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县知事署

知事位卑而近民,庶政蔑一非所司,故弊端烦多,然亦视省分而异。略言之,则北省知事威仪,排场依然,前清牧令,而羡余多提取归公,竟无腴缺。南省表面虽非而缺分实不恶往日,竟有视清代为优者。就苏浙论,浙又逊于苏。西南边省以护法阙饷不免苛敛,或有开烟禁,为筹饷之方者。地方官因绿为奸,不无染指,四川则不经手钱粮,甘肃则完全清习就中。唯山西一省,官吏皆阎系,以奉公守法为宗旨。他省不能望其肩背,湖南官以贿得,自不能不取之百姓,故张敬尧辖境直无一良吏。可寻斯则各省之大略也。

闻之戆南某君曰:“凡任知事者,第一要义,则能联络。境内武官,可倚其力上通军署,则终身受用不尽。次则能出资为部民运动,省议员又次,则逢迎要绅,若三者兼备指日道尹矣。至教育界、报界亦宜以余力点缀署中,养一二文士,为代拟实业讲计划书或劝学演说辞,若是则知事能事毕,苟背乎?此虽廉其守,勤其事,爱养其民,终不能久任也。”诚有慨乎其言之矣!某君固江苏之干吏也。

凡干吏其署中科员,必有与本地绅民通气者,以备有事时,为斡旋也。若汴省某知事,径委本地要绅子弟为科员,则尤异矣。自洪宪倒幕,议会复兴舆论少重知事,果过受攻击,有奥援者,他调,无援者,撤任。其有奥援而痕迹太重者,虽撤任不久,即他有调剂,奥援为谁,本省军官第一,就地巨室,京中大老。第二省议员,第三也。利害若此,故民国地方官以敷衍二字,为秘诀,欲求其破除情面难矣。

某甲任东省知事,听讼则索贿,征税则搜索,独对于县内诸团体,如学会商会之类,则异常优待,几于有求必应。人叩其故,曰:“预备撤任时,嘱此曹以公呈留我也。”已而果然商会总理致为县人唾辱云。

知事某甲,请委其舅乙为承审员。乙以老病,诸狱皆甲自断,尝理一械斗案,得贿万元,乙知之,讽以所判不公,意在公贿也,甲怒呈省撤换乙。濒行邀绅商学诸界茶话尽举甲赃私以告,众大哗笑,甲闻,竟遣警拘乙,禁之。各界不服,拥入署,释乙出护之至商会。而其人老迈,且气忿至即骤,殂众大骇。甲乃饰媪为其舅母,登商会总理门,索赖闻破费至二千金。甲得其什七焉。某甲任知事,所治大商埠也,有奸商暗设烟膏店,月以千五百圆馈县署及警佐等。众闻而恶之,举某巨绅呈准省公署,组织禁烟局不受知事节制,方着手破其弊窦而烟商已具二万元。乞甲为抵制,甲乃出万元运动省公署,取消前批,谓禁烟为警察及自治区责任,不必另立机关。自是月贿增至二千元,知事犹得干元津贴,选出之省议员三百元,余七百元则警察董事均分之。某知事兼警备营务处,以其叔祖任省公署秘书长也,以苛刻为绅民所恶,尝假修河议,加亩捐而委其妾弟为工程员,众愈不服。一日议事公所,众面诋之,怒甚,归以营务处,名义宣布戒严,发警围自治会指,绅士某某为乱党,县民大骇,逃者纷起,后为人民所控,批道尹,查复以叔祖力仅以误闻讹耗临事张皇撤任,未几复出,任某货税所所长。

绍兴某甲以医起督军公子疾,得任某县知事。署中科长科员等,半会垣折字起课之流,人各给薪三五元不等。承审员,则其从子乙曾为军队书记者也,月畀以十二元,以此刻削中饱公费甚丰,喜而告人,若此更不必觅意外财矣。故贿赂不入,然诸人实无赖乌能安贫,竟联合乘甲卧病,尽卷其衣饰财物以去。(甲丧妻故无眷属)中并有征存万余金,唯承审员以醉卧,未预谋甲终疑之,收系诸狱,乙忿服毒死,甲亦随殁。计其在任不逾三月也,或见所为,呈文有知事所学者包公也,断尽奇案,又到任告示有青天已到,告状者速来。又门联曰:“共和大国大一统无所不大,清正知事知百里何事弗知。”皆其科长某素卖卜号称言必中者手笔也。

南省某知事,私刻官纸以渔利;蜀中某知事,假铸徽章取富民人财;广东某知事,以救灾私发奖券;湖北某知事,官贩私盐;浙江某知事,图赖经征经费,为人扭控于上海。此皆近事之可笑可恨者也。

猜你喜欢
  志第七 祭祀上·范晔
  内篇 编次第十三·刘知几
  卷二十四·谷应泰
  东林列传卷十七·陈鼎
  元明事类钞卷三十六·姚之骃
  卷一·张廷玉
  读礼通考卷三十四·徐乾学
  第二回 太后下诏备火车·德龄
  前言·缪荃孙
  第四卷 唐·缪荃孙
  八一二 湖广总督舒常等奏查出近刊明末违悖书籍及讯办情形折·佚名
  附 回忆伯父鲁迅·周作人
  二十八、观场·包天笑
  高谦之传·李延寿
  陈宜中传·脱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一十一·彭定求

