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水东日记卷一
正旦冬至节导驾
晦庵小学定本
王忠毅打得胜鼓
徐元玉王通进策
奏効各有机会
翰林文字润笔
土木六科点差
记杀马顺等事
奏请午朝
奏黜寺丞冯必政
汉晋唐宋户口数
京都贺节礼
议王琦事
太祖御制文集
三杨两王
奏选官舍操习
会奏遣使迎复
沈简庵词翰品行
王孟端遗事
会议迎复仪注
纠弹不承密旨
试题不知出处
○正旦冬至节导驾
冬至正旦节早,礼部鸿胪寺及科道导驾等官最先入左掖门,至中左门立候,天将明,趋进华盖殿前穿廊,礼部尚书祭祀,复命行礼讫,导驾升奉天殿受朝。尝记毘陵胡公奏尚书, 【 尚音为上。】 其末云「行礼毕,请上位看马」两言,大声直说,不类奏事也。
○晦庵小学定本
晦庵与刘清之书云:「小学近畧修改,又别为题词韵语,庶便童习。」又一书云:「见此修改,益以古今故事,移首篇于书尾,使初学开卷便有受用,而末卷益以周、程、张子教人大畧,及乡约杂仪之类,别为下篇,凡定着六篇云。」尝窃以为所谓首篇者,即今所题数语,所谓末卷下篇,即今外篇嘉言、善行二篇是已。今观北京国子监小学书板,元至正十三年重刻元统癸酉燕山嘉氏本,有祭酒王思诚、监丞危素、助教熊太古等题识,其晦庵所题,乃在卷末,目曰朱文公题小学书后,而题辞则在卷端,是矣。吴思庵集解则曰小学书题置之题辞之前,意者本朱子大全,然大全编次伦序不能精当,恐亦未可凭也,不知思庵当时曾见此本否。
○王忠毅打得胜鼓
王忠毅公为京尹时,公退即坐后堂,召鼓手打得胜皷以为乐,皷失节者有罚。后公卒以军旅树功名,岂亦昔人喜闻击皷用兵之诗者耶?
○徐元玉王通进策
己巳之变,徐元玉最有时名,亦锐意功业。太监金英趣问计,以南迁对,英怫然不悦。前成山侯王通亦以挑筑京师外城壕为太监兴安所鄙,二事似皆未为得也。
○奏効各有机会
正统十三年,闽贼邓茂七乱,巡按御史汪澄将至延平,闻贼势已炽,即回。会府刷卷御史张海至延平被围,海躬抚谕之,贼且降,海以实闻,而澄忌之。适朝命御史丁瑄按贼事,澄附瑄,妄奏以抑海。兵科给事中姚铣等以澄畏避且忌嫉,当言之,掌科事唐世良不从。未几,而兵部奏澄擅止浙军有罪,下狱。又御史林廷举巡视两浙盐法,俾治处州贼,奏贼平当代,适处州奏贼复起,当劾。盛谓廷举君子,其巡视地远,安知贼起不在其出巡后耶?已之。俄而其父山西参政厚奏,承委督饷代州,不欲往,厚素为士论所短,因奏逮治之,廷举寻亦以他事得罪。又都御史张楷、都督刘聚征闽寇,尚书石璞、都督徐恭等征浙寇,皆无善举,皆当劾,而楷、聚尤甚。有召还之,命下纔数日,计其还必再余月也,一日午后偶暇,为草疏,适书人又皆具,既成,视日尚未暮,遂封进。少顷得旨,楷、聚如所奏。翌日早朝皷将严,忽闻楷等将入见,同僚相视惊愕,因仓卒添易原疏首尾而廷论之,楷繇是罢位。凡人祸福之来,固其自取,似亦有不偶然者。此数事适相类,因并记之。
○翰林文字润笔
三五年前,翰林名人送行文一首,润笔银二三钱可求,事变后文价顿高,非五钱一两不敢请,迄今犹然,此莫可晓也。尝记一日过钱原溥翰检第,强予宿,初不知其意。黎明起,而其夙所约张士谦先生来,一相者继亦来,相者目先生良久,首曰:「此大人平生不得弟兄气力。」先生大笑而却之,曰:「吾永乐中为进士、庶吉士、中书舍人,时年向壮,有志文翰,画夜为人作诗写字,然未尝得人一叶茶,非如今人来乞一诗,则可得一贽见帨帕。向非吾弟贸易以资我,我何以至今日耶!」繇此观之,当时润笔亦薄已。
○土木六科点差
己巳七月十五日,六师明日在行,六科议,兵刑二科文书多,独用二人,兵科都给事中姚铣,其次则盛,刑科掌科事给事中鲍辉,其次即季聪。皆治装矣,未申间忽礼科约具奏,乞点差,盖章瑾惮行,闻都察院、尚宝司得旨俱用次一人,因有此举。俄而六科奏下,俱掌印官行,而姚、鲍因得尽节,瑾竟以此得罪谪死。乃知一行一止,死生荣辱,固自有定,私智小数之人,乃欲以区区心力胜之,不亦愚乎!
