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季三朝野史卷之二

  昆山顾炎武亭林氏编辑

  圣安纪略(下)

  冬十月,虏摄政酋遣伪副将唐起龙招抚江南,致书史可法云:『予向在渖京,即知燕山物望,咸推司马。及入关破贼,与都人士相接见,识介弟于清班,曾托其手勒平安,拳拳衷绪,何时得达!比闻金陵有自立王者;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春秋之义,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安葬,新君不得即位,法至严也。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阙,肆毒君亲,中国臣民未闻加遗一矢。平西亲王吴三桂,介在东陲,独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义,念累世之夙好,弃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驱除枭獍。入京之日,首崇怀宗帝后谥号,卜葬山陵,悉如典礼。亲郡王、将军以下悉仍故封,勋戚大臣咸在朝列,耕市不惊,秋毫无犯。方拟天气秋爽,遣将西征,传檄江南,连兵河朔,陈师鞠旅,僇力同心,以报尔君父之仇,彰我朝廷之德。岂意南州诸君子,苟安旦夕,不审事机,聊慕虚名,顿忘实害,予甚惑焉。夫国家之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得之于明朝也。贼毁明朝庙主,辱及先王,国家不惮征缮之劳,悉索敝赋,代为雪耻,何以报德?乃乘王师暂息,即欲江南,坐享渔人之利。岂谓江淮天堑不能飞渡也?况闯贼但为明朝寇虐,未尝得罪于国家,徒以薄海同雠,特申大义。今若拥称尊号,便是天有二日,予将简西征之锐卒,转旆东征,且拟释彼重诛,命为前导。夫以中华全力,受制潢池,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国,胜负之数,无待蓍龟矣。予闻君子爱人以德,小人以姑息。诸君子果识时知命,切念故主,厚爱贤王,宜劝令削号归藩,朝廷当待以虞宾,位在诸王侯上,不负兴灭继绝之初心。至于南州诸君子贲然来仪,则尔公尔侯,列爵分土,有平西王典例在。惟执事图之。晚近士大夫好高立名义,每有大事,辄相筑舍。昔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可为殷鉴。先生领袖名流,主持至计,必能贯察始终,取舍从违,宜早审定。兵行在即,可东可西;南国安危,在此一举。记有之,惟善人能受直言;故敢布腹心,伫闻大教。江天在望,延跂为劳。言不尽意』。可法答书云:『南中自接好音,随遣使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诚以大夫无私交,非敢委隆谊于草莽也。今捧来谕,以逆成尚稽天讨,为贵国忧,法且感且愧!惧左右不察,谓南国臣民偷安江左,顿忘君父之仇,故为殿下一陈之。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真尧舜之主;祗以庸臣误国,有三月十九日之变。法且待罪南枢,救援无及。师次江上,凶问突来,虽肆法于市朝,为泄泄者戒,奚足慰先帝在天之灵?尔时臣民切齿,愿悉东南之甲,立翦凶仇。而一二老臣谓国破君亡,宗社为重,相与迎立今上。今上非他,神宗之孙,光宗犹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名正言顺,天与人归,五月朔日,驾临南都,群臣劝进,仅允监国。迨臣民伏阙屡请,始于十五日即位。命法视师江北,刻期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三桂借兵贵国,破走逆成,殿下入都,为我先帝后发丧,扫清宫殿,抚辑群黎。此一举动,凡我大明臣子,无不长跪顶礼,岂但感恩图报已哉!前因遣使请命,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乃辱明谕,引春秋大义来相诘责;推而言之,此为列国君薨,世子应立,有贼未讨,不忍死其君者言耳。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宫皇子惨变非常,而拘牵不即位之说,坐昧大一统之义,仓猝出师,将何以维系人心,号召忠义?是以莽移汉祚,光武中兴;丕废山阳,昭烈继起;怀愍亡国,晋元绍基;徽钦蒙尘,宋高嗣统;皆于大仇未报之日,先正位号。本朝传世十六,正统相承,仁恩遐被。贵国夙膺封爵,载在盟府;而痛心本朝之难,驱除乱逆,春秋大义,复见于今。窃维契丹和宋,多输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土地。况贵国笃念世好,兵以义动,万代瞻仰。若窥此幅■〈巾员〉,为德不卒,是贵国以义始,而以利终也!语云:树德务滋,除恶务尽;今贼未伏天诛,惟愿合师问罪,共枭逆首,以泄旉天之恨;两国盟好,传之无穷矣!法北望陵庙,无泪可挥;身陷大戮,罪应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者,为社稷故也!伏乞殿下垂鉴』。

