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 成帝

  〖一〗

  读杜钦进谏之章,与其奏记王凤之书,及论王章之事,竟以王氏之篡,归祸始于钦之党奸,非平情之论也。成帝之无道也,足以亡国。王凤初起,犹修饰而有类于社稷之臣;其视张放、淳于长、史育之导欲以宣淫者,不若也。五侯之专,莽之篡,岂钦之所能前知哉?士志于有为,而际昏庸之主,思有所造于国家,不得自达于上,不获已而见大臣之可与言者,因之以效“纳约自牖”,而“遇主于巷”,所谓救失火而不暇问主人者也。故以陈蕃之刚正,而依窦武以行其志,能早知自别以远嫌者鲜矣。至于凤已成乎专偪,心知其误,而卒不能自拔,钦固有无可如何者,而其情亦可愍矣。

  故君子之爱身也,甚于爱天下;忘身以忧天下,则祸未发于天下而先伏于吾之所忧也。外戚也,宦寺也,女主也,夷狄也,一失其身,虽有扶危定倾之雅志,不得自救其陷溺;未有身自溺而能拯人之溺者也。孔子行乎季孙而鲁几治,非孔子固弗敢也。圣人之大用,中材所不敢效也。虽然,圣人岂有不测之术哉?齐人服,郈、费堕,季斯一受女乐,而即决于行,无所凝滞,而必不与之推移。则一旦释然忘前此之功业,而逌然以去,无他,纯乎道而无私焉耳。圣人不可学而可学者,此也。凤之专,王氏之盛,成帝之终不足与有为,威福下移,形势已成,钦胡为其荏苒而不去也?能去则去,虽因季斯而不损其圣。事已不可,而尚惜其位,则钦虽持义之正,而不免于党奸。虽然,若钦者,固未易言去也;谏凤不听而去之,且无名而为其所忌,故非圣人不能去,不能去而可不早慎择所从哉?君子度德以自处。女主也,外戚也,宦寺也,夷狄也,即可与有为,而必远之夙,人道之大戒也。贾捐之、杨兴、崔浩、娄师德、张说、许衡,一失其身,而后世之讥评,无为之原情以贷者,皆钦之类也。可勿戒乎!

  〖二〗

  亡西汉者,元后之罪通于天矣。论者徒见其吝玺不予、流涕汉庙、用汉伏腊而怜之,妇人小不忍之仁,恶足以盖其亡汉之大憝哉!今有杀人者,流涕袒免而抚其尸曰:吾弗忍也,而孰听之?

  汉惩吕氏之祸,不举国柄而授之外威久矣。霍氏之持权,武帝拔霍光于下僚,与降胡厩吏等,非缘后族也;其既也,则以废闇立明安社稷之功也。宣帝之于史氏,元帝之于许氏,以恩泽侯而已矣。成帝年已二十,元帝未有属王氏之遗命焉;王凤起自卫尉,一旦而持天下之柄,孰为之邪?五侯并日而封,杨兴、驷胜争之而不得;苟参以异父弟强成帝以封侯,帝不听,而犹宠以侍中;刘向谏而不听,王章争而见杀,垂涕不食,以激成帝之诛章;刘向抗疏不已,成帝欢息悲伤,卒受制而不能决。凤死而音代,音死而商代,商死而根代,根死而莽代,一以世及之法取汉之天下,而使相嗣以兴,非后之内主于宫中,亦岂能蔓引绵延之如此哉?

