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七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上品[巾*(穴/登)]像仪则品第四之二

  复次线法既成而求造[巾*(穴/登)]之者。彼所作人须身貌端正。不肥不瘦无病无苦。不老不弱不恶不丑。喘息不粗疮疥不患。诸根具足形色端严复须心意柔和乐修善行。智慧通达工巧最上可令作[巾*(穴/登)]。若得此人造其[巾*(穴/登)]像利益第一。又此[巾*(穴/登)]像有三品别。上品[巾*(穴/登)]像有上品福利。中品[巾*(穴/登)]像中品福利。下品[巾*(穴/登)]像下品福利。若得前造[巾*(穴/登)]之人。所要功价不计多少。不得怖惧吝惜依价令作。若自乏财方便求告。令彼作[巾*(穴/登)]必得成就。[巾*(穴/登)]像功德如得成就。而用最上殊胜香花。及人天爱乐。珍玩宝器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一一供养。令一切有情获大利益正觉正说。又阿阇梨复先为彼作[巾*(穴/登)]之人受其斋戒。又须拣择吉日。须得三长善月白月白日。吉星宿曜可令造[巾*(穴/登)]。如要别月须值二月或三月。花卉开芳春和之景。日初出时即令制造。所有造[巾*(穴/登)]使用器物绳线等物。并须用牛粪净土和水同洗。洗已复用五种无虫净水重洗。于寂静之地用白檀恭俱摩香水作法洒净。用前造[巾*(穴/登)]器物于此安置。复以香花志心供养。阿阇梨洗浴清净著新净衣。戴冠服食白檀敬俱摩龙脑等香。离饥渴想心怀欢喜。持白芥子诵真言八百遍掷于芥子向四方四维上下。复结五髻大印持其芥子。于造[巾*(穴/登)]人顶上加持得大拥护。若上品[巾*(穴/登)]阔四肘长八肘。中品[巾*(穴/登)]阔二肘长五肘。下品[巾*(穴/登)]阔佛尺一尺长三肘半。佛尺者即身长八尺者一肘为佛尺也。此是三品[巾*(穴/登)]之定量。又上品[巾*(穴/登)]能成就最上入圣之事等。中品[巾*(穴/登)]佛灭度后求最上位。求最上福德俱获成就。下品[巾*(穴/登)]求人天快乐财帛珍宝。及降伏之事俱获成就。若依此法决定成就若不依此法直如天帝亦不成就。依法奉行贱下之人亦得成就。诸佛世尊宣布法教真言密行。利益一切众生为菩提因。

  若人于此真言法教志意受持。所有一切世间出世间曼拏罗无不成就。彼人不久得大菩提。此法若不利益菩提行者。佛则不为宣说。又妙吉祥童子所说[巾*(穴/登)]像法则。此中亦有日限次第。若造其[巾*(穴/登)]志心制造。或五日成八日成十六日成。若人专意经一昼夜成。此名最上成就利益甚多。若彼作人大小便利。离其[巾*(穴/登)]地百步之余。其事讫已净水洗浴别著净衣。复用白檀涂其身体及于手足。然须专心志意。细密坚牢如法为[巾*(穴/登)]又须尺量合宜。不得剩少。所剩线头如法系结。用好[巾*(穴/登)]竿平正悬挂。就于白月吉辰令造了毕。与彼价直勿使缺少。令彼安心如法受用。阿阇梨以此[巾*(穴/登)]身于清净处如法安置用上妙香花加持供养。拥护自身及于线[巾*(穴/登)]。大力妙吉祥真言所说。过去诸佛亦说如是。我今亦为宣说如是。一切真言行真言相。具大精进有大势力。能作能成种种佛事。复能救度南阎浮提愚迷众生。邪见颠倒弃背圣言。轮回黑暗令得解脱。若有信乐真言。依法受持发大勇猛行大精进上求菩提。决定成就如佛所说。若有不信众生。不能种彼菩提种子。譬如碱卤之地。不能生于百谷之苗集其种子信为万善之根本。而能出生一切智种。于此真言信解受持。所求之事皆得成就若彼阿阇梨求彼画者画于[巾*(穴/登)]像。亦须自解装画所用。画人须最上巧妙诸相具足。柔和慈善形色端严。离诸过失还令受戒。加持一如造[巾*(穴/登)]之仪则。所用彩色并须上好光净离其尘垢。然用龙脑白檀恭俱摩等香。熏裛彩色诵真言八百遍加持彼色。复以龙花奔曩誐花。嚩俱罗花雨花。驮睹瑟迦哩花摩隶迦花俱苏摩花等。用散[巾*(穴/登)]上。令彼画人面向东坐吉祥草座。一心想念诸佛菩萨以求加被。然可细意精心。描画功德勿生疲倦。先画释迦牟尼佛。一切诸相并须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坐宝莲华圆光炽盛面貌熙怡光明遍体作说法相。所坐莲华琉璃为茎。于莲花下复有大池。池中有二龙王。一名难陀二名跋难陀。左手执莲花茎右手顶礼瞻仰如来。半如人相半如蛇形。身白色具诸庄严。又彼莲池多有莲花荷叶水族飞禽。具相庄严殊妙端正。又彼如来所坐莲茎上下周回。出无数莲花次第高低一一得所。世尊左边复有八大菩萨各坐莲华座。