  可法上疏曰:『先帝以圣明罹惨祸,此千古未有之变;先帝崩于贼,恭皇帝亦崩于贼,此千古未有之仇。先帝大故,在北诸臣死节者少,在南诸臣玩贼者多,此千古未有之耻。庶民之家,父兄被杀,尚思穴胸、断脰得而甘心,况朝廷乎?宜速下讨贼之诏,责臣与四镇悉简精锐,直抵秦关,悬上赏以待有功,假便宜而责成效,庶忠义士闻而感奋也。陛下嗣承大统,与前代不同,诸臣但有罪之当诛,实无功之足录;恩外加恩,名器滥觞,宜为慎重。兵行乏饷,宜将内库本折凑济军供,工役繁费,一切报罢,饮燕游戏,一切谢绝;即事关典礼,概从俭约。愿陛下念念思祖宗之大业,刻刻愤先帝之深仇,振举朝之精神,萃四海之物力,以并于选将练兵一事。庶几人心可收,天意可回矣』!疏入,不省。时星变地震,大旱饥,上居禁中,惟渔幼女、饮火酒、杂伶官演戏为乐。修兴宁宫,建慈禧殿,工费浩烦。赏赉不节,国用匮乏,搜括殆尽。佃练湖、放洋船、升芦课,沽酒之家每斤税钱一文。马士英、阮大铖用事;边警日报,而上不知。

  十一月,虏入宿迁,史可法赴援,拔营去。虏至夏镇,别由济宁南下,又从洛阳渡河,攻海州、围邳州。史可法、高杰、刘泽清各告急,不省。

  十二月,都督陈宏范南还。宏范盛称虏旦夕南下。马士英曰:『有四镇在,何虑焉』?

  总兵刘宏起、许定国、王之纲擒获河南州县伪官,共斩贼三千二百七十六级。

  进练国事兵部尚书,白贻清太子太保户部尚书。以李永茂巡抚南赣,张秉贞巡抚浙江。授左梦庚都督佥事,挂平贼将军印。梦庚,宁南侯良玉子也。

  追封故兵部尚书于谦临安伯,遣官致祭。

  刑部尚书解学龙上从逆诸人六等治罪:一等应磔,宋企郊等十一人;二等应斩,长系候决光时亨等四人;三等绞赎,陈名夏等七人;四等戍赎,王孙蕙等十五人;五等徒赎,沉元龙等十人;六等杖赎,潘同春等八人。保国公朱国弼等各疏参刑官恣意舞文,人人出脱,学龙革职,以高倬为刑部尚书。

  除夕,上在兴宁宫,忽忽不乐。太监韩赞周言:『新宫宜欢』。上曰:『梨园殊少佳者』。赞周泣曰:『臣以陛下遇令节,或思皇考、或念先帝,乃作此想耶』?

  宏光元年乙酉春正月乙酉朔,日食。初八日壬辰,立春,流星入紫薇垣。吏部给事中吴适上言五事:曰信诏旨,曰核人才,曰储边材,曰伸国法,曰明言责。疏入,不省。

  都督陈际遇北降。高杰率兵防河,至睢州,总兵许定国享杰,杀之席上,定国北奔。事闻,命本镇兵马仍听杰妻邢氏统辖。加杰部将李本身太子太保左都督,提督该镇。

  以吏部左侍郎蔡弈琛为东阁大学士。

  通政使杨维垣请复位钦案,吏部尚书张捷请表章三案诸臣;从之。刘廷元、吕纯如、王德完、黄克缵、王永元、杨所修、章光岳、徐大化、范济世各予谥荫、祭葬。徐扬先、刘廷宣、许鼎臣、岳骏声、徐卿伯、姜麟各赠官予祭葬。王绍徽、徐兆魁、乔应甲、陆澄原各复原官。唐世济、杨兆升、吴孔嘉、郭如闇、周昌普、袁宏勋、徐复扬、陈以端各起用。维垣又请重颁三朝要典。

