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一十三

万历四十一年十月乙酉朔时享 太庙遣永康侯徐应坤代

○钦天监奏进万历四十二年大统历颁行天下

○浙江嘉兴县民陈仰川杭州萧府杨志学等百余人潜通日本贸易财利为刘总练杨国江所获巡按直隶御史薛贞核状以闻因请申饬越贩之禁一巨海风浪惟双桅沙船可恃无恐自嘉靖年被倭后严禁寸板不许下海后因盐课失额稍容滨灶小船樵捕补课今直隶浙江势豪之家私造双桅沙船同风越贩宜尽数查出不许违禁出海则通倭无具私贩者无所施其计矣一江南与浙之定海楚门石塘石浦马墓等处江北之通州如皋泰州海门等处互相往来是在一体禁戢使浙江之船不得越定海而抵直隶江北之船不得越江北而走浙江则通倭无路而邻国不至为壑矣下部议可从之

○丙戌 孝洁肃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官祭 永陵

○吏部尚书赵焕<锍-釒>谢慰留苦辞引疾 上命司官守催供职仍以君臣大义责之

○改南京刑部右侍郎李志为吏部右侍郎

○吏科给事中张延登因年例之争陈省议论明法守二事其一曰年例停推仍入班行之说太轻也人臣补过拾遗虽不可无汲黯愿处禁闼之思达人犹避炎就凉又何必蹈荀勖夺我凤池之请其一曰年例发单会勘之例难开也此风一创以后铨司欲例处二三人必先造单以备会议则山公启事徒开罗织之门赵普补牍翻成聚讼之府总之此一争也为职掌则可为年例不可为年例而牵多人尤不可也

○巡城御史李养志拷拶国子生徐光汉士论哗然养志恚之复以号召党类凌辱法司上闻因劾国子监司业孟时芳一味愞熟漫无约束时芳言光汉方以救兄被殴及被非刑泣吁于臣夫疑业于监而寄食于兄此亦事理之常法所不能强也寄食于兄而御侮于人此意外之变教所不能防也至于<锍-釒>内所指党类则各堂班簿无此姓名于臣何与而举以罪臣乎因引疾求去 上不允

○戊子 中宫千秋免命妇朝贺

○予左都御史孙玮回籍调理<锍-釒>凡数十上至是始允仍以大臣径去殊非法纪责之

○礼科给事中亓诗教言数月间副院许弘纲总宪孙玮冢宰赵焕相机径行叠见于孙丕扬既去之后国几空矣夫统均之任所以进退百官风宪之司所以纪纲四海于衙门为要地于朝廷为重臣而一旦决裂遂至于此请为 皇上<锍-釒>流穷源究极祸本一直言之盖今日之争始于门户门户之祸始于东林东林之名倡干顾宪成而其后于王立附焉然宪成自贤王立自奸贤奸各还其人名实不爽其辨以此持论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臣常为之说曰方东林之祸起也贤如顾宪成者主盟使天下望之如登龙焉及东林之渐炽也奸如干王立者结党使天下趋之如赴壑焉东林之名是东林之实非矣于是大开奔竞之门广布招摇之令横行笼竹□罩之术无识者误坠其术中不肖者愿归其幕下凡才智自雄之士与拔扈无赖之人及任子赀郎罢官废吏富商大贾之类如病如狂走集供奉者不知其数而又能依附名流交纳要津夤缘权贵布散党与羽翼置之言路爪牙列在诸曹机关通于大内内阁任其指挥冢宰听其愚弄总宪繇其提掇举朝廷之大权一握于东林之手而三年来京察则处王绍徽矣年例则处朱一桂矣行勘则处熊廷弼矣同己者留异己者逐在朝朝在野但知有东林而不知有 皇上使顾宪成而在宁愿见之哉吁可痛已后语侵辅臣叶向高为东林所误于是向高言臣入直不旬日言官相继攻臣而亓诗教为最甚但念朝端所以纷扰至此言官所以敢于宣鬨者固繇臣之不才贻累君父亦以大僚乏人无有硕德重望为海内所信服者以镇压其嚣而逆折其奔溃之势故相持相角无一日安静虽以 天威临之亦无柰何耳当孙丕扬在日力荐原任刑部侍郎吕坤原任郎中邹元标 皇上诚急召起此二人处以要地人心必自肃然不敢如前之恣肆其余如赵南星逮中立高攀龙何荞远之辈吏部所屡推举者亦陆续起用但得十数人布列朝端天下事必不如是之决裂也

