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三

[附三]《路史》所引《纪年》辑证(次序据《订补》)

[一]《汲纪年》:帝王之没皆曰陟。《发挥》卷五

案:韩愈《黄陵庙碑》云:‘舜陟方乃死。……余谓《竹书纪年》帝王之没皆曰陟。陟,升也。’此引《纪年》乃韩氏隐括之语。《路史》所引见《辨帝舜冢》条,又引《黄陵庙碑》文,所本即此。

[二]《汲书》亦云: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彻乃立颛顼。《后纪》卷六

《汲书》云:左彻乃立颛帝。《后纪》卷五注

案: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卷四九云:‘案《博物志》云:“黄帝登仙,其臣左彻者,削木象黄帝,帅诸侯以朝。七年不还,左彻乃立颛顼,左彻亦仙去也。”……夫颛顼之于黄帝,世代悬隔,焉得云七年即立颛顼乎?’‘疑罗氏误引《博物志》以为《汲书》也。’

[三]《竹纪年》云:尧元年丙子。《后纪》卷一0注

案:《隋书·律历志》引《竹书纪年》曰:‘尧元年景(丙)子。’

[四]《竹书纪年》以为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发挥》卷五注

案:罗氏云:‘鄄城东北五里有尧城。’其下即引《竹书纪年》云云,又云:‘《寰宇记》以载言所录,不欲去。’盖转引自《太平寰宇记》。参见《五帝纪》。

[五]《竹书》谓舜既囚尧,偃塞丹朱于此,使不得见。《发挥》五注

案:罗氏云:‘濮阳有偃朱城。’其下即引《竹书》云云,亦转引自《太平寰宇记》,参上条。

[六]《竹书》云:放帝丹朱于丹水。《后纪》卷一0注

案:《山海经·海内南经》郭注引《竹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

[七]《竹书》、《郡国志》等皆言帝葬苍梧。《发挥》卷五

案:《史通·疑古》云:‘《虞书·尧典》又云:“五十载陟方乃死。”注云:“死苍梧之野,因葬焉。”’《路史》所云见《辨帝舜冢》条,又云‘人风婐划,地气高瘴’,即《疑古》语,疑本《史通》而误。

[八]癸北氏虞帝之第三妃,而二女者,癸北氏之出也,一曰宵明,一曰烛光。见诸《汲简》。《余论》卷九

[九]《纪年》、《墨子》言:龙生广,夏冰,雨血,地坼,及日夜出,昼不见。《后纪》卷一二注

案:《通鉴外纪》卷一注引《汲冢纪年》曰:‘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订补》以为《路史》注疑有误字,‘广’当是‘□’,即‘庙’字。

[一0]《汲古文》云:闻不居阳翟。《后纪》卷一二注

案: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卷四九云:‘《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夏禹国。”臣瓒曰:“《世本》:禹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阳翟也。”窃意“不居阳翟”当是瓒语,所以释阳城之为禹都,而辨《地志》阳翟为夏禹国之误也。罗苹不察,乃于《路史·夏后纪》“封之高密以处于栎”下注云:“《地志》:阳翟,夏禹国,或云都之,非也。故《汲古文》云:闻不居阳翟。”竟以此语为《纪年》本文,误矣。’《订补》亦据此为说。《路史》此条本于《汉书·地理志》注,而误读瓒语。

[一一]《竹书纪年》:黄帝至禹,为世三十。《发挥》卷三

[一二]《纪年》:禹立四十五年。《后纪》卷一二注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曰:‘禹立四十五年。’《辑校》、《订补》失辑。

[一三]帝启曰会。注:见《纪年》。《后纪》卷一三上

[一四]《纪年》:启登后九年,舞九韶。《后纪》卷一三上注

案:《山海经·大荒西经》注引《竹书》曰:‘夏后开舞九招也。’‘九招’即‘九韶’。

[一五]既征西河。注:《纪年》在二十五年。《后纪》卷一三上

西河。后启征之。见《纪年》。《国名纪》己

案:《北堂书钞》卷一三引《纪年》云:‘启征西河。’

