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二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加十三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议政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仍兼管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臣福敏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六级臣徐本光禄大夫经筵讲官议政大臣协办内阁大学士事务礼部尚书仍兼管太常寺鸿胪寺事臣三泰等奉敕修

  雍正五年。丁未。冬十月。癸未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

  ○颁雍正六年时宪历

  ○甲申。命署江南江宁将军何天培来京。以镶白旗满洲都统拉锡、署江南江宁将军。工部尚书兼内大臣公夸岱、兼理镶白旗满洲都统事务

  ○九卿遵上□日议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广五省。改土为流之土司。有犯斩绞重罪者。其家口应迁于远省安插。犯军流罪者。土司并家口、应迁于近省安插。饬令该地方文武官稽查。不许生事疎纵。从之

  ○川陕总督岳钟琪题报。巢□刀抚建昌冕山贼番事竣。苗疆底定。普雄凉山、地方辽阔。请暂留兵丁弹压。土兵口粮。并恳赏给。得上□日、冕山贼番。向来逞恶肆奸。敢行不法。久为民害。地方大吏、畏难因循。不肯办理。岳钟琪遵上□日巢□刀抚。调度有方。俾苗疆永远宁谧。甚属可嘉。岳钟琪、着交部议叙。并将在事官兵、加恩议叙赏赉。其兵丁等借支银两。概加恩赏给。不必扣还

  ○乙酉。谕内阁。向来甘肃估拨兵粮。其每年某州县、应拨若干。并应支何营兵丁。多寡远近之间。总无一定。皆听每年酌估。以致胥吏作奸。上下其手。近闻该督抚等、将放粮之州县。与领粮之营汛。酌量派定。以除积弊。但平居无事之时。支放皆有定额。傥遇用兵筹饷之际。需用粮石。不在定额之数。若不预定章程。恐不肖官吏、临时又开纳贿营私之路。着该督将甘肃所属州县、额徵粮石之多寡。与营汛之远近。逐一计算。应如何估拨。悉心酌定。使支放皆奉成规。不萌钻营规避之念。则于官弁兵民、均有裨益

  ○谕大学士九卿等。科道职司言路。乃朝廷政务所关。当矢竭公忠。无欺无隐。方为称职。朕观数年以来。科道陈奏者。并无忠谠可信之词。又有庸陋之科道。既不敢直陈政务之大端。又恐蹈缄默之愆。往往摭拾琐细迂谬、毫无关系之事。滥行条奏。甚至颠倒是非。紊乱黑白。或借以行私植党者有之。从来人君听言纳谏。原为美德。但言之公者、自应嘉纳。而言之私者、岂可漫为听从。今科道所奏。朕若不加采纳。则以朕为不能受谏。若所言谬妄、而稍为惩戒。则谓刻待言官。以杜忠谏之路。此为君之所以难也。旧例科道吏部等官。专用科目出身之人科道职司纠参。吏部管理考察。相为表里。凡外任科目出身之州县官。一经行取内升。即可补授吏部科道。由是操督抚之短长。敢于上司前、傲慢无礼。为督抚者。亦恐结怨报复。不加约束。颇为吏治人心之害。是以数年以来。行取之典。未曾举行。朕思礼部管理科场。翰詹职司文翰。国学官员有课士之责。自宜专用科目之人。若科道吏部、皆系办事衙门。并非用其文墨也。何必拘定科目乎。朕意欲将旧例变通。以杜党援之弊。而收用人之效。嗣后铨补科道吏部、及州县行取之例。着大学士九卿等、详议具奏。但此例相沿已久。今欲变通。若稍有未协。恐生疑议。如或不应更易。即各陈所见。毋面从背非、以蹈欺罔。寻议、嗣后科道缺出。在京则令翰林院掌院、于编修检讨内保送。各部院堂官、于各属司官内。不论科甲贡监。择其勤敏练达、立心正直者。保送引见补用。在外则各省督抚、将州县官保送引见。恭候选定。其留京者、以科道补用。至吏部四司郎中等员缺。与户兵工刑四部司员。不论科甲贡监。俱归月选。从之

  ○户部议覆。川陕总督岳钟琪疏言、川省运贩米船。向无船料。客商或夹带私盐违禁之物。无可稽查。而沿途地方官。往往借端需索。请照淮关船料尺寸则例。抽报料税。所输无几。稽查甚便。至米船出川。地方官如有勒索稽留者。该督抚指名题参。应如所请。从之