  且夫王氏之横,未尝不可扑也。成帝察其奢僭不轨,而音、商、立、根藉槀负斧鑕以待罪;王立结淳于长之奸露,成帝下有司按治,而立杀其子以灭口;计其为人,非能险鸷于吕之产、禄,武之三思、懿宗也。乃吕氏私其族而终以国事付平、勃,武氏私其姪而终以国事付狄、娄,元后则笼刘氏之宗社于其鞶帨,而以授之私亲。逮乎哀帝之立,姑退莽以胁哀帝,而蛊在廷之心,纵董贤之不逞,乘其败以进莽,使恣行其鸩主之毒,晏然处之而不一诘。摄则使之摄矣,假则使之假矣,岂徒莽之奸足以恣行无忌哉?老妖不死,日蚀月齕,以殄汉而必亡之,久矣。故曰:罪通于天也。

  妇人之道柔道也,反其德而为刚,虽恶易折。大畜之五曰:“豮豕之牙,吉。”牙可豮也,而吕、武以之,周勃、狄仁杰豮之而吉矣。姤之初曰:“羸豕孚蹢躅。”羸云者,不壮而柔者也,以柔而结人心者也,而蹢躅之凶不可禁,元后以之,虽刘向痛哭以陈言,成帝悲伤而惧祸,而无如后之涕泣者何也!莽已篡,汉已灭,姑以一泣逃天下后世之诛,而谁信之?不然,莽之惎毒,无有于其子,后果有思汉之心,莽其能戴之没世而生荣死哀以相报哉?女祸之烈,莫如王氏,而论者犹宽之,蹢躅之孚,且以孚后世而免于史氏之诛,亦险矣哉!

  〖三〗

  成、哀之世,天地宗庙之祀倏废倏兴,以儿嬉而玩鬼神甚矣。其废而复兴也,或以天子之病,或以继嗣之不立,小人徼福之术,固不足道。其废也,始于贡禹而成于匡衡,所持者,三代之典礼也。宗庙远,有毁而无立者,义也;诚所不至,不敢黩焉,义所以尽仁也。儒者之言礼,文而已矣;以文而毁,犹之乎以文而立。夫汉之嗣君,于其所不废之祀而能以诚格之乎?执是以论,举凡天地祖宗之祀皆可毁矣,而何但七世以上兴五畤之郊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宫室之侈,妃嫔之众,服膳之奢,乐之淫,刑之滥,官之宂,赋之重,一能汰其所余以合于三代,而后议郊庙之毁,未晚也。

  且三代之靳祀于七世,岂徒然乎?抑创法者,自开国之君守约以待子孙之易尽其情而无伪,非祖宗立之而后王毁之也。自汉以降,百为不师古,礼乐之精意泯焉;而独于祧庙致严于祖宗之废兴,何其徇末而斵其本也?况古之祧也,于大禘而合食,则虽废而不忘。后世无禘而徒祧,几于忘其所自出。然则废五畤以伸上帝之孤尊,古之可法者也。制以七世而毁庙,古之未可遽法者也。君子之言礼,非但以其文也。

  〖四〗

  进言者极其辞,而必有所避就,非但以远嫌而杜小人之口实也,道存焉矣。嫌已远而小人无闲以指摘,则君之听不荧,而言乃为功于宗社。刘向忧王氏之势盛而移汉,见之远,虑之切,向死而汉亡,所系亦大矣哉!而于进言有未得者,故成帝虽感,而终不能庸,小人之党,且有挟以上摇主听而下惑人心。

  其言曰:“王氏、刘氏且不并立,宜援近宗室。”斯岂向所宜言者乎?以事言之,刘氏之贤,无有踰于向者,枢筦之任,不归王氏必归向矣,未有斥人之奸而自任者也。且刘氏、王氏岂颉颃而并论以争衰王者。颉颃而并论,妇人勃谿之说也;且假之以頡颃之名而王氏张。彼将曰:天下非彼则我也。况乎吕氏之祸,与吴、楚、淮南、燕、广陵互相盈虚,则外戚反脣而相讥,岂患无辞哉?以道言之,选贤任能以匡扶社稷者,天下之公也。尧之举禹、皋,禹之任稷、契,汤之托伊尹,高宗之立傅说,文王之任闳、散,皆非懿亲也。周道亲亲,而周、召以庸,管、蔡以诛;师尚父,邑姜之父,且以佐燮伐而位太师。王氏诚不可任,博求之天下,岂繄无贤;而必曰援近宗室,举大义而私之一家,又岂五帝三王之道哉?

