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满族占据中国,倏忽二百年了。虽然他治理中国之法,还是取之于中国,然而在民族主义上,总欠光晶。加以他政治腐败,国威陵替;五口通商之役,以堂堂天朝,而割地赔款于海外夷人,这在当日,确是个非常之变。英雄豪杰,岂得不乘时思奋?于是霹雳一声,而太平天国以起。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他以一八一二年诞生,恰在民国纪元之前百年。他是有志于驱除异族,光复河山的人。要做光复事业,不得不和下层民众结合,乃不得不借助于宗教。广东和外国交通早,西教输入的年代亦久。所以洪秀全所创的上帝教,颇与基督教相近。以耶和华为天父,基督为天兄,而自称为基督之弟。和冯云山等同到广西传布,信他的人颇多。大多数都是贫苦的客民。一八四七、四八年间,广西年荒盗起,居民倡团练自卫,和教中人颇有冲突。秀全乘机,以一八五〇年六月,起事于桂平的金田村。

时广西盗贼甚多,清朝派向荣等剿办,不利。洪秀全以起事的明年,据永安。始建太平天国之号,自称天王。又明年,突围而出。攻桂林,不克。乃北取全州,浮湘而下。为江忠源乡勇所扼,改由陆道出湘东。攻长沙,亦不克,而清援军渐集,乃舍之,北出洞庭。克岳州,遂下武、汉。沿江东下,直抵江宁,建为天京。时为一八五三年。

当洪秀全在永安时,有人劝他,由湘西出汉中,以图关中。秀全不能用。及克武、汉,又有主张北上的,以琦善统大兵扼河南,不果。天京既建,清向荣以兵踵至,营于城东孝陵卫,而琦善之兵,移驻扬州,是为江南、江北两大营。太平军殊不在意。当时派兵两支:一自安徽出河南北伐,一沿江西上。后来北伐的兵,因形势太孤,虽经河南、山西,打入直隶,毕竟为清兵所歼灭。这个从太平军一方面论起来,实在是件可惜的事。注723其西上之兵,则甚为得势。再破安庆、九江,占据武、汉,并南下岳州、湘阴。

此时清朝的兵,不论绿营、八旗,都不足用,乃不得不专靠乡勇。当时办团练的地方很多。而湘乡曾国藩,以在籍侍郎,主持办团之事。国藩仿戚继光之法,倡立营制。专用忠勇的书生,训练诚朴的乡农。又创立水师,以期和太平军相角逐。遂成为太平军的劲敌。湘军以一八五四年,出境作战。初出不利。旋复战胜,克复岳州。又会湖北兵复武、汉。然进攻九江不能克;而石达开坐镇安庆,遣兵尽取江西州县;国藩孤居南昌,一筹莫展,形势甚危。长江中流,太平军仍占优势。而天国于是时顾起了内讧,遂授清军以可乘之隙。

洪秀全的为人,似长于布教,而短于治政和用兵。既据天京之后,就深居简出,把军国大事,一切交给杨秀清。旋又相猜忌,乃召韦昌辉,使杀秀清。石达开闻变回京,昌辉又杀其家属。达开缒城而遁。自此别为一军,不复受天京节制。秀全又使秀清余党,杀掉昌辉。于是太平军初起诸人略尽,注724遂呈散漫之象。清军乘之,以一八五七年冬克武、汉。明年春,又复九江。胡林翼居武昌,筹饷练兵,屹为重镇。太平军仅据安庆和天京相犄(jī)角,形势就很危险了。

然而太平军中,还有后起之秀,足以支持危局的,那就是李秀成。其时清军上流一方面,分遣陆军攻皖北,水军攻安庆。下流一方面,向荣的江南大营,前此被太平军攻破,清朝用其部将张国梁,主持军事,注725于九江失陷之际,再逼天京而军。此时捻(niǎn)党已盛于江北。李秀成和其首领张洛行相联络,把皖北的军事,交托悍将陈玉成,而自己入京辅政。玉成歼湘军精锐于三河集,安庆之围亦解。李秀成知道江南大营的饷源,出于浙江。其时江北大营,已不置师,归江南大营兼统,泛地更广。乃出兵陷杭州,以摇动其军心。又分军扰乱各处,以分其兵力。而突合各路的兵猛攻之,大营遂溃。国梁走死。苏、松、常、太,相继皆下,太平军的形势又一振。