  第一妙吉祥菩萨。如白莲色或恭俱摩色或金色。作童子相头有五髻。具足庄严端正殊妙。左手执优钵罗花右手顶礼如来。面戴喜怒身具圆光结跏趺坐。第二莲华圣月光菩萨亦作童子相。第三莲华妙财菩萨。第四莲华上障。能除一切盖菩萨。第五虚空藏菩萨。第六地藏菩萨。第七无价菩萨。第八妙眼意菩萨。此诸菩萨皆作童子之相。一一圆满庄严。

  彼佛右边复有八大菩萨具种种庄严。

  第一慈氏菩萨最近佛坐。作梵行相头戴宝冠。身真金色体著红衣复挂红仙衣。身相端严具三种幖帜。左手持瓶杖于肩上挂黑鹿皮。右手执数珠顶礼如来。瞻仰世尊心如在定。第二莲华圣普贤菩萨。身作紫绿色具一切庄严相。左手执如意摩尼宝。右手持吉祥果作施愿相。第三圣观自在菩萨。身如中秋月色具一切庄严顶戴宝冠白衣络腋。顶中复戴化无量寿佛端严而坐。左手执莲华右手作施愿相遍身光明如心作观想。第四圣金刚手菩萨。身作金色一切庄严。左手执金刚杵右手作施愿相执果。身挂璎珞头戴宝冠。冠有光明真珠络腋。体著白衣复挂白仙衣。偏袒右肩如观自在。第五莲华大圣意菩萨。第六善意菩萨。第七遍照藏菩萨。第八灭罪菩萨。

  如是彼诸菩萨各各手执经果。身挂仙衣诸相具足一切庄严。彼菩萨上复画八辟支佛。作僧形相身著红衣。于宝莲华上结跏趺坐。如大丈夫面有善相。遍身光明手作散华相。散摩隶花雨花驮睹瑟迦里花龙花奔拏迦花。一一画之普散[巾*(穴/登)]上。

  复于释迦牟尼佛左边圣妙吉祥上。画妙高山宫殿楼阁。以无数妙宝庄严优钵罗花遍满其上。于彼山中复画八佛世尊。

  第一宝顶如来。顶有琉璃宝红莲华宝帝青宝大青宝石藏宝等。如是大宝普放光明犹如日出。彼佛身著黄衣。偏袒右肩结跏趺坐。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庄严作说法相。第二开花王如来。身真金色放大宝光。散适意花龙花嚩俱罗等花。结跏趺坐观察圣妙吉祥菩萨。第三娑陵捺啰王如来。身如金莲华色作说法相。第四妙眼如来。第五耨钵啰娑憾如来。第六遍照如来第七药师琉璃王如来。第八断一切苦王如来。

  如是八佛普皆金色。目视释迦如来。手作无畏之相又于如来上空中。有云雨诸香花。于[巾*(穴/登)]二角画二净光天子。住虚空中顶礼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前说八辟支佛者。所谓巘驮辟支佛摩捺曩辟支佛。赞捺曩辟支佛乌钵哩瑟吒辟支佛。湿吐多辟支佛悉多计睹辟支佛。你弭辟支佛苏你弭辟支佛于辟支佛后复画。八大声闻尊者所谓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乾连。尊者大迦叶尊者须菩提。尊者罗睺罗尊者难陀。尊者婆捺哩迦尊者劫宾那。如是等声闻缘觉。诸相具足福德端严。合掌虔恭瞻仰世尊。

