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九十八

  嘉靖二十四年四月癸巳朔升福建左布政使姜仪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命镇守保定副总兵署都督同知周彻充总兵官镇守蓟州

○甲午刑部尚书闻渊都察院左都御史周用右佥都御史杨行中大理寺卿刘讱寺丞杨宜方钝议覆兵部侍郎张汉所陈将官赎罪条格言边臣之分惟敌是求有功不祈赏有罪不恤死至于立功赎罪乃系朝廷一时权宜而汉欲定拟首级颗数为罪等差此盖以法令为市徒启幸门及诛斩大将亦非人臣所宜言惟  上裁决时汉已被逮法司以  上意不测故二月余始上议  上大怒曰大将生杀当自上出汉敢无君作威与党报恨殊不道镇抚司其加刑拷讯以闻渊等故延久不覆意欲朦奏渊革散官仍夺俸四月用等夺一年及镇抚司讯覆汉竟谪戍镇西卫云

○乙未升山东按察司副使杨博为本布政使司左参政江西道御史杨勉学湖广右参议余承业俱为按察司副使勉学湖广承业云南  上谕户工二部朕仰承  天命为生民主夙夜兢兢治理未始少忽每念四方水旱及边方多警如履渊冰但为政在爱民爱民必选贤守令今选之者每不尽心以致官非其人民受其害朕见今岁以来天时少顺连日风沙若有旱火之虑又边务亦甚有可虞者所司俱不我体何有君逸臣劳之义所应赈恤及防御诸务其亟行抚按官及各边总镇官加意干理如或失职偾事决不轻贷于是户部奏言迩来各处奏报灾伤业已奉旨蠲恤此实朝廷浩荡之恩第诸司多玩愒虚餙民不受惠臣以为守令乃亲民之官守令得人则民受其福关系匪轻乘今赈恤之时令所在抚按官加意程督果有能先事储蓄及时赈贷全活众多者奏荐升擢其或废职误事参劾黜治庶贪残有警而疲困少苏也入得旨近来水旱灾伤皆由官不得人甚或贪残殃民致干和气所奏依拟行各该抚按官严督守令及时加意惠民贪酷害民者即时具奏处治

○巡按广西御史陈宗夔言桂林平乐等府初报二十二年分未获贼本以万计后更而为千盖缘提督尚书蔡经畏避谴责将多作少而署印参政曾存仁承望意指遂相缘为欺是使朝廷不闻地方利害之实而功过无繇稽也乞饬罚以励其后得旨奏报地方盗贼以多作少其毙已非一日经既守制离任姑宥之存

仁夺俸三月各该抚镇官再踵此弊者听巡按御史参奏重治

○发太仆寺银四万五千两给大同镇市马

○丙申  上以久旱祷雨于

神祗坛命百官各斋戒竭诚毋忽

○升福建右布政使萧晚河南右布政使何鳌俱为左布政使晚仍本省鳌江西

○升尚宝司少卿严世蕃为太常寺少卿掌尚宝司事先是尚宝司缺卿吏部世蕃并刑部署郎中赵文华名以请  上曰世蕃原系伊父奏改别职者遂特命之已而大学士严嵩具请辞太常升职  上曰此出朕恩命非躐等比宜钦承勿辞

○录辽东锦州等处功升赏单姜玺等三十五人有差

○丁酉改原任工部右侍郎韩士英为南京户部右侍郎

○命西官厅总兵署都督佥事郭琮于团营奋武营坐营分守燕河营右参将署都指挥佥事成勋充副总兵镇守保定

○戊戌命兵部尚书唐龙兼提督团营军务

○己亥升通政使司左参议陈时为右通政兵科给事中许天伦湖广道监察御史俞则全吏部稽勋司署员外张合俱按察司佥事天伦河南则全广西合福建福建延平府知府冯岳江西南安府知府陈祥麟俱山东副使

○兵部请给盔甲器械与京师听征人马操练工部议复操练例不给军器止应给与弓箭诏从工部议

○庚子升大理寺右寺丞杨宜为本寺右少卿浙江右参政林云同河南右参政石迁高俱为按察使云同湖广迁高陕西

○辛丑升吏科左给事中尹相刑科左给事中陈邦脩户科左给事中扈永通俱都给事中相仍本科邦脩礼科永通兵科兵科右给事中杨上林吏科右给事中席大宾俱左给事中工科给事中李纶吏科给事中郑大同俱右给事中上林礼科大宾兵科纶刑科大同工科