○记杀马顺等事
正统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殿下驾御午门左门,言官大臣次第宣劾王振章。有旨:「朝廷当别有处。」众心郁愤,叫号不已。长史仪公造膝前免冠有言,于是众皆免冠长号叩首。已而有旨, 【 「已而」二字据明弘治本增补。】 急籍王振等家。然叫号不辨人声,不能皆听闻,惟仪公长号膝行而前,去袍服纔咫尺。忽王给事中竑众中起捽马顺至前,曰:「奸臣党在是!」于是驾起门掩,一閧间,足履之下,尸暴血流矣。百官稍退,惟上直军卫官候左掖门,哗云:「尚有王长随、毛长随在。」少顷,较尉捽两人送锦衣卫,甫出左掖,军卫官捶死之矣。盖驾既行,使人于门内伺外人何为,而惟闻此言,以为出自百官,殊不知因大驾出后,门禁颇严,两长随日事鞭笞,最结怨于军卫,而杀两人者上直官,非百官也。初,尸血渍砖石,门官呼水涤之,仪公曰:「不涤可也,留与作样子。」门官不能答,仪公气亦足多云。
○奏请午朝
季聪尝授经京邸,多门生学子,因多知内外事。一日谓予曰:「闻禁中近习划龙船,朝下即事射鱼,酣笑为乐,或日■〈日上久下〉始休。奈何?予因有午朝之请。奏既入,内批即下,刻日受朝。颇闻此事盖太监兴安等极力赞襄。惜乎当时外间诸公所见不同,反不足以副其意耳。」语多不记。
○奏黜寺丞冯必政
正统十四年,南京太常卿徐初以老疾令致仕,当除。先是,王检讨资谓盛言:「寺丞冯必政者,妖妇焦奉真之侄,轻佻矫妄,士伦耻之。」至是,又闻将以羽流发身者任之,季聪因会奏,以为太常清职重任,当用文学儒臣,南京寺丞冯必政邪妄进身,不繇其道,当黜,以示惩。会上亲擢旧宫臣张文为南京太常寺卿,吏部因奏冯必政当从六科言,削职为民,诏从之。焦奉真事,大类宋于尼云。
○汉晋唐宋户口数
汉元始二年,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后汉光武兴复,至永寿中,亦仅一千六十七万九百六十三,国纔百四十余万耳。晋武平吴后,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隋文帝大业二年,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唐初年不满三百万,高宗永徽元年,渐至三百八十万,明皇全盛时,只及九百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安史之乱耗散,至于武宗会昌中,纔至四百九十五万五千一百五十一。五代逐处各有数十万而已。宋太祖建隆初,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至开宝九年,加至三百九万五千四百,太宗增至四百余万,真宗又增至八百余万,仁宗天圣一千一十六万,庆历二年,至一千三十万,八年则一千九十六万余也。包孝肃云。
○京都贺节礼
初,京都最重冬年节贺礼,不问贵贱,奔走往来者数日,家置一册,题名满幅。己巳之变,此礼顿废。景泰二年冬至节,礼部请朝贺上皇于东上门,诏免贺。旧凡遇节,鸿胪、尚宝、中书、六科直庐相接者,朝下即交相称贺。是日,予亲见鸿胪佐贰邀大兴杨公偕走贺,公曰:「太上爷爷不得一见,尚谁贺耶?」闻京都贺礼,至今寥寥,不复昔比。
