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一

乡治志

连横曰:古之冶民也,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各有其业;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理民之道,地着为本。是故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也。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而为卿。故其政不令而举,其教不劳而齐,其兵不养而备,其税不敛而足;此则乡治之制也。连横曰:泰西之政,其知此道乎,故能强其国而富其民。

台湾当郑氏之时,草昧初启,万庶偕来。广土众民,蔚为上国,此则乡治之效也。当是时,布屯田之法,励垦土之令,徕避难之民,拓通海之利。故能以弹丸之岛,收亡国、拥诸王、奏群贤、建幕府,以与清人为难;此固已得霸王之道矣。经立,委政勇卫陈永华,改东都为东宁,分都中为四坊,曰东安、曰西定、曰宁南、曰镇北。坊置签首;理民事。制鄙为三十四里,置总理,里有社;十户为牌,牌有长;十牌为甲,甲有首;十甲为保,保有长;理户籍之事。凡人民之迁徙、职业、婚嫁、生死,均报于总理。仲春之月,总理汇报于官。考其善恶,信其赏罚。劝农工,禁淫赌,计丁庸,严盗贼。而又训之以诗书,申之以礼义,范之以刑法,励之以忠敬,故民皆有勇知方。此则郑氏乡治之效也。

清人得台,沿用其制,而有司奉行不谨,渐就废弛。朱一贵既平之后,地方未靖,总兵蓝廷珍上书总督满保,请行保甲,就各县签举一干练勤谨、家殷品端者,使为乡长。就其所辖数乡,以联守望相助之心。给之游兵,以供奔走使令之役。如有一家被盗,则前后左右齐出救援,堵截各处,协力获禽。又设大乡总一、二人以统辖之,督率稽查,专其责成。乡长如有生事扰民、纵容奸匪,而大乡长不报者,则罪同。是虽无乡兵之名,而不啻有乡兵之实。今台湾中路,拟设乡长六名,南路凤山八名,各立大乡总一名;北路诸罗十二名,分立大乡总二名,以统率之。乡长准给养游兵四名;而大乡总与以外委千把总衔,准给养游兵十名。每兵月给银一两、米三斗,就官庄内支之。而乡长、大乡总则酌量给之。凡地方有窃劫之案,则饬乡长限期缉获。初限不获,比游兵;再限不获,罚其身;三限不获,重惩之。凡三次不能获者,革之,而大乡总销其衔。其有勤谨办公、三年无过者,量行擢用,以示鼓励。从之。于是设大乡总四名,乡长二十有六。廷珍虑其未备,复请权行团练;以为今日郡治虽有协防之兵二千、足供调遣,然分派南北,所存无多。宜急训练乡壮,联络村庄,以补不足。无事则农,有事则兵。所谓急则治标,不可须臾缓者也。其后遂立为例,每有兵事,则举办之。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变,南北俱陷,郡治戒严,各乡多办团练、出义民,以资战守。而鹿港郊商亦募勇自卫,故无害。顾此为防内之事,而御外则尤烈。

