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末 叙论四

  〖一〗

  治道之极致,上稽尚书,折以孔子之言,而蔑以尚矣。其枢,则君心之敬肆也;其戒,则怠荒刻覈,不及者倦,过者欲速也;其大用,用贤而兴教也;其施及于民,仁爱而锡以极也。以治唐、虞,以治三代,以治秦、汉而下,迄至于今,无不可以此理推而行也;以理铨选,以均赋役,以诘戎兵,以饬刑罚,以定典式,无不待此以得其宜也。至于设为规画,措之科条,尚书不言,孔子不言,岂遗其实而弗求详哉?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今日者,君子不以立事;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故封建、井田、朝会、征伐、建官、颁禄之制,尚书不言,孔子不言。岂德不如舜、禹、孔子者,而敢以记诵所得者断万世之大经乎?

  夏书之有禹贡,实也,而系之以禹,则夏后一代之法,固不行于商、周;周书之有周官,实也,而系之以周,则成周一代之规,初不上因于商、夏。孔子曰:“足足兵食,民信之矣。”何以足,何以信,岂靳言哉?言所以足,而即启不足之阶;言所以信,而且致不信之咎也。

  孟子之言异是,何也?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侯王分土,各自为政,而皆以放恣渔猎之情,听耕战刑名殃民之说,与尚书、孔子之言,背道而驰。勿暇论其存主之敬怠仁暴,而所行者,一令出而生民即趋入于死亡。三王之遗泽,存十一于千百,而可以稍苏,则抑不能预谋汉、唐已后之天下,势异局迁,而通变以使民不倦者奚若。盖救焚拯溺,一时之所迫,于是有“徒善不足为政”之说,而未成乎郡县之天下,犹有可遵先王之理势,所繇与尚书、孔子之言异也。要非以参万世而咸可率繇也。

  编中所论,推本得失之原,勉自竭以求合于圣治之本;而就事论法,因其时而酌其宜,即一代而各有弛张,均一事而互有伸诎,宁为无定之言,不敢执一以贼道。有自相蹠盭者矣,无强天下以必从其独见者也。若井田、封建、乡举、里选、寓兵于农、舍笞杖而行肉刑诸法,先儒有欲必行之者矣。袭周官之名迹,而适以成乎狄道者,宇文氏也;据禹贡以导河,而适以益其溃决者,李仲昌也。尽破天下之成规,骇万物而从其记诵之所得,浸使为之,吾恶知其所终哉!

  〖二〗

  旨深哉!司马氏之名是编也。曰“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览往代之治而快然,览往代之乱而愀然,知其有以致治而治,则称说其美;知其有以召乱而乱,则诟厉其恶;言已终,卷已掩,好恶之情已竭,穨然若忘,临事而仍用其故心,闻见虽多,辨证虽详,亦程子所谓“玩物丧志”也。

  夫治之所资,法之所著也。善于彼者,未必其善于此也。君以柔嘉为则,而汉元帝失制以酿乱;臣以戆直为忠,而刘栖楚碎首以藏奸。攘夷复中原,大义也,而梁武以败;含怒杀将帅,危道也,而周主以兴。无不可为治之资者,无不可为乱之媒。然则治之所资者,一心而已矣。以心驭政,则凡政皆可以宜民,莫匪治之资;而善取资者,变通以成乎可久。设身于古之时势,为己之所躬逢;研虑于古之谋为,为己之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为之忧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为之斟酌,而今之兴利以除害者在矣。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也。

  “鉴”者,能别人之妍媸,而整衣冠、尊瞻视者,可就正焉。顾衣冠之整,瞻视之尊,鉴岂能为功于我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县于室、无与炤之者也。

  其曰“通”者,何也?君道在焉,国是在焉,民情在焉,边防在焉,臣谊在焉,臣节在焉,士之行己以无辱者在焉,学之守正而不陂者在焉。虽扼穷独处,而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故曰“通”也。

  引而伸之,是以有论;浚而求之,是以有论;博而证之,是以有论;协而一之,是以有论;心得而可以资人之通,是以有论。道无方,以位物于有方;道无体,以成事之有体。鉴之者明,通之也广,资之也深,人自取之,而治身治世、肆应而不穷。抑岂曰此所论者立一成之侀,而终古不易也哉!

猜你喜欢
  志第二十四 五行五·沈约
  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 中宗·欧阳修
  ●卷一百十七·徐梦莘
  ●卷一 靖康朝野佥言后序(陈规)·陈规
  卷第一百四十七·胡三省
  第二十三回 回程·德龄
  卷之六十六·佚名
  第二十五册 天聪四年三月·佚名
  陆襄传·姚思廉
  刘氵睿、刘健传·宋濂
  四国为一·佚名
  ●皇朝通典卷九十二·佚名
  ●皇朝通典卷八·佚名
  卷二十四·佚名
  卷四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续集巻二·黄昇

    钦定四库全书花庵词选续集卷二    宋 黄升 撰宋词刘彦冲名子翚号屏山先生刘忠显公之子朱文公之师有屏山文集行于世小词附其后蓦山溪【九日】浮烟冷雨此日还重九秋去又秋来但黄花年年依旧平台戏马无处问英雄茅舍