  以通政使杨维垣为左副都御史,阮大铖为兵部尚书,瞿式耜巡抚广西,王骥巡抚湖广,马干巡抚四川。起朱大典为兵部右侍郎。

  戎政尚书张国维予告归。礼部尚书顾锡畴致仕。

  二月,奸僧大悲自称定王,下法司审,系齐庶宗也,伏诛。

  礼部请上先太子谥曰献愍皇太子,永王曰永悼王,定王曰定哀王。

  鸿胪寺少卿高梦箕密奏太子在浙,命太监李继周奉密札召之。

  三月甲申朔,伪太子至,寓锦衣卫都督冯可宗家。遍传朝官识认,各冠带携朝服往。其人南面坐。大学士王铎指原任讲官方拱干问曰:『此何人』?曰:『方先生』。讲官刘正宗趋上,不识也。拱干问讲读先后,曰:『忘之』;问书仿字句,曰:『忘之』。给事中戴英问:『先帝亲审吴昌时于廷东宫立何地』?曰:『谁为吴昌时』?英乃直诘之曰:『汝是诈冒;以实告,当救汝』!其人即跪求救。命授纸笔,供称:『高阳人王之明,驸马王昺侄孙。家破,南奔,遇高梦箕家人穆虎,教我冒诈东宫』。铎等回奏。次日,刘正宗、戴英等奏言:『王之明冒称太子,非稚年所能办,必有大奸挟为奇货,请敕法司根究』!中允李景濂言:『太子的系假冒』。御史陈以瑞言:『愚民观听易惑,以为诸臣有意倾先帝之子』。上命将王之明好生护养,勿骤加刑,俟正告天下,愚夫愚妇皆已明白,然后申法。集文武百官及绅衿耆老于午门外鞫问高梦箕、穆虎,具服如王之明言;下之明刑部狱。左良玉、黄得功、刘良佐及湖抚何腾蛟、江督袁继咸皆奏言:『太子是真』。谕法司录供指示之。

  杀故妃童氏。上为郡王时,娶妃黄氏卒。及为世子,娶妃李氏;以洛阳陷,遇害。童氏,周府宫人,逃乱至尉氏县,依上于旅邸,生一子已六岁。上南奔,各不相顾。太妃与童氏亦各逃散。太妃自河南来,陈潜夫奏妃尚在;上不召。至是,自越其杰所诣宫,弗纳。刘良佐言:『童氏非假冒』。马士英言:『苟非至情所关,岂敢自诣?宜迎入宫。密谕河南抚按,护送皇子来京』。不听。下童氏锦衣卫狱。狱中细书相遇月日,及离别情事甚悉,付掌卫冯可宗呈览;弃不视。可宗辞审,上命屈尚忠严刑拷掠,毙之狱中。

  炎武按:高阳人王之明冒称东宫,与湖人成方遂称卫太子、邯郸人王昌称成帝子子舆、妖僧大悲称定王,前后相同。不知者,以上无道,疑其倾先帝血胤。马士英言:『太子幸脱虎口,不即到官说明,却走绍兴;一可疑。太子资禀厚重,此人机变百出;二可疑。公主见在周奎家,乃云已死;三可疑』。语颇透彻,不以人废言也。童氏与上邂逅生子,踪迹甚明,上昧心反以为假。王之明实系假冒,道路籍籍,反以为真。夫不认妃可,杀之不可;认太子可,认之而以奸人冒国姓、永国统,其可乎?

