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家第一

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纪》家,六曰《汉书》家。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

《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知《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推此三说,其义不同。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至如尧、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贡》一篇唯言地理,《洪范》总述灾祥,《顾命》都陈丧礼,兹亦为例不纯者也。

又有《周书》者,与《尚书》相类,即孔氏刊约百篇之外,凡为七十一章。上自文、武,下终灵、景。甚有明允笃诚,典雅高义;时亦有浅末恒说,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至若《职方》之言,与《周官》无异;《时训》之说,比《月令》多同。期百王之正书,《五经》之别录者也。

自宗周既殒,《书》体遂废,迄乎汉、魏,无能继者。至晋广陵相鲁国孔衍,以为国史所以表言行,昭法式,至于人理常事,不足备列。乃删汉、魏诸史,取其美词典言,足为龟镜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由是有《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凡为二十六卷。至隋秘书监太原王劭,又录开皇、仁寿时事,编而次之,以类相从,各为其目,勒成《隋书》八十卷。寻其义例,皆准《尚书》。

原夫《尚书》之所记也,若君臣相对,词旨可称,则一时之言,累篇咸载。如言无足纪,语无可述,若此故事,虽有脱略,而观者不以为非。爰逮中叶,文籍大备,必剪截今文,摸拟古法,事非改辙,理涉守株。故舒元所撰《汉》、《魏》等书,,不行于代也。若乃帝王无纪,公卿缺传,则年月失序,爵里难详,斯并置之所忽,而今之所要。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

尚书百篇《汉》《艺文志》:《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也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按:语本孔安国《尚书序》。百篇盖古《尚书》原数也。

孔安国《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而下,历伯鱼、子思、子上、子家、子京、子慎及鲋,凡八世。鲋弟子襄生忠,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安国为今皇帝博士。《汉》《艺文志》: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孔安国悉得其书,献之。《尚书》孔《序》: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璇玑钤《后汉》《方术传》:樊英善《河》、《洛》《七纬》。章怀《注》:《七纬》者,《易纬》《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也,《书》《纬璇玑钤》、《考灵耀》、《刑德放》、《帝命验》、《运期授》也,《诗》纬《推度灾》、《泛历枢》、《含神务》也、《礼纬·含文嘉》、《稽命徵》、《斗威仪》也,《乐纬》《动声仪》、《稽耀嘉》、《叶图徵》也,《孝经纬》《援神契》、《钩命决》也,《春秋纬演孔图》、《元命苞》、《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孽》、《佑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也。

王肃《魏志》《王朗传》:朗子肃,字子雍,中领军、散骑常侍。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按:郭本引南齐奔魏之王肃,误。又按:王应麟《困学纪闻云》:《乐书引乐记》,《通典》引《大传》,并存王肃《注》,而《集说》以为元魏人,误也。在元魏者,字恭懿,不以经学名。然则误己在宋时矣。而王谓"不以经学名",亦非。恭懿长于《三礼》,《北史》与刘石经同传,常相辩论往来也。

为例不纯《汉》《艺文志》:左史记言,言为《尚书》;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荀悦《申鉴》其说同。郑氏《六艺论》:左史所记为《春秋》,右史所记为《尚书》。是以《玉藻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按:王者因事而有言,有言必有事,理势本自相连,笔如何分记!况左右配属,班、荀之与郑、戴,又各牾。此等皆出自汉儒,难可偏据。魏、晋以来,粘配相沿,杜预以《汉志》为误,《史通》则又以《汉志》为例,遂有"为例不纯"之议,并非。

又有周书《汉》《艺文志》:《周书》七十一篇。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困学纪闻》:《隋》、《唐志》系之汲冢,然汲冢得竹书在晋咸宁五年,而太史公、郑康成、许叔重、马融皆引其文,皆在汉世。杜元凯解《左传》时,书亦未出也,亦以《周书》为据。《束皙传》及《左传正义》引王隐《晋书》所载竹书之目,亦无《周书》,然则系于汲冢误矣。今按:《史通》亦多引其书,皆不冠以汲冢,《隋》、《唐》《志》之误信矣。