○己丑奴酋围金白二酋二酋告急 上曰北关为辽左藩蓠岂容奴夷吞并其速令该镇救援不得违误已而总督保定兵部右侍郎薛三才复以饷请 上亟命户给之

○以南直隶宿松望江怀宁桐城铜陵东流当涂繁昌等县灾折徵充军米照重灾事例每石五钱高淳县永折亦如之

○以灾折徵南直隶屯粮比轻灾事例每石三钱五分

○吏部尚书赵焕以召命再临具<锍-釒>陈谢并陈沿途候旨以听 圣裁 上特允之仍给驿还

○辛卯大学士叶向高言顷兵部主事刘定鼎国<锍-釒>论吏部尚书之留出于内者吏科给事中张延登言内旨之降起于孙丕扬之参金明时欲敕谕辅臣查前后 明旨系何人所拟臣若不据实直陈哄将未已且今日之争构不休大率繇于己亥之京察而己亥之京察其最挂人口者在于金明时之一参与犯讳之重处臣请得略陈其概金明时之考察议处有定说矣临期考功欲宽之盖以其曾论王图之故汤兆京投一单言明时意在要挟必不当免盖即指论王图之<锍-釒>而言也孙丕扬见之遂得明时别有要挟挠乱察事急欲参处当时凡与察事者皆以为不可许弘纲萧举曹于汴皆极力劝阻又皆移书托臣代劝谓丕扬误解要挟之言失兆京之本意臣亦三书劝丕扬勿参而丕扬终不听也<锍-釒>上而明时奏辩两行之中再犯御讳中官将此本送至臣寓云 皇上震怒必欲重处臣谓章<锍-釒>犯讳自有正律此一时失简之过不必深罪即欲罪之当下部院定拟岂敢径票其所以为明时救解者不遗余力许弘纲又再三托臣谓必拟以闲住始可免罪故臣如其言拟上此当时明时被处之颠末实是如此未尝从中出也而秦聚奎乃引分宜摘陷之事以拟臣毋乃过乎至于大臣被留间用中旨前此已有不独赵焕即焕之<锍-釒>有经臣拟者有出 圣裁者臣以为此皆 皇上眷礼大臣之盛心所当将顺何必执争总之年来人情因 皇上深居日久上下不接遂以为 皇上毫无成心百凡举动皆有人能高下其手而不知 皇上大圣至神无一事不断自 圣心者也

○壬辰 上以广东税使李凤久病着在任调理仍命内臣阮昇往管所收税课并一应钱粮方物等项刑科给事中郭尚宾言两粤事同一体先年粤西税监病故 皇上止命四川税监管理今内臣何不粤西事例之循而令阮昇得营李凤之差哉因陈粤东商民俱困澳夷跳梁诸不堪朘削状请停遣阮昇或减税数万以苏粤困时辅臣叶向高卿等何熊祥李时华科道余懋孳官应震刘廷元谢正蒙等俱以为言不报

○癸巳广西田州土官岑懋仁来贡方物违期革赏行饬

○丁酉初巡抚贵州都御史胡桂芳以四川土府协济银两亏额不继议照湖南事例兼管遥制四川抚按官吴用先彭端吾极言其不便且虑安民陆梁已久倘各土府不隶蜀而隶黔恐西南之土司半属安家之私人作奸犯科谁贻之患至于协济银两逋欠不前侯各官考满升迁之日明注己未完分数严为考成因其功罪而殿最之为有司者其何敢秦越相视自甘不职之罚哉兵部覆如用先等议 上从之

○命兵部尚书王象乾署吏部印

○命工部尚书刘元霖署都察院印

○己亥四川番猓自万历十四年扫平之后余孳跳梁近益劫堡屠屯戕官梗道前抚臣乔璧星奉旨雕剿随抱病杜门未经举行至是巡抚吴用先发檄安抚愈肆猖狂决计讨之因报进攻机宜议用兵四万师期半年请发帑金数万允留额税二年以给军需从之