  加湖督何腾蛟兵部右侍郎,总督川湖云贵广西军务;杨鹗回部管事。科臣吴适言:『鹗与左良玉相得,共矢夹辅,酌定营制、经理屯田,已有端绪。一旦撤回,恐楚事遂不可为,且强敌在前,屡易大帅,军法所忌』。疏入,不省。

  虏入考城,破归德、睢州,巡按御史凌驷死之。进逼江北,直下徐、颖;总兵李成栋南遁。

  夏四月癸丑朔,左良玉南下,声言讨马士英;又沿途传檄、张榜,称奉太子密旨,率师赴援。士英调黄得功、刘良佐离汛;遣刘孔昭、阮大铖、方国安、朱大典同御之。进大典兵部尚书、国安挂镇南将军印。刘泽清托名勤王,率兵大掠而南。史可法疏言:『良玉原不敢与君父为难,若虏一至,宗社可虞,不知士英何以朦蔽至此』!不省。

  时以选妃为急,遍选不中;惟太监田壮国在杭州选陈氏、王氏、李氏三人,命入元晖殿。

  从逆光时亨、周钟伏诛。并杀原任武德佥事雷演祚、礼部主事周镳;二人与阮大铖有隙,故借从逆杀之。

  是月二十二日甲戌,虏渡淮。上召诸臣入问方略,诸臣皆请备淮阳。上曰:『左良玉原非反叛,淮阳宜守,不宜撤江防兵』。马士英厉声曰:『吾君臣宁死于虏,不死于左良玉手』!上默然。

  丙子,虏至扬州,攻新城。丁丑,城陷,屠杀甚惨。史可法拔剑自刎。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上海何刚、庶吉士崇德吴尔埙、监守钞关长洲卢渭、分守西门昆山归昭、扬州知府济宁任民育、同知辽东曲从直、鄞县王缵爵、原任江都知县鄞县周志畏、新任知县新喻罗伏龙、两淮盐运使临海杨振熙、监饷知县余姚吴道正、江都县丞孝王志端、诸生高孝缵、王土琇、王缵、王续、王绩、医人陈天拔、画士陆榆、武生戴之蕃、义勇张有德、市民冯应昌,皆死之。原任兵部尚书张伯鲸被执,自刎死。

  炎武按:史阁部督师江北,开府维扬,矢志报效。经营伊始,又当嗣主氵㸒昏,耽于酒色,权奸执国,命大帅,擅兵威。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茫茫宇宙,无可为之事。计惟收罗豪杰,训练军马,激劝属吏,拊循商民,布衣疏食,与士卒同劳苦。职分已尽,心血已竭,公以一死殉国,同事诸君子以一死殉公。呜呼!烈矣!

  上召群臣问迁都计。礼部尚书钱谦益、工科给事中吴希哲等力言不可,乃止。

  左良玉病死,其子梦庚至采石,为黄得功所败,引还。捷闻,封得功靖国公。加阮大铖、朱大典太子太保。

  五月壬午朔,五日丙戌,百官贺节,上不视朝。八日己丑夜,虏军乘筏张灯向镇江;而别由老鹳河渡。庚寅,开闸放舟,蔽江而南。郑鸿逵、郑彩弃镇江东遁。辛卯,大内演戏,上与太监韩赞周、屈尚忠、田成等杂坐酣饮。是夜二鼓,开聚宝门出奔。黎明,马士英率黔兵奉太后奔浙。宫女四窜,百官逃散。市民出王之明于狱,即位武英殿呼万岁,行四拜礼。

  乙未,虏薄城下,忻城伯赵之龙出迎,豫酋即封之龙兴国公。

  丁酉,豫酋受汉官朝谒。刘良佐请擒上赎罪。时上至太平府,百姓闭城不纳,回走芜湖。总兵黄斌卿已遁,匿中军翁之琪舟中。良佐追及,且传豫酋令召黄得功。得功单骑驰出,大骂良佐,伏弩中其喉,得功叹曰:『我无能为矣』!乃自刎。良佐扶上去。之琪投江死。

