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双十节就职之三总统

民国以来,有三总统于国庆日就职,曰袁世凯、曰徐世昌、曰曹锟。袁为叛国罪人,其心目中不知有民国,更何知所谓国庆?而所以必择是日就任总统者,盖以国庆,各国使节例必进贺,果是日兼举行第一任总统就任典礼,不特为无上光荣,且亦足以增加其国际之声望。故袁在十月以前,即极力促成总统选举,国会既徇其意,先行制定宪法一部分之大总统选举法而公布之,及至国会选举总统之日,犹恐不能获得法定票数,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军警假装公民团,包围国会,威胁议员,求达其当选之目的。闻袁事前曾向人表示,民国成立,瞬届一年,若正式总统尚未能选出,恐将影响及国际承认问题,予个人固无关系,如国家前途何?此足见二年之十月十日,实袁所视为最重要之一日,而不容不极力争取者也。

第一任总统既以二年十月十日就职,则因任期关系,第二任以下总统其就职日期,亦必为某年十月十日,本属当然之事,毫不足怪。惟我国政治情形,至为复杂,十余年间,总统问题层见迭出,其时实力派及一班政客又均以法律迁就政治,牵强比附,不计及他,而机缘凑合,竟使每届选出之总统,皆恰于是年十月十日就职,是则可异而堪以一述者也。袁世凯既背叛民国,帝制自为,即不死,亦已丧失大总统资格,依大总统选举法规定,自应由副总统继任。不幸当时副总统黎元洪亦在附逆之列(其理由前已述及),以法律言,自不能使其继位,而应另开总统选举会选举总统。果尔则新选出之总统,其就职日期必不为是年之十月十日,可以断言。乃当时因图政治利便,各方对黎均无异言,国会议员遂宣言:“现在黎大总统继任,实根据民国二年十月国会所制定大总统选举法第五条之规定,应承继本任总统之任期,至民国七年十月为止。”盖依规定总统任期为五年,袁于民国二年十月就任总统,其任期应至七年十月始届满也。

黎既继袁,国会遂举冯国璋为副总统,其后黎又因解散国会,引起复辟事变而去职,冯乃又继黎,本应至黎所余之任期届满为止(即七年十月十日),不生疑问。乃冯、段执政,忽主张改造国会,其理由以“中华民国已为张勋复辟灭亡,今仿照第一次革命先例,召集临时参议院,重定国会组织法及选举法后,再行召集新国会”。既认中华民国为已经灭亡,则民国以来,所颁布之法律自亦随之失效,冯之大总统地位,且无所依据以取得,更何论于任期问题!然当时秉政柄者,仍为图政治上之利便,仅以民国中断为改造国会理由,而一切法令则悉仍旧贯。于是冯之任期,仍至黎所余任期为止,由新国会举徐世昌为总统,徐遂亦于七年十月十日就职矣。

及皖、奉相继失败,直系独握大权,以欲使己系领袖膺总统,非先驱徐废弃安福国会不可。乃又假恢复法统之美名,主张由黎复位,重行召集旧国会。然黎既于六年宣告离职,请冯继位,且已至黎所余之任期为止,则黎果依何法得以重登总统宝座?于是有谓袁于称帝时即已丧失总统资格,而黎之继袁则自袁死亡之日始,故黎任期应补足一百六十余日,即自洪宪改元至袁死之日止者;有谓袁在任期间,在法律上无效,故黎任期尚有一年三个月者;又有谓黎任期应由修改约法,旧约法失效之日起算,须至民国十四年九月始满者;但亦有置法律不谈,而主张黎只能为事实上总统,即国会亦只能为事实上国会者。凡此皆属有为而发,适成为政治上之投机论而已。其实直系之拥黎复位,一方藉之以驱徐,一方亦利用其任期之短促,故愈主张延长黎之任期,不啻转以促黎之去位,因黎之恋栈及附黎者为之张目,终使直系迫不及待,而扮演逼宫夺印之丑剧。于是公行贿赂,由国会选曹锟为总统,而曹亦适于十二年十月十日就职矣。

总之所谓三总统者,其选出既皆予人以非议,徒种祸乱之根源,而所用手段,或出威胁,或由行贿(徐表面上虽似无此二者,然当日安福系议员于岁费外,均领有相当津贴费,俾便该系指挥投票,不可谓非间接变相贿选),令人回忆其就职之日,仿佛犹觉刀光围绕,铜臭薰天。以国庆日之庄严璨烂,乃竟着此污点,袁、徐、曹固不足责,而当日昧于远见,及曲解法律以图取便之政客,自亦不能辞其咎也。

猜你喜欢
  卷四十·志第二十一·乐下·脱脱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八·焦竑
  自序·胡思敬
  卷六十六·宋(金)·蒋一葵
  书籍简介·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四·佚名
  中州人物考卷一·孙奇逢
  通鉴纪事本末卷八上·袁枢
  绎史卷一百九·马骕
  第63章 有时也像傀儡似的蒋介石·冯玉祥
  徐孝嗣传·萧子显
  卞琛传·宋濂
  尚文传·宋濂
  程万里·周诒春
  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二诸家姓名爵里曾棨【字子启永丰人永乐甲申赐进士第一选进学文渊阁授翰林修撰歴侍讲侍读学士左春坊大学士进詹事府少詹赠礼部左侍郎諡襄敏有巢睫集】周述【字崇述吉水人永乐甲申赐进士第