职方时训《逸周书序》:王化虽弛,天命方永。四夷蛮,攸遵王政,作《职方》。辩十二气之应,以明天时,作《时训》。按:仪王氏《纪闻》引此序,"十二气"作"二十四气"。

孔衍魏汉尚书《晋》《儒林传》:孔衍字舒元,孔子二十二世孙。中兴初,补中书郎,出为广陵郡。凡所撰述,百余万言。《唐》《艺文志》:孔衍《汉尚书》十卷,《后汉尚书》六卷,《后魏尚书》十四卷。按:后魏"后"字衍文。

王劭隋书《隋书》:王劭字君懋。授着作郎,迁秘书少监,事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多录口敕,又采迁怪委巷之言,以类相从,为其题目。

守株《韩非》五蠹:宋人耕田,田中有株,兔走触株而死。因释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为宋国笑。《摸拟》篇用其语稍详。

家语王肃《注》《后序》:《孔子家语》者,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晁氏《读书志》:凡四十四篇,刘向校录止二十七篇。王肃得此于孔猛家。朱子《与吕伯恭书》:《程氏遗书》若只暗地删却,久后易惑人。记《论语》者只为如此,留下《家语》,至今作病痛也。

临川世说《宋书》《宗室传》:临川王道规无子,以长沙景王子义庆为嗣。高氏《纬略》:义庆采撷汉、晋以来佳事佳话,为《世说新语》。《读书志》:刘知几颇言此书非实录,予亦云。

《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孔子曰:"疏通知远,《书》教也";"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知《春秋》始作,与《尚书》同时。《琐语》又有《晋春秋》,记献公十七年事。《国语》云:晋羊舌肸习于春秋,悼公使传其太子。《左传》昭二年,晋韩宣子来聘,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斯则春秋之目,事匪一家。至于隐没无闻者,不可胜载。又案《竹书纪年》,其所纪事皆与《鲁春秋》同。《孟子》曰:"晋谓之乘,楚谓之杌,而鲁谓之春秋,春实一也。"然则乘与纪年、杌,其皆春秋之别名者乎!故《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逮仲尼之修《春秋》也,乃观周礼之旧法,遵鲁史之遗文;据行事,仍人道;就败以明罚,因兴以立功;假日月而定历数,籍朝聘而正礼乐;微婉其说,志晦其文;为不刊之言,着将来之法,故能弥历千载,而其书独行。

又案儒者之说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举秋以兼冬,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苟如是,则晏子、虞卿、吕氏、篇第其书篇第,本无年月,而亦谓之春秋,盖有异于此者也。

至太史公着《史记》,始以天子为本纪,考其宗旨,如法《春秋》。自是为国史者,皆用斯法。然时移世异,体式不同。其所书之事也,皆言罕褒讳,事无黜陟,故马迁所谓整齐故事耳,安得比于《春秋》哉!

春秋家者尽在鲁矣,此段证据琐语《隋书》《经籍志》:《古文琐语》四卷,汲冢书。

羊舌肸《外传》《晋语》:悼公问德义,司马侯曰:"诸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晋戒,可谓德义矣。"公曰:"孰能?"曰:"羊舌肸习于春秋。"乃召叔向,使传太子彪。

竹书纪年杜氏《左传后序》:余成《春秋释例》及《经传集解》讫记,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纪年》最为分了,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唯特记晋事,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编年相次。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推校哀王二十年,太岁在壬戌,是周赧王之十六年,秦昭王之八年,韩襄王之十三年,赵武灵王之二十七年,楚怀王之三十年,燕昭王之十三年,齐泯王之二十五年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谥,谓之今王。其着书文意大似《春秋经》,推此足见古者国史策书之常也。按:汲冢书有目,详后《申左》篇。

百国春秋北平黄氏《补注》:《公羊》《传疏》云: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实书。则墨子言百国春秋,当即是书也。

周礼旧法杜《序》: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制,下以明将来之法。

微婉志晦杜《序》: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污,五曰惩恶而劝善。

《系月》《系日》语见杜氏《序》。

包夏兼冬杜《序》:史之所记,必表年以始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疏》: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冬。鲁颂笺云:春秋,犹言四时是也。