  附南都失守前后死难诸臣

  刑部尚书高倬、中书舍人陈爊及其子举人陈伯俞、钦天监絜壶正上海陈于阶、户部郎中汉阳刘成治、户部主事华亭吴佳胤、国子监生徽州吴可箕、武举江宁黄金玺,皆自缢死。

  礼部主事新城王端伯以不屈死。

  中书舍人无锡龚廷祥赴秦淮河死。

  贵池诸生吴应箕、常熟诸生徐守质、常州诸生张龙文、吴福之、徐安远皆以起兵死。

  徽州乡绅金声被执不屈死。义旅陈有功、余元宣、吴国桢、万会、韦武韬、曹之玙皆战死。

  嘉定原任通政使侯峒曾及其子诸生玄演、玄洁、进士黄淳耀及其兄渊耀、举人龚用图、张锡胤,昆山贡生朱集璜皆以抗节死。昆山诸生陶琰自刎死。

  故将王公杨年七十,战死。原任狼山总兵官王佐才阖门被杀。

  长洲诸生顾所受、原任少詹事徐沂、松江原任礼部主事夏允彝、原任兵科给事中陈子龙,皆投水死。

  诸生夏完淳(允彝子)年十八,被刑死。贡生夏之仇(允彝兄)自缢死。原任中书舍人李待问、原任博罗知县章简、华亭教谕睦明永,皆以城陷死。

  虏犯江阴,凡围攻三月,城陷。典史陈明遇、原任典史阎应元、乡绅戚勋皆阖门自焚死。

  虏下嘉湖,原任吏部郎中钱栋战死。原任吏部尚书徐石麒自缢;其仆祖敏、徐锦从死焉。石麒字宝摩,嘉兴人,天启二年进士。死时年六十八岁。

  左懋第在北,闻南京失守,椎心痛哭。其从弟懋泰先降虏,为吏部员外郎。至是来见劝降。懋第曰:『此非我弟』,叱之出。阅六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被杀。懋第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授韩城知县,有异政。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考选户科给事中。每敷陈时政,上皆佳纳。南都立为应天巡抚。

  江浙既失,豫酋遂以上及王之明北去。

猜你喜欢
  ●卷二百十六·徐梦莘
  曾静供词二条 一、皇上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雍正
  元明事类钞卷二十五·姚之骃
  卷之一百五十九·佚名
  卷之七十三·佚名
  卷之五十五·佚名
  卷之四十三·佚名
  ●宰惠紀略卷一·柳堂
  第十五卷 高邮 兴化 宝应 泰州 东台·缪荃孙
  读例存疑卷七·薛允升
  太祖纪·脱脱
  卷一百八十八·佚名
  卷三十九·孔毓圻
  通制条格卷第二十八·拜住
  第六节 贞元朝局·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三十五·吴景旭

      巳集上之中  杜诗  头白乌  渔隐樷话曰哀王孙云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头字当作颈字盖乌无头白者  吴旦生曰杨升庵引三国典略云侯景簒位令饰朱雀门其日有白头乌万许集于门楼童謡曰白头乌拂朱雀还与

  • 卷323 ·佚名

    司马光 和陈殿丞芍药 化工余巧惜别春残,更发浓芳牡丹。 檀点藏心殷胜缬,异香迎鼻酷如兰。 琼楼窈窕仙家宅,云叶低垂醉里冠。 自有殊功存药录,不当独取郑诗看。 司马光 和冲卿崇文宿营直睹壁上题名

  • 宛丘集补钞·管庭芬

    宛丘集补钞张耒七夕歌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神宫召集役灵鹊,直渡银河云作桥。桥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织成云雾紫星衣,辛苦无权容不理。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得牵牛夫。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

  • 卷二百二·列传第九十九·柯劭忞

      张孔孙 张养浩 曹伯启 王寿 谢让 吴元珪 畅师文 曹元用   张孙孔,字梦符,其先出辽之乌若部,为金人所并,迁隆安。父之纯,为东平万户府参议,夜梦谒孔子庙,赐以嘉果,已而孔孙生,丐名于衍圣公,遂以孔孙名之。既长,以文学名,辟

