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菩提流支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在舍婆提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婆提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食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如常敷座,结加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动。

尔时,诸比丘来诣佛所,到已,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尔时,慧命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恭敬而立,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应供、正遍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云何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尔时,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如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是。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众生所摄,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即非菩萨。何以故非?须菩提!若菩萨起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想。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聚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言:“如是,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聚亦复如是不可思量。”佛复告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是行于布施。”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见如来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不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相,即非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语。若见诸相非相,则非妄语。如是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末世,得闻如是修多罗章句,生实相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颇有众生,于未来世末世,得闻如是修多罗章句,生实相不?’”

佛复告须菩提:“有未来世末世,有菩萨摩诃萨,法欲灭时,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于此修多罗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佛复告须菩提:“当知彼菩萨摩诃萨,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修行供养,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而种善根。”

佛复告须菩提:“已于无量百千万诸佛所修行供养,无量百千万诸佛所种诸善根。闻是修多罗,乃至一念能生净信。须菩提!如来悉知是诸众生,如来悉见是诸众生。须菩提!是诸菩萨,生如是无量福德聚,取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无复我相、众生相、人相、寿者相。

“须菩提!是诸菩萨,无法相,亦非无法相。无相,亦非无相。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若取法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若是菩萨有法相,即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须菩提!不应取法,非不取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筏喻法门,是法应舍,非舍法故。”

复次,佛告慧命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须菩提!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何以故?世尊!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来说福德聚、福德聚。”

佛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无量不可数。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一切诸佛如来,皆从此经生。须菩提!所谓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须陀洹。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斯陀含。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那含。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最为第一,世尊说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世尊则不记我无诤行第一。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无诤、无诤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彼菩萨不实语。何以故?须菩提!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土。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而无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须菩提!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彼身非身,是名大身。”

佛言:“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佛言:“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数恒沙数世界,以施诸佛如来。须菩提!于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佛告须菩提:“以七宝满尔数恒河沙世界,持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无量阿僧祇。

“复次,须菩提!随所有处,说是法门,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似佛。”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法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何以故?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彼微尘甚多。世尊!”

“须菩提!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见如来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大人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大人相。”

佛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法门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无量阿僧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扪泪而白佛言:“希有,婆伽婆!希有,修伽陀!佛说如是甚深法门,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法门。”

“何以故?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名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法门,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其有众生得闻是法门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彼无量诸佛亦说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相,亦非无相。何以故?须菩提!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是故佛说:‘菩萨心不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须菩提言:“世尊!一切众生相,即是非相。何以故?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所说法,无实无妄语。

“须菩提!譬如有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住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须菩提!譬如人有目,夜分已尽,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若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亦复如是。

“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受持读诵修行,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悉觉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聚。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舍恒河沙等无量身,如是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法门,信心不谤,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修行,为人广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此法门,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无有边无量功德聚。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则于此经,不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若有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者见,于此法门,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者,无有是处。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何以故?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十四亿那由他百千万诸佛,我皆亲承供养,无空过者。须菩提!如是无量诸佛,我皆亲承供养,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世末世,能受持读诵修行此经,所得功德,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于彼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后世末世,有受持读诵修行此经,所得功德,若我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疑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法门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界。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非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须菩提白佛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于燃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受记,作如是言:‘摩那婆!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须菩提!言如来者,即实真如。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人不实语。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不实不妄语。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妙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妙大,则非大身,是故如来说名大身。”

佛言:“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非菩萨。”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颇有实法名为菩萨?”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众生、无人、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国土。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世界,宁为多不?”须菩提言:“彼世界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世界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是名为心住。何以故?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彼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缘,得福德聚多。须菩提!若福德聚有实,如来则不说福德聚、福德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来说名具足色身。”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故如来说名诸相具足。”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世尊,无有少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众生、无人、无寿者,得平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歌罗分不及一,数分不及一,优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谓如来作是念:‘我度众生。’耶?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佛言:“须菩提!若有实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相。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毛道凡夫生者以为有我。’须菩提!毛道凡夫生者,如来说名非生,是故言毛道凡夫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我解如来所说义,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相成就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见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

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说诸法断灭相。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无生法忍。此功德胜前所得福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取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不取福德?”

佛言:“须菩提!菩萨受福德,不取福德,是故菩萨取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去若来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至去,无所从来,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复以尔许微尘世界,碎为微尘阿僧祇。须菩提!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彼微尘众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何以故?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故佛说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故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故佛说一合相。”

佛言:“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何以故?须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所说,为正语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如来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如是不住法相。何以故?须菩提!所言法相、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菩萨摩诃萨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于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说,是名为说。”而说偈言:

“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

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前后六翻。按《开元录》,此第二译。《思溪》经本竟失其传,误将陈朝真谛三藏者重出,标作魏朝留支所译,大有迳庭。今于留支三藏所翻论中录出经本,刊版流通,庶期披阅知有源矣。时至元辛已冬孟望日,南山普宁经局谨记。

猜你喜欢
  佛说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佚名
  卷第六十(善诵毗尼序卷上)·佚名
  法华经传记卷第四·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二·佚名
  训 语 鳞 爪·太虚
  卷之三十一·纪荫
  无生法忍总摄十二门义·太虚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一·欧阳竟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知礼
  佛说因缘僧护经·佚名
  三一 教授尸伽罗越经·佚名
  卷第十·佚名
  卷四百八·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七·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韩玉·唐圭璋