晏虞吕陆亦谓春秋《史记》《管晏列传赞》:吾读《晏子春秋》,故观其行事,故次其传。《孔丛》《执节篇》:《春秋》,经名。晏子书亦曰《春秋》,贵贱不嫌同名也。《史记》:虞卿说赵孝成王,为赵上卿,卒去赵。不得意,乃着书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曰《虞氏春秋》。《汉》《艺文志》:《虞氏春秋》十五篇。高诱《吕览序》:吕不韦者,阳翟富贾,为秦相国。集儒书,着其所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名《吕氏春秋》。暴之咸阳市门,系千金其上,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后汉》《班彪传》:汉与,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纪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史记》《杂解序》《索隐》:贾撰记项氏与汉高起及惠、文间事。

《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孔子既着《春秋》,而丘明受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案孔安国注《尚书》,亦谓之传,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观《左传》之释经也,言见经文而事详传内,或传无而经有,或经阙而传存。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信圣人之才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

逮孔子云没,经传不作。于时文籍,唯有《战国策》及《太史公书》而已。至晋着作郎鲁国乐资,乃追采二史,撰为《春秋后传》。其书始以周贞王续前传鲁哀公后,至王赧人秦,又以秦文王之继周,终于二世之灭,合成三十卷。当汉代史书,以迁、固为主,而纪传互出,表志相重,于文为烦,颇难周览。至孝献帝,始命荀悦撮其书为编年体,依《左传》着《汉纪》三十篇。自是每代国史,皆有斯作,起自后汉,至于高齐。如张潘、孙盛、干宝、徐贾、裴子野、吴均、何之元、王劭等,其所着书,或谓之春秋,或谓之纪,或谓之略,或谓之典,或谓之志。虽名各异,大抵皆依《左传》以为的准焉。

受经作传杜氏《集解序》: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故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随义而发其例之所重。

乐资《晋书》无传。《隋》《经籍志》:《春秋后传》三十一卷,晋着作郎乐资撰。按:资,晋时人,在荀悦后。而章内先举乐资者,资书接《左》迄秦,事在《汉记》前,不以人次也。又:接《左》之年之周贞王,《史记》作定王,《左疏》杂引存疑。

荀悦《后汉》《荀淑传》:淑孙悦,字仲豫,献帝时,官秘书监。帝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为《汉记》三十卷,辞约事详。其《序》曰:"中兴以前,明主贤臣得失之轨,亦足以观矣。"《正史》篇又有注。

张潘国史无传。《隋》《经籍志》:《后汉纪》三十卷,张撰。袁宏《后汉纪》《自序》:暇日掇会汉纪,谢承《书》、司马彪《书》、华峤《书》、谢忱《书》、《汉山阳公记》、《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旁及诸郡《耆旧先贤传》,凡数百卷,多不次叙。始见张潘所撰书,其言汉末之事差详,故复探而益之。

孙盛《隋》《经籍志》:《魏氏春秋》三十卷,《晋阳秋》三十卷,并孙盛撰。盛字安国,又见《论赞》、《直书》二篇。

干实《晋书》:宝字令升,祖统,吴奋武将军。宝以才器,召为着作郎,领国史。着《晋纪》,自宣迄愍,凡二十卷。直而能婉。郭《评》:杨诚齐当尝与同舍谈于宝,一吏曰,"干"字非"于",验书果然。按:"语见《鹤林玉露》,谓韵书"干"字下注云"晋有干宝"也。诚斋喜曰:此吾一字之师。

徐贾其人其书俱无考。按:《隋》、《唐》二《志》于干宝《晋纪》之后,裴子野《宋略》之前,有徐广《晋纪》四十五卷,与此处列名之次正同,而所列编年门类亦合。然则"贾"字即"广"字之讹也。《宋书》本传:徐广字野民,员外散骑,领着作。

