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上

 帝王、宫阙、都邑、羽仪、冕服、州县、仪仗、军器等部注,凡六十六门。

  ○宫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皆所以通古今之语,明同实而两名之也。秦始皇造阿房宫,阙五百步,南北千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帜。咸阳二百里内,为宫观二百七十所,皆复道相连。

  ○阙

  阙者,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缺,故谓之阙。其上皆丹垩,其下皆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昭示万民焉。苍龙阙画苍龙,白虎阙画白虎,玄武阙画玄武,朱雀阙上有朱雀二枚。

  ○城

  城者,盛也,所以盛受人物也。城门皆筑土为之,累土曰台,故亦谓之台门也。

  ○城隍

  隍者,城池之无水者也。

  ○秦所筑长城

  秦始皇三十二年,得谶书云:“亡秦者胡也”。乃使蒙恬筑长城以备之。盖秦终于二世帝胡亥也,非为胡人所患。秦所筑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者焉。

  ○长安御沟

  谓之杨沟,植高杨于其上也。一曰羊沟,谓羊喜抵触垣墙,故为沟以隔之,故曰羊沟。亦曰禁沟,引终南山水从宫内过,所谓御沟。

  ○封疆

  画界者,封土为台,以表识疆境也。画界者,于二封之间,又为壝埒,以画界分域也。

  ○闤阓

  闤者,市墙也。阓者,市门也。

  ○肆店

  肆者,所以陈货鬻之物也。店者,所以置货鬻之物也。

  ○罘罳屏

  屏之遗象也。塾门外之舍也。臣来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其所应应对之事也。塾之者,言熟也,行至门内屏外,复应思维也。罘罳,复思也。汉西京罘罳,合板为之,亦筑土为之,每门阙殿舍皆有焉。如今郡国厅前亦树之也。

  ○宗庙

  宗者,宗祀也,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灵貌也。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庶人无庙,四时之享也。

  ○汉成帝庙

  顾成庙有三玉鼎、二真金炉,槐树悉为扶老钩栏,画云龙角虚于其上也。

  ○尧诽谤木

  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如华也。形如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柱也。”

  ○方徼

  徼者,绕也,所以绕逆蛮夷,使不得侵入中国也。方者,方面也,南方徼色赤,故称丹徼焉。

  ○开塞

  关者,长安之关门也,函谷关、潼关之属也。塞者,塞也,所以拥塞夷狄,不侵中国也。

  ○孙亮金璃屏风

  孙亮,吴主权之子也。作金璃屏风,镂作瑞应图,一百二十种之祥物也。

  ○孙权舸船

  孙权,吴之主也。时号舸为赤龙,小船为驰马,言如龙之飞于天,如马之走陆地也。

  ○汉高祖斩白蛇剑

  汉世传高祖斩白蛇剑长七尺。汉高祖自称提三尺剑而取天下。有问余者,余告之曰:“汉高为泗上亭长,送徒丽山,所提剑理应三尺耳。后富贵,别得七尺宝剑,舍旧而服之。汉之后世,唯闻高祖以所佩剑斩白蛇,而高祖常佩此剑,即斩蛇之剑也。”

  ○魏武帝军帢

  魏武所制也,以军中服之轻便。有作五色帢,以表方面也。

  ○吴大帝宝刀

  吴大帝有宝刀三:其一曰百炼,二曰青犊,三曰漏影。

  ○孙文台青玉马鞍

  孙文台获青玉马鞍,其光照于衢路也。

  ○魏武帝马勒酒碗

  魏武帝以玛瑙为马勒,车渠石为酒碗。

  ○大驾指南车

  起于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皆迷四方,于是乃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位,故后汉恒建。旧说云周公所作也。周公治致太平,越常氏重译来献白雉一、黑雉二、象牙一,使者迷其归路,周公锡以文锦二疋、軿车五乘,皆为司南之制,使越常氏载之以南,缘扶南林邑海际,期年而至其国,使大夫窭将送至国而还至。始制车,辖轊皆以铁,还至,铁亦销尽。以属巾车氏收而载之,常为先导,示服远人而正四方也。车法在《尚方故事》,汉末丧乱,其法中绝,马先生钧绍而作焉。今指南车,马先生之遗法也。