道光季年禁姻之役,英舰辄窥伺海口,台人大愤,与之开战。和成,诏开五口通商,遂倡攘夷之论。且公约曰:『曩者英人犯顺,罢兵议抚,准其通商。而不通商之地,则不许登岸,违者送其领事治罪,此人人共知者。台湾非英人应至之地,我等知朝廷宽大,许其和约,不与抗拒,非畏之也。彼既俯首恭顺,我等岂敢生事?且所谓和者,但见之不杀尔,非听彼之使令也。彼先侮我,我岂让彼?我百姓如为所用,是逆犯也,是犬羊之奴也,饿死亦不肯为。我百姓自为义民报国,地方官亦不得牵制。如彼本无异心,而奸徒从中指引,则我等不杀其人,而杀勾通之人。于抚洋之道,固并行而不悖也。风闻英人欲于台地贸易,如果成事,贻祸无穷。习教惑众,是子弟罹其害也;占地盖房,是居民遭其殃也;霸揽货税,是商贾绝其生计也;买用男妇,是子女受其荼毒也。台地孤悬海外,无可徙避,亟宜及早图之。一曰勤瞭望:沿海城乡居民随时于高处探望,但见洋船踪影,即飞报该管文武衙门,一面探其驶入何口,再行阻截,不得专恃口岸吏胥。一曰联声势:洋船如来停泊,并无逞强情形;我百姓多至千人,少数百人,暗藏刀棍;排立港岸,阻其深入,不与斗狠,静以待之,久则自退。一曰查奸细:洋人不足虑,虑土匪勾结尔。如有私与交接者,公同拿送文武衙门。若查出确有勾通证据,或造谣乘间抢劫,应报地方官杀毙。一曰选壮丁:无事之时,各街乡除鳏寡孤独及家无次丁外,每家各出一人,年约在五十以下、二十以上。殷实绅商各自添备,不拘定数。先造名册,存于各义首处。一旦有事,呼之即至,违者公罚。至有事动支口粮,或由官给、或由民捐,临时定议,宜从优厚。即有一、二死伤,定邀褒恤。一曰筹经费:防堵军需,自有帑项。我百姓仍须备储,同保身家。每街乡公议以公正绅耆为义首,查明现在经商及田产较多者,每家每日捐钱数百文或数十文,一月一支,零星积存。俟有成数;再议生息。除却防洋,不准动用。一曰备器械:刀鎗牌铳,家家俱有;人执一器,即成劲旅。所虑者洋人之炮尔。然彼炮在船,远不能及。我炮在岸,近而易攻。但令大炮不能登岸,则其技已穷。我不必用炮,唯御彼之炮,而其技亦穷。每家或三两家,各置遮牌一面,以木版高与身齐,或编竹为之。内安鼻纽,外钉牛皮铺棉纸,或加网丝,或涂蔗糖,此台地所易办者。得壮士千百人,持此为前,则炮火不能伤。人人胆壮,有进无退,则一鼓而歼之矣』。当是时,徐宗干任巡道,尤为鼓励,故敌忾愈深。宗干以欲御外侮,须清内奸。通饬各属总理,凡所管庄内向来为匪之人,非无畏法改悔者,许其将功折罪。如愿作线缉捕,即赴附近分防衙门,代为禀请。愿当差者,考其技艺,留充壮勇;愿在乡者,记其姓名,派守村庄,酌给口粮,俾资养赡。其有怙恶不悛者,即率众捕拿解送,自应从优奖励。又以书谕各社家长曰:『查姚前道任内,谕各社家长,以各庄丁口万人、千人,最少数百人。贼虽多不过数十,少仅十余人,尔族丁十倍于贼,贼虽强,焉敢伺夜深入?此必有与贼通者。通贼者非他,即本族本庄贫乏人尔。若辈无业忍饥,富者不肯赡给,故怨而通贼。尔社内富家可出公费若干,将社中贫乏无业而年壮者,悉召归之,日给饭钱,使为壮丁。大社四十人,中社三十,小社二十。分为两班,每夜一班巡社防守。一人执锣不呜,一人击梆,余执大挺,不许持刀鎗乌铳。自三更起,绕行社外,向明而止。见贼则鸣锣大呼,一社之人群起应之,贼必不敢入社。一社鸣锣,则邻社皆应。不逐贼者罚之。贼既走,不可远追击捕,恐其穷迫伤人。此法一行,则各社贫者有以自养,皆自保其社,不但不通贼,亦不复出而为外盗矣。姚前道任内,各社遵行,立见安谧。至隆冬以后,平日各须妥议章程,以期闾里益臻清静。凡子弟为非,父兄同罪。当绸缪于未雨,期任恤之可风。各社内一人兴讼,众人牵连;一家滋事,大家破费。官兵至则妻孥移散,壮勇来则鸡犬皆惊。典田鬻产,为无益之虚糜;积怨深仇,遭不测之祸患。与其为难于事后,何如早筹于事前。人无愚智,各具天良。境处饥寒,易成地棍。各社家道殷实者公议按捐地亩若干,各家分收近支族中贫苦孤独子侄若干人,或借给粮食,佣工出力,按年抵扣;或支付铜钱,小本营生,余利归还;或祠堂公提生息,或本社捐置赡田。幼而慧者设义塾以免游闲,壮而钝者习技勇以防奸宄。如怙恶不悛,公请族长责惩逐出,本支联名送官究处,不准回社。如改过自新,或保送衙门充当壮勇。尔等同心协力,庶几有安享太平之日,其各勉旃』。宗干为治,每致意于公务,整剔利弊,循名核实。而绅民亦相观感。一时士气丕振,风俗纯美,至今犹称道焉。