裴子野《梁书》:子野字几原,曾祖松之续修何承天《宋史》未成,子野更撰为《宋略》二十卷,叙事评论多善。

吴均《梁书》:吴均字叔庠,文体清拔,好事者或之,谓为吴均体。除奉朝请。着《齐春秋》三十卷。《外篇正史》篇谓其书称梁帝为齐明佐命,帝恶其实,诏燔之。然其私本竟行。

何之元《陈书》:之元锐精着述,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究七十五年行事,草创为三十卷,号曰《梁典》。

王劭见《尚书》家,但彼所引为《隋书》,是记言体;此所引则《北齐志》,乃编年体。章末所云,或谓之志,正指此也。旧注悉取其所着书混列一处,便使家数不清。《唐艺文》编年类:王劭《北齐志》十七卷。《外篇正史》篇:王劭凭起居注,广以异闻,造编年书,号曰《齐志》云云,分体甚明。

《国语》家者,其先亦出于左丘明。既为《春秋内传》,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别为《春秋外传》《国语》,合为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内传》,或重出而小异。然自古名儒贾逵、王肃、虞翻、韦曜之徒,并申以注释,治其章句,此亦《六经》之流,《三传》之亚也。

暨纵横互起,力战争雄,秦兼天下,而着《战国策》。其篇有东西二周、秦、齐、燕、楚、三晋、宋、卫、中山,合十二国,分为三十三卷。夫谓之策者,盖录而不序,故即简以为名。或云,汉代刘向以战国游士为之策谋,因谓之《战国策》。

至孔衍,又以《战国策》所书,未为尽善。乃引太史公所记,参其异同,删彼二家,聚为一录,号为《春秋后语》。除二周及宋、衙、中山,其所留者,七国而已。始自秦孝公,终于楚、汉之际,比于《春秋》,亦尽二百三十余年行事。始衍撰《春秋时国语》,复撰《春秋后语》,勒成二书,各为十卷。今行于世者,唯《后语》存焉。按其书序云:"虽左氏莫能加"。世人皆尤其不量力,不度德。寻衍之此义,自比于丘明者,当谓《国语》,非《春秋传》也。必方以类聚,岂多嗤乎!

当汉氏失驭,英雄角力。司马彪又录其行事,因为《九州春秋》,州为一篇,合为九卷。寻其体统,亦近代之《国语》也。

自魏都许、洛,三方鼎峙;晋宅江、淮,四海幅裂。其君虽号同王者,而地实诸侯。所在史官,记其国事,为纪传者则规模班、马,创编年者则议拟荀、袁。于是史、汉之体大行,而《国语》之风替矣。

内传外传韦昭《国语序》:昔孔子修旧史以垂法,左丘明因圣言以摅意,可谓博物善作者也。其雅思未尽,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迄鲁悼、智伯之诛,以为《国语》。其文不止于经,故号曰《外传》。又云:切不自料,复为之解,参之以《五经》,检之以《内传》。

贾逵注《后汉书》:贾逵字景伯,九世祖谊。逵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尤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注》:《左氏传》三十篇,《国语》二十一篇也。

王肃注三国时人,见《尚书》家。按:《魏志》本传,于诸经解后,又有《三传》、《国语》、《尔雅》诸注。《隋》《经籍志》:《春秋外传章句》一卷,王肃撰。

虞翻注《三国》《吴志》:虞翻字仲翔,孙权以为骑都尉。徙交州,难处罪放,而讲学不倦。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

韦曜注《吴志》:韦曜字弘嗣,为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孙日告即位,封高陵亭侯。《注》:曜本名昭,史为晋讳改之。宋《崇文总目》:昭参引郑众、贾逵、虞翻、唐固,合五家为注,自发正者三百十事。按:唐固注《国语》,见《吴志》《阚泽传》。或作"唐因",非。

战国策刘向原叙:所校中《战国策》书,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修书》,或曰《长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策谋,宜为《战国策》。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隋》《经籍志》:刘向录者三十二卷,高诱撰注者二十一卷。