  ○金根车

  秦制也。秦并天下,阅三代之舆服,谓殷得瑞山车,一曰金根,故因作为金根之车,秦乃增饰而乘御焉。汉因而不改。

  ○辟恶车

  秦制也,桃弓苇矢,所以禳除不祥也。《春秋》云:“桃弓荆矢,以除其灾。”所谓辟恶也。

  ○记里鼓

  所以识道里也,谓之大章车。起于西京,亦曰记里车。车上有二层,皆有木人焉。行一里,下一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钟。《尚方故事》有作车法。

  ○街鼓

  唐旧制,京城内金吾昏晓传呼,以戒行者。马周请置六街鼓,号之曰冬冬鼓。

  ○华盖

  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花之象,故因而作华盖焉。

  ○曲盖

  太公所作也。武王伐纣,大风折盖,太公因折盖之形制曲盖焉。战国常以赐将帅。自汉朝乘舆用,谓曰〈车卑〉輗盖,有军号者赐其一焉。

  ○雉尾扇

  起于殷世。高宗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辇车有翣,即缉雉羽为扇翣,以鄣翳风尘也。汉朝乘舆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已来以为常准。诸王皆得用之。

  ○鄣扇

  长扇也。汉世多豪侠,象雉尾而制长扇也。

  ○五明扇

  舜所作也。舜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之也。

  ○警跸

  所以戒行徒也。周礼跸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跸,谓出军者皆警戒,入国者皆跸止也,故曰出警入跸也。至汉朝梁孝王,称警称跸,降天子一等焉。一曰跸,路也,谓行者皆警于途路也。

  ○唱

  上所以促行徒也,上鼓为行节也。

  ○冕服

  牛亭问:“冕者繁露,何也?”答曰:“假玉而下垂,如露而繁也。”《文选》云:“衮冕垂旒,所以蔽明;黈纩塞耳,所以闭聪。”《尚书》云:“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也。”所谓天子衮冕之服也。

  ○金斧

  黄钺也。铁斧,玄钺也。三代通用之以断斩。今以黄钺为乘舆之饰,玄钺诸公王得建之。武王以黄钺斩纣,故王者以为戒,太公以玄钺斩妲己,故妇人以为戒。汉制,诸公亦建玄钺,以太公秉之,助武王断斩,故为诸公之饰焉。大将出征,特加黄钺者,以铜为之,黄金涂刃及柄,不得纯金也。得赐黄钺,则斩持节。

  ○公主建钅皇

  秦改铁作钅皇制也,一本云:“钅皇,秦制也。”今诸王妃、公主与乘舆通建之。

  ○信幡

  古之徽号也,所以题表官号,以为符信,故谓之信幡。乘舆则画为白虎,取其义,而有威信之德也。魏朝有青龙幡、朱雀幡、玄武幡、白虎幡、黄龙幡,而五色以诏。东方郡国以青龙信,南方郡国以朱雀信,西方郡国以白虎信,北方郡国以玄武信,朝廷畿内则以黄龙信,亦以麒麟幡。高贵乡公讨晋文王,自秉黄龙幡以挥,是今晋朝唯用白虎幡。书信幡用鸟书,取其飞腾轻疾也,一曰以鸿雁燕鳦,有去来之信也。

  ○豹尾

  周制也,所以象君子之豹变也,尾言谦也。古军政建之,唯乘舆行建焉。

  ○马前弓箭

  两汉:京兆及河南尹、执金吾、司隶校尉,皆使人导引传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四人持弓矢,走者则射之,有乘高窥窥者亦射之。魏晋已来,则用角弓,设而不用焉。

  ○狸头白首

  昔秦始皇东巡狩,有猛兽突于帝前,有武士戴狸皮白首,兽畏而遁。遂军仗仪服皆戴作狸头白首,以威不虞也。

  ○龙虎节

  《孝经》云:“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唐节制皆从太府寺,准《三礼》定之。《周礼》云:“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紫檀木画其形象,御亲金书,以赐重臣。碧油笼之,殁而不用,则倒进之。汉苏武使单于,不拜,单于怒令武北海窖中牧羊,毡裹节,食雪卧,节旄落,还汉,仗节而回,旄落尽也。

