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前言

六朝以来,江苏向为我国经济富庶、文化昌明之地,人文荟萃,典籍浩繁。全省地方志乘在我国现存的8000余种地方志籍中,约占十分之一,有800多种,亦不乏名家名志。但从清乾隆元年(1736)综括江苏、安徽两省地方历史的《江南通志》之后200多年,江苏没有独立完整的全省通志出版,因此清代有“内地十八省,唯江苏无专志”之说。直至宣统元年(1909),江苏始设通志局,创修通志。而后由于种种原因,数十年中,屡修屡辍,终未面世,仅存《江苏省通志稿》稿本而已。

《江苏省通志稿》是江苏自清康熙六年(1667)设省以来官修的第一部省志稿本,由南京图书馆收藏,保存完整。全书分为大事、方域、都水、建置、民政、礼俗、度支,货殖、职官、选举、文化、武备、司法、邮传、经籍、古迹、金石、邦交、宗教、人物、列女、灾异等22志,392卷,约有1000余万字。基本上包括从西周到清末江苏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涉及到两千多年全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取材于历代重要史籍和江苏府、州、厅、县、乡镇志与著名山水、园林、寺观志,以及大量实录、档案和文集、笔记等,分门别类地保存了系统,丰富的江苏地方文献资料,特别是关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及水旱灾害、边防部署、盐漕赋税、农田水利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对于研究江苏地方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江苏省通志稿》的编纂,前后越数十年,经五次纂修和整理补充。最初于宣统元年,设局于南京龙蟠里,延聘缪荃孙为总纂,胡炳益、金鉽、陈庆平为帮总纂,设有总办及勘订、总校、分纂、采访、文牍、会计、庶务、缮校等人员,其分纂有李详、丁国钧、陈作霖,王锡祺、朱孔彰、茅乃登、徐乃昌、赵宽、龚乃保、柳诒徵等34人,至宣统二年(1910)五月正式开始纂修。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编纂工作停顿。翌年8月,通志局停办。所编志稿类目设计有12个分志:诏谕、天章、地理、渠道、经政、学校、武备、故事、官师、人物、艺文、序志,此后只有缪荃孙的《江苏金石志》和陈作霖的《江苏兵事纪略》曾单独刊行。

民国7年(1918) 3月,江苏通志局恢复,续修省志,聘任冯煦为总纂,宗瞬平、沈维骥、金鉽等任协纂,志局仍设南京。至民国12年,因齐燮元兵变,经费困难,通志局迁往上海,不久被迫撤销,但冯煦仍表示“以局自随,尽款卒事”。民国16年8月,冯氏在上海病逝,所存遗稿220册及参考书等,几经周折,由江苏省政府派员接受后存省图书馆。此次开局修志为时六年,仍无完稿问世。

民国18年,复由江苏省政府成立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局设镇江焦山。庄蕴宽被聘为总编纂,张相文、陈去病、金鉽、柳诒徵为常务编纂,孟森、陈汉章、柳亚子、朱文鑫等任编纂,共为16人,历时三年,“又以事逾,再期而辍”。其类目以前稿为基础,另立新体,分设天文、地理、内政、外交、财政、司法、教育、军备、水利、交通、农业、矿业、工业、商业、社会、宗教、人物、金石、艺文、技术等20个分志,卷末并有辨讹、补遗。但此后仅有数种字稿陆续发表,如柳诒徵的《书院志》、《礼俗志》、《钱币制》和金鉽的《艺文志》等。

民国时期第三次纂修,是1944年至1945年由汪伪政府组织的。通志编纂委员会设在苏州,由吴廷燮任主编,任援道为校印主任委员,参加纂修的有张江裁、徐定甫、谢国梁、黄浩卿、吴浩宸等。先后编定前述22个分志,成稿350余卷,定名为《江苏省通志稿》。其中《大事志》、《建置志》、《民政志》等9个分志共100卷曾经少量印行。