[一六]《纪年》:启二十九年,年九十八。《后纪》卷一三上注

案:《真诰》卷一五引《竹书》云:‘(启)即位三十九,亡年七十八。’《路史》当本此,互有误字。

[一七]《汲冢古文》:太康居斟寻。乃失邦。《后纪》卷一三上注

案:《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周本纪》正义引《汲郡古文》或《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乃失邦’三字,当本《尚书·五子之歌》序:‘太康失邦。’

[一八]《汲书》:羿、桀皆居斟寻。《后纪》卷一三上注

案:《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周本纪》正义引《汲郡古文》或《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一九]征淮、畎。注:淮夷、畎夷。《纪年》云:元年。《后纪》卷一三上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云:‘帝相即位,……元年,征淮夷。’《后汉书·西羌传》云:‘后相即位,元年,乃征畎夷。’

[二0]二年,征风、黄夷。七年,于夷来宾。注:并《纪年》。《后纪》卷一三上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云:‘帝相即位,……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竹书纪年》云:‘七年,于夷来宾。’

[二一]《汲古文》云:相居斟灌。《后纪》卷一三上注

案:《水经·巨洋水注》引《汲郡古文》云:‘相居斟灌。’

[二二]方夷来宾,献其乐舞。注:《后汉书》及《汲纪年》。《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竹书纪年》云:‘后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又《东夷传》云:‘自少康已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

[二三]《纪年》:帝宁居原,自原迁于老王。《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影宋蜀刻本《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云:‘帝宁居原,自迁于老王。’‘老王’为‘老丘’之误,鲍刻本作‘老丘’。(所据他宋本作‘老丘’,或鲍氏所改,今不可知。)《路史》沿蜀刻《御览》之误,可证所据确为《御览》。

[二四]《纪年》云:夏柏杼子之东征,获狐九尾。《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御览》卷九0九引《书纪年》云:‘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

[二五]帝槐,一曰芬,是为祖武,立三岁而东九夷来御。注:畎、于、方、黄、白、赤、玄、风、阳凡九,见《竹书》及《后汉书》。《后纪》卷一三下

案:《后汉书·东夷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注引《竹书纪年》曰:‘后芬发即位,三年,九夷来御。’

[二六](帝槐)二十有六岁陟。注:《纪年》:四十四年。《后纪》卷一三下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曰:‘后芬立四十四年。’

[二七]芒如之元年,首以玄圭宾于河。注:见《纪年》。《纪年》云:东狩于海,获大鱼。《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曰:‘后芒即位,元年,以玄圭宾于河。东狩于海,获大鱼。’

[二八]《纪年》:后亡陟,年五十八。《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曰:‘后芒陟位,五十八年。’

[二九](帝泄)二十有一岁,六夷来御,于是始加爵命。注:畎、白、赤、玄、风、阳之六夷也。《纪年》云:繇是服从。《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竹书纪年》曰:‘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又《西羌传》云:‘至于后泄,始加爵命,由是服从。’《路史》所引‘繇是服从’四字,乃《后汉书·西羌传》文,误为《纪年》。

[三0](后泄)二十岁陟。注:《纪年》:二十一。《后纪》卷一三下

[三一](帝不降)六岁,伐九苑。注:《纪年》。《后纪》卷一三下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

[三二](帝不降)五十有九岁陟。注:《纪年》六十九。《后纪》卷一三下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不降即位,……六十九年。’

[三三]帝胤甲。注:见《汲纪年》。《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曰:‘帝廑一名胤甲。’《

路史》同卷又云:‘帝廑一曰顿,立二十岁而陟,子胤甲立。’以胤甲为帝廑子,与《纪年》异。《存真》误引《路史》文,以为出于《纪年》,反以《御览》所引为误。《辑校》从《御览》之说,不列胤甲一代,补以孔甲,是。《订补》改从《存真》。