  ○喀尔喀车臣汗滚臣、遣使进九白年贡。宴赉如例

  ○丙戌。谕内阁。八旗满洲、火器营护军校。及兵丁等。往芦沟桥操演枪炮。起身甚速。天气寒冷。着每人赏给银五两。制备御寒衣服。不得妄费

  ○以礼部左侍郎唐执玉、为武会试正考官。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钱以垲、为副考官

  ○丁亥。正红旗汉军副都统李楠、缘事革职。升正黄旗护军参领舒楞额、为正红旗汉军副都统

  ○顺承郡王锡保等遵上□日审奏。隆科多罪案。大不敬之罪五。欺罔之罪四。紊乱朝政之罪三。奸党之罪六。不法之罪七。贪婪之罪十六。查隆科多私抄玉牒。收藏在家。大不敬之罪一。将圣祖仁皇帝钦赐御书。贴在厢房。视为玩具。大不敬之罪二。妄拟诸葛亮。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大不敬之罪三。盛京兵部主事马岱之事。屡奉圣谕。隆科多明知干犯。复行妄奏。大不敬之罪四。皇上赏银三千两。着令修理公主坟墓隆科多迟至三年。竟不修理。大不敬之罪五。圣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御之人。乃诡称伊身曾带匕首、以防不测。欺罔之罪一。狂言妄奏。提督之权甚大。一呼可聚二万兵。欺罔之罪二。时当太平盛世。臣民戴德。守分安居。而隆科多作有剌客之状。故将坛庙桌下搜查。欺罔之罪三。妄奏被参知县关敶、原系好官。欺罔之罪四。皇上谒陵之日。妄奏诸王心变。紊乱朝政之罪一。妄奏调取年羹尧来京。必生事端。紊乱朝政之罪二。妄奏举国之人、俱不可信。紊乱朝政之罪三。交结阿灵阿、揆叙邀结人心。奸党之罪一。保奏大逆之查嗣庭。奸党之罪二。徇庇傅鼐、沈竹、戴铎、巴海。不行查参。奸党之罪三。比目□匿伊门下行走之蔡起俊。奸党之罪四。徇庇阿锡鼐、法敏、将仓场所奏浥烂仓米。着落历年监督分赔之案。巧为袒护具奏。奸党之罪五。曲庇菩萨保。嘱托佛格免参。奸党之罪六。任吏部尚书时。所办铨选官员。皆自称为佟选。不法之罪一纵容家人、勒索财物。包揽招摇。肆行无忌。不法之罪二。徇庇提督衙门笔帖式詹泰、嘱托原任吏部侍郎勒什布。改换成例。不法之罪三。发遣安西人犯、应给口粮。并赤金等处、应裁应补兵丁之处。故行推诿。欲以贻误公事。不法之罪四。因系佟姓、捏造惟有人冬耐岁寒之语。向人夸示。以为姓应图谶。不法之罪五。自知身犯重罪。将私取金银、预行寄藏菩萨保家。不法之罪六。挟势用强。恐吓内外人等。不法之罪七。索诈安图银三十八万两。贪婪之罪一。将受赵世显银一万二千两。贪婪之罪二。收受满保金三百两。贪婪之罪三。收受苏克济银三万六千余两。贪婪之罪四。收受甘国璧金五百两。银一千两。贪婪之罪五。收受程光珠银五千两。贪婪之罪六。收受六格猫睛映红宝石。贪婪之罪七。收受姚让银五百两。贪婪之罪八。收受张其仁银一千两。贪婪之罪九。收受王廷扬银二万两。贪婪之罪十。收受吴存礼银一万二千两。贪婪之罪十一。收受鄂海银一千五百两。贪婪之罪十二。收受佟国勷银二千四百两。贪婪之罪十三。将受佟世禄银二千两。贪婪之罪十四。收受李树德银二万一千四百余两。贪婪之罪十五。收受菩萨保银五千两。贪婪之罪十六。以上罪状昭着。隆科多应拟斩立决。妻子入辛者库。财产入官。疏入。上召议政王大臣内阁九卿等。谕曰。隆科多所犯四十一款重罪。实不容诛。但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降谕上□日。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上□日者、惟隆科多一人。今因罪诛戮。虽于国法允当。而朕心则有所不忍。隆科多忍负皇考及朕高厚之恩。肆行不法。朕既误加信任于初。又不曾严行禁约于继。今惟有朕身引过而已。在隆科多负恩狂悖。以致臣民共愤。此伊自作之孽。皇考在天之灵。必昭鉴而默诛之。隆科多免其正法。于畅春园外附近空地。造屋三间。永远禁锢。伊之家产。何必入官。其应追赃银数十万。尚且不足抵赔。着交该旗照数追完。其妻子亦免入辛者库。伊子岳兴阿、着革职。玉柱、着发往黑龙江当差