淡水据台之北鄙,地大物溥。闽、粤分处,闽居近海,粤宅山陬,各拥一隅,素少来往。而闽人以先来之故,称粤籍曰「客人」,粤人则呼闽籍曰「福老」,风俗不同,语言又异。每有争端,辄起械斗。闽、粤斗则漳、泉合,漳、泉则粤人阴持其后。抢攘昏垫,蔓延数十村落,而有司莫能止也。道光十一年,淡水同知娄云乃立庄规四条,禁约八条,饬民守之。澎湖为海中群岛,居民好讼。其时亦立乡约曰:毋非时而赌,以新春六日为限;毋为窃盗;毋放牛蹊人之田;毋侵入渔界;毋演淫戏;毋怠公役;毋健讼。违者罚钱一千,其不从者请官治之。

初,林恭之乱,宗干以淡水林占梅办北路团练,弹压地方。及戴潮春起事,淡水同知秋曰觐遇害,全台俶扰。占梅又集绅士,筹守御。时宗干已任福建巡抚,命以办理全台团练事务,颁发钤记,通饬所属。然镇道俱驻府冶,筹兵筹饷,须设总局,乃由巡道委派绅士任之。划城中为五段,设总签首。东段二员:一辖六合境,一辖八协境。西段二员:一辖六和境,一辖六兴境。南段一员,为八结境。北段一员,为十八境。中段一员,为二十一境。而小西门内外亦设一员,辖四境。大西门外为商务繁盛之区,分为南北,各一员。而三郊别有大签首三名,理其事。三郊者,糖郊、南郊、北郊也。其办事处在水仙宫,曰三益堂。每有交涉,开会平断,不假于官。凡地方有大繇役,辄捐饷助军,集资赈济,为一方之重。盖其时商务发达,贸易多利,而当事者又能急公好义,故人多尚之,其后乃稍凌夷焉。

初,各县绅商均为义民首领。义民随军出战,则各街铺户派出壮丁,每境十名或二十,谓之铺民,每夜登城巡警,及旦始归,仅留一人守之。每名夜给点心钱六十文,油烛十文,五日一发,届期各街签首向局支领。事平之后,尚存其名。坊里之人每有争执,辄向总签首论其曲直。而有司亦每循其意,以兴除利弊。光绪七年,兵备道刘璈改为培元总局,以理一切善举。其总办由道府札委,下置绅董。几清沟、修道、救恤、施医等,岁率数万圆,悉由洋药厘金项下开支,其所以整齐市政者至矣。及法人之役,再办团练,璈手定章程十七条以布之。既又刊渔团章程二十条,通饬绅民暨沿海渔户遵行,颇收指臂之助,语在军备志。时福建巡抚刘铭传驻台北,亦办团练,奏简林维源为团练大臣。十二年,奏办清赋,饬属先办保甲,查造户口。十户为牌,牌有长。十牌为甲,甲有长。十甲为保,保有正。均隶于保甲局。总局在台北,以候补知府为汇办。各厅县皆设分局,札委倅任之。按季汇报,先送按察使司查核,乃详巡抚汇题,登其民于户部,以知户口之盈虚。而铭传尤励精图治,欲置台湾于富强。然以经费之故,未能竟行其志,惜哉!乙未之役,复办团练,以进士邱逢甲为团练使。先是台南府治每年应办冬防,以诘盗贼、严水火。光绪十年,知县俞鸿详请道府,以抄封公款库平六千圆,发各当铺生息,每千圆月利十圆,岁收七百二十圆。又以外新丰里鱼潭贌租二百圆,以充其费。尚有不足,则由盐课盈余拨用。夫保甲之制,所以卫民,使之相安而无事,然而民不能永安也。水旱之不时,疫疠之间作,鳏寡孤独之无告,则必为之尽心力,先事而防之,后事而循之,而后得遂其生。夫均是人也,均是一乡一县之人也,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是故建义仓以平之,开医局以治之,设养济以恤之,而后可以收乡治之实,而后可以为治国平天下之道。

