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帝第七书
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呈请代奏折(上清帝第七书)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
具呈 工部主事康有为为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可考由弱致强之故,呈请代奏事。
窃顷强邻四逼,国势危蹙,皇上忧劳时变,亟筹自强,量势审时, 必有取法,将笃守祖宗之旧法耶?则大地忽通,数十强国环迫,皆祖宗所未遇,必不能执旧方以医变症 也。将近采汉唐宋明之法度耶?则接邻诸国,文学极盛,迥非匈奴、突厥、契丹犷野之风,又汉唐宋明所 未有也。将上法唐虞三代之治,道德纯备矣,而时势少异,或虑有一二迂阔,而远于事情者。
臣窃考之地球富乐莫如美,而民主之制,与中国不同;强盛莫如英、德,而君民共主之制,仍与中国少异。惟俄国,其君权最尊,体制崇严,与中国同。其始为瑞典削弱, 为泰西摈鄙,亦与中国同。然其以君权变法,转弱为强,化衰为盛之速者,莫如俄前主大彼得。故中国变法莫如法俄,以君权变法,莫如采法彼得。职前言至近之谱 迹,可临摹者也。职搜采彼得变政之事,苦中国群书皆未译出,无从考其崖略。职披考西书,得彼得本传,即为译出,旁搜记乘,稍益加详。于是彼得行事,粗见本 末矣。
考彼得之能辟地万里,创霸大地者,岂有他哉!不过纡尊降贵,游历师学而已。以欲变法自强之故,而师学他国,非徒纡尊降贵,且不惜易服为仆隶、辱身为工匠 焉。凡强敌之长技,必通晓而摹仿之;凡万国之美法,必采择而变行之。此其神武独授,破尽格式,操纵 自在,动作非常,以发扬神智,丕变国俗。其举动为千古英主之所无,故其创业遂为大地万国之雄霸。
《易》日:“天 行健。”又曰:“武人为于大君。”《书》曰:“锡 王勇智。”《诗》曰:“武王桓拨。”彼得大力自运,乾坤擂垠,刚武健拨,勇智天锡,宜其远抚长驾, 创业垂统,声威赫然也。昔勾践为吴夫差前驱而沼吴;晋文公游历十九年,知民情伪,而创霸;殷武丁旧劳于外,爰暨小人而称宗;舜耕稼陶渔而为圣 帝。盖虚骄尊大者,祸之媒;卑飞敛翼者,击之渐。人主不患体制之不尊,而患太尊;天下不患治安之无策,而患不取,此所以危败接踵也。昔缅甸势弱将亡,觐见英使,英使不跪,尚须以黄布作帷,遮 其下体;安南国权已削,而下僚尚不得见其主,并递条陈。观缅甸、安南之所以亡,考俄之所以霸,以皇 上之圣,鉴观得失,果何择焉?
今明知法敝(弊)不能不变,而卒不能变者,大率为体制所拘,与天下贤士不接,不能大变也。夫威权者,实也;体制者,虚也。皇上既自强之后,鞭笞四夷,大地内外,悉主悉臣,欲崇体制,何求不得?若土地听人割据,疆臣为人勒逐,铁路听人兴筑,矿产听人搜求,至自筑铁路、自借款、自通商而不可得,俯首听 命,惟敌所为,无复自主之权,亦无保国之术,虽我待藩属如朝鲜、越南,尚未限禁至是。既迥非祖宗一统之旧,且并非泰西平等之邦,若仍用旧时体制,以为尊 崇,是甘蹈越南、缅甸之覆辙,而反勾践、武丁、帝舜之良图,窃为皇上不取也。
尝考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自知县号称亲 民,而吏役千数人,盘隔于内,山野数百里,辽隔于外,小民有冤,呼号莫达,累上而为知府,则千里剖符之寄,又累上而为司道,则百城屏藩之任,然上未得具折 以上达,下须行县乃逮民。若夫督抚之尊,去民益远,百县之地,为事更繁。积弊如山,疾苦如海,既已漫无省识,安能发之奏章?一省一人,一月数折,隔塞甚矣,何能为治?京师百寮千 万,非无人才,而惟九卿台谏,方能上达,故直省民数虽四万万,而达官仅数十,余皆隔绝,是虽有四万万人,而实俱弃之。枢臣位尊体重,礼绝百寮,卿贰大臣, 不易得见。至与群僚,益复迥隔,东阁不开,谘谋无人,自塞耳目,自障聪明。故有利病而不知,有贤才而不识,惟有引体尊高,望若霄汉,虽比之外国君主,尊隔 过之。《诗》云:“瞻彼南山,维石岩岩。”刺尊隔也。昔周公吐握,以待天下士,计当时之士,岂有及 周公万一者?而周公下之如此。今舍周公之法,而欲旋乾转坤,安可得哉?