1945年所纂的《江苏省通志稿》是在宣统之后所存旧稿基础上形成的,实系“旧草检核,阙者补之,繁者删之,讹舛者正之”。其中如《经籍志》、《金石志》、《人物志》等均系沿用旧志成篇,但与旧稿相比,编纂者在类目上有所创新,另立方域、都水、建置、古迹诸志,并将度支、货殖、民政诸志下限延至北洋政府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发掘利用地方志乘中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各方面的丰富资料,日益为社会各界所注意。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根据社会需要,于1960年初委托省文化局组织南京图书馆和省文史馆的部分同志,对《江苏省通志稿》进行校订、圈点,准备出版。参加校订工作的有潘天桢、柳定生、江世荣、钱海岳、谌秉直、林子硕、陈庆旗、朱伯房、胡锡畴、陶德琨等,他们对内容重复和遗漏较多的《人物志》作了调整增补,删去了《文化志》中繁杂的善本书目,全书增为392卷。历时两载,其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仍未能整理出版。

近几年来,省内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有关会议,多次提议尽快整理出版《江苏省通志稿》,及时抢救这份有价值的历史文献。为使这部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至湮没,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后,即组织了省内有关单位的同志重新进行了校点整理。此次整理是在1962年整理稿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整理旧志的要求精神,对原稿的一些史实和文字讹误作了订正;《方域志》卷从春秋至明的25幅历代疆域图,因为参考价值不大,予以删略,原附六朝古城地图六幅仍作附录列入;此外还删去了《列女志》卷目下的“传目”和“贞节”,因前者正文中并未立目,后者于今并无意义。至于原稿未经总纂,因之各卷体例不一,内容短缺等,均未作更动,一仍其旧。另外,为便于阅读,加用了现代标点符号。现由江苏古籍出版社按目陆续出版。我们谨向关心这项工作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表示感谢,并对参加校点工作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苏州大学历史系、苏州教育学院历史系、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等单位和有关专家学者的大力协助深表谢忱!

《江苏省通志稿》几经时代变迁,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条件的影响,在观念上的陈旧或错误,自所难免;加以辗转抄录,讹舛衍漏颇多,在此次点校中仍恐有未能一一校正之处。敬希读者鉴别、指正。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一九八九年九月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十五 寶元二年(己卯,1039)·李焘
  第六十七回 撤除帝制洪宪销沉 怅断皇恩群姬环泣·蔡东藩
  卷第一百九十五·胡三省
  名山藏卷之六十七·何乔远
  ◎讣闻大观·李定夷
  ◎发了一笔大财·恽逸群
  第二卷 物产二·缪荃孙
  一二二一 质郡王永瑢等奏查出遗失四库全书有印底本缘由折·佚名
  卷二十三·傅恒
  第二章 童年·林语堂
  樊山政书卷十·樊增祥
  卷七·杨士奇
  永宪录卷二(上)·萧奭龄
  礼三六·徐松
  纲鉴易知录卷三十·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方夔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四富山遗稿       别集类三【宋】提要【臣】等谨按富山遗稿十卷宋方夔撰夔一名一夔字时佐淳安人生於宋季尝从何梦桂游攻举子业不利於有司退隐富山之麓扁其堂曰緑绮授徒讲学其间自号

  • 列传第九·刘昫

    ○屈突通 子寿 少子诠 诠子仲翔 任瑰 丘和 子行恭 行恭子神勣许绍 孙力士 力士子钦寂 钦明 绍次子智仁 少子圉师 李袭志 弟袭誉子怀亻严 姜謩 子行本 行本子简 简子晞 简弟柔远 柔远子皎 晦 皎男庆初

  • 卷六十七·列传第五·脱脱

        石显 桓赧(弟散达) 乌春(温敦蒲刺附) 腊醅(弟麻产) 钝恩留可 阿疏 奚王回离保   石显,孩懒水乌林荅部人。昭祖以条教约束诸部,石显陆梁不可制。及昭祖没于逼刺纪村,部人以柩归,至孩懒水,石显与完颜部窝忽

  • 卷五十二·志第四·历一·宋濂

        ◎历一   夫明时治历,自黄帝、尧、舜与三代之盛王,莫不重之,其文备见于传记矣。虽去古既远,其法不详,然原其要,不过随时考验,以合于天而已。汉刘歆作《三统历》,始立积年日法,以为推步之准。后世因之,历唐而宋