○议王琦事
三千营总兵都督张軏、杨俊为都指挥王琦奏龙旗宝纛事,予与季聪谋,议既定,二章同上,一章以释上怒,一章以正事体。各科有言:「上所怒罪人,欲营救之,非私而何?事坏则我当有辞,我等不预知也。」季聪导之曰:「流俗佛语不有荷担如来乎?从王琦则于法制有违,不从王琦则得罪君父,軏等处此亦难矣。有司以上付之言官,既不敢言;若言官又不言,軏等其何辜?」俄而得报,众皆称快,其正事体一章且留中,于是言者有愧色。事具奏草。
○太祖御制文集
太祖皇帝御制文集共若干卷,奇古简质,悉出圣制,非词臣代言者可及。今世所传刻赐刘伯温书诰等文,及尝见赐孔祭酒书真迹,皆是也,然多不在集中,则知宝藏天府不曾入刻者尤多。但今集中多有篇目重出者,此不可晓耳。
○三杨两王
宣德、正统间,名臣称三杨先生,以文贞为西杨,文敏为东杨,盖初以姓同,亦畧因居第以别之。文贞固出西江,而文定郡望每书南郡,乃因以南杨号文定焉。东王则抑庵,西王则泉坡,盖亦然也。
○奏选官舍操习
盛奏选京师官舍家人操习,以备非常,及乞榜禁谕流言,事见奏草。当时有宥密大臣谗盛于中者,曰:「此事因给事中有子与官舍鬬鹌鹑不胜,被辱怀忿,而有此奏。」时盛有子仅再周岁,亦在原籍,乃知古人无兄盗嫂之谤有之矣。
○会奏遣使迎复
景泰元年九月二十六日,礼部会奏,虏请遣使迎复,当从。明日,上立文华殿门内,面谕公侯以下各堂上官、各科道管印官曰:「朝廷因通和坏事,欲与虏绝,而卿等累以为言,何谓?」吏部王公首对云云,大意以为必乞遣使,勿使有他日之悔。玉色稍不怡,曰:「当时大位,是卿等要我为之,非出朕心。」少保于公继对,以为「大位已定,孰敢有议,但欲答使尽礼纾边急耳」,辞畅而意婉,上意始释,曰:「从汝,从汝。」言已即退。羣臣既出文华门,太监兴安匍匐而出,呼羣臣言:「尔等固欲答使,且来言,孰可行者?孰为文天祥、富弼其人耶?」众未有答。王公面发|,大言曰:「大人岂可为此言?今日羣臣皆在此,皆朝廷人,一唯朝廷用,孰敢有不行者!」如是言之且至再,而辞色愈厉,兴安为之语塞。既而升礼部侍郎李实等为正副使以行。勑书既下,则惟言报礼,不及迎复。实惊讶,诣内阁白之,遇兴安,被诟曰:「尔第奉黄纸干事,他何与焉!」兴安虽短于才,溺于僧佛,误信二三故旧大臣,然能廉守,人不易干以私,惟于迎复,则深可罪也。
○沈简庵词翰品行
大理少卿致仕云间沈简庵先生,草圣擅一时,真行皆佳,尤长于诗,有集二十余卷。 【 「有集二十余卷」,明弘治本作「有诗二千余首」。】 先生端厚谨恪,好奖借后进,皆出诚意,而取与则甚严。尝有季训导者,介先生之友求草书,且欲识姓名,先生忽有思曰:「得非曩讦奏有司者耶?」遽却之。其友翌日固请,先生为易题计某以外之,其介又如此。早年与兄自乐学士同在翰林,遭际列圣,荣遇罕比,而伯仲同居,友弟之行无间言,缙绅中以为莫及。先生正统中既得请致仕,未朝辞而遽闻变,故言及辄陨涕。行次直沽,手书近体一律寄予,极其悲愤,卒章有「三秋景物偏萧索,清泪平添卫水波」之句,今轴藏吾家。
○王孟端遗事
