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十五

  靖康中帙七十。

  起靖康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庚辰,尽二十八日丁亥。

  二十一日庚辰大元帅告诫府发济州。

  汪伯彦日历(改作纪)曰:二十一日五更初发先锋次发前军次发左军次发右军辨色发中军发讫请大元帅府王上马幕府群僚次第上马尾衔以进次发後军次发朱胜非人兵次收後晚宿新兴店王至是神意喜悦问地名曰:新兴店伯彦尝闻太平兴国中北戎寇边太宗皇帝幸大名亲征方渡河有谒於马首问其姓名曰:宋捷帝喜不旋踵果有北戎之捷今大王治兵讨贼行绍大统而初宿新兴天意。若曰:宋室中兴其命维新将克继前人之美与夫邑号柏人里名胜母者异矣。王善其说是日鄜延帅臣张深副总管刘光世自陕州取小路径赴大元帅府会合光世躬执橐鞬望马足遥拜王命而前问劳讫差光世允充兵马大元帅都提举五军。

  遗史曰:王发济州王在济州也。陕西勤王之兵惟刘光世到元帅府先是刘光世准上间道遣使臣赍蜡封处分指挥云:虏骑犯(改作金兵围)京师仰刘光世多选马军赴阙是时光世以马军都虞候为鄜延路兵马钤辖请於帅臣张深授步骑三千光世请益兵不从既行中途值制置司统制杜常还归具言京城失守制置使钱盖已将军马分屯时溃兵所在焚劫聚而为寇道路梗塞唐邓以北皆无官守兵粮告绝光世乃与将官乔仲福等议见永兴帅臣范致虚巳传檄诸帅会兵陕郊会承上御札遣使臣黄深宣谕六路大略云:金人登城敛兵不下朕已出郊亲见二元帅和议已定宜止天下勤王之兵光世曰:不可以诏示众。且速图进发京西诸处溃兵踵至传闻京师之事不一众心惶惑光世矫以蕃官山陕来自京阙乃云:二圣溃围南幸矣。乃选使臣葛宗赍封密奏往荆襄江浙乃统所部由虢略入太和谷南趋张深亦改途同行至汝州鲁山县闻致虚进兵千秋岭为金人所邀王师失利光世招集散亡而本部馀丁相继俱来兵始及万数军势渐壮俄传金人已立张邦昌即伪位张深召光世及诸将议事深对将士曰:诸公好事在目前以所持扇左右倒众莫敢应往往偶语出异论光世乃遣使臣王默张景等将汉番弓箭手一百。

  人骑夜半赍状前去招安盗贼俾深罔测光世密谕之曰:侧闻康王领大元帅聚兵京东汝等当诣元帅府分明投下文字而回金人既退兵深与光世进至朱仙镇遇默景得元帅府劄子二道一云:仰刘光世将所统兵马速赴大元帅府一云:仰张深将所部回兴仁府只於本府驻劄及差使(旧校云:别本有臣字)刘宗偕来深得劄子失声惶惧光世即辞深去以所部兵至济州时王师无有至者王大喜自是委以心腹弹压诸军王发济州光世从卫。

  签书枢密院曹辅资政殿学士路允迪谏议大夫范宗尹奉元祐皇后诏来趣王进发迎谒道左。

  大元帅府参议东南道都总管赵子崧榜晓谕都城士庶。

  大元帅参议东南道都总管赵子崧奉大元帅康王劄子节制东南诸军进援王室巳至近城窃惟赵氏德泽浃於民心主上仁圣节俭天下欣戴独以奸臣误国再致戎贼犯阙(删此四字)祸变旷古未闻至於二圣播迁六宫九族系累天下臣子悲愤痛切肝心糜溃况本朝无亲王将兵在外故事去年主上特付大元帅之柄於康王盖本天意康王巳委副元帅宗泽领骑兵迎请二圣车驾。又委子崧等提兵入援以图兴复升坛歃血盟於三军千万人惟一心誓死赴难今宰臣身反正大将等上下和协奉母后宝书遣使迎请康王社稷有主人知所归都城官吏军民僧道耆老等世受大恩各怀忠义当今贼(改作敌)退却请车驾(旧校云:别本作当金人却请车驾)及从来权宜谅其本心必不忘赵氏各宜安居息心无生疑惑以待恩抚须至晓谕。

