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论李锜财产请代浙西百姓租税状

  元和二年,浙西擒李锜伏法,准旧例,籍其家财产业送上都。翰林学士裴洎、李绛等上言曰:

  李锜凶狡叛戾,僭侈诛求,刻剥六州之人,积成一道之苦。陛下哀悯无告,为之吊伐,变愁怨之气,为发生之和,歌舞圣时,负戴恩德。其李锜家所积钱帛,皆敛于人,或有酷法冤滥之徒,毙其身,取其货,或有枉法征剥之吏,加其罪,纳其财,前后事状,布闻远迩。圣恩本以叛乱诛讨,苏息一方,今辇运钱帛,播闻四海,非所谓式遏乱略,惠绥穷困也。伏望天慈下痛哀之诏,降雨露之泽,将逆人财物,并以赐本道,代浙西百姓今年租赋,则万姓欣戴,四海歌咏。

  上览状嘉叹,久而从之。

  ○论请驿递赦书状

  元和三年三月,御丹凤楼,大赦天下。知枢密中使刘光奇,党比同类,奏:“准旧例,散差中使,走马往诸道送赦书,所贵疾速。”意欲庇假其类,使至诸道,受纳财赂,俟其至也,自获其半。翰林学士裴洎、李绛等奏曰:

  陛下自临御海内,事推至当,易去烦苛。今复以赦书散差,敕使耑送,是求方镇财物,盖非陛下意旨。请付度支盐铁,急递发遣,既得疾速简便,又无求取劳扰。

  上依绛等所奏。光奇又奏曰:“旧例如此,难便改易。”上曰:“旧例若是,即须恭守,若不是,即须改移,岂可循旧弊耶?宜依裴洎、李绛所奏。”自此众情必知虑事□可以理夺,真致治之英主也。故言时事,称贞观、开元、元和之政焉。

  ○请立皇太子状

  元和三年,学士李绛上言曰:

  古先哲王,以天下为大器,知一人不可以独理,四海不可以无本,故立皇太子以副己,设百官以分职,然后人心大定,宗社永宁,有国家者不易之道也。陛下嗣膺大宝,四年于兹矣,而储闱未立,典策不行。是开窥觎之端,乖重慎之义,非所谓承宗庙、重社稷也。且汉魏故事,国朝旧制,悬诸日月,著为宪章。伏望陛下抑撝谦之小节,行至公之大典,用兴储副,永固邦家。则主鬯承祧,必光于万代,问安侍膳,道播于百王。

  上曰:“朕以菲薄,获守社稷,而虔恳未通于天地,孝诚未达于宗祧,而遽示天下,私先及于子孙,朕甚恧焉。然以卿忠诚,累有陈请,援引祖宗制度,援引经典宪章,事重礼崇,瞿然增惕,宜依所请。”遂下制司,择日备礼册命,即惠昭太子也。

  ○谢宣慰状

  今日奉宣圣旨,以立皇太子制下,特赐宣示臣者。祗奉诏命,欢抃失容。伏以时属升平,运逢交泰,陛下思固大本,以承鸿休,爰命元良,式昭茂典。无疆之祚惟永,至德之光日宣,亿兆生灵,鼓舞欣戴。臣猥惟浅陋,获奉轩墀,特降眷慈,俯赐宣示,以荣为荷,倍百常情。

  ○论安国寺不合立圣德碑状

  元和四年,盛修饰安国寺。左军中尉功德使吐突承璀,令僧惟应等连状奏请立圣德碑。承璀恩泽无二,言无不行,遂先立碑,石大小高下一准华阴岳碑。及堂构克成,承璀奏请学士撰碑文,且曰:“臣以排比一万贯钱,充送撰文学士。”有进旨:“令学士司勋员外郎知制诰李绛撰。”于是绛与诸学士议:以自古圣帝明王,无圣德碑,岂德不迨欤?盖以谓不宜刊勒,且示圣德有区限也。及同状上论,其旨曰:

  陛下布维新之政,划积习之弊,行前王所不能行,革历代所不能革,四海延颈,日望德音。今忽自立碑,以示天下不广,彰满假之渐,招矜炫之讥耶?大《易》称“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执契垂拱,励精求理,化成天下,高视百王。岂可以文字而尽圣德?又安以碑表而赞皇猷?若可叙述,是有分限,乃反亏盛德,岂谓敷扬至道哉?故自尧、舜、禹、汤、文、武,无立碑之事,至秦始皇荒逸之君,烦酷之政,然后有罘、峄之碑,扬诛伐之功,纪巡幸之迹,适足为百王所笑,万代所讥,至今称为失道亡国之主,岂可拟议于此哉?陛下嗣高祖、太宗之基,举贞观、开元之政,思治不遑食,从谏如顺流,固可与尧、舜、禹、汤、文、武方驾而行,安得追秦皇暴虐不经之事,而自损圣德?近者阎巨源请立纪圣德碑,陛下详尽事宜,皆不允许,今忽令立此碑,与前事颇乖,可否相违,是非殊异。况此碑既在安国寺中,即叙载游观崇饰之事,述游观且乖理要,叙崇饰又非正经,固非哲王所宜行也。伏乞圣慈,特令寝罢。巨等职忝近密,理合献陈,庶申葵藿之诚,冀增海岳之大。谨奏。

  其日晚,奉宣进旨:“览所陈,深叹忠鲠,已依所奏,不令造立,其碑楼遣令拽倒讫,想宜知悉。”敕使宣了,学士相视,不准拟一状便行。寻问敕使如何拽倒,曰:“圣人览状时,承璀正在旁立。上处分令拽倒,承璀云:‘碑楼功积大,卒拽不倒,款缓令拆。’意欲延引,候便再论。上厉声曰:‘多著牛拽。’乃不敢言。遂以百牛拽倒。某见定当了,奏闻,便令宣与学士。”

  ○上问德贤兴化事对

  上尝御浴堂北廊,从容言曰:“朕闲览前史,见兴化致理之主,奉公竭忠之臣,未尝不加兴叹,想其风彩。洎我贞观、开元之化,备在青史,垂于不朽。朕不量菲薄,欲庶几仰承祖宗之道,追踪古昔之风,将钓拔俗之士,致济代之才,举兹凋瘵,纳诸仁寿,边境靡烽燧之警,郡县无愁怨之音,礼义兴行,盗贼屏息,无忝谥号,不为宗庙之羞,何行而可以致是也?”学士李绛对曰:

  陛下兴圣怀,发德音,追帝皇之高风,绍祖宗之丕烈,思延钓筑之士,想致唐虞之化,非臣凡近愚昧,所宜获承圣言而祗应清问也。臣闻圣人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思发于志,故《易》曰:“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又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昔周成王泣启金縢,皇天为之反风;宋景公诚发德言,妖星为之退舍。天人相应,今古同时。《记》曰:“川泽通气,山川出云,嗜欲将至,有开必先。”言圣灵相通,有感而应也。今陛下以上圣之资,抚易化之运,积励精思理之志,求希代济时之贤,感于诚怀,劳于梦想,言出于口,行加于人。神祗将必效灵,才彦固当接武,岂惟殷宗求于傅说,周文获于渭滨。愿言必从,志诚斯感,惟圣人为能之。