[三四]胤甲在位四十岁,后居西河,天有祅孽,十日并照于东阳,其年胤甲陟。注:以上《纪年》。《后纪》卷一三下

案:《太平御览》卷四引《汲冢书》曰:‘胤甲居于河西,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又卷八二引《纪年》曰:‘帝廑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并出。’《通鉴外纪》卷二注引《汲冢纪年》曰:‘胤甲即位,居西河,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

[三五]《纪年》云:后昊立三年。《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曰:‘后昊立三年。’

[三六]帝敬发一曰惠。注:见《纪年》。是为后敬。注:同上。《后纪》卷一三下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曰:‘后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

[三七](帝敬发)其始即继,诸夷式宾,献其乐舞。注:《纪年》云:元年。《后纪》卷一三下

案:《太平御览》卷七八0引《竹书纪年》曰:‘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后汉书·东夷传》云:‘少康已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通鉴外纪》卷二云:‘发,诸夷宾于王门,献其乐舞。’注:‘《纪年》曰:元年。’是‘献其乐舞’四字,乃《外纪》袭自《东夷传》,《路史》又袭自《外纪》,非《纪年》原文。

[三八](帝履癸)又命扁伐岷山氏,岷山庄王以二女御焉。爱而无子,乃刻之苕华,而□元妃于洛。注:二女曰琬,曰琰,刻名苕华之玉。详《焞煌纪年》。《后纪》卷一三下

案:《事类赋》注卷九引《炖煌纪年》:‘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爱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炖煌纪年》之称仅见《事类赋》注此条,《路史》显从该书转引。《太平御览》卷八0五引此条作《炖煌高纳之郡府纪年》,炖煌高纳之郡府或是藏书者。

[三九]《汲冢古文册书》云:桀饰倾宫,起瑶台,作琼室,立玉门。《发挥》卷六

案:《文选·吴都赋》注:引《汲郡地中古文册书》云:‘桀作倾宫,饰瑶台,纣作琼室,立玉门。’此为李善所采刘渊林旧注。渊林名逵,西晋惠帝时人,当目莺《竹书》,《汲郡地中古文册书》之称亦仅见此。所谓《汲冢古文册书》即源于《汲郡地中古文册书》,本条亦系引自刘注。

[四0]关龙逢,……其在《竹书》,始以为谏瑶台。……逮汲冢张华书则更以为谏长夜之宫,而荐之以必亡之语。《发挥》卷六

案:《存真》云:‘《路史·发挥》曰:“关龙逢之死,《竹书》以为谏瑶台。”又云:“汲冢张华书更以为谏长夜之宫。”今案《博物志》曰:“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宫谷。又饰瑶台,关龙逢谏桀曰:吾之有民,如天之有日,日亡我则亡。以龙逢为妖言而杀之。其后山复于谷,下反在上。耆老相与谏桀,又以为妖言而杀之。”据《路史》,是《博物志》此条本于《竹书》也。’朱右曾本不信罗氏父子得见《竹书》,今反据《路史》以证《博物志》此条本于《竹书》,误。《路史》称‘汲冢张华书’,盖误以为《博物志》一书出于汲冢,前引‘黄帝死七年’条亦以《博物志》为《汲书》,与此同误。

[四一]《汲纪年》:桀末年,社坼裂。《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御览》卷八八0引《书纪年》曰:‘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为汤所放。’

[四二]《汲纪年》:并穷、寒四百七十二年。《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曰:‘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四三]《纪年》:汤七年九征。《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御览》卷八三引《纪年》曰:‘汤有七名而九征。’

[四四]《竹纪年》云: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发挥》卷五注

案: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云:‘《纪年》又称: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

[四五](《竹纪年》云):仲壬崩而立太甲,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发挥》卷五注

案: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云:‘《纪年》又称:……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也。’

[四六](《竹纪年》云):伊尹即位,太甲三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发挥》卷五注

案: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引《纪年》云:‘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四七]庇,祖乙胜即居之。注:《纪年》。《国名纪》丁注

