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黎元洪与法统问题

自民国三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废弃约法,而颁布所谓新约法,法统问题已启先声。至六年段祺瑞改选国会以后,更演成南北相持之局。惜当时言法者,或以急于成功而不力求贯彻,或以便于私图而非诚意拥护,以致黎元洪地位几与法统问题,成为不可分离之关系,斯亦至可怪者也。讨袁之举,其志不但在保全共和,而且在恢复约法。黎元洪以民国副总统,竟甘受任由新约法产生之参政院议长,其后各团体帝制请愿书则由该院转呈,选举国民代表办法则由该院议定,国体投票推定皇帝时则该院为代表,而该院本身之推戴书且由黎领衔,以法律论,袁为帝制之主犯,黎亦宜列为重要之帮助犯。袁既以此丧失总统资格,则黎之副总统资格,岂能独存?乃当日讨袁军对黎,不但不一并声讨,而且以滇、黔、粤、桂四督及蔡(锷)、戴(戡)、李(烈钧)、陈(炳)等代表护国军政府发布第二号宣言谓:“大总统既已缺位,依民国二年十月所公布之总统选举法第五条,由黎副总统继任。”而袁于撤销帝制欲向南方谋和时,曾商黎出管将军府,黎竟宣言:“除约法上之副总统外,无论何职,皆不承认。”一若不自知其附袁罪行,而尚腼然以约法上地位自居者。黎固不足责,而当时南方不乏高明之士,何亦竟不明是非、不顾法律若此?若谓黎之附袁,系由于胁迫而非出其本衷,然以堂堂一副总统,尚昧于舍生取义之道,辱身失节,更何足以以代表国家?闻其时南方要人,亦未尝不考虑及此,第因总统问题为各方利害所关,若另行选举,势必引起剧烈竞争,而影响及内部之团结,故不得不利用黎为缓冲,藉免一时纷纠,此则以法律迁就事实,非言法所宜尔也。

黎出任总统之根据,中间尚有新旧约法之争,而主用旧法者终于占胜。一方拥护旧约法,一方则使在旧约法上已经丧失资格之副总统,冒窃大位,岂非护法运动之一大玷?黎就任总统后未及一年,因府、院之争而引起督军团独立,因督军团独立而引起张勋北上,因张勋北上而引起其以解散国会为入京调停条件。黎既身为解散国会之罪人,则亦即民国之罪人,依法应丧失总统资格,乃于张勋复辟之后,竟俨然以大总统令特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同时电请冯国璋依照约法代行大总统职权,固仍以元首自居也。无论冯、段欣然接受,未尝研究其授与来源之如何?即当日南方忠告段祺瑞电中,亦只对段严加责备,对黎则并无一语纠绳,其曰:“要求宣战之不已,以至殴击议员;殴击议员之不已,以至解散国会;解散国会之不已,以至复建伪清。本为一人保固权位,以召滔天之祸,足下奖成此患,岂得不为追究?”则似以段为解散国会之祸首,而黎转可不问,又曰:“总理一职,既无同意,亦无副署,实为非法任命,果出黄陂手谕与否?亦未可知。”则似果属黎谕,犹为可说,吾不知其何以对黎若是其恕耶?

今姑置此不论,黎致冯电,本但请其代行大总统职权,迨段入京,黎由东交民巷回居私宅,又通电宣告此后不再与闻政事,推冯副总统继任大总统。既曰继任,依法黎当再无复位之日,乃其后直系一战胜皖,再战胜奉,由孙传芳一电,而黎又复位。按孙电略谓:“南北统一之破裂,既以法律问题为厉阶;统一之归束,即当以恢复法统为捷径。应请黎黄陂复位,召集六年旧国会,速制宪法,共选副座”云云。推孙氏之意,似非黎氏复位及恢复旧国会,不足以言恢复法统,而不知黎实为解散国会之罪人,黎果应复位则国会即不应恢复,国会果应恢复则黎即不应复位,今乃以黎复位与恢复国会并举,持此以解决法统问题,岂非滑稽之甚?盖当时直系并非有爱于黎,亦非毫无法律知识,其所以出此者,实因亟欲选举曹锟为总统,故不得不假黎与国会为桥梁已耳。其作用虽与讨袁军不同,至其假法律以为便宜之计,则前后如出一辙。民国十余年来,每一次护法,皆为毁法干纪之黎元洪造机会,真令人为之三太息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 梁御 若干惠 怡峰 刘亮 王德·令狐德棻
  志第二十三 百官下·魏徵
  卷二百二·列传第九十·张廷玉
  卷二百三十七 熙寧五年(壬子,1072)·李焘
  第八十六回 信方士药死唐武宗 立太叔窜毙李首相·蔡东藩
  石匮书后集卷第十六·张岱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佚名
  卷之六百八十七·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四·纪昀
  一三三一 谕内阁着国史馆续行纂办《王公大臣表传》·佚名
  四九○ 两江总督高晋奏查缴《字贯》等书并续解违碍书籍折·佚名
  志卷第一 高丽史四十七·郑麟趾
  卷六十一 蜀书十六 潘濬陆凯传第十六·陈寿
  曷思麦里传·宋濂
  史疾为韩使楚·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六十八·彭定求

        卷868_1 【梦丹书】李亨   厥不云乎,惟其惟时。上天所保,福禄不亏。   卷868_2 【梦黄衣童子歌】李豫   中五之德方峨峨,胡胡呼呼何奈何。   卷868_3 【梦扬州乐妓和诗】刘禹锡   花作婵娟玉作妆,风