孔衍后语《唐》《艺文志》:孔衍《春秋时国语》十卷,又《春秋后国语》十卷。按:《史通》云:今行世者,唯《后语》存。是知《新唐志》特因旧史原文,非皆有其书也。

九州春秋《兖》《经籍志》,《九州春秋》十卷,司马彪撰。陈氏《书录解题》:彪记汉末州部之乱,司、冀、徐、兖、青、荆、扬、凉、益、幽,凡盗贼僭叛皆纪之。《晋书》:彪字绍统,高阳王陆之子,官秘书郎。

魏都许洛《三国》《魏志》:建安元年,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二十五年至洛阳。

文帝黄初元年营洛阳宫。按:时言曹魏者,通谓之许、洛,如《吴志》朱桓言"进取寿春,以规许、洛"是也。

晋宅江淮《晋》《元帝纪》:帝,琅恭王觐之子,嗣位琅。永嘉初,镇建邺。愍帝即位,西都不守。建武元年,依魏、晋故事为晋王,立宗庙社稷于建康。按:是为东晋之始。建康即建邺,吴大帝始都此,江、淮其界也,亦吴之通称。如《吴志》,周鲂本阳羡人,而言"生长江、淮"是也。

《史记》家者,其先出于司马迁。自《五经》间行,百家竞列,事迹错糅,前后乖舛。至迁乃鸠集国史,采访家人,上起黄帝,下穷汉琥,纪传以统君臣,书表以谱年爵,合百三十卷。因鲁史旧名,目之曰《史记》。自是汉世史官所续,皆以《史记》为名。迄乎东京着书,犹称《汉记》。

至梁武帝,又敕其群臣,上自太初,下终齐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卷。其书自秦以上,皆以《史记》为本,而别采他说,以广异闻;至两汉已还,则全录当时纪传,而上下通达,臭味相依;又吴、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拔氏列于《夷狄传》。大抵其体皆如《史记》,其所为异者,唯无表而已。其后元魏济阴王晖业,又着《科录》二百七十卷,其断限亦起自上古,而终于宋年。其编次多依放《通史》,而取其行事尤相似者,共为一科,故以《科录》为号。皇家显庆中,符玺郎陇西李延寿抄撮近代诸史,南起自宋,终于陈,北始自魏,卒于隋,合一百八十篇,号曰《南》、《北史》。其君臣流例,纪传群分,皆以类相从,各附于本国。凡此诸作,皆《史记》之流也。

寻《史记》疆宇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此其为体之失者也。兼其所载,多聚旧记,使览之者事罕异闻,而语饶重出。此撰录之烦者也。况《通史》以降,芜累尤深,遂使学者宁习本书,而怠窥新录。且撰次无几,而残缺遽多,可谓劳而无功,述者所宜深诫也。

采访家人此句又见《采撰》及《正史》篇,言巴西谯周以《太史迁书》周、秦以上,或采家人诸子,不专据正经,于是作《古史考》云云。是知改"人"为"乘"者,非。

鲁史旧名史记语见《春秋》家。

通史《梁》《吴均传》:均免职,寻召撰《通史》,起三皇,迄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华,列传未就,卒。又《武帝纪》:太清三年,《通史》成,躬制赞序,凡六百卷。天情睿敏,下笔成章。

科录《北史》《魏宗室传》:常山王遵曾孙晖,雅好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名为《科录》,凡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下迄于晋,凡十四代。表上之。按:本文误以撰人为济阴王元晖业,郭延年辩之,谓晖业所撰乃《辨宗录》,非《科录》也。《史通》既误,王伯厚《玉海》再误云。

断限亦曰"限断"。二字所始,见《断限》篇注。

南北史《旧唐书》《李延寿传》:延寿,贞观中补崇贤馆学士。尝删补宋、齐、梁、陈及魏、齐、周、隋八代史,谓之《南》、《北史》,凡一百八十卷。《读书志》:延寿父大师,尝谓宋、齐逮周、隋,分隔南北,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欲改正为编年,未就而卒。延寿究悉旧事,更依马迁体,总序八代,北二百四十二年,南百七十年,为二史。《通志》《艺文略》别立《通史》一门,以延寿书与梁《通史》同列,良是。