毘陵王绂孟端,高介绝俗之士,所订交皆一时名人,遇流俗辈辄白眼视之。工诗翰,画竹称冠绝今古。未达时画已驰名,人不可苟得。尝月夜寓京师旅邸,闻箫声起邻家,清亮可人,倚床而听之,乘兴写竹石一幅。明早扣门寻访其人以为赠,盖一富商也。商人大喜过望,次日奉驼■〈茸毛〉叚二求作配幅,孟端曰:「俗子何足当我笔也!」亟索而碎之,其介如此。
○会议迎复仪注
上皇驾将旋,礼部累有会奏言迎复事,上屡以虏情多诈为言。将抵居庸,一奏始得旨,羣臣同礼部议迎复仪注,兵部总戎议防变方畧,舆情甚欣慰。朝下,多官集会议所,都御史王文忽厉声曰:「来,孰以为来耶?黠虏岂诚真?彼不索金帛,必索土地。有许多事在,孰以为来耶?」众素畏文,闻此皆相顾莫敢言,武弁有趍出门去者矣。既而少保于公言:「防变方畧则在我与总戎。」如是而退。盛等窃虞仪注之议繇此而寝,心甚愤郁。比午,造礼部问焉,尚书胡公从容言:「仪注已送内阁看矣。王一人言岂可凭?但彼欲如是言,且姑任其言,何能与辨?」乃知老臣处事自有定执,而其量亦非后生可及也。当时会奏多吏部王公笔,皆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六科掌科官联署,然主意皆出二老。胡公累为三法司所憎,云:「尔礼部事当奏即自奏,何必要我联署耶?」会奏外,惟翰林简讨邢让一奏首有「前次勅书不具迎复上皇之意」一言,真为实录。户科给事中李侃等奏内亦有「尧舜孝弟」之说,报旨以为「讥朕」者也。
○纠弹不承密旨
初,凡有弹纠,必六科先承密旨,十三道则因之,若不繇先言,实自盛等始。都督杨俊有罪,自宣府还,俟其鸿胪报名,即预进奏,明早举劾,兵部亦以此为言,而不知其所托者俊之党也。俊又结鸿胪,云昏晚得报。以是,盛等早将入朝,始知之。盛与同官捧奏诣左掖门,门内寂然,惟窥见笼烛照地,即扣门投奏,门隙中中官曰:「此际驾将行,何敢进奏?」盛曰:「今早有当言事,若有误进奏,驾出不得言,即有罪,皆不可辞。」中官语塞。遽趋走捧入,既而杨俊就逮,不复得请幸免矣,此前未有也。
○试题不知出处
永乐中,俞行之试「记里鼓」,正统中,冯益试「事道」,皆不知所谓,莫能措一辞。所谓「名浮于实,君子弗贵」者欤。
猜你喜欢 第五十九回 纵叛贼朱异误国 却强寇羊侃守城·蔡东藩 卷之一百五十一·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五十五·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十九·佚名 卷之八百五十七·佚名 卷二十四·王当 六六七 谕着德保同办《音韵述微》·佚名 卷五十·司马迁 读例存疑卷五十四·薛允升 艋舺营所辖地方洋面程途里数·佚名 晋纪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太元十年(乙酉、385)·司马光 魏纪二 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四年(癸卯、223)·司马光 第四十一章 善后会议与东北易帜·李宗仁 十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