  向于是而失言矣。以为独任,则不可有自请之情:以为博选宗室之贤,则歆之党逆,向且不能保之于子,而况他乎?成帝悟而不终,羣姦闻而不惮,未必非向之言有以召之也。故进言者,匪道是循,徒以致寇,而可不慎哉!

  〖五〗

  汉诸王之以禽兽行废者不一,汉廷无有能据道以处此者,而谷永能言之。其曰:“帝王不窥人私,而春秋为尊者讳。”此义行,迄乎东汉,秽德不章。永之言,其利溥矣。夫人之有耻,自耻者也;耻心荡而刑杀不能止,故知刑杀者,非可以善风俗、已祸乱者也。汉之于此,既无家法以正之于先,而纵苛察之吏、告讦之小人、扬之于后。无他,忌侯王之疆,日思翦艾以图安,而纨夸膏粱,卒投于阱而无从辨。呜呼!惎如是矣,恶得不拱手而授之贼臣哉?以刑制淫而固不可制,假暗昧以锄彊而只以自弱。谷永者,王氏之私人也,而虑能及此,故知永者,附权臣非有移鼎之心,宠利未忘,规一时之进取而已。汉能用之,亦何遽不为赞治之臣乎?

  〖六〗

  老之戒在得,至于老而所需于天下者微矣,得奚足以乱其心哉?子孙之情长,而道义之气馁,引子孙之得为已得,于是濒死而不忘。张禹之初,与王根毕也,犹有生人之气也;虑及子孙,而行尸走肉,遂祸人之宗社,冒万世之羞,朱云欲以齿剑而不惭。夫人为不善而贻怨于子孙,诚不可为也;身之无过,质之鬼神而不疚,则亦奚患哉?且夫祸福亦何常之有,假令王氏早败,而按同恶之诛,禹之子孙,又能保其富贵乎?故祸福者,天也;失得者,人也;老而忧子孙,引天之吉凶以私之没世,其愚不可疗矣。成帝不辑折槛以旌朱云,则所以待禹者亦可知矣。禹且不自保,而况其子孙?

  〖七〗

  谷永非杜钦之比也,永虽无党王篡汉之远图,而资王氏以荣宠,因为之羽翼焉,与钦之误合于小人、欲悔而不能也,其情毕矣。顾于此得人君听言之道焉。永,王氏之私人也,其心,王氏之心也;若其言,则固成帝膏肓之药石,可以起汉于死而生之也。夫王氏之固结而不解,帝忌之而不能黜,岂非以躬耽淫侈,畏昌邑之罚;而内护赵、李,外庇张放、淳于长之私心,有所恧缩,而倒授以权哉?宠骄妒之妾,饮食倖臣之家,加赋重敛以緃游,而失百姓之心,是持宗社以遗人之道也。使帝感永之言,悔过自艾,正己齐家而忧社稷,贤臣进,庶务理,民情悦以戴汉而不忘;权奸之谋自日以寝,而岂必诛戮放废以伤母氏之心乎?故曰:“君子不以人废言。”永之谏不行,虽忘躯忧国之臣与奸贼争死生而无救于祸败。则读永书者,勿问其心可也。  〖八〗

  何武欲分宰相之权而建三公,自成帝垂及东汉,行之二百余年,至曹操而始革。丞相,秦官也;三公,殷、周之制也。古者合文武为一涂,故分论道之职为三;秦以相治吏,以尉治兵,文武分,而合三公之官于一相。汉置相,而阃政专归于大将军,承秦之分,而相无戎政之权,大将军总经纬之任。故何武有戒心焉,分置三公,以大司马参司空、司徒之闲,冀以分王氏之权。乃名乍易而实不可更,莽之终以大司马篡也,亦其流极重而不可挽也。然而武之法行之终代而不易者,以防微杜渐之术,固人主之所乐用也。