  ○军容袜额

  昔禹王集诸侯于涂山之夕,忽大风雷震,云中甲马及九十一千余人,中有服金甲及铁甲,不被甲者以红绢袜其首额。禹王问之,对曰:“此袜额。”盖武士之首服,皆佩刀,以为卫从,乃是海神来朝也。一云风伯、雨师。自此为用。后至秦始皇巡狩至海滨,亦有海神来朝,皆戴袜额、绯衫、大口裤,以为军容礼,至今不易其制。

  ○橐鞬三仗

  起自周武王之制也。武王伐纣,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铸剑戟以为农器,示天下不复用兵。武王以安必防危,理必防乱,故彀弓匣剑以军仪,示不忘武也。旧仪,轱辘三仗,首袜额红谓之橐鞬三仗也。

  ○戈戟

  鲁阳以长戈指日,日为之退舍。戈由殳也,戟以木为之。后世刻为,无复典刑,赤油韬之,亦谓之油戟,亦谓之棨戟。公王以下通用,以为前驱。唐五品以上皆施棨于门。

  ○矛殳

  矛亦楯也,殳亦戟之象也。《诗》云:“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其器也,以木为之。

  ○刀剑

  《河图》云:“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砂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蚩尤,遂不敌。黄帝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授黄帝兵法符制,以服蚩尤。”吴大帝有宝三,见上注中。吴大帝有宝剑六,其一曰白蛇,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奔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晋朝武帝时,武库火,有智伯头(一云王莽头)、孔子履、高祖斩蛇剑,二物皆为火焚之,唯剑飞上天而去也。又晋时牛斗间常有紫气,张华知非王者之气,乃是剑气。乃以雷焕为丰城令,张华知焕博识,到县乃掘县狱,深得剑两枚,一送与张华,一焕自佩。后华卒,子韪佩,过延平津,跃入水,使人寻之,乃见化为龙也。雷焕卒,子亦佩之,于延平津亦跃入水,化为龙矣。高祖斩白蛇剑见上注中。

  ○枷棒

  《易》云:“荷校灭耳,凶。”《礼》云:“去桎梏。”桎梏,亦枷杻也。六月盛暑,去囚人枷杻,决断刑狱,放宥之也。唐时则天朝,周兴、来俊臣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不可胜数。俊臣特制刑狱,造十枚大枷,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臣(棒号即臣),五曰失魂魄,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死猪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遭此枷者,宛转于地,斯须闷绝。别有一枷,名曰〈力〉(普迷切)尾榆见即臣。复有铁圈笼头,名号数十。又招集告事者,常数百人,造《告密罗织经》一卷。每拷讯囚人,先设枷棒,破平人家,不知其数。

  ○棒

  棒者,崔正熊注:车辐也。汉朝执金吾,金吾亦棒也。以铜为之,黄金涂两足,故谓之金吾。御史大夫司隶校尉亦得执焉。用以夹车,故谓之车辐。一曰形似辐,故曰车辐。魏曹操为洛阳北部尉,乃悬五色棒于门,以威豪猾也。

  ○车辐

  棒形如车辐,见上注中。

  ○旌旃

  旌者,旌也,旌表贤人之德。旃者,善也,以彰善人之德。旌类旗之象,旃类白旄之制。《书》云:“旌别淑慝。”

  ○麾旄

  麾者,所以指挥也,武王执白旄以挥是也。乘舆以黄,诸公以朱,剌史二千石以纁也。

  ○文武车耳

  古重较也,文官青耳,武官赤耳。或曰,重较在车藩上,重起如牛角,故曰重较。

  ○青印囊

  所以盛印也。劾奏之日,则以青布囊盛印于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劾奏之日,则以青缯为囊,盛印于后。谓劾奏尚其质直,故用布。非劾奏日,文明故用缯。自晋朝以来,劾奏之官,专以印居前,非劾奏之官,专以印居后。