  又于释迦佛上面。别画二净光天子。身著花鬘衣手执宝盖。用真珠璎珞宝鬘莲华。大青宝等殊妙庄严。覆释迦如来头顶。又于佛足下有莲华池。与妙吉祥及乌跋。难陀龙王相近画。一宝山从莲池出上。有宝岩周回宝树。挂珊瑚蔓草木花果。皆是珍宝庄严。有大仙人于山居止此山北边画焰曼德迦忿怒明王作大恶相。右手执索左手执杖。面戴颦眉腹形广大。身如墨色可喻黑云。髭发俱长作黄赤色。两眼俱红十指甲长。一切庄严挂虎皮衣。瞻仰妙吉祥如受敕相。遍体光焰能破坏一切障难。于其山下坐大石上。又近难陀龙王画持诵者。随彼身貌衣服画之。右膝著地手执香炉。世尊释迦牟尼足下右边。从莲华池出大宝山。庄严殊妙亦如前山之相。于山北面亦画忿怒明王。

  又于圣观自在下。复画其山作红莲华色。亦以珍宝庄严。以琉璃宝作山峰顶。圣观自在菩萨化一圣多罗菩萨。居此山峰身真金色。不肥不瘦不老不少。著种种衣最上著红仙衣。作女人相种种庄严。左手执优钵罗花右手作施愿相。面戴喜怒色结跏趺坐。遍身光明瞻仰圣观自在。于前琉璃峰上复画龙华树。其花殊妙满树开敷枝叶四垂。在菩萨顶上如彼伞盖。于菩萨前种种珍宝光明严饰。此菩萨能破一切障难断诸怖畏。若持诵之者与作拥护。作天女像亦是佛所变化。能施一切众生所求之愿皆得满足。复为妙吉祥童子之母。利益一切有情。于此山中亦画忿怒明王。诸佛说言此大明王。有大功能有大势力。具大暴恶作大忿怒。能破一切障难。若有毁谤圣教刚强众生。能善调伏令彼信受。若有持诵之者而作拥护。复有毁谤真言轻慢三宝。及造一切罪业。或在空居或住地上。或居地下并令调伏随顺修学于此所画[巾*(穴/登)]像。令四方四角上下周正。于[巾*(穴/登)]下面近缘画大海龙王。形如人相身体白色端严殊妙。以摩尼珍宝庄饰于身遍身光明。于其顶髻戴七龙头。具大福德行大精进。名阿难多亦名大龙。面北合掌瞻仰如来。奉佛教敕利益世间一切众生破诸障难。此[巾*(穴/登)]仪则最为殊胜。过去如来随机演说我今略说。若有持诵之者彼人得无边福。复有俱胝劫所作重罪。于一刹那中速得消散。若有十恶五逆破戒造恶。轮回恶趣为下贱类。不曾于法受持随喜。若遇此[巾*(穴/登)]随喜瞻仰。于刹那间令罪速灭。何况持诵之者。于此真言妙法常行成就。若复有人经俱胝劫供养一切佛。所得福德而无有量。彼持诵者及有画[巾*(穴/登)]功德者。亦复如是福德无量。若复有人以香花饮食。供养恒河沙数无量诸佛及诸菩萨声闻辟支迦。彼获福果不可称量。若人于此真言仪轨读诵供养。所获功德亦复如是不可称量。又复若有受法弟子。于此[巾*(穴/登)]前成就一切真言行。求彼声闻辟支佛及大菩萨。彼人决定速得成就。