胡越《汉书》:邹阳《狱中上梁孝王书》云:"意合则胡、越为兄弟","不合则骨肉为仇敌"。

参商《左传》昭元年: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于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后帝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参为晋星。"

《汉书》家者,其先出于班固。马迁撰《史记》,终于今上。自太初已下,阙而不录。班彪因之,演成《后记》,以续前编。至子固,乃断自高祖,尽于王莽,为十二纪、十志、八表、七十列传,勒成一史,目为《汉书》。昔虞、夏之典,商、周之诰,孔氏所撰,皆谓之"书"。夫以"书"为名,亦稽古之伟称。寻其创造,皆淮子长,但不为"世家",改"书"曰"志"而已。自东汉以后,作者相仍,皆袭其名号,无所变革,唯《东观》曰"记",《三国》曰"志"。然称谓虽别,而体制皆同。

历观自古,史之所载也,《尚书》记周事,终秦穆,《春秋》述鲁文,止哀公,《纪年》不逮于魏亡,《史记》唯论于汉始。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

彪固《汉书》《叙传》:班彪字叔皮,年二十,遭王莽败。世祖即位于冀州,天下云扰,着《王命论》。有子曰固。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官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已后,阙而不录。故探纂前记,缀缉所闻,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纪、表、志、传,凡百篇。按:《叙传》竟不及父彪续史事,欺所生,欺万世,纠班史者当以是为首款。《后汉书》本传:彪断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

东观曰记《书录解题》:《东观汉记》,汉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等撰。初,班大在显宗朝,尝撰《世祖本纪》、功臣列传、载纪二十八篇。至永初中,珍、等着作东观,撰集《汉记》。其后卢植、蔡邕、马日等皆尝补续。按:《外篇正史》篇详述其书,宜参看。

三国曰志《晋书》《陈寿传》:寿字承诈,仕蜀,为馆阁令史。及蜀平,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着作,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

纪年不逮魏亡谓《谓竹书纪年》年未尽魏哀而止,正与《汉书》全代对照。或讹"不"为"下",失之。

于是考兹六家,商榷千载,盖史之流品,亦穷之于此矣。而朴散淳销,时移世异,《尚书》等四家,其体久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十三 韦王陆刘柳程·欧阳修
  后蜀世家第四·欧阳修
  东都事略卷九十八·王称
  皇清开国方略卷二十八·阿桂
  卷之四百四·佚名
  七三七 山西巡抚喀宁阿奏遵旨查办《青霞集》等空格书情形棹·佚名
  三九 谕着福隆安派员经理四库全书处人员饭食·佚名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司马迁
  世祖太武帝纪·魏收
  翰苑羣书卷三·洪遵
  卷十·雍正
  第五十章 “七七事变”与上海、南京保卫战·李宗仁
  202.两个皇帝当俘虏·林汉达
  唐太宗·苏辙
  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八十七·彭定求

        卷787_1 【日暮山河清】无名氏   天高爽气晶,驰景忽西倾。山列千重静,河流一带明。   想同金镜澈,宁让玉壶清。纤翳无由出,浮埃不复生。   荣纡分汉苑,表里见秦城。逸兴终难系,抽毫仰此情。   卷787_2 【

  • 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一·邵雍

    (郭彧 点校)上巳观花思友人上巳观花花意秾,今年正与昔年同。当时同赏知何处,把酒犹能对远风。戏呈王郎中近年好花人轻之,东君恶怒人不知。直与增价一百倍,满洛城春都买归。一株二十有四枝,枝枝皆有倾城姿。又恐冷地狂风吹,盛

  • 第一折·佚名

    (冲末卜儿上,云)两京诗酒客,烟花杖子头。老身姓郑,是这汴梁乐籍。止生得一个女儿,小字月莲。风流可喜,卖笑求食。郎君每见了。无有不爱的。则是孩儿一件:纸汤瓶煨着便热。如今伴着一个张均卿秀才。起初时怕不有些钱钞,如今使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二·佚名