  ○簪白笔

  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

  ○文武冠

  文官进贤冠,古緌貌冠之遗象也。武官冠惠文冠,古缁布冠之遗象也。缁布冠,上古之法,武人质木,故须法焉。

  ○銮辂

  銮者,所谓和銮也。《礼》云:“行前朱雀。”或谓朱鸟也。銮辂衡上金爵者,朱鸟口衔铃,铃谓之銮,所谓和銮者也。前有鸾鸟,故谓鸾,鸾口衔铃,故谓之銮铃。或谓为鸾,或谓为銮,事一而异义也。

  ○五辂

  《礼》云:“春乘青辂,架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苍玉,〈夏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秋乘白辂,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冬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旗,衣玄衣,服玄玉。”其制见《三礼图》。

  ○貂蝉

  胡服也。貂者,须其文而不焕炳,外柔易而内刚劲也。蝉者,清虚识变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虚自牧,识时而动也。

  ○部伍兵阵

  部伍者,一伍之伯也。五人曰伍,长为伯,故称伍伯。一曰户伯,汉制:兵吏五人一户、一灶,置□一伯,故云户伯,亦曰火伯,以为一灶之主也。汉诸王公行,户伯各率其伍以导引也。古兵士服韦弁,今户伯服赤绩纁衣,常韎弁之遗法也。

  ○部者

  封部之属也。语云:“千乘之邑,百乘之家,可使治其赋也。”

  ○兵陈

  《左传》云:“兵由火也,不戢将自焚。”《老子》云“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是以上将军居右,偏将军居左。”言丧礼处之。

  ○阵

  阵者,胜拒敌也。类常山之率然,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率然者,常山之长蛇也。唐朝高宗临殿,策问员半千曰:“兵书言天阵、地阵、人阵,何也?”半千对曰:“天阵者是星辰孤虚,地阵者是山川向背,人阵者是偏裨弥缝。以臣所见则不然,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之时,此天阵也;兵在足食,且战且耕,得地之利,此地阵也;卒乘轻利,将师和睦此人阵也。”高宗大赏,策为上第。

  ○武臣缺胯袄子

  隋文帝征辽,诏武官服缺胯袄子,取军用,如服有所妨也,其三品以上皆紫。至武德元年,高祖诏其诸卫将军,每至十月一日,皆服缺胯袄子,织成紫瑞兽袄子。左右武卫将军服豹文袄子,左右翊卫将军服瑞鹰文袄子。其七品以上陪位散员官等,皆服绿无文绫袄子。至今不易其制。又侍中马周,请于汗衫等上,常以立冬日,加服小缺袄子,诏从之,永以为式。

  ○文武品阶腰带

  盖古革带也。自三代以来,降至秦汉,皆庶人服之,而贵贱通以铜为銙,以韦为鞓。六品以上用银为銙,九品以上及庶人以铁为銙。沿至贞观二年,高祖三品以上,以金为銙,服绿。庶人以铁为銙,服白。向下捶垂头,而取顺,合呼挞尾。汉中兴,每以端午,赐百僚乌犀腰带。魏武帝赐宫人金隐起师子銙腰带,以助将军之勇也。高祖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示色不改更故也。

  ○九环带

  唐革隋政,天子用九环带,百官士庶皆同。

  ○靴笏

  靴者,盖古西胡也。昔赵武灵王好胡服,常服之,其制短靿黄皮,闲居之服。至马周改制,长靿以杀之,加之以毡及绦,得著入殿省敷奏,取便乘骑也,文武百僚咸服之。至贞观三年,安西国进绯韦短靿靴,诏内侍省分给诸司。至大历二年,宫人锦靿靴侍于左右。笏者记其忽忘之心。《礼》云:“天子以圭,诸侯以球,大夫以鱼须,一品至五品以象为之,六品至九品以木为之。”《礼》云:“端毕绅搢笏。”唐德宗朝,太尉段秀实以笏击逆臣朱泚不忠,反遭其祸。