案:《太平御览》卷八三引《纪年》云:‘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居庇。’

[四八]南庚更自庇迁奄。注:《纪年》。《国名纪》丁

案:《太平御览》卷八三引《纪年》曰:‘南庚更自庇迁于奄。’

[四九]《纪年》:盘庚旬自奄迁于北冢,曰殷虚。《国名纪》丁

案:《太平御览》卷八三引《纪年》曰:‘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五0]《竹书纪年》:武王年五十四。《发挥》卷四

案:《订补》云:‘《真诰》十五引《竹书》作“年四十五”,疑有倒误。今本《纪年》亦作“年五十四”。’案所见今本《纪年》多作‘九十四’,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卷四云:‘年九十四,……《路史》及《通鉴前编》引作“年五十四”。何本、陈本同。阁本作“年八十四”,大字本、吴本、张本作“年九十四”。’其作‘五十四’者,疑据《路史》、《通鉴前编》所改。

[五一]《汲纪年》云: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贯于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发挥》卷三注

案:《太平御览》八七四引《书纪年》曰:‘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

[五二]□,穆王伐之,大起九师,东至九江,蚖蝉为梁,在江东矣。注:《纪年》:四十七年。《国名纪》己

案:《太平御览》卷三0五引《纪年》:‘周穆王四十七年,伐纡,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比鼋以为梁。’

[五三](《汲冢纪年》云):共伯和即干王位。《发挥》卷二注

案:《庄子·让王篇》释文引《纪年》:‘共伯和即干王位。’

[五四]《纪年》:晋武公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奔魏。《国名纪》戊注

案:《水经·河水注》引《纪年》云:‘晋武公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

[五五](《纪年》):(晋武公)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而东之。《国名纪》戊注

(《纪年》)又云:桓王十二年秋,秦侵芮。冬,王师、秦师围魏,取芮伯而东之。《国名纪》戊注

案:《路史》同时所引两条,第一条本《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此属古本。第二条所引除多一‘冬’字外,则全同今本。似罗氏父子当日确见有《纪年》一书,其本于东周仍用周年,与古本用晋年者异;周王之军作‘王师’,与古本作‘周师’者亦异,然与今本则皆同。洪颐烜《校正竹书纪年》卷下因谓:‘罗泌已见今本。’《路史》一书成于干道庚寅,即宋孝宗干道六年(公元一一七0年),上距南宋建立之始不过四十四年,而此书卷帙繁重,博征群籍,又决非短期内可成,果如洪氏所论,则今本《纪年》当在南宋初已出现。罗氏父子所引除此条外,复引‘桓王十七年’一条(见后),以周王纪年与今本同,然不见现存今本,或为后世刻本所脱。洪氏所论疑是。

[五六](《纪年》云):(晋武公)九年,戎人逆之郏。《国名纪》戊注

案:《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郏。’

[五七]《纪年》:桓王十七年,楚及巴伐邓。《国名纪》戊注

案:此又以周年纪事,与今本《纪年》同,然不见现存刻本。

[五八]《汲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后纪》卷九下注

案:《水经·汾水注》引《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

[五九]《纪年》:晋献公十九年,会虞师伐虢,灭夏阳,虢公丑奔卫,乃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国名纪》己注

案:《水经·河水注》引《竹书纪年》曰:‘晋献公十有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献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

[六0]《竹纪年》‘次于郇’者,或云邠之三水栒邑,非也。《国名纪》戊

案:《水经·涑水注》引《竹书纪年》云:‘晋惠公十有五年,秦穆公率师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御秦,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絷来与师言,退舍,次于郇,盟于军。’

[六一]《纪年》:句践以晋出公十年卒,鹿郢立,是为鼯与,六年卒。盲姑立,是为不寿,十年卒。朱旬立,是为王翁,三十七年卒。王翳立,三十六年卒,子诸咎杀之。诸枝立,是为孚错枝。一年,其大夫寺区定乱,立初无余。十二年,寺区之弟思复弑其君莽而立无颛八年。《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陈梦家《六国纪年表考证》云:‘此隐括《越世家》索隐所引而杂采《越世家》名谥者。’(《燕京学报》第三七期页一八六)《史记·越世家》索隐所引《纪年》,文繁,不具录。