        卷611_1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网】皮日休   晚挂溪上网,映空如雾縠。闲来发其机,旋旋沈平绿。   下处若烟雨,牵时似崖谷。必若遇鲲鲕,从教通一目。   卷611_2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罩】皮日休   芒

  • 卷五十五·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五十五目录【九十三字】满江红【上 又一体】晏几道张先柳永【二首】苏轼【三首】晁补之【二首】贺铸程过周紫芝葛郯【三首】周邦彦蔡伸赵师侠【三首】

  • 卷一·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増补中州集卷一诸相上张郓王通古【一首 补】补金史张通古字乐之易州易县人读书过目不忘该综经史善属文辽天庆二年进士第补枢密院令史丁父忧起复恳辞不获因遁去屏居兴平太祖定燕京割以与宋宋人

  • 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五十四·赵尔巽

      张玉书 李天馥 吴琠 张英子廷瓒、廷璐、廷瑑 陈廷敬温达穆和伦 萧永藻 嵩祝 王顼龄   张玉书,字素存,江南丹徒人。父九徵,字湘晓。顺治二年,举乡试第一。九年,成进士。博学砺行,精春秋三传,尤邃于史。历吏部文选郎中。

  • ●卷十三·邵博

      孔子与宾牟贾言《大武》,曰“声氵㸒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武王之志犹不贪商,而孟子曰文王望道而未之见,谓商之录未尽也,病其有贤臣也。文王贪商如此其甚,则事君之

  • 卷第二百三十九·胡三省

    唐纪五十五〔起玄黓执(壬辰)十月,尽柔兆涒滩(丙申),凡四年有奇。〕《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中之上》元和七年〔(壬辰、八一二)〕1冬,十月,乙未,魏专监军以状闻,〔以委兵废怀谏立田兴之状闻.〕上亟召宰相,谓李绛曰:「卿揣魏博若

  •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司马迁

    史有为 译注【说明】本篇是淮南厉王刘长及其子刘安、刘赐的合传。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汉文帝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因骄横无度,参与谋反,获罪被捕,在押往流放地蜀郡的途中绝食身亡。之后刘安继封淮南王,刘

  • 成帝纪·房玄龄

    成皇帝名司马衍,字世根,是明帝司马绍的长子。太宁三年(325)三月初二,立为皇太子。闰八月二十五日,明帝驾崩。二十六日,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增加文武百官的爵位二等,赐给鳏寡孤老布帛,每人二匹,尊奉皇后庾氏为皇太后。九月初

  • 卷一百六十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六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建官宋徽宗宣和中殿中侍御史许景衡上奏曰臣仰惟神考肇新官制凡省台寺监之官无有小大闲剧皆极一时之选比年以来其选寖

  • 卷一·蔡清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蒙引卷一明 蔡清 撰大学章句序【芟四条减一百四十二字】读此序见得教法始于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备于三代废于周衰传于孔子曾子失其传于孟子之后而复得表章于程子发明透彻于朱子自三代而上其教行于天

  • 卷十一·袁俊翁

    <经部,四书类,四书疑节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疑节卷十一元 袁俊翁 撰论语孟子论语言仁孟子兼言仁义何欤孔门弟子防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当时诸髙弟尚知以仁为问议论人物如子文文子管仲之事皆以仁不仁为疑以至孟武伯问

  • 卷一百八十三·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八十三日本山井  物观 撰论语第八卫灵公第十五考异古本经在陈絶粮粮作粮 君子亦有穷乎足利本无有字 赐也女女作汝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参下有然字足利本同 夫然后行下有也字

  • 卷之十五·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十五义君臣之义《宋史》:太祖即位之初,交广、剑南、太原、刑湖、江表、辽夏皆敌国。因注意将帅,命李汉超屯关南,马仁璃守瀛州,韩令坤镇常州,贺惟忠守易州,何继筠领棣州,郭进控西山,武守琪成晋州,李谦溥守堤州,李继勳镇

  • 卷六·佚名

    △安忍波罗蜜多品第七尔时佛薄伽梵。显说如是净戒波罗蜜多已,时慈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菩萨修行安忍波罗蜜多。云何进求而得圆满。然此安忍复有几种。若修行者功用如何。唯愿开示我

  •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朱棣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陈雄曰】深解义趣者。须菩提心悟真空无相义趣也。涕泪悲泣者。伤我值遇之晚。

  • 印度之佛教理论与实际之调合·梁启超

    然则释迦绝对的排斥理论吗? 不不!当时正是《奥义书》研究极盛的时候,诸家学说,都以哲学的思辨为后盾。释迦若仅如基督之宣传直觉的福音,或仅如孔子之提示极简要的实践伦理,决不足以光大其学。总况迦之为教,与一般所谓宗

  • 佛说罪福报应经之二·佚名

    刘宋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九月本斋。一时毕竟。佛从禅室出。往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二国之间。有一大树。名尼拘类树。高百二十里。枝叶方圆。覆六

  •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佚名

    一卷,西晋法炬译。有比丘因恶名住林中欲自杀,正住天神说偈晓之,即得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