  中品[巾*(穴/登)]像仪则品第五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观彼一切大众愿乐欲闻。告妙吉祥童子言。我为汝等说彼中等[巾*(穴/登)]像法则。汝今谛听善思念之无复忘失。妙吉祥若使工巧之人。令造绵线及制画[巾*(穴/登)]像。加持轨范种种法则。并如前说上等之事。今此中等所有[巾*(穴/登)]像尺量停分。及彼佛菩萨声闻等执持仪则少有不同。今于[巾*(穴/登)]上先画净光天以颇胝迦宝为地。白真珠璎珞普为严饰。宽广平正殊妙第一。于此天中画世尊释迦牟尼佛。坐七宝师子之座。一切诸相具足庄严。对彼人天作说法相。于佛右边画圣妙吉祥。身如红莲华色或恭俱摩色或如日色。左肩连挂优钵罗华头有五髻为童子形。面戴喜色合掌恭敬。坐立右膝瞻仰世尊。复于世尊左边画圣观自在面如秋天满月。诸相庄严具如前说。复加手执白拂拂世尊身相。次画慈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大意菩萨。善意菩萨虚空藏菩萨除盖障菩萨。皆如观自在菩萨一一庄严。又彼菩萨上画八佛世尊。所谓开华王如来宝顶如来。毗舍浮如来羯俱忖曩如来。金仙人如来迦叶如来。妙眼如来俱那含牟尼如来。彼等如来著浅红衣。右手作施愿相左手执袈裟角偏袒右肩。遍身光明诸相具足。于世尊右边。近圣妙吉祥菩萨画大会众。复画八辟支佛八大声闻名号如前。其中大目乾连与舍利弗。各执白拂侍立佛边。依次复画欲界四天王帝释天主。夜摩天主睹史天主。乐变化天主他化天主。及色界大梵天王净光天子。乃至色究竟天次第画之。又世尊师子座下。直至[巾*(穴/登)]缘画大海水出大宝山近[巾*(穴/登)]一角画持诵者。依彼相仪右膝著地。手执香炉志意低头。又宝山中画焰曼德迦忿怒明王亦如前仪。复于世尊左边师子座下圣观自在足下。于宝山上画多罗菩萨坐亦如前仪。于[巾*(穴/登)]上二角相近。画二净光天子其身白色。于上空中乘云而住。作雨华相雨下瞻卜迦华。优钵罗华莲华。摩梨迦华雨华。驮睹迦里迦华龙华。奔曩誐华妙华。如是种种香华具种种色相。佛说此中等[巾*(穴/登)]像。于其世间成就中等增益利乐之事。若有众生愚暗邪迷轮回诸趣。不能知彼妙吉祥中等[巾*(穴/登)]像。但造五逆十恶一切重罪。若刹那中随喜瞻礼。是诸罪业速得清净。复令病者得愈贫者得财无子得子。若有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此人得大功德。于人天中受福快乐。彼人命终之后当得成于无上佛道。若有令他书写随喜受持供养。彼人获福经俱胝劫说不能尽。

  下品[巾*(穴/登)]像仪则品第六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复告妙吉祥童子言。我今说彼第三下等[巾*(穴/登)]像秘密仪则。若有一切众生懒堕。懈怠不勤修习。于此[巾*(穴/登)]像随喜瞻礼。亦能成就殊胜利益。若造[巾*(穴/登)]法则。所有修线造[巾*(穴/登)]画像加持。大体仪轨亦如前说。今此[巾*(穴/登)]内先画妙吉祥。于师子座上结跏趺坐为童子形诸相端严。光明普照作说法相。左边画圣普贤菩萨。坐优钵罗华座右手执拂左手执如意宝身作紫绿色。右边画圣观自在菩萨。右手执拂左手持莲华遍身光明。于妙吉祥师子座下。至[巾*(穴/登)]缘画金山。复于师子座右边。画焰曼德迦忿怒明王。彼明王下画持诵者。手执香炉亦如前说。于妙吉祥上画开华王如来。彼佛身长十六指。坐宝山岩犹如楼阁。彼[巾*(穴/登)]四面俱有宝山。[巾*(穴/登)]上面山峰令高。于上虚空画二净光天子。一名清净二名妙净。降雨种种香华。亦如前说仪则无别。今此第三下品[巾*(穴/登)]像有大增益。若诸有情经百千俱胝劫。所作诸恶重罪。若能志心随喜瞻礼。一切业障皆得消散。

  若复有人供养诸佛。经百千俱胝劫所得功德。不及依下品[巾*(穴/登)]法持诵之者。十六分中一分功德。所以者何此[巾*(穴/登)]像法势力殊妙。所作所求皆得成就。复能降伏梵王仙人水天日天。俱吠啰天罗刹财主。阿修罗王摩睺罗伽。月天风天焰魔天及那罗延等。以此[巾*(穴/登)]像真言皆来降伏。若求息灾增益吉祥无不成就。若欲调伏破坏情物。不得用之佛不许作。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七

猜你喜欢
  序·熊十力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一·唐慧琳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五·欧阳竟无
  五种增上缘义一卷·善导
  毗尼母经卷第一·佚名
  卷六·佚名
  评对于西洋文明态度的讨论·太虚
  十地经论 第三卷·佚名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太虚
  百年钻故纸·佚名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七(本)·窥基
  大爱道般泥洹经全文·佚名
  大乘起信论卷上(实叉难陀译)·马鸣
  大菩薩藏經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沈元实·唐圭璋

      待考。   水调歌头   金关五云时,玉座太微间。凌虚新就燕间,宣唤待臣班。丹扆坐移前席,禁漏声传高阁,喜气满龙颜。天语眷畴昔,政路稳跻攀。   酒如渑,香袅穗,寿南山。橙黄橘绿,樽前辉映菊花团。清晓晾风凝霜,晴昼秋