  若以古今之通势而言之,则三代以后,文与武固不可合矣,犹田之不可复井,刑之不可复肉矣。殷、周之有天下也以戎功,其相天子者皆将帅。伊尹、周公,始皆六军之长也。以将帅任国政,武为尚而特缘饰之以文;是取武臣而文之,非取文臣而武之也。列国之卿,各以军帅为执政,敦诗书,说礼乐,文之于既武之后,秉周制也。所以必然者,三代寓兵于农,兵不悍,而治民之吏即可以治兵。其折冲而敌忾者,一彼一此,疆场之事,甲未释而币玉通,非有犷夷大盗争存亡于锋刃之下者也。而秦、汉以下不然,则欲以三公制封疆原野之生死,孰胜其任而国不为之敝哉?则汉初之分丞相将军为两涂,事随势迁,而法必变。遵何武之说,不足以治郡县之天下固矣。特汉初之专大政以大将军,而丞相仅承其意指,如田千秋、杨敞、韦玄成、匡衡,名为公辅,奉权臣以行法,则授天下于外戚武臣之手,而祸必滋。故武之说,可以救一时之欹重,而惜乎其言之晚也!相不可分也,将相不可合也,汉以后之天下,以汉以后之法治之,子曰:“所损益,可知也。”

  〖九〗  成、哀之世,所可任为大臣者,王嘉而已矣。师丹之视翟方进,寻丈之闲耳,皆以其身试权奸之好恶而不能出其樊笼,即有所欲言,而必资以自达也。师丹之劾董弘,何武之援王莽,屈于时之所尚,而不得不为之羽翼。无他,王、傅二女主交相起伏,汉已无君与大臣久矣。方进之附淳于长也,欲与王氏忤,而长固王后之姊子也;长之不类,尤出诸王之上,资之以与诸王抗,而方进之欲不死也奚能?荧惑之变,驾言移祸于宰相,王氏之嫉也深,虽微荧惑,方进其能免乎?武与丹浮沈于积阴之闲,一彼一此,小有所效,而俱为女主效妒媢之功,其不被显戮,幸尔。  呜呼!至于成、哀之季而无可为矣、君子慎所趋以自全,辞大位而不居,其庶几乎!一受其事,则非如王嘉之必死以自靖,而负咎于天人也,必不可浣。庄生曰:“游羿之彀中。”谓此时也。游其彀中而死焉,君子之徒也;游其彀中而免焉,小人之徒也;游其彀中,避死而得死焉,刑戮之民也。慎之!

猜你喜欢
  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地理五·脱脱
  ●崇禎長編卷之十一·汪楫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八·杨仲良
  东都事略卷二十七·王称
  第十四回 纳弟妇东宫渎伦 盟胡虏便桥申约·蔡东藩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七十五·佚名
  卷之三百二十·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三·佚名
  卷三十五·苏辙
  第三十七章 郑州会师前后·冯玉祥
  临川献王萧映传·萧子显
  波斯传·欧阳修
  卷五十八·雍正
  卷三十·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五 天聖五年(丁卯,1027)·李焘

      起仁宗天聖五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壬寅朔,上率百官上皇太后壽於會慶殿。   黎明,百官並常服并契丹使班庭下,內侍請皇太后出殿後幄,鳴鞭,升坐。又詣殿後皇帝幄,請服肆袍,於簾內皇太后前再拜稱賀,皇太后曰:「履端

  • 卷之一千四百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三十二·佚名

    光绪十二年。丙戌。九月。辛卯朔。上诣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癸卯皆如之。记注  ○谕内阁。庆裕等奏。沿河被水灾黎。请发仓抚恤一摺。本年秋闲。奉天辽河巨流大凌等河。因连日大雨。山水暴

  • 崔圆传·刘昫

    崔圆,清河东武城人。后魏左仆射亮的后代。父亲景日至,官职达到大理评事。圆年少时孤苦贫寒,志向宏大,喜欢阅读兵书,有治理宇宙之心。开元年间,皇上诏令汇集逃散的官员,圆参加射策形式的考试选上,授予执戟。圆自认为文学很好,却