然而大厦非一木所能支,单靠一个忠勇善谋战的李秀成,到底不能挽回太平天国的末运。清朝此时,胡林翼已死,乃用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发纵指示之责,集于国藩一身。国藩使弟国荃攻围安庆。陈玉成不能将将,诸将都不听命,遂不能救。一八六一年,秋间,安庆陷落。玉成战败走合肥,为苗沛霖所执,送于清军,被杀。曾国藩乃荐沈葆桢抚赣,左宗棠抚浙,以敌太平军方面李世贤、汪海洋的兵。使鲍超、多隆阿等分攻皖南、北。都兴阿镇守扬州。而使曾国荃沿江东下,杨岳斌、彭玉麟以水师为之声援,以逼天京。又使李鸿章募兵淮、徐,以图苏、松。李秀成力劝洪秀全出兵亲征,不听。请与太子俱出,又不听。秀成曾一度出兵江北,因张洛行已被擒,亦无成功。只得守了苏州,和天京作为声援。

借外力以平内乱是件可耻的事,亦是件可危的事。当道咸之世,清朝的昏愦(kuì)反复,很为外人所厌恶。太平军在此时,很有和外人联络的机会,而太平军未肯出此。——或亦是未知出此。——清朝则似非所恤。一八五八、六〇年两役,外人在条约上所得的权利,实在多了,乃有助清人以攻太平军之议,清廷初亦未敢接受。然至苏、松失陷后,江苏巡抚薛焕,和布政使吴煦,避居上海,到底藉外人所训练统率的华兵,即所谓常胜军者,以御太平军。此时中国兵弱,洋将多不听命。苏人避居上海的,乃自雇汽船七艘,以迎李鸿章的淮军。太平军既未能邀击。苏州诸生王畹(wǎn),献策于李秀成,请先设计封锁或扰乱上海,俾外人避居,然后出而招抚,收为己用,秀成又未能用。李鸿章至,淘汰前所募兵,代以淮勇,都强悍能战;常胜军亦隶麾(huī)下,辅以精利的器械;而上海此时,饷源又甚丰富;太平军东路的形势,遂亦陷于危急。注726

李秀成此时,以一身负天京和苏州两方面守御的重任,兼负调度诸军之责。当一八六二年时,曾国荃已攻破沿江要隘(ài),直逼天京。是年秋间,其军大疫。秀成合李世贤攻浙的兵,猛攻其营。凡四十六日,卒不能破。天京之围,自此遂不能解。至一八六三年初冬,而苏州又失陷,秀成乃入天京死守。明年,六月,天京亦陷。天王先已仰药殉国。秀成奉太子福瑱出走。于路相失,为清军所获,死之。太子会李世贤、汪海洋之师入赣,亦为清军所执,殉国于南昌。海洋、世贤的兵,没于闽、粤。注727石达开先别为一军,历赣、闽、湘、桂而入川,欲图割据,亦为清兵合土司所擒。陈玉成败后,在皖北的陈德才,北入河南,闻天京紧急,率兵还救,不及,自杀。太平天国自立凡十五年,兵锋所至,达十六省,注728卒仍为满族所征服。

然而其余众合于捻党,犹足使清廷旰(gàn)食者数年。所谓捻党,是很早就有的。注729太平军起而捻势亦盛。蔓衍于苏、皖、鲁、豫四省之间。注730雉(zhì)河集的张洛行、李兆受为其首领。寿州练总苗沛霖,亦阴和太平军和捻党相通。清命袁甲三等剿之,无效。一八六〇年,英、法兵陷京城。捻众亦乘机北略,至济宁。英、法兵既退,乃命僧格林沁剿办。僧格林沁攻破雉河集,张洛行、姜台凌皆死。苗沛霖亦被陈玉成余众所杀,捻势稍衰。太平天国既亡,余众多合于捻,其势复盛。僧格林沁勇而无谋。捻众多马队,其势飘忽,僧格林沁常为所致。遂以一八六五年,败死于曹州。清廷命曾国藩往剿。国藩首创圈制之法。练黄河水师。以济宁、徐州、临淮关、周家口为四镇,各派重兵驻扎。于运河东岸,贾鲁河西岸筑长墙,想把捻众蹙之一隅。

然而止不住捻众的冲突,一八六六年,捻众突围而出,张宗禹入陕,任柱、赖文光入山东,于是罢国藩,代以李鸿章。鸿章仍守国藩遗策,倒守运河,把东捻逼到海隅。于一八六七年打定。其西捻则由左宗棠剿击。宗棠败之渭北。捻众乃北犯延绥,渡河入山西。再出河南,以入直隶。宗棠率兵追击。李鸿章亦渡河相助。命直隶之民,多筑寨堡以自卫,而沿黄、运二河筑长墙以守。至一八六八年,才把他逼到黄、运、徒颊之间打平。