  ○理藩院奏。鄂罗斯头目郎喀、呈请将商人之马匹牛羊。留在张家口外牧放。应如所请。令张家口察哈尔总管、严行稽查盗贼。禁止斗殴。得上□日、鄂罗斯既欲将伊等马匹牲畜。牧放边外。着照所请行。即派司官一员前去。稽查盗贼。禁止斗殴。并晓谕鄂罗斯郎喀。尔等留住之人。必须拣选善能管辖者为首。使约束尔等之人。毋令生事。再行文与就近居住之总管等。着各属下人。加意约束。防禁盗贼。鄂罗斯、系外藩小国。如伊等马匹牲畜。被人偷窃遗失。查系何处地方。即着该地方总管等。查缉交付。若不能查获。着该地方总管等、照数赔偿

  ○戊子。谕吏部。台湾远隔海洋。向来学政、交与台湾道兼管。朕思道员管理地方之事。又兼学政。未免稍繁。应将学政交与派往巡察之汉御史管理。永着为例

  ○户部遵上□日议覆。西安八旗出征官员、所借银两。请于各人所得俸银内坐扣。其休致病故者。俱于伊等子弟所得俸银钱粮扣完。得上□日、凡出征兵丁所借银两。朕已加恩。尽行豁免。其官员等所借俸银、未曾豁免者。原有深意。盖官员与兵丁不同。若与兵丁一体豁免。则将来遇有差遣之时。本人不便借支。该管官不便借给。缓急之际。转觉无所资藉。朕所以未曾降上□日豁免者。正加恩于出征之官员也。但已经休致、及亡故之人。本身既无俸可扣。于其子孙俸饷内扣还。朕心不忍。除有罪革职人员外。着加恩全行豁免。至外委之员。本无俸禄可以指借。当时何得借与以市私恩。着查明、于原借给之将军大臣名下追补。凡满洲蒙古、汉军、绿旗、各处出征之官员。俱照此上□日行

  ○福建总督高其倬疏言、各处弹八□允钱粮。一以部颁法马为准。福建各属收解钱粮。轻重不等。司库部颁法马。止有一副。弹八□允纷繁。将铜质磨擦。分数渐轻。请颁部法二副应用。循环缴换。得上□日、部颁法马。乃轻重合宜之式样。各省布政司。自应照式较准。制成法马。并令阖属画一遵奉。其或有出纳之际。加重减轻者。即当严查参处。此乃经常之道。岂有钱粮总汇之布政司。出纳繁多。专以法马一副。日日弹用。以致铜质销磨。轻重失实之理。且部中循环更换。亦不胜其繁。高其倬所奏。迂阔若此。宜乎福建各属收解钱粮。轻重不等也。着该部将朕谕上□日、通行各省。傥有如闽省因一副常用。将铜磨轻。与原颁分两不符者。咨部另请颁给

  ○己丑。谕内阁。外省乡试房考。旧例皆用现任知县入闱。朕思知县身为民牧。地方政务甚繁。入闱动经数月。诸事或至迟误。朕意欲将外省房考之例、斟酌更定。或于邻省中、举人进士之在家。候选者。临期调取数十人。交与监临之督抚。秉公掣签。令其入闱分校。着九卿悉心详议具奏

  ○以镶白旗护军统领公博尔屯、署镶黄旗蒙古都统

  ○命贵州巡抚何世璂、来京陛见。以贵州布政使祖秉圭、署理贵州巡抚。贵州按察使赫胜额、署理贵州布政使司布政使。贵州黎平府知府张广泗、署理贵州按察使司按察使

  ○命大学士九卿等。观浙江巡抚李卫所进瑞谷。大学士等奏言、皇上至德光昭。太和翔洽。是以宇内遍产嘉禾。浙江又呈瑞谷。臣等不胜欢忭。得上□日、览卿等所奏。此非朕凉德所能致。想浙省浇漓之习、必然丕变。是以感召上苍如此之瑞应。朕深为浙省臣民庆幸。着将此晓谕浙江通省

  ○刑部等衙门奏。宛平县民重阳。因伊妻龚氏、与张起凤通奸。将龚氏打死。张起凤被打走脱。重阳应拟绞监候。得上□日、律载止杀奸妇者。照殴妻至死律。拟绞。盖恐奸情不实。将此杜借名杀妻之弊。若奸情是实。而奸夫被殴走脱。及拏获到官承认者。亦照此拟罪。殊未允协。着九卿会议具奏。寻议、本夫于奸所获奸。将妻殴死。奸夫走脱。后被拏获到官。审明奸情是实。奸夫供认不讳者。将奸夫拟绞监候。本夫照不应重律。杖八十。永为定例。从之