○给事中姚宗文言三大臣去位之概请据实而略陈其概焉副院许弘纲之去被言在于今日而机动于辛亥察事矣辛亥内察吏部尚书孙丕扬以必断必行之心惑于在左在右之听凡言官之论东林论淮抚者尽加摧折弘纲焦唇敝舌匡救甚殷至于告天自盟用意良苦而不知相左相形终留罪案有安其位之理乎闻言引退坚决知几谢阙一<锍-釒>悃诚可鉴故弘纲虽去而有谅其当时委曲求济之心者总宪孙玮之去勘熊廷弼一事耳荆养乔潦草挂袍陆续上<锍-釒>自同台与司监邑令乡绅皆在粘连之内不过借此以宽擅去之计耳孙玮初入宪台即行议勘固云意在振刷然以举动轻率至来群议复于酬答小牍中自认公错并云迫于外议则轻开议论之端而至不可收拾有翼而成之者矣故玮虽去有惜其初时慷慨任事之心者冢宰赵焕之去在今日似为职掌年例而实不在此也焕承孙丕扬之后能独秉贞心尽更故辙如今年外计今春考选公听四方之论以定九流之衡凡把持引荐者心所厌薄耳所厌闻几称屹然不动者矣砥柱固能障狂澜狂澜岂能容砥柱乎风波冲激随时而起即无职掌一事亦断断乎不能安于均统之地故赵焕虽去而人多以无蹊径无门户许之者此三臣之概也总三臣观之而今日之为大臣者岂易易哉惟 皇上独垂神省察谕在位大臣宅虚秉公以端表庶职敕言路诸臣平心省议以爱惜人才此国家之福也

○辛丑御史李邦华陈一元各巡按华浙江元江西

○壬寅 诚孝昭皇后忌辰遣官祭 献陵

○以延宁甘三镇大捷祭告郊 庙遣成国公朱纯臣惠安伯张庆臻驸马侯拱宸行礼

○升太仆寺卿林梓为通政使

○丙午 上谕内阁 圣母稀龄在迩朕当亲率皇太子及诸王恭祝大典庆贺礼或于次岁春三月内着钦天监择吉之国卿可传示大小臣工不得过生疑虑以乱视听时外廷喧传谓 上欲借 圣母贺寿为辞以留福王拟共诣文华门伏阙力请 圣谕适降又有疑次岁为四十三年者盖 圣母稀龄在四十二年 圣上初意不欲预庆俟至明冬后以之国势不容缓竟定于来岁之春

○大学士方从哲<锍-釒>辞新命不允

○丁未日讲官翁正春累<锍-釒>以母老乞归上褒答之

○甲寅宴朝鲜国陪臣尹暄等四十七人赐赉有差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一十三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一 张裕·李延寿
  卷二百四十二 熙寧六年(癸丑,1073)·李焘
  平定三逆方略卷十三·佚名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十一·佚名
  圆明园总管世家·佚名
  敬乡录卷十三·吴师道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李叔同
  第31章 把装备齐整的军队藏起来·冯玉祥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司马迁
  江革传·李延寿
  蔡汝南传·张廷玉
  张淳传·张廷玉
  唐纪六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壬午、622)·司马光
  卷十四·雍正
  ●序·海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邹应博·唐圭璋

      应博,应龙从弟。开禧元年(1205)登第,历知婺州,提点江南西路刑狱。   感皇恩   知平江日寿母上官太夫人   觅得个州儿,稍供彩戏。多谢天公为排备。一轮明月,酝作清廉滋味。倾入寿杯里,何妨醉。   我有禄书,呈母年万

  • 元诗选三集乙集目录·顾嗣立

    卢承旨挚(疎斋集)

  • 第二十一出 泛月·周履靖

    【秋夜月】〔净上〕善运筹。论赏当居首。赖得韩彭任功狗。欲将袖手观成否。怕覆水怎收。怕覆水怎收。老身端为梅郞一事。竟夕不能贴席。欲待入庵探听。奶奶又到。怕惹出事来。不免在此站着。等个庵裏人来。问

  • 列传第二十二 张邵·李延寿

    桓玄篡位,父敞先爲尚书,以答事微谬,降爲廷尉卿。及宋武帝讨桓玄,邵白敞表献忠款,帝大悦,命署寺门曰:“有犯张廷尉家者,军法论。”事平,以敞爲吴郡太守。及王谧爲扬州,召邵补主簿。刘毅位居亚相,好士爱才,当世莫不辐凑,唯邵不往。亲