台人重宗法,敬祖先,故族大者必立家庙。岁时伏腊,聚饮联欢,公置义田,以供祭祀,又为育才、婚嫁、恤孤、振乏之资。其大者则联全台之子姓,建立大宗,追祀始祖,深得亲亲之义。台湾戌兵多来自福建,瓜期而代,各建公厅,以为集议之所。故郡城之中,有福州公厅,有诏安公厅,有云霄公厅,均在镇北方,纠其党羽,肆为不法。道光间,巡道徐宗干移镇禁毁,其风始息。而外省之居台者,有两广会馆,有浙江会馆,亦为仕商集议之所。联乡谊,萃众志,其有流落不归者,则资遣之,故无穷途困苦之悲,是亦枌榆之义也。南郡大西门外有五大姓;蔡为众,郭次之,黄、许、卢又次之。各踞一街,以相凭陵,莫敢侵犯。盖以其地为郊商屯集之处,货物出入,资之输运,故争拥其利。夫以一郡之中,而族自为族,党自为党,能不仳离,且因之而生私斗?然能善用之,亦足以资其力。朱一贵之变,粤人不附者,以省界也。林爽文之变,泉人不应者,以府分也。若夫蔡牵之乱,协力同袍,争趣杀敌,即以寇自外至也。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为此诗者,其知乡治之义乎?故曰日月食于外,而贼在其内。

○台湾善堂表

台北官医局:在台北城内考棚。光绪十二年,巡抚刘铭传设,以候补知县为总理。招聘西人为医生,以医人民之病,不收其费,并设官药局于内。

台北病院:亦在考棚。光绪十二年,巡抚刘铭传设,以医兵勇之病。

台湾养济院:在县治镇北坊。康熙二十三年,知县沈朝聘建。

台湾普济堂:在县治县城隍庙内。乾隆十一年,巡台御史六十七、范咸命台湾县李阊权建,凡十二间,拨公款千余圆充用,以收养穷民。

台湾栖流所:在县治圣公庙街。光绪十二年,知县谢寿昌禀设,以收流民,其款由普济堂拨用。

台湾育婴堂:在县治外新街。咸丰四年,富户石时荣倡建。自捐家屋充用,并捐五千圆生息,以为经费。又劝绅商集款数千圆,禀官批准,凡安平出入商船抽税充用,而富户亦各捐田园铺屋,入款颇多。其后巡道黎绍棠以为义举,更劝绅士办理,并以洋药厘金提拨充用。及光绪八年,巡道刘璈乃废其例,以司库平余及盐课余款千余圆拨为经费。

台湾恤嫠局:在县治。同治十三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倡设。自捐千圆,命巡道夏献纶提拨公款,并劝绅富捐款九千圆,购置田园生息,以恤嫠妇。凡年三十以内,家贫守节者,邻右保结,每名月给二圆。

嘉义养济堂:在县辖善化里东堡。康熙二十三年,诸罗知县季麒光建。

嘉义育婴堂:在县治城隍庙内。同治七年,绅商捐设,额收二十名。

凤山养济院:在县辖土墼埕。康熙二十三年,知县杨芳远建。

彰化养济院:在县治八卦山下。乾隆元年,知县秦士望建,以收养麻疯残疾之人,约四十名。

彰化留养局:在养济院之左。乾隆二十九年,知县胡邦翰建,以收养穷民一百名,捐置田园,岁收租银一千二百八十四圆,以为经费。

彰化育婴堂:在县治。道光年间,官绅合建。久而荒废。光绪七年,知县朱干隆乃劝绅富重设,以抄封家屋充用。

淡水留养局:原在竹堑城内。乾隆二十九年设,以收养穷民。及同治元年之乱,佃册纷失,收租渐减,仅养七十名。光绪十五年分治之际,重设此局,以旧时局产拨充,并捐经费,额收四十名。

淡水育婴堂:在县治艋舺学海书院后。同治九年,官绅合建,详拨三郊洋药抽捐每箱四圆之半,以充经费。

淡水保婴局:在县辖摆接堡枋桥庄。富绅林维源倡设,自捐五千圆,并劝富户集款二千圆,置田生息,以充经费。

新竹栖流所:在县辖树林庄,以收孤老穷民百余名。同治三年毁,嗣筑。

新竹育婴堂:在县治龙王庙之右。

澎湖普济堂:道光六年,通判蒋镛筹建。捐款四百圆,交妈祖宫董事生息,嗣以贫民尚可栖身,无庸建屋。九年,澎湖绅商合捐二百十圆,交盐课馆生息,续捐制钱四万七千五百文生息。又详准征收小船之费,岁入一万九千八百文,以充口粮。额定三十名,每名月给三百文。

