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十一回 漂母进食怜王孙 萧何单骑追韩信

话说汉王到了南郑,不久忽有人来报,丞相萧何逃走。汉王闻信大惊!其实萧何并非逃去,乃为汉王往追一人。此人姓韩名信,乃淮阴人。少时其父早死,家中极贫。信年已长成,既不能耕田作工,又不能经商买卖,要想学习为吏,托足公门。无奈,当时之吏须经乡里大众推举,再由官府选择。韩信平日并未见有何种德行才能可以动人,自然无人举荐。因此终日游荡,毫无职业,不但养不起母亲,连自己都是帮着他人家中吃饭。他母亲因儿子不能养活,只好做些女工,勉强度日,过了一时,也就身死。韩信见母亲已死,家无一物,只得草草殡殓,将柩停在荒郊。若论埋葬之事,也不知何年月日。但他虽落破到如此地步,心中却怀大志,常常走到野外,替他母亲寻觅墓地,欲得高燥地方,又要两旁空阔,能容万家之屋,竟如帝王选择山陵一般,预备将来富贵时埋葬母亲之用。韩信自母亲死后,只余一身,更觉漂泊无依,仍在人家寄食。有一人是他朋友,现为下乡南昌亭长,韩信便时常到他家中吃饭。亭长妻子见韩信日日到来,心中甚是厌烦,又不便当面拒绝,遂想得一计,起个绝早将饭煮好,放在床上吃食。待得早饭时间,韩信方到,谁知他家饭已吃过,也不替韩信备办。韩信见此情形,知自己被人讨厌,他却甚有志气,此后便绝迹不来。韩信既与亭长断绝,此外可以常往寄食之处本无几家,自然有一餐无一餐,甚至终日不得一食。自想也非久计,意中原欲寻一事业,无如世间凡百生计,都无一件合他之意。想来想去,只有钓鱼一事,既不费力,又甚清高。从前姜太公未遇文王,也曾垂钓磻溪。“我今学他行径,不至失了身份。”于是韩信觅得钓竿,到了淮阴城下淮河旁边钓鱼。钓得鱼时卖钱过活,惟是钓鱼原不能常得,所以韩信仍是一饥半饱度日,但免得寄食人家,受人闲气而已。

一日,忽有一班妇人到得河边漂洗线絮,因为都是老妇,人遂称她为漂母。原来线絮就是蚕茧上剥来粗丝,如今持向水边,漂之使白。一班漂母作此生活,自然也是寒苦人家。但她家虽寒苦,日食倒尚不缺,每到吃饭时间,各家都有人送饭来吃,比起韩信,自然较胜。闲话休题。

却说韩信自钓他的鱼,漂母自漂她的絮,虽然偶聚一处,彼此并不相识。谁知,中间竟有一位漂母,心极慈善,自己家道不丰,却喜怜贫济困。此次遇着韩信,同在河边数日,见他常是忍饥过日,问知情形,心中不忍,便吩咐家中每日多送饭来,分与韩信同食。韩信向来寄食人家已惯,况且腹中饥饿难受,也就食了,并不推辞。从此,漂母日日漂絮,韩信日日得食,一连数十日都是如此,漂母毫无厌倦之色。别个漂母见了,也不帮贴一餐。到得絮已漂完,漂母将去,韩信算是自少到今,始得此数十日饱食,心中自然感激异常,便向漂母道谢,并说道:“吾有日得志,定当从重报答母之恩德!”漂母听了,心中不但不喜,反发怒道:“汝身为大丈夫,不能谋得一饱,我不过可怜王孙公子,故此供给饮食,何曾想汝报答!”说罢竟自去了。

淮阴乡里中人,见韩信如此贫困,不知谋生,大家都鄙笑他。市井上一班轻薄少年,更将韩信当作玩物,时时戏弄以为笑乐,韩信却都不以为意。他家虽贫,尚有一剑,出入常佩在身上。一日,韩信偶在市上游行,忽遇一个少年,平空将他拦住,讥笑道:“汝生得身体虽然长大,喜欢带着刀剑,其实不过胆小心怯而已。”说罢,又当着众人面前,耻辱韩信道:“汝若肯拼一死,可即拔剑将我刺杀;如其不能,当由我胯下爬过。”说罢,便张开两足,立在街心,面上现出一种鄙薄之色,真是令人难受。韩信举目端看其人,心中想了一会,便俯伏地上,由他胯下爬过。全市之入见此情形,人人都笑韩信,说他实在畏怯。及至项梁起兵,渡过淮水,韩信闻知,仗剑从之。项梁当作寻常士卒,编入部下。后来项梁兵败身死,韩信又从项羽。项羽以韩信为郎中,韩信几次献策,项羽不从其计,韩信知项羽不能成事。心想:“只有汉王,或能用己。”乃弃楚归汉,从了汉王入蜀。汉王不知其才,命为连敖。

韩信虽遇汉王,未展其才,心中已是闷闷。岂知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又因误犯军法,合该斩首。同罪者尚有十三人一律绑至法场,由夏侯婴监斩。直至十三人都已斩讫,看看到了韩信,韩信此时心想:“怀抱大才,未曾施展,死得不值。”及至仰起头来,恰好看见夏侯婴,不禁说道:“汉王不欲得天下乎!何为杀死壮士?”

