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江西之斯巴达

江西械斗之风,以赣南之赣州、南安宁都及赣北之饶州、南康各属为最盛。值此鼎新之时,尊重人道,此种恶习,万不可不剔除之。凡械斗之原因,初不过鼠牙雀角之争,无如官多漠视,民隐壅蔽。诉讼一起,往往断结无期,而人民恒性,以为与其屈抑难堪,不若寻殴为快。衅端既开,则死者流血被野,掳者惨毒备极。每一次之斗死伤恒数十百人,而仇雠相寻尚未有艾其结仇最深。战局最烈者,尤以赣北乐平之南东乡王叶两姓为着。故其尚勇之风,亦颇不减于当日之斯巴达。此篇即专述乐平械斗之状况。

王叶两姓之械斗,由来已久。其仇已不止九世,几如不共戴天,祸机永伏,一触即发,往往不数年即有一次大血战。斗局既成,虽侨居他邑之人,亦皆黑夜驰归赴战。余尝问之乐人:“既不在家,何必强与危险?”则咸谓:“祖若父为某次阵亡,或谓兄若弟为某次死难,今日斗局已成,是吾报仇机会,安肯失之耶?”其敌忾之壮,可想见矣。

王叶两姓仇雠既深,已无联姻之事,其习尚亦颇注重勇武。观其学习拳术,锻炼青年,从不稍忽。遇有诞子之家,族人皆以该户得添一刀之语为最上贺词。盖男子满十五岁,即有荷戈之义务,该户即当添置一刀,甚至有醵铁以为贺仪者。苟欲调查该处人口,入门而数其刀,即可得最确之数。以衅端之开,从无一定,即无一日不在戒严之中,不得不时时戒备之。

军器除刀矛外,亦有旧式大炮,以备抵御冲锋。每次临阵,必有一二舍身劫炮之人,于两军相近之时,冲入敌阵,以移动其射击之方向。该阵陡失抵御之力,而冲锋掩至,安得不败耶?故其战时,往往借一二之生命,以制全胜也。得胜之后,对于败北者,不徒待之如俘虏,尤必袭入该村,杀其妇孺,毁其庐舍,填塞其井,铲尽其苗。偶或败北,则全村为墟,故械斗之先,非将妇孺子女及动产预迁邻村不可,其惨无人理,可谓极矣。

战斗终局,县官例应下乡检验,勒交真凶。村人则待判定论抵几人,乃至祠中招人替罪,替罪人之抚恤,例定三百元。村中无业之人,无不争先投报,往往有限于定额,不克遂愿。而扼腕不置者,盖该乡勇武既相习成风,自然轻视生命,谓慷慨替死荣名也。三百元之抚恤,厚利也。泰山欤,鸿毛欤,彼固自有轩轾矣。

历来战斗,往往王胜叶败,而乡音读王如羊,以叶为植物之叶。羊当以叶为食,故叶恒不能胜王,不知王姓实处最险之地。王村周围,除叶姓人,其他各姓,亦多与王不睦。王姓适居各村之中央,一朝失败,势必楚歌四面,适成众矢之的。不如叶姓地处边陬,事后尚可行动自由,不假他村为门户,又可徐图恢复。故王姓实以必败之势,作沉舟之计。胜败之机,安得谓非天择耶?

对于阵亡之人,除享有家祠之祀外,尤必谋取各人战时血衣书记名号及死亡之时日,藏之祠中,俟其遗族或子若孙稍长,于伏腊之际指示之,并说明其致死之惨状,以鼓励其报仇之心,故其杀敌之思想,已养之有素,自然一发不能遏抑也。

自光绪三十年间一战之后,叶村被毁,至今犹结茅为居,元气大伤,已失反动之能力,故王姓至今亦未能一逞其凶锋。年内忽遇风灾,叶姓茅屋,多被吹坍,触景伤情,痛定思痛,恨不能背城一雪之。王姓又因大雨屋漏,军器战衣,均已潮湿,取曝于晒场。斯时适有徐姓,因窃斫王柴,被获二人,徐乃间谍于叶,谓王姓战器,均已排出,以从来战争,从未休歇如此其久,故急欲一试之。叶正以倒屋之痛恨未雪,战志遂决,幸为县知事所知,即行邀集各乡正绅驰赴两姓再四开导,一面电请军队来乡弹压,始克和平了结。否则一场恶战,又不知死亡几许矣。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四·柯劭忞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十七·倪在田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六·佚名
  第五编 金毓黻、张荫麟讲宋史·王国维
  卷之六十九·佚名
  卷之三百三十九·佚名
  ●卷四·夏仁虎
  第十一卷 清举人 (二)·缪荃孙
  江夏文献王刘义恭传·沈约
  刘守光传·薛居正
  孙扌卞传·脱脱
  台湾四县四至陆路里数·佚名
  汉纪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阳朔三年(己亥、前22)·司马光
  卷八十三·佚名
  卷二十五·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三出 回宫·李渔