  •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十八·柯劭忞

      博尔术(玉昔帖木儿、阿鲁图、纽的该) 博尔忽(布而古儿、月赤察儿、塔剌海、■〈亻瓜〉头塔察儿、密里察而、宋都台、伯里阁不花、赤老温、察剌、脱帖穆儿、月鲁不花、阿剌罕、健都班)   博尔术,阿鲁剌特氏。与太祖

  •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赵尔巽

      表略

  • 陈升之传·脱脱

    陈升之字硃叔,建州建阳人。推举为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京师任监察御史、右司谏,改任起居舍人、知谏院。当时风俗喜欢拿走给亲属的书信,遇有诉讼,则辗转互相告发,有司就依此加以推理诘查。陈升之说:“这是告奸的习俗,请求禁

  • 或谓韩王曰·佚名

    【提要】 下面的说客预言了六国的灭亡,真是具有远见卓识。远见卓识既是谋略家的重要特点,也是一种论辩素质,远见卓识,才能晓以利害,让对方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自己的行为。论辩者如能做到远见卓识,便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在

  • 职官七六·徐松

    收叙放逐官一【宋会要】太祖建隆元年正月五日,太祖即位赦书:「应贬降、责授及勒停官,并与恩泽。」 干德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南郊赦书:「诸贬降官吏未量移者与量移,已量移者与复资,已复资者与叙用,余者委刑部分析贬降缘由闻奏听

  • 叔向问啬吝爱之于行何如晏子对以啬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晏婴

    叔向问晏子曰:“啬吝爱之于行何如?”晏子对曰:“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叔向曰:“何谓也?”晏子曰:“称财多寡而节用之,富无金藏,贫不假贷,谓之啬;积多不能分人,而厚自养,谓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养,谓之爱。故夫啬者,君子

  • 第十七章 24·辜鸿铭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问:“聪明而高尚的人也会有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朱棣

      【仙游翁集英曰】金刚者。金中精坚者也。刚生金中。百炼不销。取此坚利。能断坏万物。五金皆谓之金。凡止言金者谓铁也。此言金刚。乃若刀□之有钢铁耳。譬如智慧。能断绝贪嗔痴一切颠倒之见。般若者梵语。(梵语者

  • 卷十七·佚名

    △空性品第十八尔时尊者须菩提复白佛言:希有世尊,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乃能成就如是功德。又复世尊能善宣说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不退转相。佛告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何以故?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已能成就无边智故。须菩提白佛

  • 俱舍论记 第二十六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二十六卷沙门释光述分别智品第七之一分别智品者。决断重知故名为智。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所以次明智品者。前品明果。此品明因。因望果亲故次辨智前品初说至智非见耶者。就此品中。大文有二。一明诸

  •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彦悰

    京弘福道场释彦琮撰威等又问法师曰。论第六云。饰道昱祸宋之服。曳孙恩败晋之裳。著南郑反汉之巾。把公旗诛家之笏者。但大冠小冠之设。爰自汉朝皮巾鹿巾之来兴于往古。冠即法于年祀。笏乃侔于搢绅。既而服象云罗。致

  • 三里湾·赵树理

    长篇小说。赵树理著。初载《人民文学》1955年1至4月号。本书有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1959年2版,1962年3版;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1963年版。1951年,太行山区三里湾村建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第二年

  • 秦汉神异·佚名

    《秦汉神异》主要选录了秦汉以前的神话故事。若从“志怪小说”这种文体发展的角度说,秦汉以前尚处于志怪小说的萌芽期,神话故事只能称作“准志怪小说”;若从“神话”这种文学样式演变的角度说,魏詈的志怪小说,乃至后

  • 景教三威蒙度赞·佚名

    唐代景教经典。与《尊经》共成一卷。由六纸粘接而成,《三威蒙度赞》占三纸,二十四行。首行题“景教三威蒙度赞”,末行题“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一卷”。“三威”谓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蒙度”为仰望救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