

    这个题目意思不大明了,须要说明一句。所谓文坛是狭义的,不包括当时的诗文在内,实在只是说有些出版物,而且也仅仅是一部分,据我所知道与他有关系的,简单的来说一下。我说简单,并不是故意简略,实在是因为年月隔得久远了,记忆又不

  • 进律表疏·长孙无忌

    进律表疏臣无忌等言秦以前君臣通称朕尚书虞书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曰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则是臣于君前尚称予也秦制天子称朕臣下称臣汉以后因之唐仪制令皇太子以下率土之内于皇帝皆称臣唐本传长孙无忌字辅机性通悟博涉书

  • 谭翊女士·周诒春

    谭翊女士 字义廉。年三十七岁。生于江西九江。父选书。兄翊卿。业商。翊煌。律师。初学于九江儒励女书院。光緖二十四年。以友人资助。自费游美。入米尼波里幼稚园专科学校。光緖二十七年。入佛乐题教会学校。习神学

  • 志氏姓 第三十五·王符

    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命历之去就,省群臣之德业,而赐姓命氏,因彰德功〔二〕。传称民〔三〕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千世能听其官者,而物赐之姓,是谓百姓。姓有彻品十〔四〕,于王谓之千品〔五〕。昔尧赐契姓子,赐弃姓姬;赐

  • 竹林第三·苏舆

      《春秋》之常辭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國為禮,到 之戰,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無通辭,從變而移。今晉變而為夷狄,楚變而為君子,故移其辭以從其事。夫莊王之舍鄭,有可貴之美,晉人不知其善,而欲擊之。所救已解,如挑與之戰,此無善善

  • 卷十四·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十四宋 魏了翁 撰僖公四年至五年【一】楚界未至南海因北海称所近襄十三年传称楚子囊述共王之德抚有蛮夷奄征南海唯言征南海耳其竟未必至南海也因齐实处北海遂称所近言其相去远也服?云风

  • 卷二·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二隐公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此书日食之始】【公羊传】何以书记异也日食则曷为或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是也】其或日

  • 士师/朝士·佚名

    士师的职责,掌管有关五禁之法,以辅助刑罚[禁止民众为非作歹]:一是有关王宫的禁令,二是有关官府的禁令,三是有关都城的禁令,四是有关[都城外]田野的禁令,五是有关军中的禁令。都摇响木铎宣示于外朝,并书写出来悬挂在各处的闾巷

  • 文公·文公十二年·左丘明

    【经】十有二年春王正月,郕伯来奔。杞伯来朝。二月庚子,子叔姬卒。夏,楚人围巢。秋,滕子来朝。秦伯使术来聘。冬十有二戊午,晋人、秦人战于河曲。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传】十二年春,郕伯卒,郕人立君。大子以夫钟与郕邽来

  •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六卷·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六卷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尔时彼众中波斯匿高萨罗王。有一算师大臣。名曰财主而来会坐。即从坐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以一钱为初入于百千算数。于彼一

  • 黄氏补注杜诗·黄希

    唐诗别集。36卷,外集2卷。杜甫撰;宋人黄希集注,黄鹤补注。又名《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或《集千家杜诗补注》。黄希字仲得,又字梦得,号师心,宜黄人。乾道二年(1164)进士,曾官永新令。黄鹤字叔似,号牧隐。黄希之子,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