○壬寅初楚王显榕为其世子英燿所弑以暴薨闻已遣官致祭营葬至是湖广巡抚都御史车纯巡按御史伊敏生始发其事

上敕司礼监太监温祥驸马都尉邬景和刑部左侍郎喻茂坚锦衣卫都指挥使袁天章往会抚按官勘实以闻

○癸卯升巡抚应天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丁汝夔为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

○甲辰升陕西行太仆寺卿左杰江西按察司副使任辙俱右参政杰河南辙浙江

○乙巳两礼部等衙门上表称贺

上以灵泽应期归功玄休遣成国公朱希忠祭谢

神祗坛

○丙午升户部左侍郎闵楷为南京礼部尚书监察御史闰邻为大理寺左寺丞

○增置陕西岷州治属巩昌府裁革巩昌通判一员

○兵部尚书唐龙言将材甚乏请令两京九卿科道及总督抚按官各举材官无论在任即被劾去职者亦得荐举叙用  上曰推用将材本兵职掌听自行咨访果材勇出众虽革任缘事被逮者皆许从公请不必令诸司举荐

○龙又言虏往年犯紫荆关失利而去其垂涎欲噬之心不一日忘也宜敕各镇脩筑关隘各州县练集民兵以待之又宣府大同藩篱也居庸紫荆等关门户也顺天真保定等州县室堂也籓篱密则门户固门户固则室堂安故二镇军马粮储独雄于他镇可战可守顾用之何如耳宜令总督侍郎翁万达将调到辽东官军分布怀来地方按伏进则赴援三关退则协应宣府及严督二镇总兵官分兵设伏使声势联络以遏贼冲有因循畏缩者悉寘之法报可

○升大同应州城守备指挥使麻隆为署都指挥佥事充左参将分守大同东路

○戊申兵部复工科给事中何云□勘上二十三年十月宣府失事功罪以虏由膳房堡溃垣而入奔突广昌窥紫荆关使畿甸绎骚为宣府诸臣之罪以虏退经大同官军不能邀击为大同诸臣之罪以拒虏于紫荆关使不得南下为真定诸臣之功拟宣府总兵官郤永逮京按罪副总兵崔天爵及游击窦淮等一十七人下巡按御史提究守备路堂等三十人重罚千户郭唐等六十一人及参将张坚等四十九人量罚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姜奭都御史詹荣等二十五人功罪相准参将左灏等免究指挥麻隆丁杰马继先俘获数多宜升赏把总指挥吕大章等九人各有俘获宜纪录副总兵种继等十人罪难掩功宜量赏指挥李彬战死宜加恤典入  上以巡抚王仪与郤永共膺一面之寄厥罪惟均而兵部止议逮永殊为阿党令再议以闻崔天爵等念防秋事近姑免提问各降二级路堂等各降一级俱住俸戴罪杀贼郭唐等各夺俸半年周尚文姜奭詹荣等各准赎左灏等免究麻隆等各升一级吕大章等种继等俱如拟李彬及阵亡官军并被虏地方应赈恤者兵部查议来闻于是唐龙复上言仪与永同事俱宜逮治如  圣谕所云因自陈奉职无状

上曰镇巡责任原同一体柰何拟功輙同论罪輙异此毙非止今日欺公作威亦匪止一人法既不平孰肯效死龙等姑不究永从宽降俸二级令尽心防御如再失事重治不宥仪已调外任仍降一级边方用

○己酉诏停止工部开纳监生吏农义民散官军职等例以  庙工将完故也

○命服阕南京太常寺少卿彭黯为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

○总督宣大侍郎翁万达劾副总兵姜奭衰老不堪任事科臣因参奭所部士卒仅百人乃岁支刍粮三千俱应查核以戒贪婪且此官原非额设并请裁革兵部覆如科臣言诏革奭任闲住用过刍粮巡按御史查明具奏官不必补