  • 御选元诗卷五·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五乐府歌行三黄溍可怜行红顔白面可怜子杖藜饥走荒山里翠睂新妇雪色儿掩袖娇啼瘦如鬼道旁朱门照霜防膓断汝翁呼不起金鱼象笏供樗蒱纨袴终然愁饿死春风秋月哀思多嗟汝少年奈老何栁贯六月十五日大

  • 卷九·贾岛

    钦定四库全书 长江集卷九 唐 贾岛 撰 巴兴作 三年未省闻鸿叫九月何曾见草枯寒暑气均思白社星辰位正忆皇都苏卿持节终还汉葛相行师自渡泸乡味朔山林果别北归期挂海帆孤 早蝉 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

  • 原序·邓雅

    ●玉笥集原序世谓文章有台阁山林之殊故其气有温润枯槁之异文章固然诗之为道亦犹是也余独谓诗之作也有正变焉正固谓盛至於情发於声止乎礼义又变之不失其正者也情之所发言辞出焉声之所止礼义存焉故气应乎外情发乎中若

  • 列传第五 景穆十二王上·李延寿

    景穆皇帝十四男:恭皇后生文成皇帝;袁椒房生阳平幽王新成;尉椒房生京兆康王子推、济阴王小新成;阳椒房生汝阴灵王天赐;乐良厉王万寿、广平殇王洛侯母并阙。孟椒房生任城康王云;刘椒房生南安惠王桢、城阳康王长寿。慕容椒房生

  •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赵尔巽

      表略

  • 后周纪二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中广顺二年(壬子、952)·司马光

    >后周纪二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壬子,公元952>年) [1]九月,甲寅朔,吴越丞相裴坚卒。以台州刺史吴延福同参相府事。 >[1]>九月,甲寅朔(初一),吴越丞相>裴坚去世。任命台州刺史>吴延福共同参预丞相>府事务。 [2]庚午,敕北边吏民毋得入

  • 狡童·佚名

    ——半是抱怨半是爱【原文】彼狡童兮①,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2),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3)。【注释】①狡童:狡猾的孩子。②维:因为。③息:安,安宁。【译文】那个狡猾小

  • 机感茶毗品第三·佚名

    尔时拘尸城内一切男女悲泣流泪。不知茶毗法则云何。问阿难言:如来涅槃如何法则以茶毗。尔时帝释具陈上事而以答言:如佛所说依轮王法。尔时拘尸城内一切人民。悲泣泪■入城中。即作金棺七宝庄严。即办微妙无价白氎千张。

  • 人欲之分析与治理·太虚

    ──二十一年秋在重庆求知俱乐部讲──今日因贵社何社长之介绍,试提出这学理上之问题,即人欲之分析与治理,来与各位咀嚼一番。讲到人欲这名词,含义极广。在人生哲学上所说生物之表演与发动,皆出“意欲”,──意志欲望──在

  • 论 王 阳 明·太虚

    ──十二年冬──第一章 缘起  第二章 阳明道学之来历  第一节 阳明道学之历程  第二节 阳明学与宋明儒学  第三节 阳明道学与佛之禅教律  第三章 阳明道学之宗纲  第一节 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 摩诃止观卷第四下·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四下第三闲居静处者。虽具衣食住处云何。若随自意触处可安。三种三昧必须好处。好处有三。一深山远谷。二头陀抖搂。三兰若伽蓝。若深山远谷途路艰险。永绝人踪谁相恼乱。恣意禅观念念在道。毁誉不起是

  • 毗尼母经卷第四·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诸比丘欲集法藏。时摩诃迦叶以手拍地。声震之响喻如铜钟。尔时王舍城中旧住五百罗汉师子阿兰那。闻此之音共相告言。集法藏时至。尊者富兰那。与其徒众五百罗汉。即共相随向王舍城耆阇崛

  •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九·明盂

    住雲門顯聖寺門人淨範編山陰嗣法弟子祁淨超較訂佛祖歷傳像讚毘婆尸佛世種剎帝利,受身了無相,母槃頭婆提,以幻出諸幻,不動遍塵剎,至尊以化王。復以一微塵,含攝蓮華藏,華藏復有塵,海會亦無量。是處寶莊嚴,幻出諸形像,世界與眾生,幻

  • 卷十五·佚名

    第十三篇四七四 庵罗果本生谭[菩萨=旃陀罗]序分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提婆达多自行吼啸:“予已成佛,沙门瞿昙既非吾师,亦非为指导者。”彼弃师尊之佛而离去。如是,彼失禅定,策划分裂僧

  • 剑侠传·王世贞

    文言短篇小说集。明王世贞编。二卷。此书明吴琯《古今逸史》本题为唐人撰,不著名氏,二卷。《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存目著录即据此本,谓为“皆记唐代剑侠之事,与《太平广记》一百九十三卷至一百九十六卷所载豪侠四卷

  • 出使英法俄国日记·曾纪泽

    清末曾纪泽著。纪泽(1839~1890),字劼刚,谥惠敏,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袭一等侯爵。幼聪颖,自学通英文。清光绪四年(1878)出任驻英法大臣,后又兼驻俄大臣。有《曾惠敏公遗集》。日记按年月先后分为九个部分。始于光

  • 金刚般若经挟注·佚名

    又名《挟注金刚经》。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首尾均残,存二百九十八行。原卷失题,据内容拟题。所疏为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自“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起,至“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