夏侯婴听了韩信之言,又看他相貌不凡,便命左右:“松绑,免他一死。”唤到面前,与之言论,夏侯婴大喜,荐于汉王。汉王命为治粟都尉,心中尚未觉其奇。韩信一路上又常与萧何谈说一切,萧何知是大将之才,甚加敬重。因在路上,未向汉王言及。到了南郑,韩信心想:“萧何既知我才能,料已屡次在汉王前极力推荐,现在许久并无动静,当是汉王不肯用我。我在此有何好处?不如逃走,另行择主而事。”想毕,遂收拾行李,匹马出门,也不到萧何处辞别。

有人见韩信逃去,便来告与萧何。萧何闻信大惊!也不及告知汉王,骑上骏马,一径从后追赶。行了一日,方才赶上韩信,萧何力劝韩信回来,共辅汉王,取得天下。并述自己尚未推荐之故。韩信应允,并马而回,萧何见韩信肯回,如得至宝。萧何出追韩信,行色匆匆,所以有人疑他逃走,告与汉王。汉王闻报大惊,有如失了左右手一样,连忙遣人往追。心中也疑:“萧何与己相处已久,何至中道相弃?或者此去别有事故,但望早日回来,方得安心。”过了二日,萧何果然回来,汉王一见萧何,心中又喜又怒。

当时汉王骂萧何道:“汝也私自逃走,是何缘故?”萧何答道:“臣非敢逃走,乃是追赶逃走之人。”汉王问:“追赶何人?”萧何答道:“臣特追赶韩信。”汉王骂道:“诸将逃走不止数十人,汝皆不追,独追韩信,此乃谎话!”萧何答道:“诸将皆属易得,任其逃走并无足惜。独有韩信乃是国士,天下无双,故臣闻其逃走,亲自追回。大王若但思长在汉之为王,可以不需韩信;若欲争得天下,除却韩信,更无可与计议之人。不知大王计将何出?”汉王听了,慨然说道:“我意亦欲东归耳,安能郁郁久在此间居住?”萧何道:“大王既欲东归,能用韩信,信始留此;若不能用,信终必逃走。”汉王道:“吾究不知韩信才能若何?今因君保荐,命之为将,何如?”萧何道:“仅使为将,信必不肯留此。”汉王道:“吾命为大将,何如?”萧何道:“甚善!”

于是汉王便欲将韩信召来拜为大将。萧何道:“且慢!大王平日待人简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韩信所以逃走。·140·王必欲拜韩信为大将,须选择吉日,先期斋戒,设坛备礼,方可行事。”汉王许诺。此信传到诸将耳中,但知择日拜将,也不知所拜大将究是何人。曹参、樊哙等自夸战功,皆以为可得大将,暗自欢喜。欲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猜你喜欢
  本纪第一 高祖·刘昫
  第二十七回 得良将北方靖寇 信贪臣南服丧师·蔡东藩
  读礼通考卷五十五·徐乾学
  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二·佚名
  卷之三百二十九·佚名
  第二六九谕同治九年十二月九日一一七○一--九·佚名
  卷九·萧常
  卷二十四·高士奇
  世家卷第四 高丽史四·郑麟趾
  一九七 拾遗辛·周作人
  一九一一年一月卅日至十月卅日·胡适
  卷二十五·佚名
  三年·佚名
  三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佚名

    (刘唐上,云)我把李孔目盆吊死了,如今拖他出去。丢在死人坑里。(做背尸出,放下科,云)把李孔目尸首丢在这坑里。呀,兀的不下雨了。我回去罢。(下)(正末做醒科)(唱) 【双调】【新水令】一灵真性离子躯腔,又被雨和风半空飘荡。

  • 卷十二·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十二  宋 郭知达 编古诗往在【赵云此篇六叚铺叙甚明旧注乱之】往在西京日胡来满彤宫【赵云彤宫天子之宫丹谓之彤故丹墀谓之彤墀】中宵焚九庙【天子九庙 赵云天子七庙王莾増为九庙今云

  • ●凡例·沈泰

    一、此集只词人一脔,然非快事韵事、奇绝趣绝者不载。出风入雅,戛玉锵金,何多让焉!至若偶收鄙秽,似中时俗之肓,又如旁及诙谐,足捧滑稽之腹,亦附集末。其他俗本虽多,未堪解酲,岂敢灾梨?一、集中固有去取,实无低昂。但就著姓氏而种数