  ○履舄

  履者,屦之不带也。不借,草屦也。以其轻贱易得,故人人自有,不假借也,汉文帝履不借以视朝是也。舄者,以木置履下,乾腊不畏泥湿也。天子赤舄,凡舄色皆象裳也。《礼》云:“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春申君客三千,皆珠履也。”汉制;功臣阁老四赐曰: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肩舆入宫。淳于髡谏楚王曰:“若堂上烛灭,男女杂坐,履舄交错,臣当此之时,一饮一石。”晏子谏齐王曰:“今履贱而踊贵也。”言齐王好刖人之足,微谏之也。

  ○厨人穰衣

  厨人穰衣,厮徒之服也,取其便于用耳。乘舆进食者有服穰衣。前汉董偃,绿帻青篝加穰衣,以见武帝,厨人之服也。

  ○伺风鸟

  夏禹所作也,禁中置之,以为恒式。

  ○玉佩

  玉佩之法,汉末丧乱而不传。至魏侍中王粲,识古佩之法,更制焉。

  ○天子乘舆赤绶

  天子乘舆之制,赤绶,四采,黄、赤、缥、绀,黄为圭,长二丈九尺,五百首。诸侯赤绶,四采,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一尺,三百首。

  ○公侯大将军紫绶

  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首,公王、封君服紫绶。九卿、中二千石绿绶,三采,青、白、红,青圭,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一千石、六百石墨绶,二采,青、绀,淳青圭,长一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五百石之长,同前制也。三百石、二百石黄绶,淳黄一采,圭长一丈五尺六十首。一百石青绶,青绀纶一采,婉转缪织,长一丈二尺。自青绶以上,皆长三尺二寸。绿绶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襚也。佩绶相迎受,故曰縌。紫绶以上,縌绶之间,施玉环块。自墨绶以下縌皆长三尺,与黄绶同采,而首半之。凡先合单方为一丝,四丝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淳为一圭,皆广一尺六寸。

猜你喜欢
  ●崇禎長編卷之五十九·汪楫
  第十八回 灭高昌献俘观德殿 逐真珠击败薛延陀·蔡东藩
  卷第七十九·胡三省
  卷之一百三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五·佚名
  我佛山人传·李怀霜
  通志卷三十五·郑樵
  绎史卷九十六下·马骕
  世家卷第三十 高丽史三十·郑麟趾
  一、八家后汉书著者传略·周天游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司马迁
  虞愿传·萧子显
  戚同文传·脱脱
  张通古传·脱脱
  卷二十六田赋五·冯煦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目录·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目録 总集类卷首上帝藻【附郊庙乐章一百五十一首】世宗【一首 补】显宗【二首】章宗【一首 补六首】海陵王【五首 补】公族密国公璹【四十一首 补二首】完顔匡【

  • 云蕉馆纪谈·佚名

    陈友谅初以江州为都,自称汉王,迎伪主徐寿辉以居。明年弑寿辉,遂僭大号,时至正庚子也。后又都武昌。友谅无远大之志,处兵戈间,而急于珍宝,伪将征伐必使之遍求奇宝。故善承意者,甚至发冢行劫。友谅爱姬苕华夫人善月琴,友谅出师必

  • 元经卷六·王通

    经简文帝咸安元年帝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一月。桓温分兵屯卫。乙卯。温废武陵王晞。十二月初荐渌酒于太庙。传曰简文帝讳昱。字道万。元帝第六子也。桓温既废。帝以太后诏迎帝于会稽邸。变服巾帻。受玺绶。不书。即位

  • ◎抢匪之黑幕·李定夷

    鄂人王国桢,向在淞沪警厅充当勤务督察员。其妻冯氏,赁居闸北天保里。一日,忽有衣服华丽之匪徒一人,故作仓皇之状,来向冯氏声称,王先生刻因私通革党案发,被徐厅长拘禁,移时即解军署讯办。特命我前来通信,望尔速进城,有要言嘱付云

  • ◎成都悼蔡记·李定夷

    四川追悼蔡督军地点,在少城公园,十二月一号起至三号止。其追悼场之布置,入公园之签子门,以白布扎牌楼。沿右而左,为纸札“追悼邵阳蔡公大会”八字。门有警察守卫,非持参观券者勿许入。以故环立门外引领而望者,不下数千人,途为