  • ◎跋·瞿佑

      钱塘瞿存斋先生,明洪武中,以荐历仁和临安宜阳三学教职,入为国子助教,升周府右长史。永乐初,以诗祸谪戍保安,洪熙乙巳赦还。此《归田诗话》三卷,盖还乡以後所作也。先生《明史》无传,诗祸之说,见于《万历杭州府志》、郎瑛《

  • 第五十二出 索元·汤显祖

    【吴小四】〔净扮郭驼伞、包上〕天九万,路三千。月余程,抵半年。破虱 装衣担压肩,压的头脐匾又圆,扢喇察龟儿爬上天。谢天,老驼到了临安。京 城地面,好不繁华。

  • 卷十七·佚名

    台湾诗钞卷十七苏镜潭庄棣荫吴锺善施景琛林崧祁沈翊清王贻瑄苏镜潭镜潭,字菱槎;福建晋江人。民国间,曾数度东来,寓居台北。与林健人(少眉)各有「东宁杂咏」百首,多属台湾史事地志之作。答林小眉表弟金人十二祖龙死,竖儒无用坑

  • 卷五十五·陈邦彦

    <集部,总集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五十五目录行旅类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後【宋苏轼二首】李公麟阳关图【宋苏辙二首】题修师阳关图【宋韩驹】题阳关图【宋黄庭坚二首】

  • 御选明诗卷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九乐府歌行六康海邯郸美人歌兰氏小姬名凤笙邯郸美人独擅名等闲一见万金贱何况逍遥翡翠屏精神婉娈性情适自恨生身杨栁陌陌上羞防冶逰郎镜中愁作当眉碧学得秦筝不肯弹却将针指凑齐纨鸳鸯刺就肠先

  • 第四十四回 布德扬威连番下诏 擒渠献馘逐载报功·蔡东藩

      却说和珅伏诛之日,正王三槐押解到京之时。嘉庆帝命军机大臣等,审问三槐,供称“官逼民反”四字。嗣经嘉庆帝亲讯,三槐仍咬定原供。嘉庆帝道:“四川的官吏,难道都是不法么?”三槐道:“只有刘青天一人。”三槐被刘清诱擒,仍

  • 第八十一册 族档(无年月)·佚名

    第八十一册 族档(无年月)第三族第一塔坦。万历三十八年【原档残缺】。达尔汉巴图鲁,野儿定河卫都指挥佥事【原档残缺】阿尔敏泰珠,万历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原档残缺】。海西沙岭卫都指挥使特永格之子岱察,【原档残缺】年

  • 八九 饭菜·周作人

    隔着一条钱塘江的杭州,每天早晨大都吃水泡饭,这事便大为绍兴的老百姓所看不起,因为他们自己是一天三顿煮饭吃的。每顿剩下来的冷饭,他们并不那么对付的吃了,却仍是放到锅(本地叫作镬)里同米一起煮,而且据说没有这个便煮不好饭

  • 北洋海军章程第十二·佚名

    简阅一、海军各船大副;二副等,应逐日轮派一人,将天气、风色、水势及行泊时刻、操演次数凡有关操防巨细事务,概行登记日册;管轮官将机舱内轮机迟速,日用煤、油各料若干,并有无事故,亦概行登记日册;由管带官随时稽察。如有错漏,小

  • 217.正气歌·林汉达

    元军攻下厓山以后,张弘范召集将领,举行庆功宴会,把文天祥请来。宴会席上,张弘范对文天祥说:“现在宋朝灭亡,丞相已经尽到最后一片忠心。只要您回心转意,归顺我们大元皇上,还能保持您丞相的地位。”文天祥含着眼泪说:“国破家亡

  • 交际 第三十·王符

    语曰:“人惟旧,器惟新〔二〕。昆弟世疏,朋友世亲〔三〕。”此交际之理,人之情也。今则不然,多思远而忘近〔四〕,背故而向新〔五〕;或历载而益疏,或中路而相捐,悟先圣之典戒〔六〕,负久要之誓言〔七〕。斯何故哉?退而省之〔八〕,亦

  • 第四章 《大学》——伦理与政治·林语堂

    整个儒家的教育观点,似乎认为教育系为&ldquo;士&rdquo;(上等社会之知识分子)而设,以便日后为君主治理国家,或辅佐帝王以济世为政,因此在讨论教育时,始终皆以治国为宗旨。《大学》一书似乎是专为教育王子贵人而作,所以书名称为

  • 谈罪恶·梁漱溟

    一切罪恶,都不在个人,而在社会。其故有二:(一)武力统治者不以理性待人;(二)财产私有,生存竞争,人民生活,在社会中没有整个的安排。此两原因,实为一切罪恶之总因。罗素以为:罪恶是人的生命冲动得不到正当的出路而使然,有如水流受了妨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七·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上品[巾*(穴/登)]像仪则品第四之二  复次线法既成而求造[巾*(穴/登)]之者。彼所作人须身貌端正。不肥不瘦无病无苦。不老不弱不恶不丑。喘息不粗疮疥不

  • 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观自在菩萨授记品  尔时世尊。复遍观察净居天宫。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愍念

  • 邕州小集·陶弼

    一卷。宋陶弼撰。陶弼字商翁,永州(今湖南零陵)人。庆历中,随杨畋讨湖南猺,因功授阳朔县主簿,历官知邕州。四迁为东上阁门使、康州团练使。陶弼善作诗墓志铭谓其:“聚晚学弟子讲授六经,平生不治细故,独以文章自喜,尤号

  • 漏分布经·佚名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阴之苦集及八正道。即中阿含之梵达经也。漏分布者,五阴之苦集,为有漏之分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