  • 34.李白:五言律诗三首·施蜇存

    现在选讲李白的三首五言律诗,代表他的律诗的几个方面。李白的诗,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以乐府歌行为主。其次是古体,其次是绝句。五、七言律诗止能挂在最后。在五、七律之间,七律更是既少且弱。《金陵凤皇台》一首,恐怕要算是

  •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仁宗二·宋濂

        ◎仁宗二   延祐元年春正月丁亥,授中书右丞刘正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丙申,除四川酒禁。兴元、凤翔、泾州、邠州岁荒,禁酒。庚子,敕各省平章为首者及汉人省臣一员,专意访求遗逸,苟得其人,先以名闻,而后致

  • 宋史全文卷十五·佚名

    宋钦宗丙午靖康元年春正月,诏求言。监察御史余应求先为校书郎,尝上奏,略曰:『献言者皆曰夷狄外侵而边鄙未宁为可虑;百姓久困而财用日急为可虑;兵革未弥而士马不强为可虑。臣以为选将帅以守边、治险阻以固圉,积粟治兵,实之塞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五十三·佚名

    嘉靖三十六年十一月庚戌朔升大理寺右少卿董威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 裁革南京户部宝钞司天财库广惠库钞匠三十名南京太常寺乐舞生二十名厨役四十七名南京光禄寺厨役百二十名国子监援例监生月减其家食粮三斗 以灾

  • 闽海纪略·佚名

    乙酉、宏光元年丙戌、隆武二年丁亥、永历元年戊子、永历二年己丑、永历三年庚寅、永历四年辛卯、永历五年壬辰、永历六年癸巳、永历七年甲午、永历八年乙未、永历九年丙申、永历十年丁酉、永历十一年戊戌、永历十二年

  • 卢伯源传·李延寿

    卢伯源,小名阳乌,性情温和儒雅,不重私利,颇有他祖父的风范,他专注于学业,和家中人相处和睦。承袭了侯爵之位,按常规降为伯爵。后来逐渐加官为秘书监,本州大中正。当时孝文帝想要立冯皇后,先征求卢伯源的意见。卢伯源请皇帝命人

  • 卷一百五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九乐考【五】律吕制度二乾隆十年御制律吕正义後编成律吕正义後编乐问含少篇曰问有以三寸九分为黄锺者是耶非耶曰此乃含少非黄锺也此说始於吕氏春秋而长孙无忌之隋志刘恕之外纪述之

  • 皇祐新乐图记卷上·胡瑗

    宋阮逸胡瑗撰律度量衡四图总叙诏防篇第一皇上睿敏聪明自天所禀精志典学而大晓雅音景祐中亲制乐章干安等十曲播于乐府用于郊庙皇祐二年秋九月大飨明堂复制乐章成安等十有四曲先诏太常调习钟律奏御日上谓侍臣曰镈钟特磬

  • 卷二十三·陈启源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稽古编卷二十三吴江陈启源撰颂周颂周颂三十一篇朱传之与序合者清庙我将时迈思文振鹭丰年有瞽潜有客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酌般凡十五篇其迥与序别者天作昊天有成命执竞臣工噫嘻雝载芟良耜丝衣凡九篇天

  • 卷四百六十四·佚名

    △第二分菩萨行品第七十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所说菩萨行菩萨行者,何法名为菩萨行耶。佛告善现,菩萨行菩萨行者,谓为无上正等菩提行生死故名菩萨行。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当於何处行菩萨行。佛言善现,诸菩萨摩

  • 卷四百一十二·佚名

    △第二分六到彼岸品第十三之二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而修布施波罗蜜多。持此善根。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於布施时都无所吝。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

  • 第七則  法眼問慧超·胡兰成

    第七則法眼問慧超垂示云:聲前一句,千聖莫傳。古印度外道有聲論,佛破之曰:聲是無常之物,妄識所作。中國的禪僧卻不如此否定聲,卻是要追究到聲前一句。其實古人提出了聲的問題,是非常偉大的,譬如聖經裏便亦有云:「太初有言。」外

  • 证道歌注(知讷述)·佚名

     宋 知讷述 苏州灵岩妙空佛海和尚注证道歌序余尝览吾家。渔猎文字语言。极多。而腾耀古今。脍炙人口者。亦少。至於永嘉着歌以证道。悭於二千言。往往乳儿灶妇。亦能钻仰此道。争诵遗章断稿。况在士夫衲子。蚁慕云骈

  • 滏水集·赵秉文

    金代诗文别集。20卷。赵秉文著。本集全名为《闲闲老人滏水集》。赵秉文是滏阳(今属河北)人,故其诗文集名《滏水集》。《滏水集》原本30卷,以不乖儒理者为内集20卷,以主张释老者别为外集10卷。今外集已佚,唯内集存。其

  • 都孔目风雨还牢末·佚名

    元杂剧剧本。一作《大妇小妇还牢末》。简名《还牢末》。无名氏撰;一作李致远撰。末,谓剧本主角为正末。叙梁山泊头领宋江遣李逵下山至东平府招降五衙都首领刘唐、史进。不料李逵路见不平,将人打死,拘至府衙。本是死罪,六

  • 梁公九谏·佚名

    宋代讲史话本。今存《梁公九谏》卷首有一篇佚名序文,略云: “世有《梁公九谏词》者,即赵歧所谓外书也。传述既久,旧本多谬,与本传互有异同,观者不能无惑。今三复参考,订其讹而补其缺。”据此,知今传本《梁公九谏》是

  • 解厄学·晏殊

    《解厄学》是一部十分罕见的著作,它不仅立足于“解厄”,更关注致厄的根源。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版的“人性的弱点”。他提出的“驭情为先,而后可驭人生”的观点,至今仍有其精辟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