[六二]《汲纪年》:晋出公二十二年,河绝于扈。《国名纪》丁

案:《水经·河水注》曰:‘《竹书纪年》:晋出公二十二年,河绝于扈。’永乐大典本作‘二十二年’,赵一清、戴震校本改作‘十二年’,盖据今本《纪年》。《路史》所据《水经注》,与大典本同。

[六三]《纪年》:越王朱句二十年,灭滕。《国名纪》甲

案:《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于粤子朱句三十四年,灭滕。’《订补》云:‘“二十”字疑有脱误。’

[六四]《纪年》:梁惠九年,晋取泫氏,即《汲书》赵献子城泫氏者。《国名纪》己

案:《水经·沁水注》引《竹书纪年》曰:‘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太平御览》卷一六三引《竹书纪年》曰:‘梁惠王九年,晋取泫氏。’

[六五]《纪年》:晋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国名纪》己

案:《水经·丹水注》引《竹书纪年》曰:‘晋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

[六六]《纪年》:梁惠成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鄈。《国名纪》己

案:《水经·沁水注》引《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

[六七]《竹纪年》:梁惠成二年,齐田寿帅师伐赵,围观,观降。《国名纪》丁注

案:《水经·河水注》引《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帅师伐赵,围观,观降。’此据永乐大典本《水经注》,赵一清、戴震校本皆据今本《纪年》改‘赵’作‘我’,《路史》所引与大典本合。

[六八]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注:《纪年》。《国名纪》己

案:《水经·渭水注》引《竹书纪年》曰:‘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

[六九]惠成七年,雨[碧]于郢。见《纪年》。《发挥》卷二注

案:《太平御览》卷八0九引《纪年》:‘惠成王七年,雨碧于郢。’

[七0]梁惠成八年,雨[骨]于赤髀,后国饥兵疫。《发挥》二注

案: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卷六、朱右曾《存真》及王国维《辑校》皆据《路史》入辑。《订补》云:‘所见嘉庆六年酉山堂刻本、四部备要本《路史》皆如此,不云出《纪年》。但此条自孙之騄、洪颐烜以下皆引作《纪年》,或《路史》旧本有着明出《纪年》者。’《太平御览》卷八七七引《史记》云:‘梁惠成王八年,雨黍于齐。’陈梦家据此,以为‘“骨”“赤”二字乃“黍”“齐”之误,审其体例亦是出于此《史记》而未言所出。’(《六国纪年表》,《燕京学报》第三四期页一八三。)疑是。

[七一]长子,纣大史辛申国,今潞之长子县,《纪年》之尚子也。注:梁惠成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国名纪》丁

案:《太平御览》卷一六三引《竹书纪年》:‘梁惠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

[七二]《纪年》:秦封卫鞅于邬,改曰商。注:梁惠成三十年。《国名纪》己注

案:《水经·浊漳水注》引《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

[七三]《纪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向,二月城阳、向。注:更名阳为河雝,向为高平。《国名纪》甲

案:《水经·济水注》引《汲郡竹书纪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

[七四]《纪年》:魏襄王六年,秦取我焦。《国名纪》戊注

案:《史记·六国年表》秦惠文王九年:‘度河取汾阳、皮氏,围焦,降之。’正当魏襄王六年,似与此条合,然据《纪年》年次,秦惠文王九年当为魏惠成王后元五年,此条疑非《纪年》文。

[七五]《竹书》云:殷王子亥宾于有易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伐有易,锪之,杀绵臣。《国名纪》己

案:《山海经·大荒东经注》引《竹书》曰:‘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

[七六]应,《汲古文》云,商时国。《国名纪》己

案:《水经·滍水注》云:‘按《汲郡古文》:殷时已有应国。’

[七七]《汲冢纪年》: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国名纪》甲注

案:《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汲郡古文》:“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