  抑臣又闻,政必观其实不观其文,信其行不信其言,若欲天下副陛下之诚,从陛下之化,自非圣躬行之,以导其下,则无繇而致。未有表正而影不直,声鸣而响不答也。今陛下以常士之礼,而待拔俗之贤,以九品之禄,而望超代之器,是犹垂蜗蚓之饵,以钓吞舟之鳞,设弓弋之■〈矢敫〉,以罗垂天之翼,固不可得而致也。昔文王养老而伯夷、太公出,昭王礼士而邹衍、乐毅至,故以身先之,以诚致之,未有不应者也。陛下诚能正身励己,尊道贵德,亲信端士,远弃邪佞,尽忠进直者奖之,希合从谀者斥之。与大臣言,敬而信之,不使小人参其事;与贤士游,观而礼之,不令不肖者构其隟。唯义所比,不论亲疏,唯仁是行,不论贵贱。去冗官无益于时者,则禄及才能矣;出宫女之希御幸者,则时无怨旷矣;简繁数之仪,则礼得其节矣;除靡慢之奏,则乐得其和矣;将帅廉,则士卒勇矣;官师公,则治化洽矣;法令行,则下不违矣;教化笃,则俗必迁矣。如此,则圣问周达,德声遐宣,可使金石孚变,鸟兽率舞,而况于人乎?则必贤哲慕义,英彦赴响,伊尹必负鼎而来,吕望必投钓而起,由余必弃戎而委质,宁戚必舍牛而效用。三杰成功于高祖,四七展才于光武,龙吟则山云起,虎啸则谷风生,自然之应也。然后陛下坐明堂,朝群后,兴教化,作礼乐,正风俗,厚人伦,远比尧舜兴崇,近与祖宗合德,时臻至理,代称中兴,则向者圣念所思,睿心企及,何远之有哉!唯陛下勤行之尔,若言之不至,无至也,伏惟陛下念之,伏惟陛下勤之而已。

  上曰:“美哉斯言!朕当书之于绅。”因有进止。检自古明君贤臣、乱君邪臣事迹,造屏风焉。

  ○造屏风事

  元和四年,敕学士,令“检自古明君贤臣、乱君佞臣事迹,作屏风三合,其图画美恶,题写其事。朕施于便殿,坐卧观阅,用为鉴诫,以自省察。”学士李绛、崔群、钱徽、韦宏景、白居易等,检讨事迹,如文王得吕望以兴,齐桓公任管仲以霸,齐宣王诛阿大夫,京房对汉元帝,周幽王嬖褒姒以为身祸,秦二世惑赵高以亡天下,陈后主方事弋猎,遂以亡国,朱异劝梁武帝纳侯景,台城遂陷,如此之类,都五十余事,造屏风三合。具列其事进入,并以状称贺。上大悦,乃令中使将出中书,以示宰臣。百僚上章贺。即日张于便殿,朝士省阅,顾左右中人,指示曰:“汝等大须作意,不得有如此之事。”

  ○进历代君臣事迹五十余状

  元和四年奏:

  臣等先奉进止,令检寻历代至国朝已来,圣帝明皇,忠臣义士,君臣合体,事迹可观者,检五十条进呈,欲于御坐置屏风观览者。伏以自古圣王,皆忧勤庶政,未尝不取鉴于前代,致理于当时。昔太宗亦命魏征等博采历代事迹,撰《群书政要》,置在坐侧,常自省阅,书于国史,著为不刊。今陛下以天纵圣姿,日慎一日,精求道理,容纳直言,犹更参验古今,鉴试美恶,朝夕观览,取则而行,诚烈祖之用心,必致贞观之盛理。臣等谨依撰录,都五十条,贤愚成败,勒为两卷,随状进上。其《群书政要》,是太宗亲览之书,其中事迹周备。伏望德政日新,成不讳之朝,致无为之化。

  ○批答宰相等贺忠谏屏风

  朕以负荷至大,愒厉每深,常所忧勤,岂敢暇逸?虽卿等竭忠献替,荩臣之救既多;而朕亦追想圣明,谏诤之规是渴。所以列其事迹,文以丹青,嘉乎匪躬,凛然在目。庶以发挥寡昧,辨察正邪,置之坐隅,所期于外奖示诸卿等,但表于中怀,咏之清风,企以从政,岂惟斯美,得在前人?卿等道极致君,才周济物,弼违义激于金石,成务功格于神祗,事合公忠,言形将顺。周省陈叙,诚览诚明。所贺知悉。

  ○论裴均进银器状

  元和二年春德音:天下方镇因缘进献,裒刻百姓,赋敛烦重,外以进奉为名,内以货财为事,遂有痛哀之诏,断方镇非时进奉。其夏季,襄阳节度使裴均,素交给内官,恃其援助,遂进银盆之类万余两,宪宗因事繁,误纳于内,学士李绛等论奏云:

  陛下圣明之德,超迈百王,英特之姿,跨越千古,察百役之繁猥,愍万世之愁苦,念杼轴之积弊,知奸臣之徇私,外以进入为名,内以贿遗为计,厚敛于下,半入其家。所以特降鸿恩,大拯颓俗,罢方镇不时之贡,禁天下无艺之费,苏息下民,革除宿敝。颁宣之日,遐迩毕臻,感恩涕泣,仰德歌舞,更相谓曰:“不图今日,复睹圣时。”利泽布于四海,德施周于万类,家吟户咏,气舒目明。才及数月,今自废罢,受纳裴均所进银器。天下之人,皆谓诏书不信,必谓陛下以财货为先此人,非益于圣德也。且裴均行不繇道,奸以事君,固违制书,敢进银器,此是试陛下之意,若不容纳,必知英主不可以利啗,则须恭守典宪,遵朝廷,若为受领,则知圣怀必可以财动,因此厚敛于下,此不忠不诚之大罪也。倘陛下以裴均位当藩镇,官极崇显,未能行法,以惩奸人,伏望以制书令度支收纳,即不违敕文,又免入内库,无亏圣政,以示外方。

  上览疏惊曰:“我事繁,都不记得,许令受纳,是我误也。所进是赦书未到前发来,裴均特赦其过。依卿所奏,便送纳度支收管。”其日,遂令中使押领银器于中书。宣示宰臣,云:“裴均违敕,进此银器,缘其赦书未到前已在道路,所以特赦其过,并令送纳度支,所宜知悉。”宰臣惊悦,进状称贺,中外皆喜上之从谏求理焉。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九 韩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吕罗汉 孔伯恭·魏收
  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六十四·宋濂
  ●卷三十一·徐梦莘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七十六·乾隆
  名山藏卷之四十·何乔远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九·佚名
  ●沈阳日记·宣若海
  ●浦阳人物记跋·宋濂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十 紫禁城的末日·溥仪
  杜之伟传·姚思廉
  卷十二 赵德钧父子构乱·李有棠
  唐纪七十七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乾宁四年(丁巳、897)·司马光
  卷一百十一·雍正
  卷三十九 职官十一·龙文彬
  原颂周·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齣·汤显祖

    第二十一齣 杏苑题名【天下乐】〔文武官上〕玉署春光紫禁烟。靑云有路透朝元。三天日色黄图外。四海云光绿字前。列位请了。今日殿试放榜。圣旨亲点了陇西李益书判拔萃。堪爲状元。早到五凤门外恭候也。〔生上〕【卜

  • 闲适一 古调诗五言 凡五十三首·白居易

    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一 起、吕二炅、吕四颎、崔十八 玄亮、元九稹、刘三十二敦质、张十五仲方。时 为校书郎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幸逢太平代,天

  • 御选明诗卷八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八十三七言律诗十六周世选秋暮自西村道经卫河野望平芜秋色阑疎云斜照鴈南天临风杨栁流霜叶夹岸村墟起暮烟渔唱寒汀孤棹迥笛声衰草几人旋蓝舆逺道催归思篱菊喷香正烂然许国月夜集余太史宅观白药

  • 附三·方诗铭

    [附三]《路史》所引《纪年》辑证(次序据《订补》)[一]《汲纪年》:帝王之没皆曰陟。《发挥》卷五案:韩愈《黄陵庙碑》云:‘舜陟方乃死。……余谓《竹书纪年》帝王之没皆曰陟。陟,升也。’此引《纪年》乃韩

  • 第十八回 列朝帝王之遗物·德龄

    这一天的早上,便是我们到了奉天后的第一个早晨,我们偷看老佛爷的神气,似乎非常沉郁,好象伊心上有许多的事情,在很混乱的思索着,可是谁也不敢去问伊。一直到这天的晚上,我们才明白了伊所以那样深思寡言的缘故。——原来