    天启二年五月丙申朔 上御皇极门内殿受朝○御史周宗建因雨雹之异锍釒陈弭灾四款一曰大臣名节宜重揆席之地弹抨四集而恬然入直此阴象之在纶阁者宜扶之以名节也一曰小臣忠告宜宽谏章甫投谴呵随下数日之间累遭摧折此阴

  • ●皇朝通典卷七十六·佚名

    兵九 ○兵九 軍政【巡防附】 △軍政【巡防附】 凡軍政五年一舉考察中外武職以定黜陟注上考者薦舉卓異注下考者糾劾該管官兵疏以聞不入舉劾者以中平注考彙送兵部部會都察院兵科京畿道察覈題覆奉旨以卓異加一級注冊候陞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 洪武八年十一月丁巳朔。 戊午,杭州民有获罪,律当杖而谪戍。其子为磨勘司吏,固请以身代。上曰:“此美事也,姑屈法以申父子之恩,俾为世劝。”遂命释之。 壬戌夜,有星自天厨流至奚仲没。 甲子,遣吏

  • 論語全解卷一·陈祥道

    學而第一 

  • 提要·杨名时

    【臣】等谨案四书劄记四卷国朝杨名时撰名时有周易劄记已着録是编乃其读四书所记也大学不标古本之名亦不显言古本改本之是非而皆用李光地古本之説故其首条曰文贞公以知止属志学以静安属主敬能虑能得属致知力行知所先后

  • 卷七十九·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七十九钱塘程川撰礼二十小戴礼记十领恶全好杨至之记云领管领使之不得动又云领治也治去其恶也【甘节録仲尼燕居】礼记耆欲将至有开必先家语作有物将至其兆必先却是疑有物讹为耆欲其兆讹为有

  • 卷十·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十     明 夏良胜 撰九经之义【脩身 尊贤 亲亲】家人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程頥曰正家之本在正其身正身之道一言一动不可易也君子观风自火出之

  • 大智度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菩薩第八   復有菩薩摩訶薩   問曰.若從上數應先菩薩次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次佛故.若從下數   應先優婆夷次第優婆塞比丘尼比丘菩薩.今何以

  • 金光明经卷第三·佚名

    北凉三藏法师昙无谶译    金光明经散脂鬼神品第十  尔时散脂鬼神大将。及二十八部诸鬼神等。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是金光明微妙经典。若现在世及未来世。在在处处若城邑聚落。若山泽空处

  • 见善恶境界如何对待·印光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见善境,心地清凉,了无躁妄取著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九·澄观

    疏。又究此四下。第四无作四谛。文中亦三。初总明。言非唯但空者。拣上无生但显空义。便为真实正是所宗。二今了下别示四相。阴入皆如者。前云即空。今云即如理已别矣。又言无苦可舍非是空故。无有可舍今体即如。如外

  • 卷第十一·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一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尔时阿瑜率满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所云僧伽破坏。复云。僧伽和合。未知齐何名为破坏。未知齐几名作和合。世尊告曰若复苾刍。于其非法作非法想。现有

  • 卷一·水鉴慧海

    水鉴海和尚六会录卷一嗣法门人原澄等编住荆州铁佛禅寺语录师顺治十五年戊戌四月于汉阳受请六月十八日进寺。三门泼天门户迥无阑任尔诸人去复还新长老到此又如何道信步施为多意气等闲蹋破上头关。佛殿崔嵬古殿白云中

  • 万历永安县志·佚名

    郡邑有志,备史采也。史,公是非、示劝惩、昭治忽,纪往诏来,垂当年得失之镜,风励人心之大机也。或谓:志,史之流也。余以天下之史,必合郡邑之志,而通采以成之,是可以易言哉!仲尼作《春秋》,因鲁史旧文笔削其义,而天下之乱臣贼子惧。故

  • 续纂淮关统志·佚名

    十四卷。清元成纂修。元成,曾督理淮宿海三关税务。是书首列原序十一篇、图考七幅。卷一为纶音,附以仪注,卷二曰建置,卷三曰川原,卷四曰乡镇,卷五曰关口,卷六曰今甲、卷七曰则例,卷八曰题名,卷九曰公署,卷十曰经费,卷十一文告,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