[七八]《纪年》秦伐郑,次于怀,城殷。《国名纪》丁注

《纪年》:秦伐郑,围怀、殷。《国名纪》戊

案:《水经·沁水注》引《竹书纪年》云:‘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

[七九]《纪年》作鲂,即高邑之地。注:《十道志》云:高邑,赵房子也。《国名纪》己

案:《太平御览》卷一六一引《十道志》曰:‘高邑县,赵房子之邑。《竹书纪年》作“鲂子”。’

[八0]《竹纪年》:楚吾得及秦师伐郑,围纶。《后纪》卷一三下注

秦、楚伐郑,围纶氏者。注:《汲纪年》三。《国名纪》丁

案:《水经·伊水注》引《竹书纪年》曰:‘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路史》所引‘《汲纪年》三’,‘三’疑为‘云’字之误,见《订补》。

[八一]翟章救郑,次南屈者。注:《汲古》。《国名纪》戊

案:《水经·河水注》引《汲郡古文》曰:‘翟章救郑,次于南屈。’

猜你喜欢
  载记第九 慕容皝·房玄龄
  列传第七十 贼臣·李延寿
  卷八·昭梿
  第七卷·况周颐
  卷之一千五十五·佚名
  卷四十一·萧常
  卷二十四·鄂尔泰
  卷三十一·温达
  一九 子京的末路·周作人
  周磠传·房玄龄
  卷一百·佚名
  卷八十六·佚名
  燕昭王收破燕·佚名
  卷四名例律·窦仪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袁嘉谷

    诗有出韵者,纪晓岚谓之奸韵,或谓之犯韵。顾古人有故为落韵者,《鉴诫录》载李如实落韵诗云:“路旁伤羸牛,羸牛身已老。两眼不能开,四蹄行欲倒。牛曾少壮时,岁岁耕田早。耕郁春秋田,驾车长安道。今日领头穿,无人饲水草。喘

  • 卷一·孙默

    钦定四库全书十五家词卷一       宁孙默编吴伟业梅邨词上词者诗之余也乃诗人与词人有不相兼者如李杜皆诗人也然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为词开山而子美无之也温李皆诗人也然飞卿玉楼春更漏子为词擅场而义山无之也欧阳

  • 卷四·孙一元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太白山人漫藁> 钦定四库全书 太白山人漫藁卷四 明 孙一元 撰 五言律诗 秋兴二首 白帻乘高兴青山载酒瓯登临歌猛士形胜俯南州龙卧江光晩鵰盘云色秋西湖有狂客吹笛遍沧洲平野秋光净广川落

  • 卷二·宁调元

    楊廷樞血衣書吳縣楊維斗國變後避居光福山中,忽被縶繫之舟中,餓五日,不死,書血衣遺其孤云:「廷樞幼讀聖賢之書,長懷忠孝之志,為孝廉者一十五載,生世間者五十三年,做士林鄉黨之規模,肩綱常名教之重任,惜時命之不猶,未登朝而食祿。值

  • 外篇 杂说上第七·刘知几

      ○《春秋》(二条)   案《春秋》之书弑也,称君,君无道;称臣,臣之罪。如齐之简公,未闻失德,陈恒构逆,罪莫大焉。而哀公十四年,书"齐人弑其君壬于舒州。"斯则贤君见抑,而贼臣是党,求诸旧例,理独有违。但此是绝笔获麟之后,弟子

  • 第十三回 回酋投荒窜死孤岛 雄师追寇穷极遐方·蔡东藩

      却说夏天雨雪,煞是奇怪,独有人谓系杀敌预兆。这人为谁?乃是辽皇族耶律楚材。楚材曾仕金员外郎,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至蒙古南征,中都残破,适楚材在中都,为成吉思汗所闻知,召为掾属。每有谘询,无不通晓,令