  ○庚寅。谕吏部。朕因盛京各官、习气不好。是以拣选京员调补。原欲其悉心办理事务。若到任未久。即以京城员缺升用。于盛京部务无益。嗣后由京补授盛京满汉司官。历俸三年。方行升转。如三年内、遇伊应升之时。尔部奏闻。以升衔留任。仍以升衔较俸

  ○命理藩院。右侍郎班第、回内阁学士任。升内阁学士顾鲁为理藩院左侍郎。调理藩院左侍郎众佛保、为右侍郎

  ○辛卯。刑部议奏。四川成都府拏获捏称岳钟琪造反之人。据侍郎黄炳等。审系湖广黄州府麻阳县民卢宗汉、寄居川省长寿县。因赎田私事。希图准状。播造浮言。沿街叫喊。并无主使之人。应将卢宗汉、照妖言惑众律。拟斩监候。从之

  ○壬辰。谕内阁。朕览文武官员履历。开载年岁。任意增减。多有不实。外省文武、年岁不实者尤多。夫国家用人。惟论其才力之可以办事任职与否。原不以年岁之老少为重轻。如老成望重之人。宜于居官服政。年齿虽多。而精神尚徤。即属可用之员。若年虽未老。而志气委靡。则不可用。是多者不必减之为少也。少年精壮之人。宜于效力宣劳。年虽轻而办事勤敏。亦属可用之员。若年齿虽大。而才具庸劣。则不可用。是少者不必增之为多也。人之立身。事事皆当诚实。不可涉于欺诈。彼增减年岁者。无益于功名。而有关于品行。岂得习为固然。今朕特为训谕。凡各官从前之年岁不实者。着即行改正。令以实在年岁、开明注册

  ○癸巳。谕兵部。明年更换阿尔泰驻防兵丁时。将军巴赛员缺。着派护军统领公博尔屯前往。参赞大臣常色礼员缺。着派都统查克旦前往。其驻防兵丁。即令博尔屯、查克旦、会同该旗大人。预将年力精壮、汉仗好可以学习成材者。拣选派出。令其前往

  ○升索伦总管塔尔岱、为白都纳副都统。仍兼理总管事务。并发帑五千两。交塔尔岱带往。酌量养育索伦穷苦之人。及赏给效力兵丁

  ○调奉天锦州副都统图尔赛、为熊岳副都统。升奉天总管多索礼、为奉天锦州副都统。仍兼理总管事务

  ○甲午。谕兵部。各省武职内、俱有可用之人。因各省有题补不题补之分。是以各员升转。遂有迟速之异。其有题缺之省分。该督抚提镇、得拣选保题。升迁甚速。至本无题缺、及题缺无多之省分。即有谙练贤员。亦必论俸升迁。格于成例。每多迟滞。殊觉不均。嗣后本无题缺、并题缺无多之省分。着该督抚提镇、秉公拣选。将职名开列。具本保题。尔部注册。以备朕拣择酌用

  ○户部议覆河道总督齐苏勒等疏报。江南朱家口堵塞之后。安河等淀、以至木家墩一带地方。尽皆淤成膏腴美地。分晰丈勘新淤地亩。泗州、虹县、桃源、睢宁、宿迁五州县。共丈出二万二千六百二十二顷六十三亩零。共应升科银四万八千四百五十两零。此新淤之地。俱系平衍沃土。非寻常湖滩可比。应即于雍正六年升课起租。其木家墩一带。俟乾涸之日。陆续清丈。另行报升。并请于五州县适中之地、在宿迁县白洋河镇。设立卫守备一员。徵收钱粮。新卫赐以嘉名。伏候钦定。应如所请。从之。寻定新设卫曰潼安

  ○乙未。赏各省会试下第武举银各四两

  ○康亲王崇安等遵上□日议覆顺天学政孙嘉淦条奏。请整饬八旗官学。以育人材。嗣后选官学生。务择聪明俊秀子弟。考课分习清汉书。每旗给官房一所为学舍。以贡生五人为教习。派定所教人数。优其廪给。专其训导。又不时稽查勤惰。期满。分别议叙。应如所请。从之