  赵子崧谕张邦昌书。

  靖康二年四月日宝文閤直学士朝请郎知淮甯府事大元帅参议兼东南道都总管节制诸军赵子崧谨致书大观文相公张公閤下子崧闻人臣委质事人义命而巳见得思义见危致命人臣之常节也。议者籍籍谓閤下使虏(改作敌)逾年日与异类(改作金人)处坐视谋吾之国不能效寸长城一破阴遣人奉召兼程已至贼(改作敌)营复坐视谋吾之君而不能以死争其劫请倾危之计閤下或与闻之不然何虏(改作金)人曲折拒孙傅之请卒以与閤下盖必有定论矣。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天下将以此责閤下子崧亦疑惑说自闻入居禁中躬受虏册(改作册命)即集大军设坛歃血专意讨逆三军之士千万人惟一心踊跃奋迅欲得。

  閤下而甘心焉大元帅康王以节制见委责以再造况子崧猥在属籍义兼臣子今祖宗之後系累以去者殆尽如子崧辈偶存。若不辅大元帅以图兴复天地祖宗实临之翁中丞忠义诚恳言发涕流必欲共奖王室今既大集忠愤难遏亦可畏也。忽九日李健陈戬持书至翁中丞有反正之意群情犹疑惑引冯瀛王曰:公此举由衷乎!子崧独谓殆天诱閤下为斯举也。前所述者谅非閤下本心出於迫胁无疑閤下少年登科致位宰相必知义命之大戒《传》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伊尹犹不可而况其下者乎!閤下前日迫於虏(改作敌)威欲保宗庙全都城不得已而从之今虏(改作敌)既远去即有所避而归之正以成前功,岂不本末明白哉!(旧校云:归本云:,岂不一举大明阁下心迹哉!)既出至诚便当断以不疑不可犹豫速出居相府易服自贬亲书以示於军中哀鸣以请於帅府使三军晓然知閤下前日权以济事而实不忘吾宋也。子崧等亦当按兵城下以待大元帅之命。若迟疑不决则三军必曰:以天下之师诛天下之逆非子崧等所能专也。閤下老母垂年伶俜一子身将五十必不肯为覆族之计,或谓閤下亲属便当殄灭况城中万姓皆死则张氏何哉!尤而效之大元帅必不忍为本道巳申行府委所在优加覆护亦知夫转祸为福几不容喘閤下其深思之迫於宗社大计肝心溃裂书不能文幸察薄暑惟加慎眠食母为空言以受实祸不宣。

  又与王时雍等书靖康二年四月日宝文阁学士朝请郎知淮甯府事大元帅参议兼东南道都总管节制诸军赵子崧奉书枢密王公门下吕公中书徐公左丞冯公右丞李公枢密吴公枢密莫公初夏薄暑伏惟台候万福金戎(改作人)犯阙(删此二字)侵侮暴虐(删此二字)振古未闻痛激肝心不能自存子崧蒙国厚恩亲睹斯变誓当以死赴难甯守孤垒四邻皆陷千里一空冲突攻围乍合乍散者常数万骑无日不至独以赤心坚壁五月虏(改作敌)亦计穷而去自三月十日详闻大变即连趣翁公大漕与诸路大军到此节次遣发入援设坛盟众有死无二三军之士悲愤感泣勇不可遏大元帅康王以节制见委仍参幕会再造之功责在仆等子崧义兼臣子职当总帅诚难昧巳故以由衷奉晓诸公或世家旧族或文儒致身或久废而起,或不次而用既无扶危持颠之谋。又无仗节死难。

  之义强颜忍耻坐视倾覆方。且自谓佐命此与唐六臣何异而尚未知转祸为福可乎!自古举事但问逆顺不计强弱方金贼(改作人)登城诸公丧胆亡魂手持圣天子付之不能还。又手持符玺再拜与人面不能死今乃偃然据宫阙出号令文致奸言鼓惑众听亦何所恃哉!以逆节抗大顺以群书生当王师可深悯也。区区犹藉能存都城生齿为说不知坐致二圣陷虏(改作北迁)将谁罪邪诸公平日所学所言自谓过人今日行事。又何其戾也。相与亡人之国稽首伪朝居之不疑鱼游沸鼎燕巢危幕公不自思耳前日畏死而为之不知今日果有生路否乎!子崧节制大军。又檄陕西南京诸道之帅四集城下志在清宫以奖王室诸公其自为计母忽闻张公颇有反正之意殆天诱其衷。若能幡然改图绎位自贬奉大元帅以系人心迎还二圣以雪大耻则胁迫之罪尚可全贷而诸公之功与迷而不返者不可同日而语也。古人权以济事遂立殊勋惟识事稔知祸福者能之今有望於诸公也。傥欲为源休亦请自择言念平昔敢布腹心希示的报军务方繁不及遍作书幸察不宣。