澎湖栖流所:在妈宫。嘉庆二十四年,郊户德茂号等捐款置屋,以为难民栖宿,禀官存案。

澎湖育婴堂:在妈宫。绅商捐设,后归厅办理。岁收租息三十二万四千文。每月又于盐课拨银五十两,以充经费。约收女婴三十余名,每名月给八百文。又分恤养济院穷民,每名月给三百文。如病故者,别给四百文。

○台湾义冢表

台湾县义冢:一在县治大南门外魁斗山,历年已久。一在新昌里,康熙五十九年,监生陈仕俊捐置,与魁斗山毗连。一在水蛙潭。一在北坛前。一在海会寺前。俱乾隆十七年,知县鲁鼎梅购置。又一亦在大南门外,俗称「师爷冢」,为江浙游幕人士公置,并建一堂,春秋祭祀,公举一人为董事。

嘉义县义冢:一在县治附近,计七所。一在打猫堡,计六所。一在盐水港堡,计五所。一在他里雾堡,计四所。一在下茄苳堡,计三所。一在哆啰嘓堡,计三所。一在茅港尾堡,计二所。一在麻荳堡,计二所。

凤山县义冢:一在县治西门外蛇头埔,雍正二年,知县钱洙置。一在府治南门外魁斗山后。

彰化县义冢:一在县辖内快官庄,知县稣渭生置。一在八卦山及番仔井山等,知县胡邦干置。一在各处官山,历任知县秦士望、刘辰骏、胡应魁、吴性诚等出示听民安葬。嘉庆十六年,绅士王松等请官诣勘各处官山冢地,示禁侵垦。又一在鹿港街外,乾隆四十二年,绍兴魏子鸣与巡检王坦倡建,购地充用,曰「敬义园」,以其余款置业生息,岁举泉厦郊商为董事。

新竹县义冢:一在县南巡司埔尾,一在中冢傍,俱道光十六年绅士捐置。一在枕头山,一在土地公埔,一在鼻头庄,均为乾隆六十年业户黄意使捐置。一在后垄庄,一在大甲庄,今属苗栗。

淡水县义冢:一在艋舺,计两所,为林士快、陈长茂捐置。一在大隆同,乾隆三十年,邱文华置。一在沪尾,嘉庆元年,何宗泮置。一在圭柔山,嘉庆二年,陈晃生置。一在新庄,同治九年,县丞邹祖寿置。

澎湖厅义冢:一在妈宫澳东北,一在尖山乡,一在林投按,一在西屿,一在瓦硐港,一在网埯澳。又一在北山后寮湾,凡海中漂尸,拾葬于此。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七 刘昶 萧宝夤 萧正表·魏收
  卷三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八·脱脱
  卷三百十三·列传第二百一·云南土司·张廷玉
  卷第二百七十五 後唐紀四·司马光
  卷二十六 武宗·王夫之
  卷四十六·朱熹
  卷第五十七·徐鼒
  卷之三百四十六·佚名
  卷之三百三十·佚名
  王镇恶传·李延寿
  李廷机传·张廷玉
  卷五十三·佚名
  卷七十六军装三·冯煦
  唐玄宗宪宗·苏辙
  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十八·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五十八    明 冯惟讷 撰 宋第四 谢灵运【二】 初去郡 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顾已虽自许心迹犹未并无庸方【选作妨】周任有

  • 列传第三十 薛辩 寇赞 郦范 韩秀 尧暄·魏收

    薛辩,字允白。其先自蜀徙于河东之汾阴,因家焉。祖陶,与薛祖、薛落等分统部众,故世号三薛。父强,复代领部落,而祖、落子孙微劣,强遂总摄三营。善绥抚,为民所归。历石武、苻坚,常凭河自固。仕姚兴为镇东将军,入为尚书。强卒,辩复袭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七十二·阿桂

    八月己夘丰升额奏言讯据投入金川番人琳心摩供称索诺木遣人往绰斯甲布告言你们从前帮助天朝攻如今你们一路官兵不久想要退出退出之后我就发兵报仇绰斯甲布回言官兵退与不退我等亦不能知你们欲来打仗只管前来又索诺木

  • 卷三十三·温达

    <史部,纪事本末类,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十三十一月乙卯班禅库图克图上疏谢恩理藩院奏曰班禅库图克图疏言奉到勅书银壶银瓶银碗巾币之赐不胜懽忭先是使人内齐传