  ○丙申。谕大学士九卿等。天地生财。原以济生民之用。贵乎流通于宇宙之间。故出之于此。得之于彼。流通转移。各受其益。此即裒多益寡。酌盈剂虚之道也。乃愚昧无知之人。不明此义。惟恐积之不固。秘之不深。或以万计。或以数十万计。埋藏地中。多方掩盖。不令人知。迨岁月久远。子孙亦无从踪迹。遂至迷失。是锱铢而积之。什袭而藏之者。竟归于乌有。亦惑之甚者矣。或有时被他人刨取。旁观忮妒。每致纷争角讼。因而受累招尤。岂非埋藏者实贻之害乎。似此愚昧无知之见。若不明白开导。终至迷而不悟。朕为爱养生民计。欲使财宝流通。彼此得其利济。其作何晓谕劝戒禁止之处。着九卿会议具奏。再富家巨室。每以金银殉葬。毫无益于死者。而徒起小人觊觎之心。厥后往往不免偷掘之事。此其于理不顺。于事非宜。更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并将此通行晓谕劝导之。寻议、通行八旗。及各直省督抚。转饬地方官。遍张告示。宣扬圣训。明白晓谕禁止。嗣后有收金银埋藏地中。及被他人偷掘者。事发。将所藏金银、充地方赈恤穷民之用。至以金银殉葬。尤非礼制。应一并晓谕禁止。从之

  ○谕兵部。满洲兵丁。弓马技勇。均属优长。惟于水师、向未练习。是以朕令天津地方。设立水师营。今杭州驻防兵丁。既在滨江沿海之地。亦当挑选壮丁。学习水师。着鄂弥达、李卫、悉心商酌具奏

  ○谕八旗都统等。获罪人犯。俱送刑部监禁。监内人多。或致感触时气。旗人与民人不同。民人犯法。完结之日。即回原籍。若旗人罪案完结。仍供各项差役。并非弃置不用之人也。所以治其罪者。特欲其知所惩戒改悔耳。乃旗人一罹罪戾。即成废人。殊觉可惜。况监内拘禁者又皆恶乱奸险之重罪人犯。一处拘禁。岂有善言相告。不但不能悛改。徒习于为恶而已。除八旗现审之罪人。及审实之死罪。照常在刑部监禁外。其审结定罪、缓决候审、及亏空官银监追人等。着八旗各将入官房屋修筑高墙。分为三所。重犯一处。轻犯一处。犯妇一处。如此分别监禁。既可减灾病。亦无扰乱等事。包衣佐领下人等。亦照此行。宗室觉罗等。于宗人府拘禁。似为允当。着管理旗务王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详议具奏。寻议、八旗各将入官房屋。修筑高墙。分为三所。重犯、轻犯、以及犯妇。分别看守。所需米粮柴炭等项。照例支取。看视医生。请上□日派委。众犯家属。准于初二十六入看。并严禁看守人等徇情需索。从之

  ○饬各省总兵官、毋得进献方物

  ○丁酉。上御太和殿视朝。诸王及文武升转各官谢恩

  ○戊戌。命文渊阁大学士张廷玉、为文华殿大学士。仍兼管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事

  ○礼部等衙门遵上□日议覆。各部院堂司官相见仪注。并请满汉画一遵行。不得互异。得上□日、堂司相见体统。虽经大臣等议定。而科道与各部司官皆不曾与议。恐狂妄无知之小人。将来别有议论。亦未可知。此所定仪注。着科道与部院司官、公同详议具奏。寻议朝廷名分。自有尊卑。满汉礼仪。尤当画一。所议堂司相见仪注。及满汉科道体统相同之处。至为允当。应请着为定例。永远遵行。从之

  ○署直隶总督宜兆熊疏言、霸州雄县等二十四州县被水穷民。已蒙恩散赈。其各属被水地亩钱粮。暂请缓征。得上□日、朕念直隶滨河之地。易于被水。用沛特恩。遣官发帑。加意赈恤。此乃格外惠及穷民之意。至于被水之处。仍应勘明分数。题请照例蠲恤。不得因已经遣官发帑。遂不照定例遵行。并谕各省知之

  ○己亥。谕议政王大臣等。阿尔布巴差兵至阿里。欲害颇罗鼐。被颇罗鼐。将伊所发之兵。尽行截杀。已领兵往招。征巢□刀阿尔布巴。此举若能事成。于西藏有益。但今现有钦差马喇僧格在藏。恐伊等或为阿尔布巴所惑。从中讲和。或被阿尔布巴等诓诱。以至颇罗鼐受害。则大有关系。着岳钟琪于川陕标下官员内、选择熟习番情。通晓番语。可以差遣往藏者。速令其前往。将一应情节。密述与马喇、僧格俾伊等心中明白则诸事无阻。此谕、着学士班第送去。其详悉之处。班第口传