  二十二日辛巳大元帅至单州。

  大元帅至单州知军州事王汭来迎何志同赵子崧皆以兵来会。

  赵子崧奏太后乞先下诏状并缴申大元帅状。

  右子崧等总兵赴难恭闻元祐皇后陛下垂帘听政此诚不世之功矣。臣与三军将士莫不感泣窃见陛下未垂帘以前京师尝有书肆赦诸路继虽收回仍禁止在城藏本然印卖传播於外者不啻数千百本。若闻二圣迁北易姓改国忠义愤发兵革四起其间或假讨逆之名窃据郡县使宰臣至诚赤心终不能白况其家属在外或致疏虞所系非一臣等伏望圣慈速下明命诏谕四方以陛下临朝节次遣使奉玉宝迎立康王以俟复辟所有大赦候嗣君即位日颁降,庶几人心安帖奸宄自消以副陛下保国之隆臣等不胜幸愿。

  又缴申大元帅府状曰:右子崧等累具劝进乞早正大号肆赦天下以安人心未奉俞音日夕震惧深虑奸宄窃发蜂起蚁聚卒难埽除不免具奏元祐皇后乞先下诏命不惟使四方知大王受命中兴自然安帖亦所以警张邦昌坚其诚心不致疑变子崧等愚见惟大王函整六辈入朝九庙则一切平定断无後。

  患不胜祈恳哀切之至所有奏状录白在前谨具申大元帅行府候王旨。

  李邴申大元帅府劝进状。

  邴等伏睹四月初九日大元帅府檄闻恭惟国家积累之久德泽深厚渐渍人心一旦事出非常遂至外侮兴师再犯宫阙神都倾陷銮舆播迁人民涂炭土地分裂檄书既到官吏军民无不悼心陨涕痛贯肌骨思欲张空拳冒白刃以赴国家之急此非独臣子常分亦有以见宗庙神灵社稷永远斯民怀旧未忘爱戴之诚上天悔祸将启中兴之运非苟然也。邴等蒙被国恩或尝列禁闱或并蒙器使捐躯殒首图报万分正在今日伏惟大王以亲王之重统元帅之权君父劫质臣民无主天下颙颙靡弗系心当此之际义当如何今京师僭号之臣既由强抑必不敢久据神器输款归诚当在朝夕斯民仰傒大王之来不啻失乳孤儿瞻望所怙周人思召公爱甘棠而况大王上皇之子皇帝之弟受服(旧校云:别本作受赈)专征位为上将民心思望,岂有涯哉!昔白公之乱叶公将入遇国人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若见君面是得父也。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乃免胄而进夫叶公以列国之贤人犹怀之如此况大王其何疑焉然势有不可缓者今四方溃兵往往啸聚阎仅据黄州周德起金陵李育扰徐兖王镇剽淮阳其他兵起蝟结千万为群将环视而起惟翘首侧耳以需天下之变。若命令既通郡邑有统则必敛手归命以求自新如命令未通郡邑无统奸雄乘之则必盗据要害自为一方将有鼎峙瓜分之势他日欲复一之,岂不难哉!大王随行将士暴露风霜亦巳久矣。蒙犯矢石斯亦勤矣。各望尺寸之功不然师老财费久而不召岂复可用哉!区区之意谓大王当传檄天下凡诸路监司帅守应合申禀朝廷文字一切权宜并申大元帅府随宜裁决行下大王宜稽考前世摄行国事承制封拜然後奋激士气鼓行而前殄攘妖氛迎还二圣克复之功指日可待《传》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成败之机间不容发邴等不胜惶惧战灼延颈企望之志惟大王裁之谨具状申兵马大元帅府伏乞照会谨状。