捻匪不过是扰乱,说不上什么主义的。太平天国,则当其兵出湖南时,即已发布讨胡之令。可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其定都金陵后,定田制,改历法,禁蓄妾及买卖奴婢,并禁娼妓,戒缠足,颁天条以为法律,开科举以取士,亦略有开创的规模;且颇富于新理想。有人说:“中国当日,恶西教正甚,而太平天国,带西教的色彩很重,这是其所以失人心的原因。”然而天王的创教,本不过是结合的一种手段;兵势既盛之后,亦未曾尽力推行。太平天国的灭亡,其中央无真长于政治和军事的人才,实在是其最大的原因。而其据天京之后,晏安鸩毒;始起诸人,不能和衷共济,反而互相残杀;又其后来,所谓老兄弟者日少,新兄弟日多,注731军纪大坏;亦是其致亡的原因。太平天国,提倡民族主义,曾国藩等,则揭橥(zhū)忠君主义,以与之对抗。在当日,自然是忠君主义,易得多数人的扶助;然而民族主义的源泉,终不绝灭,遂潜伏着,以待将来的革命。

【注释】

注723 当时北伐的兵,由林凤祥、吉文元统带。文元战死于怀庆。凤祥走山西。旋入直隶。至深州,为僧格林沁所败,退据静海。杨秀清遣兵北陷临清,以为之援。凤祥欲南出与之合,然卒不克。乃据连镇,别将李开芳据高唐。至一八五五年春,而为清兵所灭。当太平天国初起时,清朝北方,看似兵力雄厚,然都无战斗能力。使洪秀全得武、汉之后,即长驱北上,大事殊未可知。及既定金陵,要遣兵北伐,秦大纲力言非全军进据汴梁,则宜先定南省;遣孤军北伐非宜,而杨秀清不听。南人畏寒,北上之兵,士气不免沮丧,战斗力因之减少。然而林凤祥等,犹能支持几及两年。这可见凤祥之不弱,而清军的无用,于此也可见一斑了。

注724 洪秀全建国后,以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林凤祥为丞相。云山出全州后中炮死。萧朝贵死于攻长沙时。

注725 江南大营第一次被破,事在一八五六年。向荣走死丹阳。清廷代以和春,而命荣旧部张国梁帮办军务。战斗之事,实在都是国梁所主持。江北大营,琦善死后,代以托明阿。后又代以德兴阿。因扬州为陈玉成所破,和春劾罢德兴阿,遂不复置帅,由和春兼辖。及再度被破,国梁亦走丹阳自杀。和春则死于常州。时两江总督,亦驻常州,倚江南大营为屏蔽。军事上毫无预备。所以大营一溃,而苏、松、常、太,势如破竹,相继俱下。