  ○军营效力行走原任大同总兵官马觌伯奏言鄂尔昆图拉地方。为极边初垦之地。近产瑞麦。有一茎至十五穗之多。实属希逢之上瑞。罕觏之嘉祥。得上□日。今岁各省俱产嘉禾。顷马觌伯复进瑞麦。朕观自古圣帝贤王。皆务实心实政。不以祥瑞为尚。朕深明此理。摈斥虚文。因今岁为通行耤田典礼之初。即获感召天和。是以特为表着。以明天人感应之理。捷于影响。期中外诸臣、益加诚敬。共相儆勉于将来也。但恐地方有司。未必深悉朕心。或竞尚嘉禾之美名。借端粉餙。致有隐匿旱潦而不以上闻者。亦未可定。着将雍正五年以后、各省田亩所产嘉禾。俱停其进献奏闻

  ○庚子。谕内阁。凤凰城中江税务。向来俱系城守尉等员管理。但此处系外国交易之地。关系紧要。嗣后着盛京五部堂官。于司官内拣选奏闻。派出管理。一年更换

  ○刑部议覆山西太原府理事通判常安条奏。驿站马夫驿夫外。又有馆夫一项。并各衙门额设灯夫。请尽行裁革。以免科派应如所请。从之

  ○辛丑。谕刑部。向来另户之人。犯罪发遣。俱不为奴。但另户亦有不同。其中有卑污下贱。同于奴仆者。亦有原系家下奴仆。开户而为另户者。若发遣远方。不令人管束。又致生事。嗣后除满洲正身之另户外。如有此等犯罪发遣者。着该部酌量、给与披甲之人为奴当差

  ○加湖广总督迈柱兵部尚书衔

  ○以兵部侍郎胡煦、兼理礼部侍郎事务

  ○调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常在、为镶蓝旗满洲副都统

  ○癸卯。谕满汉文武大臣等。凡为国家大臣者。非爵位崇显。体貌魁梧之谓。必其胸襟识量、所见者大。方可谓之大臣。朕观诸臣中、有器量小者。见朕赏赐。则欣喜不胜。现于词色。夫受赏而欣喜若此。则受罚必怨忿于心矣。朕之赏罚悉出大公。总视乎其人之自取。受赏者、当思所以致赏之由。并思所以不愧乎赏之道。则可以常保其恩赏。受罚者、当思所以致罚之由。并思所以免罚之道。则可以不至于再罚矣

  ○谕刑部。向来重犯越狱之事甚多。既有关于国体。而此等凶顽逃出。更有害于良民。经朕严加申饬。将督抚地方官。定以考成。伊等始知儆惕。将各犯缉获。今各处越狱之风未息。与其惩治于事后。何如防范于事先。或因城垣不完。或因囹圄不固。或因巡逻人少。稽查不密。如得乘间潜逃。无所忌惮。着各省督抚按察司、将如何料理、可免重犯疎忽之处。各陈所见。到日。着九卿斟酌定例遵行

  ○敕直隶各镇总兵官。俱受古北口提督杨鲲节制。后不为例

  ○乙巳。谕兵部。明年更换阿尔泰驻防兵丁时。管理蒙古兵之副都统员缺。着派护军统领塔拉图

  ○丁未。添设索伦打虎儿八参领下、满洲副总管四员。索伦打虎儿副总管四员

  ○己酉。谕户部。朕御极以来。爱养黎元。勤求治理。各省钱粮耗羡。原非应有。本欲悉行革除。因广为咨询。留心体察。知州县官员、实有必不得己之用度。若将耗羡尽行禁止。在廉谨之员。实难支持。而贪污不肖之徒。势必藉口无以养廉。恣意苛索。百姓转受其累。是以钱粮之有火耗。由来已久。各处皆有相沿之例。其数亦多寡不同。惟应于火耗过重之员。重治其罪。若有司官酌量收纳。不加重苛取于民。小民亦觉相安。此各省之大势也。查各省之中。赋税最多者。莫如江南之苏松二府。浙江之嘉湖二府。每府多至数十万。地方百姓、未免艰于输将。其赋税加重之由。始于明初洪武时。四府之人。为张士诚固守。故平定之后。籍诸富民之田、以为官田。按私租为税额。夫负固之罪。在士诚一人。而乃归咎于百姓。加其税赋。此洪武之苛政也。有明二百余年。减复不一。我朝定鼎以来。亦照明例徵收。盖因陆续办理军需。经费所在。未便遽行裁减。我皇考圣祖仁皇帝常论及此。雍正三年。朕仰体皇考多年宽赋之圣心。将苏松二府、额徵浮粮豁免。彼时颁发谕上□日甚明。本欲一体加恩于嘉湖二府。因浙江风俗浇漓。正须化导。不便启其望恩幸泽之心。故尔暂止。今见浙俗渐次转移。改而迁善。朕心深慰。用沛恩膏。查嘉兴府额徵银四十七万二千九百余两。湖州府额徵银三十九万九千九百余两。俱着减十分之一。二府共免银八万七千二百两有奇。永着为例。至于浙省地方各官养廉之资。更无别项。而耗羡则每两不过五六分。以通省额徵之数计之。每年耗羡仅十四万两。自督抚将军副都统学政、及藩臬道府同知通判州县等官。共一百二十员。凡用度公费。皆取资于此。似不足支应。除嘉湖二府钱粮、已经减免外。着将杭州宁波、绍兴、台州、金华、衢州、严州、温州、处州等九府、额徵银二百五万两。按十分之一内。存半计算。得银十万两。赏给各官。以为养廉。合之州县耗羡。则有二十四万两。从雍正六年为始。俱着提解司库。令该抚酌量官职之大小。府州县地方之繁简。秉公派定数目奏闻。余银存为本省公事之用。朕轸念浙省官民。施恩格外。百姓赋税之稍重者。则将徵额之数、特赐裁减。官员用度之不足者。则将惟正之供、赏给养廉。朕今施恩于官者。实施恩于民之意。无非欲百姓等、催科不扰。皆乐业于田间。官员等俯仰裕如。咸尽心于官守。傥官员不知副朕爱民之苦心。仍有作奸犯科。隐粮逋赋。及侵渔公帑。剥削民膏者。在天理国法。俱难姑容。加以重惩。更无可贷。思之慎之