  再申大元帅府状右某等近於四月二十二日专差人赍状申大元帅府以四月十九日檄书审知二圣。

  銮舆未回大王宜稽考前世摄行国事迎还二圣以图克复今再陈其愚伏觊少加察焉方今天下大变君父劫质储闱近属举族皆行惟大王一人提兵在外宗庙社稷血食所系四海郡国号令所禀亿兆士庶存亡所赖惟在大王此为何等时而欲迟疑回却以辜天下之望负二圣之托哉!大王。若不早定窃虑有昧於逆顺之臣怀向背自全之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盗贼使伪命稍通非惟宗庙社稷危。若缀旒大王安所容其躯哉!大王必尚疑居摄之事则某前所谓稽考前世盖有所本矣。昔成王即政未堪多难周公履天下之籍听天下之断戴礼明堂位所载与九罭之诗是巳成王有成人之德则复子明辟此六经之明训也。夫周公承文武之後独以成王幼冲尚。且为之今二圣未回天下嗷嗷靡所系命大王以亲则母弟以位则真王以任则元帅今日之事责在大王恐大王不得而辞也。名分既辨号令既行则怀忠抱义者知效命之所拱手观变者销从逆之萌盗贼盘据必洗心革面不复有雄跨割据之意师徒奔凑必争先贾勇以赴功名之会天下之势定矣。如天步既正銮舆遂回归尊复辟退就藩服忠孝之道,岂不两全如金人不知悔祸迟留车驾遂欲荡覆我社稷泯绝我宗祧则天祐有宋必将有主主宋祀者非王而谁某等诚以世受国恩莫知论报参之往古验之当今仰揆天意俯察人事至正室顺无以逾此惟大王勇断而决行之天下幸甚属道涂榛梗未能趋赴行府不胜企踵待命惶惧之至谨状。

  二十三日壬午大元帅至虞城县。

  大元帅早发单州申刻次虞城县是日西道总管王襄副总管孙昭远以所部兵来会。

  车驾进发有旨令开封尹率父老僧道官员军人诣行在奉表劝进。

  张邦昌劄子恭闻车驾自济州径往南京臣等躬率百官赴行在欲今月二十五日起发前去俯候舆辇仪仗等。又母后节次遣人迎请。

  二十四日癸未大元帅至南京。

  大元帅早发虞城申刻至南京府治金人围京城也。屡分兵犯(改作攻)南京朱胜非皆御退之後有北道总管赵野及宣府范讷兵王渊韩世忠皆在南京故城市全盛是日戒都统制五军杨惟忠等警严以虞非常。

  二十五日甲申邦昌时雍等率百官吏是日出门。

  员外郎宋彦通除右文殿修撰龙图阁直学士。

  知扬州许份等状请大元帅即位於扬州。

  知扬州许份等状劝请王即位於扬州曰:份等窃闻金人渡河二圣迁幸凡在臣子孰不痛心京师士庶欲迎请大元帅大王还处阙下此诚宗庙之灵社稷之福但中都新破上下空竭人心危惧虏(改作敌)情不测道路艰棘粮饷难继万一不虞则内外隔绝复有前日之患份等与众熟议皆以为扬州之地控带江淮城壁新修钱粮粗足。若聚兵西北奉迎銮舆则舳舻输輓督促而上足以馈师而。又南至金陵东抵钱塘一有缓急可以据依其为顺便莫过於此伏望大元帅大王深思长虑决定至计即日御众治兵广陵份等谨当戮力协心以佐大事。若或已暂还阙抚定京师亦当以少俟按堵亟复东下份等不胜激切延望之至。