      玉字温甫。隆兴初,自金投宋。乾道二年(1166),添差通判隆兴府。勒停,送柳州羁管。五年(1169),添差袁州通判。六年(1170),右承务郎、军器少监,兼权兵部郎官。七年(1171),兼提点御前军器所。   水调歌头   张魏公生日   间世

  • 别后·闻一多

    哪!那不速的香吻,没关心的柔词……啊!热情献来的一切的贽礼,当时都大意地抛弃了,于今却变化记忆的干粮,来充这旅途的饥饿。可是,有时同样的馈仪,当时珍重地接待了,抚宠了;反在记忆之领土里,刻下了生憎惹厌的痕迹。啊!谁道不是变幻

  • 二集卷二十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七古今体八十一首【辛未六】过淮安樯乌五两顺瞬息将百里郡城临清淮蜿蜒耸堞雉土堤与城齐一綫束流水切近俯闾阎意外虞难恃让水势不能保障惟藉此甃石费虽钜

  • 卷四百六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六十八龙类【附蛟虬】五言古应龙萹         【陈】张正见应龙未起时乃在渊底藏非云足不蹈举则冲天翔譬彼野兰草幽居常独香清风播四逺万里望芬芳隠居可頥志自见焉得彰飞

  • 表第十五 宰相世系五·欧阳修

    敬氏出自妫姓。陈厉公子完适齐,谥曰葆仲,子孙以谥为氏。敬仲之后至秦有敬丕,丕生教,为河东太守,子孙因官家焉。裔孙韶,汉末为扬州刺史,生昌,封猗氏侯。昌生归。敬氏宰相一人。晖。桓氏出自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又云,出自

  • 卷之十八·佚名

    成化元年六月丁丑朔德王行亲迎礼○戊寅德王偕妃朝见赐宴于宫中○镇守宁夏总兵官张泰自陈老病乞致仕许之○江北淮安等府大水伤禾稼○己卯命光禄寺今后一应祭祀筵宴等项俱循旧例每年买办牲口不许过十万果品不许粘砌○山

  • 第三卷 隋唐宋元进士·缪荃孙

    隋 进 士 [大 业] 苏 州 张损之 吴县人。唐 进 士 [贞 观] 扬 州 上官仪 来济人。 [永 澂] 常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二十三·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余襄公靖神道碑欧阳修始兴襄公既葬于曲江之明年其子仲荀走于亳以来告曰余氏世为闽人五代之际逃乱于韶自曽髙以来晦迹嘉遁至于博士府君始有禄仕而襄公继之以大曲江僻在岭表自始兴张文献公有声于唐为贤相至

  • 卷二十八刑法志二·黄遵宪

    第三节 证据凡于法律不得以被告事件之大概推测而定其罪,其被告人供招及官吏验证文凭,又证据物件、或证人陈告、鉴定人申禀、自余诸色征凭,并任从裁判官所判定。第百四十六条,谓断罪虽须征凭,而不必执一条所揭为断定,必T对问

  • 论科举·梁启超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騃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知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

  • 卷六·王溥

    内中有公事商量,即降宣头付阁门开延英,阁门翻宣申中书,并榜正衙门。如中书有公事敷奏,即宰臣入榜子,奏请开延英。祇是宰臣赴对,阁门使奏“宰臣某已下延英候对”。宣徽使殿上宣“通”,次阁门使奏“中书门下到”。次宣徽使唤,次

  • 力耕第二·桓宽

    大夫曰:“王者塞天财,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恶岁,则行币物;流有余而调不足也。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禹以历山之金,汤以庄山之铜,铸币以赎其民,而天下称仁。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

  • 凡例·顺治

    凡例一著书求其可法故博采正史加以断论若流虹绕电等事虽称祥瑞恐近荒唐皆不敢録一道莫先于孝而女以夫为家故事舅姑列事父母之前刲股割肝等事虽曰至情不可为例槩删之一内则为圣贤相传之正经故每项俱用内则冠首正经无可

  • 卷一百二十一·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十九世尊,云何以八解脱无二为方便。无生为方便。无所得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习无忘失法恒住舍性。庆喜。八解脱八解脱性空。何以故?以八解脱性空与无忘失法恒住舍性无二无二分故。世尊,云何

  • 众金刚三昧大仪轨分第九·佚名

    尔时释迦牟尼佛。复说最上供养般若波罗蜜多教。所谓发生菩提心故。是即一切如来广大供养。救度一切众生界故。是即一切如来广大供养。摄一切法故。是即一切如来广大供养。若人於般若波罗蜜多教。书持读诵记念思惟者,是

  • ○毗婆舍那颂第五·玄觉

      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如火得薪。

  • 梵网经忏悔行法·智旭

    明菩萨戒弟子藕益智旭述【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香华供养】【四赞礼归依】【五陈罪悔除】【六立愿诵戒】【七苦到礼佛】【八重修愿行】【九旋绕自归】【十坐念实相】经云。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

  • 皖政辑要·冯煦

    《皖政辑要》原稿为手抄稿本,系清宣统末年冯煦主修,陈师礼总纂。由于清朝的覆灭,中途辍资,总纂陈师礼自费抄成百卷,将清末安徽大政要事囊收一册,堪称安徽近代史上极为珍贵的一笔文化遗产,为安徽乃至我国的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