○壬子工科给事中何云鴈上言边事一劳还归以慰边卒谓从征之士转展锋镝之下疮痍疾苦所不忍言宜行督抚衙门查经战被伤官军量加犒赏一悬赏格以探虏情谓夜不收出边侦觇虏情得实者视斩首一级例赏银三十两酬其死力一厚来降以歆归志谓各边被虏者每畏杀降阻其归念遂助虏为逆嗣后有妄杀降者罪如故杀律有不经格战而斩首一二级者不为功凡遇虏中脱归给以随带马匹衣物仍复其身令各边巡按御史年终类奏各镇将领部下纳降人几何千人以上者升二级五百人者升一级其余递赏有差一严责实以脩边防谓宣府自西阳河洗马林堡以西大同自阳和城柳沟门堡以北绵旦百里虏骑出入由之实惟二镇噤喉三关藩捍往筑李信屯堡不堪保障宜令总督侍郎翁万达躬亲相度分疆修筑关堡不得苟简塞责一清宿弊以使餋马谓各边原设牧马草场多为豪强侵并宜令巡按御史严加清查听军牧放兵部议覆从之

○丙辰升刑部江西司署郎中赵文革为通政使司左参议

○戊午赐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江洋祭葬洋肃妃父也

○升户部右侍郎夏邦谟为本部左侍郎改抚治郧阳右副都御史欧阳必进总督粮储兼巡抚应天

○南京吏部奏考察庶官贪户部主事湖洲等二人不谨户部员外阎俸等四十四人浮躁光禄寺少卿伍铠等十一人不及户部郎中等官郭廷坚等十四人年老户部主事刘德学等七人有疾户部郎中吕韶等三人罢软右府经历李而进共八十二员得旨黜降调用如例

○己未南京吏部尚书张润兵部尚书宋景右侍郎刘栋刑部尚书屠侨右侍郎郭持平工部尚书胡训右侍郎屠楷都察院右都御史王以旂礼部右侍郎徐问大理寺卿魏有本应天府府尹欧阳塾国子监祭酒程文德太仆寺少卿赵元夫各以考察自陈乞罢得旨令元夫闲住余供职如故

○命原任提督居庸等关总兵官署都督佥事赵卿以原官提督西官厅军务宁夏参将都指挥黄振充协守宁夏副总兵西官厅参将都指挥茂镇充分守密云古北口副总兵

○庚申先是朝鲜国王李娎讣至例应遣使赐祭御史刘廷仪请罢内臣勿遣第遣侍从官有行谊者下礼部议礼部以会典所载惟学士等官而近年亦间有内臣之遣得旨如近例命内使及行人往赙

○发太仓银二万四千两给宁夏修边

○诏停浙江江西今年照刷文卷以岁灾从巡按御史高懋魏谦吉请也

○辛酉日本国自己亥入贡辛丑还国逮甲辰三岁耳复遣使来贡以其不及期不许督令还国而各夷嗜中国财物相贸易延岁余不肯去至是巡按浙江御史高节请治沿海巡视备倭等官故纵之罪因禁豪奸以绝交通专边储以便事体禁扣除以饬营伍重委任以专住劄四事下所司议覆得旨允行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三·李延寿
  卷三·温大雅
  ●卷一百五十七·徐梦莘
  卷五 成帝·王夫之
  卷三·商辂
  卷四十·张廷玉
  卷之六百三十一·佚名
  卷之五百六十七·佚名
  ◎政治刷新旧绅士谤言四起·宣南吏隐
  卷六十五上上·郝经
  史纠卷三·朱明镐
  列传卷第四十 高丽史一百二十七·郑麟趾
  三四 荡寇志的绣像·周作人
  杜弼传·李百药
  贺兰祥传·令狐德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诸名家赠答诗·张元凯

    五言古诗毛文蔚字豹孙太仓人承瞻美子念左虞三君子枉顾小饮漫述:蓬庐日偃息,宾从忽来仪。开径荡暄浊,清云澹逶迤。翩翩诸君子,才藻何陆离。倜傥推王生,排难固不辞。曹丘好游誉,慷慨富文词。张侯更豁达,五斗轻金龟。惠顾良不薄

  • 丁集第十一·钱谦益

    严少师嵩一十七首【山塘】山塘深且广,逦迤抱山麓。隔浦见人家,依依桑柘绿。日落烟水寒,绕塘飞属玉。【仰山】石磴盘秋萝,危亭出峰树。行人上山道,望望云飞处。洞口晓钟声,林僧独归去。【东堂新成二首】