  • 归庐谭往录全文·徐宗亮

    文忠公律己甚严,于宗族戚党,不少假借。在黄州时,族人某来谒,饮食之者数月。一日辞赴前敌,问其故,以营官某奉调银钱所,荐与偕行。文忠勃然,乃奉呼银钱所委员调营官面谕曰:“吾有族戚,力岂不能庇之?尔辈藉以结纳,风气一开,伊于

  • 卷二百七十四·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七十四明 杨士奇等 撰崇儒东汉章帝元和二年春帝东廵还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命儒者讲论兰台令史孔僖因自陈谢帝曰今日之会宁於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

  • 外篇任贤第八·汪晫

    凡十章子思问于仲尼曰。为人君者莫不知任贤之逸也。而不能用贤。何故。仲尼曰。非不欲也。所以官人失能者。由于不明也。其君以誉为赏。以毁为罚。贤者不居焉。卫君曰。夫道大而难明。非吾所能也。今欲学术。何如。子

  • 卷八·高诱

    [子部,杂家类,杂学之属,淮南鸿烈解钦定四库全书淮南鸿烈解卷八汉 高诱 注本经训【本始也经常也本经造化出於道治乱之由得失有常故曰本经】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清静也太清无为之始者谓三皇之时和顺不逆天暴物也寂

  • 训子篇 第十 凡十七条·范立本

    司马温公曰:“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父教师严两无外,学问无成子之罪。暖衣饱食居人伦,视我笑谈如土块。攀高不及下品流,稍遇贤才无语对。勉后生,力求诲。投明师,莫自昧。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亚等呼先辈。室中

  • 卷一百九十六·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九十六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六十七观象授时会典推月食法【江氏永曰月食无视差较易于日食故先之】用数朔策二十九日五三○五九三【江氏永曰日月平行相会之日数

  • 菩提道灯论·阿底峡

    阿底峡尊者造法尊法师译於广济寺 敬礼曼殊室利童子菩萨     礼敬三世一切佛    及彼正法与众僧    应贤弟子菩提光    劝请善显觉道灯 由下中及上    应知有三士    当书彼等相    各各

  • 卷第二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七尊者世亲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分别智品第七之二如是已辩诸智差别。智所成德今当显示。于中先辩佛不共德。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何谓十八。颂曰。十八不共法  谓佛十力等论

  • 卷第四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四十八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随眠品第五之四九十八随眠中几是遍行。几非遍行颂曰。见苦集所断  诸见疑相应及不共无明  遍行自界地于中除二见  余九能上缘除得余随行  亦是遍

  • 宗范卷下·钱伊庵

      菩萨戒弟子 钱伊庵 编缉机用宾主相逢。师资互印。各出一只手。扶起破沙盆。自佛祖递传迄今。凡灯录所载。何能徧收。殆不止万七千则已也。兹则择其尤要者。略掇於后。兼系诸家拈颂评唱。少志一班。以备勘验相见

  • 金刚般若经宣演卷上·道氤

      敕随驾讲论沙门道氤集稽首善逝大仙雄  智断慈悲众德备演说金刚清净句  理深功妙福难思稽首□时能发请  具寿观空善现尊补处极喜与明增  开释此教诸菩萨今为自他生福惠  佛种不断法流通采集□义赞真文 

  • 善俗要义·王结

    该文是王结在任顺德路(今河北邢台市)总管期间写成的,是其政治设想的体现,“盖将使之勤农桑、正人伦、厚风俗、远刑罚也”,共计三十三条。从中可以了解元代社会的种种实际情况以及地方官吏所采取的治理措施。

  • 太极葛仙公传·佚名

    题青元观谭嗣先造。卷前朱绰丁巳岁序称,昔吕先生尝撰《仙公传》1卷,《道藏》之毁有间,贡惟琳仅得閤皂山所记《仙公传》1卷,由惟琳弟子谭嗣先请朱绰为加润色,重加编次。序又称,葛玄成仙“距今盖千二百年”。以此下推,本传重加

  • 人本欲生经注·道安

    一卷。晋代释道安撰。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冀县)人。为天竺高僧佛图澄弟子。从小父母早亡,由外兄孔氏抚养。七岁启蒙,十五岁对五经文已相当通达,转学佛法。十八岁出家为僧,二十四岁左右受业佛图澄。因他记忆力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