皇上九重深邃,廉远堂高,自外之枢臣,内之奄寺,此外无得亲 近,况能议论?小臣引见,仅望清光,大僚召见,乃问数语。天威俨穆于上,葡甸拳跪于下,屏气战栗, 心颜震播,何能得人才而尽下情哉?每日未明办事召见枢臣,限以数刻,皆须了决,伏跪屏气,听候颜 色,未闻反复辩难,甚少穷日集思。天下甚大,事变甚微,皇上虽圣,岂无缺失?而限时以言事,拳跪以 陈词,虽有才贤,不能竭尽。当此时变,岂能宏济艰难哉?尊严既甚,忌讳遂多,上虽有好言之诚,臣善 为行意之媚,乐作太平颂圣之词,畏言危败乱贼之事,故人才隔绝而不举,积弊日深而不发。至中国败坏之由,外夷强盛之故,非不深知,实不敢言。昔黎庶昌奉使 日本,有所条陈,但请亲王出游,不能上达。其他关切皇上之事,皆知之而不言,言之而不达,达之而不动,动之而不行。皇上虽天宜聪明,而深居法宫,一切壅 塞。既未尝遍阅万国,以比较政俗之得失,并未遍见中国,而熟知小民之困穷。所见惟宫妾宦官,所遇皆窳拙旧物,谐媚日接于耳目,局促日困其心灵,外国宫室、 桥梁、道路、器艺、军械之壤奇新丽,孰从而知之?故欲坐一室而知四海,较中外而求自强,其道无由。 如浮屠十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譬咽喉上隔,胸膈下滞,血脉不通,病危立至,固也。
夫天子之所以为尊者,威棱远憺,四夷宾服,德泽流溢,海内又 安。上播祖宗之灵,下庇生民之命,盛德成功,传于后世,乃可尊耳。若徒隔绝才贤,威临臣下,以不见不动为尊,以忌讳壅塞为乐,则近之有土地不守之患,远之 有二世瓦解之祸。若夫大臣托于体制,尊主如帝天者,岂为其敬上哉?一以行其引体自尊之分,一以便其 蒙蔽欺罔之私耳!文王与国人交,帝舜臣哉,邻哉,岂以尊若天神为贵哉?人情安于所习,蔽所未见,而祸败一来,悔无可及。职曩言皇上尊则尊矣,实则独立于上,皇上何乐此独尊,良为此 也。
夫天地交则泰,不交则否,自然之理也。历观自古开国之君,皆与 臣民相亲,挽辂可以移驾,止辇可以受言,所以成一代之治也。自古危败之君,并与其臣相隔绝:隋炀之 畏闻盗贼,万历之久不视朝,所以致国祚之倾也。伏读太宗文皇帝圣训,谓明主自视如天,臣下隔绝,是以致败。我国上下相亲,是以能强。呜呼!明室之所以亡,我朝之所以兴者,尽在此矣。夫泥虚文之体制,则不能保实有之威权,使如天如神,内示尊于奴隶, 外蹙辱于强邻,孰若纡尊降贵,内交泰于臣民,而外扬威于四海,孰得孰失,皇上又何择焉?外侮迫矣, 通商则不许,借款则阻挠,今虽欲变政,窃恐外人掣肘,况能从容待我十年教训乎?故非如彼得之举动一 奇绝,不能桓拨速成,雷轰电掣。皇上天锡勇智,鉴考古今,深观时变,遍察万国,远念帝舜、武丁、勾践、太宗文皇帝之图迹,下鉴亡明、缅甸之覆辙。伏愿几暇 垂鉴此书,日置左右,彼得举动,日存圣意,摩积激动,震越于中,必有赫然发愤,不能自已者。非必全摹彼得,而神武举动,绝出寻常。雷霆震声,皎日照耀,一 鸣惊人,万物昭苏,必能令天下回首面内,强邻改视易听,其治效之速,奏功之奇,有非臣下所能窥测者。以中国二万万方里之地,四万万之民,皇上举而陶冶之, 岂可量哉?谨将《俄彼得变政记》进呈,伏惟代奏皇上圣鉴。谨呈。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宋濂 卷一百九十六·毕沅 卷下·唐庚 后汉光武皇帝纪六卷第六·袁宏 卷第七十四·胡三省 宋史全文卷二十七下·佚名 卷之一百六十一·佚名 五十一 江宁织造曹寅覆奏奉到口传谕旨摺·佚名 七六七 山东巡抚国泰奏缴应毁违碍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二)·佚名 一二一 谕内阁着总裁大臣详议校录四库全书章程·佚名 卷四十五·佚名 王济传·房玄龄 穆崇传·李延寿 尹知章传·刘昫 卷一百·宋敏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