    (外、老旦上)〖长相思〗(外)仗军威,虑军威,自古兵凶战事危。功成万骨摧!(老旦)忆人归,盼人归,倚遍门儿信息稀。教人心下疑。大王,三叔领兵前去,不知胜败如何?女儿可能勾回来?好生放心不下。(外)他往日行兵,百战百胜,泾河父子,那里是他的敌

  • 岁时杂咏巻三十六·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重阳九日次定国韵苏 轼朝菌无晦朔蟪蛄疑春秋南柯已一世我眠未转头仙人视吾曹何异蜂螘稠不知蛮触氏自有两国忧我观去来今未始一念留奔驰竟何得而起无穷羞王郎误涉世屡献乆不酬黄金散行乐清诗出穷愁俛仰

  • ●卷三·佚名

    ○北京大教堂被围记天主教教堂在京者共四处,分东西南北。在北者,名北堂。其教中大掌教即住在内。当使馆未被围之前,京城内无攻战屠戮之患者共有两处,其一即北堂,其一乃美国教会及北京学堂也。自六月二十号,各国民人入居英使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八十三·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七·佚名

    万历二十一年二月丙戌朔吏部考察各官罢少卿郑有年徐泰时寺丞赫瀛苏鄼都给事中杨文举胡汝宁郎中余继善及参政副使佥事陆梦熊马鲁卿吴谦孙玄马玉麟蔡系周杜业周文卿等其余降调有差○乐昌县地震有声○兵部题倭奴占据朝鲜

  • 卷之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九百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十·佚名

    光绪元年。乙亥五月。壬子。谕内阁。刑部步军统领衙门奏、刑部科房失火情形各一摺。本部山东司科房。不戒于火延烧陕西广东湖广三司。及山东广东陕西等司科房。共十余闲。旋即扑宿书吏孟继孔。着交步军统领衙门照例

  • 王播传·刘昫

    王播字明易攵。曾祖王..,嘉州司马。祖父王升,咸阳令。父王恕,扬府参军。王播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制科,授集贤校理,升监察御史,转殿中省任职,又做过侍御史。贞元末,宠臣李实为京兆尹,仗恃恩宠颇为强横,曾遇王播于途,竟不回避。旧例

  • 秦王与中期争论·佚名

    【提要】 伴君如伴虎,对于拥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极权乃至生杀特权的君王来说,谋臣们实际上都是弱者,除了智谋和口才之外,谋臣们一无所有。从下面的故事可以看出谋臣们的生死命运往往掌握在君王的一喜一怒之间。 【原文

  • 卷二十八·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八官师【臣】等谨案典乐教胄肇始虞廷自成周设师氏保氏大司乐乐师之属制度加详秦惟置博士一职至汉武帝置五经博士设弟子员而博士司教乃着于功令东汉又置博士祭酒选聪明威重者为之祭酒之

  •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吕思勉

    满族占据中国,倏忽二百年了。虽然他治理中国之法,还是取之于中国,然而在民族主义上,总欠光晶。加以他政治腐败,国威陵替;五口通商之役,以堂堂天朝,而割地赔款于海外夷人,这在当日,确是个非常之变。英雄豪杰,岂得不乘时思奋?于是霹

  • 卷六·佚名

    尔时持鬘天王坚首天王水居龙王三守护者,合集同力与阿脩罗而共斗战。若三守护者得胜。阿脩罗众退败之时,即入自宫。若阿脩罗得胜。三守护者退败之时,是即三十三天三守护者兵力破散。乃从须弥山王第二层级诣第三层。彼有常

  • 坚固品第五十七·佚名

    佛告须菩提,彼魔波旬至菩萨所言:萨云若者与虚空等。有无之事皆空。是法及形亦复空。於空无之法初无能得。已过去者亦不能得空无之法。甫当来者亦不能得。有无之相皆空。如空汝唐勤苦。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是皆魔事非三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八·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录问中二。一陈疑。可解。二设难。疏非直等者。意云。所知之境既甚多无量。纵有心在早自难知。岂况永断心想。却能了别而名一切种智耶。立理。疏意云等者。总叙答意。即反于所问。义在次下。论一切下立二

  •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佚名

    唐天竺三藏输波迦罗奉 制译律分品第一尔时执金刚菩萨大药叉将。威力难思。光超千日。一心而住。于大会中。有一童子。名曰苏婆呼。大悲淳厚。即从座起。虔诚顶礼执金刚足已曲躬合掌白言。大威尊者。我今抱疑日久。欲

  • 民权素诗话·蒋箸超

    民权素是近代文学杂志。创刊于1914年4月25日。初为不定期刊,第6集后改为月刊。1914年4月25日创刊于上海。第1集由刘铁冷、蒋箸超合编,第2集起由蒋箸超主编。民权出版部发行。1916年4月15日终刊。共出17集。蒋箸超等人

  • 管子余义·章太炎

    《管子余义》是章太炎《管子》考释札记的选编。他吸收前辈学者的成果,或证成前人观点,或作新的发明。在训诂方法上秉承乾嘉传统,又有自己的特色。还对《管子》的句读校勘、篇章文法以及章句义理有所探讨。但它在训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