  • 本书主要参考书籍一览·金云铭

    「陈一斋全集」「戚少保年谱」「明史」「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历代明人年谱」「全边略记」「福建通志」(陈衍)「长乐县志」「泉州府志」「孤屿志」「正气堂集」(俞大猷)「林子年谱」「李卓吾年谱」(钤木虎雄)「崇相集

  • 卷九上·佚名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九上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列国地形险要表险要之为天下重也从末世起也羣雄起而后有战争战争用而后出竒制胜设守要害则险要尚焉太平之世天下为家未尝有也余读左氏知春秋

  • 卷九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九十二内务府上驷院兼管院事大臣  【特简无定员】卿二人掌羣牧之政所属左司郎中一人侍卫员外郎各二人主事一人掌均齐赏罚右司侍卫员外郎各二人主事一人掌俸饷刍菽堂主事二人掌章奏文移笔

  • 卷三十六·陆宗楷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三十六生徒二考课肄业各生国子监贡监生分六堂肄业每月中旬兼管监事大臣祭酒司业轮课是曰大课课以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经觧防论并间试之委员司

  • 卷一百六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三工部十七抽分客商兴贩竹木等项抽分各有分数以防过取今备载於後诸司职掌凡龙江大胜港俱设立抽分竹木局如遇客商兴贩竹木柴炭等项照例抽分及令军卫自设场分收贮柴薪按月给与禁军孤老等烧

  • 纲鉴易知录卷五一·吴楚材

    唐纪肃宗皇帝纲 丁酉,二载,春正月,上皇以李麟同平章事,命崔圆赴彭原。纲 安庆绪杀禄山。目 禄山自起兵以来,目渐昏,至是不复睹物;又病疽,性益躁暴,左右使令,小不如意,动加箠挞,或时杀之。严庄虽贵用事,亦不免箠挞,阉竖李猪儿被挞

  • 卷一二八·邱濬

    ▲將帥之任(上之上) 《易師》之辭曰:師,貞,丈人吉,無咎。 程頤曰:“師之道以正為本,興師動眾以毒天下而不以正,民弗從也,強驅之耳。故師以貞為主,其動雖正也,帥之者必丈人則吉而無咎也。丈人者,尊嚴之稱,帥師總

  •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卷上·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等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波罗奈国仙人堕处鹿野园中。与大苾刍众二万人俱。菩萨摩诃萨一万二千。其名曰师子菩萨摩诃萨。师子意菩萨摩诃萨。善住意菩萨摩诃萨

  • 佛说决定义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为汝。宣说甚深。决定正义。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纯一

  • 菩萨处胎经 第六卷·佚名

    菩萨处胎经 第六卷姚秦凉洲沙门竺佛念译无明品第二十尔时座中有菩萨名曰智清净。分别空无生老病死。淫怒痴多者。淫怒痴少者。分别众生三品差别。于等分中何病最重。所谓重者邪见是。智清净菩萨即从坐起偏袒右

  • 破戒居士心圆妄语·心圆

    破戒居士心圆妄语 第二头(第二头。第三首皆影出向上者一着子知有向上。大法无不明矣。大法既明。斧柄在手。於以芟除一切公案枝叶不难也语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文理且然何况禅理) 圆曾榜门云。一不谈佛法。

  • 五灯严统解惑篇·费隐通容

    径山兴圣万寿寺沙门 通容 述五灯严统刻行矣。而洞下有三宜公。及远门辈。各着书刊布。一谓明宗正讹。一谓摘欺说。一谓辟谬说。以共攻同抗。阻抑此书使勿行。约其三人之立意。谓予因仍旧典。以天皇天王两人。归於青

  • 第十六品·佚名

    第一章 制御论今称制御论。此处,言&ldquo;于世间得力、得自在之人等,若不得制他人之心,何是彼等之得力,何是自在耶?依得力,依得自在,彼等确可制他人之心&rdquo;者,乃大众部之邪执。一(自)他是制他心耶?(他)然。(自)他是制他心以&ldq

  • 寄园寄所寄·赵吉士

    清代笔记。赵吉士撰。赵吉士(1628—1706),字恒夫,号寄园、渐岸,休宁(今属安徽)人。顺治八年(1651)举人,康熙时历官山西交城知县、户部给事中、国子监学正。在京城时侨居宣武门外,将其园题名为寄园,并以为号。此书编辑于寄园

  • 朱子学提纲·钱穆

    1970年钱穆先生因撰写了《朱子新学案》,“分篇逾五十,全书超百万言,恐读者畏其繁猥”,作《朱子学提纲》,“冠于书端,庶使进窥全书,易于寻究”从钱穆先生的《朱子学提纲》,我们可以归纳出朱某理学思想的特性。朱来理学思想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