  • 大事记续编卷四十五·王祎

    【陈高宗宣皇帝大建九年 后梁中宗皇帝天保十六年周武皇帝建德六年   齐后主高恒承光元年】春正月乙亥朔齐主传位于太子恒改元甲午周主入邺乙未齐幼主传位于大丞相任城王湝父子将奔陈高阿那肱召周师追获之齐灭【以

  • 卷三十八·张廷玉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三十八 【起庚辰明庄烈崇祯十三年尽壬午明庄烈崇祯十五年】凡三年 【庚辰】十三年春二月官军大败张献忠于太平 【时李自成潜伏陕右贺一龙贺锦等跳梁汉东势

  • 通鉴续编卷一·陈桱

    盘古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相传首出御世者曰盘古氏又曰浑敦氏盘古犹磐固也浑敦未昭晣之谓也皇王大纪曰盘古生于大荒莫知其始明天地之道达隂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于是混茫开矣】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

  • 卷五十二·宋·蒋一葵

    【苏洵】 〔字明允,号老泉。子轼,字子瞻,小字同文。谪黄州日,就东坡筑雪堂以居,因号东坡居士。次辙,字子由,小字同叔,己卯生,东坡,号为卯君。唐时,苏味道为眉州刺史,留一子居眉,故眉有苏氏。时人语曰:“眉山生

  • 史记集解卷三十六·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

  • 傅岐传·姚思廉

    傅岐字景平,北地灵州人。高祖傅弘仁,是宋朝的太常。祖父傅琰,齐朝时任山陰县令,有治国才能,从县令提升为益州刺史。父亲傅岁羽,天监年间,历任山陰、建康县令,亦有能干的名声,官做到骠骑咨议。傅岐起初是国子明经生,入朝做官时任

  • 世祖太武帝纪·魏收

    世祖太武皇帝,讳称焘,太宗明元皇帝的长子,母亲叫杜贵嫔。太祖天赐五年(408)在东宫出生,体态容貌与常人大不相同,太祖十分惊奇,高兴地说:“完成我的事业的,必定是这个孩子。”泰常七年(422)四月,被封为泰平王,五月,监理国家。太宗

  • 萧翰传·脱脱

    萧翰,又名敌烈,字寒真,宰相敌鲁之子。天赞初,唐军包围镇州,节度使张文礼派使者前来告急。萧翰受诏与康末怛前往救援,击败唐军,杀死其将领李嗣昭,攻取石城。会同初,领汉军侍卫。八年(945),太宗伐晋,击败晋将杜重威,追至望都。萧翰

  • 卷十四 月令第六·郑玄

    (陆曰:“此是《吕氏春秋·十二纪》之首,后人删合为此记。蔡伯喈、王肃云周公所作。”)[疏]正义曰:按郑《目录》云:“名曰《月令》者,以其记十二月政之所行也,本《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之首章也,以礼家好事抄合之,后人因题之名曰

  • 宣公·宣公十一年·左丘明

    【经】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公孙归父会齐人伐莒。秋,晋侯会狄于欑函。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征舒。丁亥,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传】十一年春,楚子伐郑,及栎。子良曰:「晋、楚不务德而兵

  • 卷第一百十四·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一百十四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曹洞宗青原下三十七世随录南安府谷山金峰净云禅师河南人。开炉上堂。拈拄杖。作拨火势曰。看看。冷灰里火星。

  • 现果随录卷之四·戒显

    黄州飞火乱焚独免斋户癸卯余度夏安国。七月望日黄州城内外回禄。错综乱烧。不捱街巷廛户。黄冈县庭一槐坠火。烧去其半。赤壁江心一船亦飞火被烧。独斋公数十家。如杨云峰任季先等。皆火逼险极。竟安无损。甚至有斋公

  • 松源和尚语录卷下·松源崇岳

    临安府景德灵隐禅寺语录  参学 道岩 等录庆元三年六月五日入院。指三门云。灵山一路。达者犹迷。不立阶梯。凭谁措足。到头相见无余事。月下披云啸一声。指法座云。要行便行。要坐便坐。水长船高。泥多佛大。升座

  • 法华十罗刹法·佚名

    一卷,失译,法华经陀罗尼品所列十罗刹女之修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