  母后诏令备车驾法仗等赴南京迎请百司庶务分半以去。

  大元帅康王谒太祖庙。

  王诣鸿庆宫谒太祖庙大哭群臣皆哭。

  二十六日乙酉太宰张邦昌赴南京。

  邦昌等自京师来诣元帅行府邦昌以亲从官数人自随王命引邦昌入邦昌恸哭叩首请死王命赞者掖前见如宾礼邦昌具言围城事始末继之以泣王亦泣。

  二十七日丙戌发纲运赴南京。

  括船装发纲运及乘载宫嫔等赴南京汴河之舟如鳞次而行。

  内侍邵成章王衮奉乘舆服御仪仗来。

  大元帅命加汪伯彦显谟閤直学士黄潜善徽猷阁直学士耿延禧龙图阁学士董耘徽猷阁学士并提举南京鸿庆宫兼侍读高世则承宣使。

  二十八日丁酉国子祭酒董率太学生赴南京捧表劝进。

  耿南仲等进呈赦书合行事件。

  司农少卿权户部侍郎胡思乞罢权可依。

  胡交修除集英殿修撰知湖州。

  中山府提辖使臣沙振杀安抚使陈遘。

  金人以太上皇北狩至中山府其帅臣陈遘登城金人以太上皇至城下谕令开降太上呼遘曰:吾道君。

  皇帝也。遂恸哭曰:陛下安得至此提辖沙振曰:此中,岂有道君皇帝必金人之诡诈也。遂以箭射之遂鼓众喧闹杀遘其子锡在旁倒身护遘乃并杀之,於是振自守中山金人逼以归遘弟适仕光禄卿靖康中遣出使为金人驱迫往燕山府拘囚累年而死适子铸(旧校云:按宋史遘守中山金人围之遘呼步将沙振往振素有勇名固辞固遣之振怒。且惧潜怀刃入府遘妾定奴责其辄入振立杀之遂害遘於堂与此所载不同)。

  赐进士出身头品顶戴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许涵度校刊。

  ※卷九十五校勘记。

  伯彦曰:尝闻太平兴国中(脱曰:字)往荆襄江浙寻问二圣所在众情稍安致虚进兵淆渑光世乃统所部(脱寻问至光世十八字)赵子崧出榜晓谕都城士庶(脱出字)当今贼退却请车驾及从来权宜(一作当日金贼劫请车驾及後来权宜)

  众愤难遏(众误作忠)

  委所在优加覆护宥恕(脱宥恕二字)要知转祸为福(要误作亦)诸公不自思耳(脱诸字)惟识事变知祸福者(变误作稔)傥彼遂久假而不归诸公各欲希扳附之功愿为王伟源休亦请自择(脱彼遂至之功十六字愿误作欲。又脱王伟二字)已垂帘听政(脱巳字)遣使迎立康王以奉宗社此诚不世之功矣。(脱遣使十字)京师尝有手书(脱手字)惟大王亟整六辈(亟误作函)大元帅府檄文(文误作闻)受专征(误作服)以图克复之功窃虑周旋顾虑事不早定机会一失悔不可追(脱之功至此二十字)

  今再陈其愚状(状误作伏)举族皆行(皆误作偕)臣当躬率百官(当误作等)复有北道总管赵野(复误作後)亦当以少俟安堵(安误作按)遘恸哭曰:陛下安得至此(遘误作遂)金人逼太上皇以归(脱太上皇三字)。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七十 陳紀四·司马光
  内篇 列传第六·刘知几
  提要·顺治
  ●崇祯实录卷之一·佚名
  今献备遗卷三十一·项笃寿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九 贰臣传四·纪昀
  五三 我的笔名·周作人
  张景仁传·脱脱
  孙慎行传·张廷玉
  尹昌隆传·张廷玉
  卷一百八十八·雍正
  杂例·佚名
  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司马迁
  卷四·佚名
  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寿涯禅师·唐圭璋

      渔家傲   咏鱼篮观音   深愿弘慈无缝罅。乘时走入众生界。窈窕丰姿都没赛。提鱼卖。堪笑马郎来纳败。   清冷露湿金楶坏。茜裙不把珠缨盖。特地掀来呈捏怪。牵人爱。还尽许多菩萨债。

  • 卷三·赖良

    钦定四库全书大雅集卷三元 赖良 编陆居仁古意二首采莲多芳草种豆襍艾蒿马齿似蕙根鱼肠溷鈆刀举世方好竽锦瑟将谁操已矣屠龙技终身徒自劳王孙玉抵鹊公子金抵蛙夜光投暗室騄耳困盐车燕石锦十袭楚璞刑再加哲哉待贾翁怀

  • 卷二百一十四·表第五·脱脱

        宰辅五      《宋史》 元·脱脱等

  • 卷五十五·谷应泰

      ○沿海倭乱   太祖洪武二年夏四月,时倭寇出没海岛中,数侵掠苏州、崇明,杀略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太仓卫指挥佥事翁德帅官军出海捕之,遇于海门之上帮,及其未阵,麾兵冲击之,斩获不可   胜计,生擒数百人,得其兵器