  • ●瀋館錄卷一·佚名

    丁丑正月三十日世子隨大駕出南漢西門就所波串營中行禮畢世子陪殿下坐于壇上東邊嬪宮及兩大君一行至自江都嬪宮及兩大君夫人留處營外兩大君率江都從官入行禮禮畢大君坐于壇上兩邊行宴享禮禮畢世子陪殿下出營外拜謝申時

  • ·复吕抚军论生番书·丁曰健

    望后二日,接读教言;惓惓地方,心焉识之。台中奸宄,变幻百出;虽厚集俨临,尚恐不足镇压邪心。若移镇澎岛,往来巡视,谓可安靖地方;则仰赖圣天子威灵、士民福命,外此全无可恃之处也。生番杀人,台中常事。此辈虽有人形,全

  • 自序·邹漪

    呜呼!明季之事,天与人难言哉!自三代以迄唐宋,继世有天下者,莫不祸乱代起,以开中兴。其间惟晋元、宋高,偏安江左。他若夏少康、商武丁、周宣王、汉世祖、唐肃宗,凡边乱内难,一皆削除之,光复旧物,告成太庙,享有祈年保民之誉,以垂久远

  • 周盘龙传·萧子显

    周盘龙,是北兰陵兰陵人。宋朝实行户籍编定时,属于东平郡。周盘龙胆气过人,尤其擅长骑马射箭。泰始初年,他随军讨伐赭圻贼人,亲自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逐级升官至龙骧将军,积射将军,受封晋安县子爵,食邑四百户。元徽二年(474),桂

  • 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佚名

    大日本帝国皇帝陛下与全俄罗斯皇帝陛下,此次因桦太岛即萨哈林岛是也等诸如此类杂领之地,为彻底断绝其间所起纷争,巩固两国间存在之友谊,大日本帝国皇帝陛下现将桦太岛即萨哈林岛上所存之权利、全俄罗斯皇帝将千岛群岛上所

  • 大学章句·朱熹

      大,旧音泰,今读如字。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程子曰

  • 卷一百九·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九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大夫士庙祭礼记王制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注太祖别子始爵者大传曰别子为祖谓此虽非别子始爵者亦然 疏此据诸侯之子始为卿

  • 美国佛教之中国佛教史观序·太虚

    欧美人于佛教之研究,其动机不一:有为人类史家作各种民族文化之研究而及之者,有为宗教学家作宗教之比较研究而及之者,有为哲学家而研究关于佛学之哲学者。三者之观察不同,三者之了知亦殊。大抵史学家泥于进化之说,宗教学家拘

  • 佛说身毛喜竖经卷中·佚名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复次舍利子。所有地狱之道及地狱因。乃至有情所受报应。我悉能知。今复少以譬喻略明斯义。舍利子。譬如世间有大火聚。高等人量。或逾人量。其火炽盛。

  • 阿育王传卷第五·佚名

        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  商那和修因缘  尊者阿难将入涅槃。商那和修向摩突罗国。于其道中到一寺边名为毗多。会值日没即宿彼寺。时此寺中有二摩诃罗比丘。共论议言。我昔闻商那和修作是言。若有比丘小戒不

  • 卷一·徐昌治

    道高僧摘要卷一武原居士 徐昌治觐周父 编辑释摄摩腾本中天竺人。善解大小乘经。常游化为任。昔经往天竺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会敌国侵境。腾唯曰。经云能说此法。为地神所护。使所居安乐。今锋镝方始。曾是为益乎

  • 新本郑氏周易·惠栋

    东汉郑玄撰,南宋王应麟辑,清惠栋增补。三卷。《四库全书》本。郑玄《周易注》佚后,王应麟曾辑有遗文一卷,后人附刻于《玉海》之末。然王辑本皆不标明采自何书,各条次序先后或与经文不应,亦有遗漏未载者。惠栋遂因其旧本,重为

  • 道德真经新注·李约

    四卷。唐李约(生卒年不详)撰。李约,字存博,号萧斋。唐肃宗、代宗朝重臣李勉之子,官至兵部员外郎,善书面,通音乐,当时颇享盛名。撰有《道德真经新注》四卷。《道德真经新注》,又称《道德经新注》。唐人研究 《道德经》者,多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