  • 卷之九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第一一三分谕光绪五年七月廿五日一一三○六-六·佚名

    新竹知县刘,饬八房总书林江等及户粮税总书吕祥协同,将原户税粮总书李登未交接卷宗查检覆夺钦加同知衔、署新竹县正堂刘,为谕饬协同查检覆夺事。本年七月二十五日,据户种税总书吕祥禀称:「祥蒙充户粮税

  • 第二○谕太岁(实则光绪)十七年十月十六日一一一○七-一六·佚名

    监理醮务、新竹县城隍,谕经理醮局各绅董等,饬各庄士庶人等随缘助施监理醮务,新竹县城隍为谕饬事。照得醮务,定于本月二十三日起,至二十九日完满。除先期晓示外,合行谕饬。为此谕,仰经理醮局各绅董等咸悉

  • 胡国珍传·魏收

    胡国珍,字世玉,安定临泾人。祖胡略,任姚兴渤海公姚逵平北府谘议参军。父胡渊,赫连屈丐给事黄门侍郎。世祖攻克统万,姚渊以归降的功劳被赐爵为武始侯。后拜河州刺史。胡国珍少小好学,雅好清俭。太和十五年(491)袭承爵位武始

  • 王忠嗣传·刘昫

    王忠嗣,太原祁人,家住华州郑县。父亲海宾,为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在陇上以骁勇闻名。开元二年(714)七月,吐蕃入侵,朝廷任薛讷辅助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史,率领杜宾客、郭知运、王睃、安思顺抵御,以海宾为先锋。等贼军

  • 曹云祥·周诒春

    曹云祥 字庆五。年三十六岁。生于江苏南翔。兄锡庚。已婚。永久通信处。上海四川路靑年会转。初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任圣约翰大学助教。及常州寗波中学堂教务长。为上海南方报编辑。光緖三十三年。以官费游美。入

  • 五年·佚名

    (庚午)五年大明正德五年春正月1月1日○戊午朔,臺諫啓曰:「臣等以言官,累日論事,上猶不從,不可就職。義當辭去,然此事大關,故敢啓。今日乃元朝也,無臺諫受賀,甚妨事體。」大司憲洪淑獨啓曰:「永文不合判書,朝廷所知,鄭光世、邊脩等事

  • 卷七·李光地

    <经部,诗类,诗所  钦定四库全书诗所卷七大学士李光地撰大雅二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宼虐憯不畏明【弥郎反】柔逺能迩以定我王朝政乱而天下丧其乐生之心矣故绥四方者自国中始朝有诡

  • 成公·成公七年·左丘明

    【经】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吴伐郯。夏五月,曹伯来朝。不郊,犹三望。秋,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八月戊辰,同盟于马陵。公至自会

  • 成唯識論〈不分品〉·欧阳竟无

      有唯識學.有唯識論。略談唯識學。見真而了幻.求學究竟在唯識性。思假而智實.入   學方便在唯識相。唯識相者.無常而能存無我而能立者也。無常而能存唯變是適.   無我而能立唯依是從。變之事則有力有能.風勢無

  • 佛教之中国民族英雄史·太虚

    少壮的我,曾有拨一代之乱而致全世界于治的雄图,期以人的菩萨心行──无我大悲六度十善──造成人间净土。这是民十以前的事,被庄蕴宽先生等称为佛门霸才。迄今垂垂老矣,于佛教、于国族、于人世一无所成,徒以些空论招来了些

  • 正一论·佚名

    《正一论》,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应出于南北朝天师道道士之手,疑即南齐道士孟景翼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假设主客论辩,首先论述「旨教斋法」与「灵宝斋仪」之关系。按旨教斋法源出三张,系早期天师道

  • 安宅陀罗尼咒经·佚名

    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内容叙述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时,大光、无量光二位菩萨奉众花国最胜灯王如来之命,来至娑婆世界,授安宅陀罗尼咒,谓此咒多所饶益。佛对阿难说应受持供养此经咒。又本经之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