  • ●卷一百五十三·徐梦莘

      炎兴下帙五十三。   起绍兴二年十月六日癸巳,尽十一月五日壬戌。   其六日选宗室之贤才者封建任使之今陛下之族被虏而去者众矣。所存亦无几何黄潜善郑悫小人之见本无远识误陛下以支子入继。又不缘傅付之命国步

  • 第十回 践夙约一方解职  借外债四国违言·蔡东藩

      却说孙中山在南京,闻袁氏受职,唐阁组成,遂莅参议院辞职;又把生平积悃,及所有政见,宣布出来,作为临别赠言的表意。各议员分列座席,屏息敛容,各聆绪论,并令书记员出席登录,随听随抄,将白话译作文言道:  本大总统于中华民国正

  • 卷五 负心十三案·丁耀亢

    一、烛影摇红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代周,遂有天下,其弟光义为殿前都虞侯,光美为嘉州防御使。帝天性友爱,光义尝有疾,亲为灼艾。光义觉痛,帝以自灸。每对近臣言:光义龙行虎步,他日必为太平天子。建隆三年,太后病革,遂命太祖继柴多立

  • 第十三回 谋激众胜广起兵 谏称王耳余献策·黄士衡

    话说吴广正在窃听众兵士议论,忽见一人走进,大众神情顿变。急忙定睛一看,原来却是陈胜。心想:“他也是来探消息。看他神气,偏装作不知此事。但是众人见他,何以十分注目?!此中原故,容易猜得。”只因众人日常见惯者,乃是身充屯长之

  • 卷之一百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三百十九·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弭盗宋高宗时监察御史郑刚中奏曰臣窃闻张守以江西盗贼未平兵力单寡乞行增戍朝廷降指挥差左护军千人马三百疋听张守节制

  • 卷一百三十二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三十二中 朱批宪德奏摺 雍正七年正月二十四日四川廵抚【臣】宪德谨 奏爲恭谢 天恩事窃【臣】齎摺人回恭捧 御赐【臣】福字一幅貂皮二十

  • 中佛会实有健全组织之必要·太虚

    ──二十四年十一月在镇江江苏省县佛教会联席会讲──太虚此次因镇江缁素发起讲演会,应请由丹阳来镇,昨晚遇到主席仁山法师及诸山长老,谈起今天贵会开会,再三要太虚来参加,本来是来随喜参观的。仁法师说欢迎,太虚实不敢当!我

  • 卷第八·佚名

    嘉兴大藏经 百痴禅师语录 百痴禅师语录卷第八 嗣法门人超宣等编 嘉兴金粟山广慧禅寺语录 岁旦上堂僧问岁朝文武分班立四相来朝事若何师云共唱太平歌进云恁么则风吹雉尾摇宫扇日照龙鳞识圣颜师云自是他分内事僧作礼

  • 卷第六十一·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六十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九 【经】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义空三昧第一空三昧

  • 卷第八·佚名

    嘉兴大藏经 大藏一览大藏一览第八卷宁德优婆塞陈 实谨编明秀水居士姚舜渔校缉第七门○功成果登正觉  相好妙用神通(凡四品)。○法身品○三身四智了然明  ○五眼六通无不具三身金光明最胜王经云。一切如来。有三

  • 文襄奏疏·靳辅

    水利志。清靳辅撰。八卷。辅字紫垣,汉军镶红旗人。初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总督河道、兵部尚书。康熙初,黄河屡次泛滥成灾,靳氏奉诏治河,后辑此间奏议成书,记事止康熙二十四年(1695)其子治豫汇刊传世。约十八万字。全书计

  • 南疆逸史·温睿临

    五十六卷。清温睿临撰。温睿临,字邻冀,一字令贻,号哂园,浙江乌程(今吴兴)辑里人,康熙己酉科(1705)举人。他博赅群书,谙熟历史,与万斯同(季野)交谊甚厚,在清廷开明史局时,温氏也正在北京,而万斯同实主其事,其间两人时相往复,多所讨

  • 普陀洛迦新志·王亨彦

    佛教史志。民国初王亨彦撰。十二卷。全书共分十二部分,记载了普陀山的山川风貌、自然景观和作为主要内容的佛教兴衰史迹。同时收集了历代帝王、僧俗有关普陀山佛教的敕令、奏疏、碑铭等二百余篇,其中有关寺院经济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