  ○以礼部右侍郎莽鹄立、署理陕西甘肃巡抚事务

  ○礼部议覆。奉天府府丞须洲疏言、奉天府学民籍廪生。一年一贡。似觉太速。请二年一贡。满字号廪生。五年一贡。似觉太迟。请三年一贡。再盛京幅<巾员>广阔。满汉生员散处千里之内。总属府学教官管辖。耳目难周。请令查明居址。拨归相近州县学督课。俱应如所请。从之

  ○云贵总督鄂尔泰奏。威远新平猓贼。倚恃深山密箐。专以劫杀为活。从前虽屡经用兵。缘凶顽难以遽擒。或反代为容隐。由来已久。比镇沅蠢动。二处猓贼、遂乘机聚众。焚掠乡村。臣随饬征巢□刀镇沅之各路胜兵。一鼓擒巢□刀。现获威远贼首扎铁匠、新平贼首李百叠等。余党就抚。得上□日、猓贼倚恃险阻。肆行不法。为害地方。鄂尔泰檄令各路官兵。乘势巢□刀抚。凶犯成擒。地方从此宁谧。甚为可嘉。着交部议叙。总兵孙弘本、奉该督调度。实心效力。劳绩懋着。着从优议叙。烟瘴地方。又值炎暑。官弁兵丁等、奋勇效力。皆属勤劳。着从优议叙赏赉。其中有染病受伤、以致身故者。俱照阵亡例。一体恩恤

  ○庚戌。授镇国公弘春妹、为县君。壻哈禄、为固山额驸

  ○壬子。万寿节。停止朝贺筵宴

  ○遣官祭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

  ○遣官祭真武、东岳、城隍之神

猜你喜欢
  卷四百八十 元祐八年(癸酉,1993)·李焘
  鸿猷录序·高岱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佚名
  四二二 湖南巡抚颜希深奏遵旨查明应留应领书籍折·佚名
  卷之七十四·祁韵士
  世家卷第五 高丽史五·郑麟趾
  阮瞻传·房玄龄
  邵陵殇王刘友传·沈约
  后主皇后穆氏传·李延寿
  太宗本纪·刘昫
  姚景行传·脱脱
  世祖本纪·宋濂
  邵元节传·张廷玉
  卷17·陈邦瞻
  周森友·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不寐·戴望舒

    在沉静底音波中,每个爱娇的影子在眩晕的脑里作瞬间的散步;只是短促的瞬间,然后列成桃色的队伍,月移花影地淡然消溶,

  • 五集卷十八·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十八古今体八十首【乙巳八】批摺无日不批摺愁多欣慰少先忧後乐人此意应当抱今晨毕沅报甘霖深透好【据毕沅奏开封及卫辉彰德怀庆许州各属均於六月二十三日得雨二三

  • 卷四百五十一·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五十一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八十五 杨旦 送龎元化参政分韵得突字 天台古名郡夙称豪杰窟君负迈往气沼视溟与渤释褐拜青琐棱棱峭风骨每怀先事忧徙薪喻