注726 清朝的借用外力,以攻太平军,其动机实甚早。当太平军出湖南时,就有创守江之议的,说上海、宁波,外人防海盗的水军,可以借用。其议未见听。江宁既陷,向荣因长江水师不备,檄苏松太道吴健彰和外人商议,领事答以两不相助,乃已。后匕首党刘丽川陷上海。当其起事之前,曾托领事温那治先容于太平军。其书为清军所获。书中有“三月间在南京,蒙相待优厚”及“我兄弟同在教中,决不帮助官兵”等语,可见当日外人和太平军,亦有接洽。惜乎太平军不能利用。刘丽川虽据上海,所作所为,殊属不成气候。至一八五五年春间,为英、法军助清兵所攻灭。然外人在此时,实不可谓有助清政府之意。至一八六〇年,《北京条约》既定,法使乃言“愿售卖或遣匠役助造船炮”,并请在海口助剿。俄使亦言:“愿派水兵数百,和清陆军夹攻。”又言:“明年南漕,倘挂俄、美旗,便可无虞。”这可见外人的助清,确和不平等条约有关了。清廷命江浙督抚和漕督议奏。漕督袁甲三和苏抚薛焕,都以为不可。曾国藩则请温诏答之,而缓其出师之期。总署亦以为然。清廷是时,对于外人,猜忌之念正深,所以尚未敢借以为用。及苏州既陷,巡抚薛焕和布政使吴煦,都避居上海,始募印度人防守,以美人华尔(Ward)为将,白齐文(Burgevine)副之。又想募吕宋人。而苏州人王韬献策,说募洋兵费巨,不如募华兵而统以洋人,教练火器,从之。是为常胜军所自始。时吴煦所募兵甚弱,洋将都不为用,及李鸿章的淮军至,而情形乃一变。常胜军尝会同上海的英、法兵,攻破嘉定、青浦,防守松江。又随淮军入浙,攻陷慈溪。华尔受伤而死,代以白齐文。白齐文和李秀成交通,李鸿章言于美领事,撤其职,代以英人戈登(Gordon)。又随李鸿章破苏州。及常州既下,乃将其兵裁撤。——当时其军额为三千人。上海地处海隅,以旧时用兵形势言之,本是所谓绝地。当这时候,则因海洋交通,而其后路不断;前多汊(chà)港,敌军不易进犯;转成为形胜之地。而且税入很多,而户部并未注意搜括到,所以饷源亦很优裕。客将训练之精,兵器之利,上海饷源之裕,实系淮军成功的很大原因。当时华尔、白齐文,都奉旨赏给四品衔。华尔后加至三品。死后,于松江、宁波,建立专祠。戈登则加至提督。常胜军裁撤时,洋弁受宝星的,共六十四人。而上海的外国水陆军队,和经理税务的商人,亦时时传旨嘉奖。清朝的利用外力,亦不可谓之薄了。其在太平军方面,则白齐文撤职后,投降李秀成。劝其弃去江、浙,北据秦、晋,其地为清水师及外人之力所不及,乃可以逞。此时太平军的士气,已非初起时比,所以秀成不能用。其时避难上海的人很多。苏州诸生王畹,劝李秀成以水军出通、泰,掠商船,使物品不入上海,则外人必惧而求和。否则以精卒数千,冒充避难的人,入租界中,夜起放火劫掠,外人必逃到海船上,我乃起而镇定,招之使归,外人必和我联络了。秀成亦未能听。这是中国内乱,最初和外力有关的一段历史。梁启超做《李鸿章传》,说使太平军当日,亦如湘、淮军,各引外国以为助,中国的大局,早就不堪设想了。我们现在读起来,能无感慨。

注727 李世贤是李秀成入天京城守时,派他到江西去的。汪海洋则在浙江,为左宗棠所败,而入江西的。后来两军会合入福建,又入广东。世贤为海洋所杀。海洋战死。

注728 内地十八省中,惟陕、甘两省未到。

注729 捻匪的起源很早。有人说:“乡人逐疫,撚(niǎn)纸然脂,共为龙戏,谓之为捻,后遂相聚为盗,故得此称。”亦有人说:“皖北之民,称一聚为一捻,所以称股匪为捻匪。”未知孰是。康熙时已有其名。嘉道时,渐肆劫掠。至咸丰初年乃盛。

注730 当时江苏的淮、徐,安徽的颍(yǐng)、亳,山东的兖、沂(yí)、曹、济,河南的光、固,为捻众最盛的区域。

注731 广西初起事的兵,谓之老兄弟;后来附从的,谓之新兄弟。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 曹志 庾峻(子珉 敳) 郭象 庾纯(子旉) 秦秀·房玄龄
  列传第一百三·刘昫
  列传十九·薛居正
  ●卷七十四·徐梦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三·李心传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六·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八 后妃传八·纪昀
  七六六 广东巡抚李湖奏覆查办空格书籍情形折·佚名
  伊洛渊源录卷九·朱熹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下·袁枢
  卷九·吕中
  卷二十八·李天根
  刘延朗传·欧阳修
  台澎水陆十六营额设官兵马船数·佚名
  卷二百四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诗法家数 全文·杨载

    夫诗之为法也,有其说焉。赋、比、兴者,皆诗制作之法也。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有双起两句,而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有一意作出者;有前六句俱若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诗之为体有六

  • 陆登善·隋树森

    陆登善,字仲良。曹本、暖红宝本《录鬼簿》注:“一云姓陈”。贾仲明吊词云:“贞元始祖谥宜(宣)公,嗜著《茶经》桑苎翁”,以登善为唐代名人陆贽、陆羽之后。其祖父维扬(今江苏扬州市)人。父官江淮行省(治扬州

  • 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忠义四·张廷玉

        ◎忠义四   ○张允登 张光奎 李中正方国儒 何承光 庞瑜尹梦鳌 卢谦 龚元祥 王信史记言 梁志仁 王国训 黎弘业 张绍登 王焘 蒋佳徵徐尚卿 阮之钿 郝景春 张克俭 徐世淳   张允登,汉州人。万历三十八