  • 卷二十二·谐谑·冯金伯

    回波词沈期回波词云:“回波尔时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裴谈回波词云:“回波尔时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连有裴谈,内里无过李老。”一用平韵,一用仄韵,乃徘词之祖也。[词

  • 卷二十五·梅鼎祚

    <集部,总集类,古乐苑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二十五明 梅鼎祚 编清商曲辞【西曲歌】西曲歌【古今乐録曰西曲歌有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估客乐襄阳乐三洲襄阳蹋铜蹄采桑度江陵乐青阳度青骢白马共戏乐安东平女儿子来罗那阿

  • 卷一百八十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八十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网山集【二】林亦之律诗答稚春送瘗鹤铭烹鱼防尺牍瘗鹤有残碑老去无他好朝来惬所思幽懐増感激妙处自倾欹喜剧还生叹如今爱者谁答稚春所寄诗卷不见防

  • 列传第四十九·李延寿

    王盟 子劢 从孙谊 独孤信 子罗 窦炽 兄子荣定 毅 贺 兰祥 叱列伏龟 阎庆 子毗 史宁 子雄 祥 权景宣王盟,字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六世祖波,前燕太宰。祖珍,魏黄门侍郎,赠并州刺史、乐浪公。父罴,伏波将军,以良家子镇

  • 辩物第十六·王肃

    季桓子穿井,获如玉缶,其中有羊焉,使使问孔子曰:“吾穿井于费,而于井中得一狗,何也?”孔子曰:“丘之所闻者,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羵羊也。”吴伐越,隳会稽,吴王夫差败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吴又隳之会稽山也隳毁者也

  • 明世宗钦天帝实录卷四百四十三·佚名

    嘉靖三十六年正月乙卯朔遣成国公朱希忠行拜 天礼于 玄极宝殿 是日 上不御殿文武群臣于奉天门朝服行五拜三叩头礼免百官宴赐节钱钞王府进贺人员及四夷朝贡使仍宴于阙左门○丁巳 宣宗章皇帝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广宁伯刘

  • 卷之一千一百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二·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二 纪年 太祖武元皇帝下 【辛丑】天辅五年春三月始于渤海辽阳等州置榷筦库时岁课稍重商人疑惑但一切所办于所在官塲他不恤也 是春日有眚忽青黑无光其中汹汹而动若鉟金而涌沸状日旁青

  • 司马楚之传·魏收

    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太常司马馗的八世孙。父荣期,司马德宗政权的梁、益二州刺史,被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当时十七岁,送父丧回丹杨。正逢刘裕诛杀司马氏家族,叔父宣期、兄贞之都被杀害。司马楚之混在众和尚中

  • 永明王朱由榔传·张廷玉

    顺治三年(1646)八月,清朝大军攻取汀州,逮捕唐王朱聿键。于是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王化澄与旧臣吕大器等共推朱由榔为监国。其母妃王氏推辞道:“我儿不能胜任,你们还是另选能承担此任的人吧。”丁魁楚等态

  • 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晏婴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再拜曰:“善哉!君之问也。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夏谚曰:‘吾君

  • 先事后得及其它·孔子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②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①修慝(te):修,整治而加以消除。慝,邪恶,错误。②其:这里代指

  • 卷五十九·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五十九天子之孝崇圣学经籍附汉成帝河平三年以中秘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

  • 人与傍生之取舍·太虚

    傍生一名,著于佛典,是横行傍行的生物之义,所以区异于人天等之竖身直行而立名者也。多处亦名畜生,是为人畜养的生物之义;其义过狭,不足以尽摄水陆空行之一切傍生。而通俗名为动物,殆与名为众生相等,其义过宽,则并人、天等亦包举

  • 卷第二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二十九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缘起品第三之九已辩无明。当辩名色。色已辩名云何。颂曰名无色四蕴。论曰。佛说无色四蕴名名。何故名名。能表召故。谓能表召种种所缘。若尔不应全摄无色

  • 黄庭内景经·佚名

    道教上清派经典。传说其乃仙真降授予 在南岳修道的魏华存。全书分为36章,均为七言韵语。 将道教思神守一、宝精爱气之说与古代医学脏腑理论相结 合,阐述修炼长生成仙之术。认为人的头脑、五官及脏腑 肠胃均有真人神仙居

  • 舍利弗问经·佚名

    梵名S/a^riputra -paripr!ccha^ 。全一卷。译于东晋,译者佚名。又作菩萨问喻。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属小乘律部。乃佛在王舍城音乐树下,答舍利弗之所问。计有戒律传持之次第、戒律诸部之分派、开遮衣钵食酒杀生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