  • 十一集 三卷·钱德苍

    杂剧戏凤(生上)【梆子腔】为君的夜宿在梅龙鎭,见惨惨昏昏灯不明。叹朝纲多少文和武,只有那江彬知我心。猛听得谯楼更鼓响,孤身独坐冷清清。那酒保说将木马来敲动,里边自有送茶人;孤家试把那木马敲三下,且看他提茶送酒是何人?(贴

  • 卷五十一·志第三十二·选举一·脱脱

        ◎选举一   ○进士诸科 律科 经童科 制举 武举 试学士院官 司天医学试科   自三代乡举里选之法废,秦、汉以来各因一代之宜,以尽一时之才,苟足于用即已,故法度之不一,其来远矣!在汉之世,虽有贤良方正诸科

  • 卷六十四·志第十六·河渠一·宋濂

        ◎河渠一   水为中国患,尚矣。知其所以为患,则知其所以为利,因其患之不可测而能先事而为之备,或后事而有其功,斯可谓善治水而能通其利者也。昔者禹堙洪水,疏九河,陂九泽,以开万世之利,而《周礼·地官》之属,所

  • 六家第一·浦起龙

    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纪》家,六曰《汉书》家。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尚书》家

  • 第三九一谕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一二二一一--六·佚名

    淡水分府陈,对族长陈宗器给发谕戳特授台湾澎湖分府、调署北路淡水分府陈为给发谕戳,以资奉公事。案据后垄街生员陈绍熙等禀称:「缘熙等族内五方杂处,贤愚不一,叨蒙前宪额设族长一名,颇洽人望。不料前族

  • 汉纪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汉三年(癸未、前98)·司马光

    汉纪十四 汉武帝天汉三年(癸未,公元前98年) [1]春,二月,王卿有罪自杀,以执金吾杜周为御史大夫。 [1]春季,二月,王卿因罪自杀,汉武帝任命执金吾杜周为御史大夫。 [2]初榷酒酤。 [2]开始实行酒类专卖。 [3]三月,上行幸泰山,修封

  • 卷五十九·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五十九宋 赵汝愚 编百官门馆阁上仁宗乞开内馆恢景德之制谢 绦臣闻唐室丽正史官之局并在大明华清宫内太宗肇造三馆更立秘阁于昇龙门左亲飞白题额作赞刻石于阁下景德中图书寖广大廷天下英俊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二 洪武三年五月己丑朔,大将军徐达分遣左副将军邓愈招谕吐蕃,而自将取兴元。 宁国卫指挥佥事陈德成从征西蕃,战殁干岷州。上命有司致祭,厚葬之,仍恤其家,追赠德成指挥副使,授其子千户。 辛卯,遣使

  • 颜氏學記卷八·戴望

    或庵舉人王先生源 王先生源,字崑繩,别字或庵,順天府大興人。其先世籍江南無錫,有王玉者,在明初以軍功起家,戰亡白溝河,子孫世襲為錦衣衞指揮僉事。父世德,仕崇禎朝,國變後避地高郵,痛野史載烈皇事多誣罔,著崇禎遺錄一卷。

  •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五·圆悟克勤

    上堂五师在蒋山受敕。拈示众云。大众见么。龙飞凤舞降自九重。佛祖纲宗尽在里许。却请维那对众宣读。升座。僧问。承师有言。龙飞凤舞降自九重。此意如何。师云。无人不仰最深恩。进云。好音在耳。人皆耸去也。师云。

  • 中观论卷第四·龙树

        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如来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问曰。一切世中尊。唯有如来正遍知。号为法王。一切智人是则应有。答曰。今谛思惟。若有应取。若无何所取。何以故。如来。

  • 第三卷·慧沼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第三卷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分别三身品第三三身品三门分别。一辨来意。二释品名。三彰妨难。来意有三。一前寿量品总说菩提涅槃二果未能别知。寿量品内已为别说涅槃断果。未为分别菩提智果。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六卷·安慧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六卷安慧菩萨糅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一复次略说决择有四种。谓谛决择法决择得决择论议决择。谛决择复有四种。谓依苦集灭道四圣谛说苦谛云何。谓有情生及生所依处

  • 白云端和尚语录卷三·守端

    偈颂世尊指天指地行七步。双放双收重夹注。椁中锦上更添花。直至如今垂雨露。达磨先被梁王勘破。却向少林端坐。谩言教外别传。争不识者个。四祖双峰峰下塔中真。端坐巍巍四百春。今古见闻皆仰羡。不知谁解自观身。五

  • 正一论·佚名

    《正一论》,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应出于南北朝天师道道士之手,疑即南齐道士孟景翼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假设主客论辩,首先论述「旨教斋法」与「灵宝斋仪」之关系。按旨教斋法源出三张,系早期天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