  • 雍正上谕 二、严鸿逵、沈在宽诸人应凌迟处死,戮尸枭·雍正

      编者按:这一道谕旨,宣布了对吕留良的学生严鸿逵等人及其家族处理决定,使这件历时三年多的文字狱大案告一段落。从中可以看出古代灭族刑法的残酷和牵连之广。但这份谕旨所涉及到人员,还只限于和吕留良有关的一小部分人

  • 卷五十二·杨士奇

    永乐四年三月辛卯朔 上视太学先是敕礼部臣曰朕惟孔子帝王之师帝王为生民之主孔子立生民之道三纲五常之理治天下之太经太法皆孔子明之以教万世朕 皇考太祖高皇帝膺君师亿兆之任正中夏文明之统复衣冠礼乐之旧渡江之初

  • ●崇祯实录卷之九·佚名

    怀宗端皇帝(九)崇祯九年正月甲寅,李自成攻固始,别将陷灵台。丙辰,左良玉遇李自成于阌乡,陈友福援之,良玉斩九十级;贼东趋江北。又别贼后至,自桐柏、唐县偪随州。戊午,故礼部尚书孙慎行卒,赠太子太保。慎行性恬退,然矫矫持风节,士君

  • 张宿传·欧阳修

    张宿本是贫贱的人,自己考取了生员。唐宪宗当广陵王时,通过张茂宗推荐,能进出王府,他怪诞狡诈敢说话,到唐宪宗代行国政时,从百姓提升为左拾遗。他交结权贵幸臣,各地的贿赂堆了一屋。皇帝多次召见他,他不能保守机密,因泄露皇帝在

  • 巫凯传·张廷玉

    巫凯,句容人。由庐州卫百户积功升至都指挥同知。永乐六年(1408),巫凯因跟随英国公张辅平定交趾有功,升为辽东都指挥使。十一年,巫凯奉诏率所部会集北京。第二年,随军征讨沙漠,受命先返。巫凯建议诸卫兵应当以三分之二负责防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吕思勉

    秦汉之世,是我国对内统一的时代,亦是我国向外拓展的时代。中国本部的统一,完成于此时。历代开拓的规模,亦自此时定下。所以秦汉的武功,是一个亟须研究的问题。中国的北方,紧接蒙古高原。蒙古高原,是一个大草原,最适于游牧民族

  • 第十章 16·辜鸿铭

    寝不尸,居不客。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辜讲绝对看不到孔子直挺挺像僵尸一样躺在床上。日常在家的时候,他绝不使用非常正式的礼仪。如果遇

  • 卷一上·吴澄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一上     元 吴澄 撰曲礼【吕氏大临曰曲礼礼之细也礼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中庸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曲礼者威仪之谓经礼盖若祭祀朝聘飨燕冠昬丧纪之礼今仪礼是也曲礼盖以小大尊卑亲疎长幼并

  • 卷二十·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二十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尚书注疏第九存旧尚书卷第五古文尚书盘庚上第九商书孔氏传【古本】尚书注疏卷第九【宋板】盘庚上考异古本经于今五邦于上有至字 由乃在位由上有曰字 小人之攸

  • 卷一百九十三·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九十三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六十六观象授时东方苍龙七宿角宿二星角两星南北正直着【今测角一星黄经九宫一十九度二十六分纬南一度五十九分赤经九宫一十七度一

  • 缪称训·刘安

    【原文】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是故体道者,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虑,其寝无梦,物来而名,事来而应。主者,国之心,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故其心治者,支体相

  •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一·湛然

    昔于台岭随诸问者签下所录。不暇寻究文势生起。亦未委细分节句逗。晚还毗坛辄添肤饰裨以管见。然所记者莫非述闻兼寻经论。但识用暗短而繁略颇驯。呈露后贤敢悕添削私记者。章安尊者于江陵自记大师所说。不与他共故名

  •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十二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如是已上如来出现十无量法。一一法皆有十喻。如经具明。如佉陀罗山者。是木名。尼民陀罗此云持边山。目真邻陀山。此云解脱。此是解脱龙所居处。优波尼沙陀分。前已释讫。或牟萨罗。此云紫色宝。如是已

  • 卷第五·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 复次普贤菩萨摩诃萨入不思议解脱门方便海。入如来功德海。所谓有解脱门名

  • 洪恩灵济真君自然行道仪·佚名

    明成祖时封洪恩灵济真君号。述自然行道仪,为皇帝与人民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