  • 第六章执政前之荆公(中)·梁启超

    世之论者,每以荆公蚤岁,屡徵馆职,不赴,及其后除翰林学士,乃一召即应,谓其本热心富贵,前此不过矫情缴誉,待养望既久,一跃而致大位。呜呼,何其不考情实,而效舞文之吏,锻炼以入人罪耶。荆公之出处,其自审之固甚蚤且熟,用世固其本志也,然

  • 卷四上·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四上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一上 后妃【谨案帝纪及家人传皆有义例后妃诸王传当亦有之今无疑阙】 昭烈甘皇后 穆皇后【兄懿 懿族弟班】 末帝敬哀张皇后 张皇后

  • 鲁广达传·姚思廉

    鲁广达字遍览,吴州刺史鲁悉达的弟弟。广达少时气度不凡,立志追求功名,他虚心爱士,宾客自远方来归附他。当时江表将帅,各领私兵,动辄数千人,而以鲁氏最多。初任梁邵陵王国右常侍,迁任平南当陽公府中兵参军。侯景之乱,广达与兄悉

  • 第二节 武后得政代唐·吕思勉

    武后,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县。父士彟。大业末,为鹰扬府队正。唐兵起,从平京城。贞观中,累迁工部尚书、荆州都督。荆州见第二章第三节。后年十四,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太宗崩,为尼,居感业寺。高宗于寺见之,复召入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四·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四 洪武十三年冬十月戊午朔,享太庙。 敕四辅官王本等曰:“自胡惟庸不法之后,特召天下贤材,而有司又多泛举,尚书范敏独能荐卿等以辅朕。朕视卿等皆年高笃厚,故九月告于太庙,议立四辅,以王本、杜

  • 罗惠侨·周诒春

    罗惠侨 字东里。年二十九岁。生于浙江寗波。父松林。业教员。已婚。本籍通信处。浙江寗波冷静街林玉房。初学于寗波第四中学。任该校教员。又毕业于上海高等工业学校。宣统元年。以官费游美。入麻省工业学校。习造船

  • 景公使晏子予鲁地而鲁使不尽受第十八·晏婴

    景公予鲁君地,山阴数百社,使晏子致之,鲁使子叔昭伯受地,不尽受也。晏子曰:“寡君献地,忠廉也,曷为不尽受?”子叔昭伯曰:“臣受命于君曰:‘诸侯相见,交让,争处其卑,礼之文也;交委多,争受少,行之实也。礼成文于前,行成章于后,交之所以长久

  • 卷五·刘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权衡卷五     宋 刘敞 撰文公元年公即位杜氏曰先君未葬而公即位不可旷年无君然则称公者固以年为限不以葬为限审矣何独至於他国则云以葬为限乎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杜氏云诸侯即位天子赐以命圭合

  • 评议 原文·洪应明

    物莫大于天地日月,而子美云﹕"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事莫大于揖逊征诛,而康节云﹕"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人能以此胸襟眼界吞吐六合,上下千古,事来如沤生大海,事去如影灭长空,自经纶万变而不动一尘矣。小人好名,便起

  • 卷下·佚名

    奢利弗。譬如有人入宝性中(谓出宝处)。问先入者言:丈夫。诸宝何似何相。於先入者报彼人言:丈夫。汝痴云何名入宝性。自见诸宝复问此宝。如是奢利弗。若善家子善家女作如是问。法界何似法界何相。奢利弗。於时诸菩萨摩诃萨

  • 阿育王经 第七卷·佚名

    阿育王经 第七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品第七世尊付法藏与摩诃迦叶(翻大龟)入涅槃。摩诃迦叶付阿难(翻欢喜)入涅槃。阿难付末田地(翻中)入涅槃。末田地付舍那婆私(翻纻衣)入涅槃。舍那婆

  • 后画录·彦悰

    中国画评品著作。一名《后画品》、《帝京寺录》。唐代释彦悰撰。一卷。成书于唐代贞观九年(635),初名《帝京寺录》。主要版本有明人翻刻南宋本、《王氏画苑》本、《津逮秘书》本、《佩文斋书画谱》本、《丛书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