  • 志卷第三十五 高丽史八十一·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兵一。○兵者所以御暴诛乱有天下国家者固不可废而兵制之得失国家之安危系焉。 高丽太祖统一三韩始置六卫卫有三十八领领各千人。 上下相维体

  • ·戒锢婢文·丁曰健

    夏正二月,绥多士女;周官仲春,令会男女。风诗桃夭、摽梅诸篇,咏婚姻以时;生民之始、王化之基,齐家治国,其理一也。夫正家之道,以不用婢女为最善;即使令需人,近年二十,必须及时择配。彼亦子女,不过命薄耳;一任禁锢,非所

  • 傅竖眼传·李延寿

    傅竖眼,原本是清河县人。祖父傅融,渡过黄河向南迁徙,在磐阳定居下来,被乡人们所尊重。他性情豪爽,生有三个儿子:灵庆、灵根、灵越,都很有才干。傅融十分自负,说自己可以称雄当世。他曾对人说:“我昨天做了一个梦:有一匹骏马,没有

  • 元暹传·李延寿

    元仲景的弟弟元暹,字叔照。孝庄帝初年,被任命为南兖州刺史。他在州任职期间,十分残暴凶狠,经常杀人。元颢进入洛阳时,元暹据守本州,不肯屈从。庄帝回宫后,封他为汝阳王,累迁至秦州刺史。以前秦州人多次翻来覆去叛乱,元暹把他们

  • 卷一百二十四·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二十四宋 赵汝愚 编兵门民兵下上哲宗论保甲之害    王岩叟臣窃以保甲之法行之累年朝廷固已知人情之所共苦而前日下诏蠲疾病汰小弱释第五等田不及二十亩者省一月之六教而为三日之并

  • 第25章 宪问篇第十四(2)·孔子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左氏记孔子之言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予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此非孔子之言。诚若此言,是以力不以义也。若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至于所以胜齐者,孔子

  • 佛学与文化·太虚

    ──三十三年在重庆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讲──一、佛学与世界人类文化  文化,可以说是人类之产品,人类将自然万有,依人类需要而改造以适合人生,及其所得成果等,均谓之文化。由此广义文化言,世界人类文化,均由人类改变自然而

  • 卷第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十二尊者迦多衍尼子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业蕴第四中表无表纳息第四表无表总别  四性三世成业果界是非  有漏等学等身戒与心慧  总别修不修戒类三世成  此章愿具说若成就身表。彼成就此无

  • 池北偶谈·王士祯

    笔记。又称《石帆亭纪谈》。清王士祯(1634—1711)撰。二十六卷。士祯有《王氏渔洋诗抄》已著录。因居宅西有圃,圃中有池,池北有屋数椽,故名。分“谈故”、“谈献”、“谈艺”、“谈异”四类。凡一千二百九十二条,约三十万

  • 三续金瓶梅·讷音居士

    清道光元年(1821)抄本《三续金瓶梅》自序书影清道光元年(1821)抄本《三续金瓶梅》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小补奇酸志》、《小奇酸志》。八卷四十回。题“讷音居士编辑”,其生平不详。成书于清道光元年(

  • 众妙集·赵师秀

    唐诗总集。一卷。宋赵师秀编。师秀字紫芝,号天乐,为“永嘉四灵”之一。又编《二妙集》,选姚合、贾岛诗,与本集相辅(《众妙集》不选姚、贾诗)。此集前后无序跋,入选诗人凡七十六家,选诗二百二十八首,大多为中晚唐诗人,少数为初

  • 缁衣集传·黄道周

    四卷。明黄道周撰。是书为崇祯十一年(162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四。《缁衣》为《礼记》篇名。黄道周将《缁衣》分为二十三章,卷一共七章:不烦第一,咸服第二,殊心第三,民表第四,好仁第五,王言第六,禁行第七;卷

  • 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佚名

    巴看落目瓦传,元甘泉马蹄山沙门释智能译

  • 普陀列祖录·潮音通旭

    全一卷。清代僧潮音通旭编,康熙三十五年(1696)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辑录宋、元、明、清历代于普陀山阐法住持者之机缘略传,自真歇清了、自得慧晖,至潮音通旭、古心明固,计四十三人。然多数禅师仅列名号而已。卷末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