  • 卷二百九十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九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灾祥齐武帝始亲政水旱不时车骑将军竟陵王子良密启曰臣思水潦成患良田沃壤变为污泽农政告祥因高肆务播植既周继以旱虐

  •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晏婴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或有其字君,而礼不使也。禽兽矣或作以字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

  • 人谱类记卷上·刘宗周

    体独篇○大学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述体独第一程子曰学始于不欺闇室又曰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一诚立而万善从之杨

  • 第四章 人生之理想·林语堂

    中国人文学者尽心于人生真目的之探讨,为学术界放一异彩,他们会悟了人生的真意义,因完全置神学的幻象于不顾。当有人询问吾们的伟大人文学家孔子以死的重要问题时,孔子的答复是:“未知生,焉知死。”一、中国的人文主义

  • 朱震劄子二通·崔子方

    朱震劄子二通故东川布衣崔子方当熈宁间宰相王安石用事不喜春秋之学正经三传不列学官是时颍隂处士常秩号知春秋尽讳其学追逐时好况不知者乎逮于元丰习已成俗莫敢议其非者而子方独抱遗经闭门研究着春秋经解本例例要三书

  • 第71章·老子

    【原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1)。夫唯病病,是以不病(2)。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3)。【题解】任继愈说:“这一章,主要讲的是要有自知之明。但老子所谓‘自知’,是教人接受他的‘无为’、‘无知’

  • 青年修养问题·梁漱溟

    《读者通讯》编者要我写一篇关于青年修养问题的文章。我不喜欢说笼统的话;不喜欢跟随人家说,说了许多自己还莫名其妙的话。因此我倒要追问,什么叫做修养?修养个什么?修养于青年是否必要?我与读者都不要冒充内行。我们无妨假

  •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七(本)·窥基

    经。尔时摩诃迦叶(至)不求自得赞曰。长行四人同领。颂领独迦叶者最年大故。叙众意故影彰余人亦颂说故。下有八十六颂半分二。初七十三行半颂颂前三文。世尊大恩下十三行颂。属品中第三段荷佛恩深。初文有三。初二颂颂

  • 注维摩诘经卷第九·僧肇

    菩萨行品第十一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肇曰。至人无常所。理会是邻。如来净名虽服殊处异。然妙存有在。所以来往兴化。共弘不思议道也。因遣问疾。所明若上。今将诣如来封印兹典。故先

  •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知礼

    四明沙门知礼集此大陀罗尼。忝自髫年便能口诵。且罔谙持法。后习天台教观。寻其经文。观慧事仪足可行用。故略出之诚堪自轨。然智者所立行仪。总有四种。何等为四。一曰常坐。即文殊问经一行三昧也。二曰常行。即般舟

  • 卷十八·彭绍升

    居士传十八王敬初陈操甘行者张秀才传王敬初襄州人。初见睦州陈尊宿。尊宿曰。今日何故入院迟。敬初曰。看打球来。尊宿曰。人打球。马打球。答曰人打球。曰人困麽。曰困。曰露柱困麽。敬初惘然。归至私第。中夜忽然有

  • 卷五十五·性音

    宗鉴法林卷五十五 集云堂 编 大鉴下一世 吉州青原行思弘济禅师(六祖能嗣) 初参六祖。问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来。师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师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 东苑镜云

  • 大观茶论·赵佶

    原名 《茶论》,又称 《圣宋茶论》。茶叶专著。宋徽宗赵佶撰。约成书于宋大观元 年 (1107)。自 《说郛》刻本始改今名。另有 《古今图书集 成》刊本。全书二千八百余字,首为绪言,次分地产、天时、 采摘、蒸压、制造、鉴别

  • 羽书·吴伯箫

    现代散文集。吴伯箫著。文化生活社1941年5月初版。收《话故都》、《马》、《羽书》、《我还没有看见长城》等散文18篇,为作者1933年至1936年间所写。作者依据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展开亲切的回忆和遐想,表现他对乡土、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