  • 御览诗·令狐楚

    ○刘方平【十三首】秋夜思旅梦何时尽,征途望每賖。晩秋淮上水,新月楚人家。■〈犭员〉啸空山近,鸿飞极浦斜。明朝南岸去,言折桂枝花。泛舟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岁华空复晩,乡思不堪愁。西北浮云外

  • 卷之二百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七十二册 天命十一年六月至八月·佚名

    第七十二册 天命十一年六月至八月(天命十一年六月,初七日,八旗置八十桌,宰八羊,宴筵。赐科尔沁奥马黄台吉名号之画曰:“天谴恶逆,其业必败,天佑忠义,其业必盛,并使之为汗。总之,乃天意也。察哈尔汗发兵,欲加害奥巴黄台吉。上

  •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零零零零高句丽本纪第八。[ 阳王][建武王{荣留王}]。二零卷高句丽

  • 侯景传·李延寿

    侯景字万景,是北魏怀朔镇人。从小就放荡不守规矩。作过镇功曹史。魏末北方大乱,他投靠边将尔朱荣,很受器重。最初向尔朱荣的部将慕容绍宗学兵法,没多长时间绍宗就屡次向他求教了。后来因军功作定州刺史。当初魏相高欢没作

  • 卷七十四·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七十四恩赉【十三  赏赉一】【臣】等钦惟我皇上宠锡万方庆赏懋德皆本万年纯健之精神孚恩礼於羣下是以岁时赉予悉有恒经而逾格之施往往流於既溢所谓天子所予天子命之者义至重也考史策称觐

  • 卷二十二·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二十二明 黄训 编户部【婚姻 粮运 禄俸】婚姻议【朱善】有国者重世臣有家者重世婚臣见民间婚姻之讼甚多问之非姑舅之子若女即两姨之子若女盖以于法不当为婚故为仇家所讼或已聘而见絶或既

  • 卷二百四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六封建考【一】【臣】等谨案列爵曰封分土曰建建国之制固不可行於三代以後而三代之初亦既不胜其弊禹一传而有甘之誓再传而有羲和之征夫有扈羲和之所以获咎者曰怠侮曰沈湎而已此在郡

  • 食货三七·徐松

    市易原书天头注云:「此按:别本乃重出市易一卷,误名和买,非和买文有同市易者么。」太祖建隆元年八月,禁商人不得赍箭妡、水银、丹添等物于河东境上贩易,违者重致其罪。沿边民敢居停河东商人者,弃市。 开宝二年九月,开封府司录

  • 卷十·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性理精义卷十理气类理气程子曰有形总是气无形只是道○离隂阳则无道隂阳气也形而下也道太虚也形而上也朱子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

  • 晁错第八·桓宽

    【题解】本篇就上篇尚论秦国商鞅,引出对当代晁错的评价。晁错(公元前200——公元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省禹县)人,学申、商刑名之学。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深得太子刘启的信任,号称“智囊”。刘启(即汉景帝)即

  • 读西藏比丘血泪书告中央政府及国民·太虚

    中央政府诸公及全国国民公鉴:对于西藏佛教民族二领袖达赖、班禅之失和,将酝酿成西陲之隐患,余久经注意,且曾向关系各方面,陈解救之途径。今得西藏毕朋寺比丘僧罗桑年札等血泪书,并察近来中央与西康及班禅、达赖各方之行动,殊

  • 第十三品·佚名

    第一章 劫住论今称劫住论。此处,言“破和合僧者一劫煮于地狱”,即破和合僧者一劫间完全住于地狱,乃王山部之邪执。一(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时]佛陀生于世间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

  • 雪交亭正气录·高宇泰

    高宇泰著。该书为专记明清更替之际死难人物的传记汇编,高宇泰,历经坎坷磨难,念念不忘明朝,宁做遗民、忠臣义士。 抗清斗争失败以后,为了歌颂忠臣、鞭笞降臣,编纂了《雪交亭正气录》一书。 这是一部用血与泪写成的书。

  • 春秋集传辨疑·陆淳

    《春秋》学著作。唐陆淳撰。十卷。此书与其《春秋集传纂例》可视为“姊妹篇”。《纂例》一书,纂集啖助、赵匡批评三传之言,总举大意而已。此书乃缕列三传之文,于每句之后,系以啖、赵之言,逐句驳诘之。所述赵说为多,啖

  • 宝贤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在祇园,宝贤大夜叉王,献咒使贫苦之众生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