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三【十则】

钦定四库全书

愧郯录卷十三【十则】    宋 岳珂 撰

指南记里鼔车【阙二叶】

爲里立轮一只附於左脚径一尺三寸三分围四尺一寸四分出齿十八齿间相去二寸三分下平轮一只径四尺一寸四分围一丈二尺四寸二分出齿五十四齿间相去与附立轮同立贯心轴一条上安铜旋风轮一枚出齿三齿间相去一寸二分中立平轮一只径四尺围一丈二尺出齿百齿间相去与旋风等次安小平轮一只径三寸少半寸围一尺出齿十齿间相去一寸平轮一只径三尺少半尺围一丈出齿百齿间相去与小平轮同其中平轮转一周车行一里下一层木人击鼔上平轮转一周车行十里上层木人击镯都用大小轮八只共二百八十五齿递相鈎鏁犬牙相制周而复始诏皆以其法下有司制之如是则皆有其制度藏之有司矣佑陵稽古大观元年内侍吴德隆又献二车之制其指南车身一丈一尺一寸五分濶九尺五寸深一丈九寸车轮直径五尺七寸车辕一丈五寸车箱上下爲两层中设屏风上安仙人一执杖左右龟鹤各一童子四各执缨立四角上设关棙卧轮一十三各径一尺八寸五分围五尺五寸五分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一寸八分中心轮轴随屏风贯下下有轮一十三中至大平轮其轮径三尺八寸围一丈一尺四寸出齿一百齿间相去一寸二分五厘通上左右起落二小平轮各有铁坠子一皆径一尺一寸围三尺三寸出齿一十七齿间相去一寸九分又左右附轮各一径一尺五寸五分围四尺六寸五分出齿二十四齿间相去二寸一分左右叠轮各二下轮各径三尺一寸围六尺三寸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二寸一分上轮各径一尺二寸围三尺六寸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一寸一分左右车脚上各立轮一径二尺二寸围六尺六寸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二寸二分五厘左右後辕各小轮一无齿系竹?并索在左右轴上遇右转使右辕小轴触落右轮若左转使左辕小轴触落左轮行仙童交而指南车成记里鼓车车箱上下爲两层上安木人二身各手执木槌轮轴共四内左壁车脚上立轮一安车箱内径二尺二寸五分围六尺七寸五分二十齿齿间相去三寸三分五厘又平轮一径四尺六寸五分围一丈三尺九寸五分出齿六十齿间相去二寸四分上大平轮一通轴贯上径八尺八寸围一丈一尺出齿一百齿间相去一寸二分立轴一径二寸二分围六寸六分出齿三齿间相去二寸二分外大平轮轴上有铁拨子二又木横轴上关棙拨子各一其车脚转一百遭通轮轴转周木人各一俱在手击钲鼓造二车成其年宗祀始用之然则又与燕肃卢道隆之法不同仁宗实录载肃之表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起大雾将士不知所向帝遂作指南车又周成王时越裳氏重译来献使者或失道周公赐軿车以指南其後法俱亡汉张衡魏马钧继作之蜀世乱离其器不存宋武帝平长安尝爲此车而制不精祖冲之亦复造之後魏太武帝使郭善明造弥年不就又命扶风马岳造重成而爲善明鸩死其法遂絶唐元和中典作官金公立以其车及记里鼓上之宪宗閲於麟德殿以备法驾历五代至国朝不闻得其制者今创意成之然则古今之爲此者亦艰矣今二法具在要当参取试造而後见其孰精顾中兴以来未皇礼文犹在弗议重可惜已肃表不详冲之之所用考之南史宋武平关中盖尝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杼每行使人於内转之昇明中齐高帝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乃改造铜机圆转不竆而司方如一史谓马钧以来未之有也详稽前制鼓之记里容可以轮辐度数计指南则内外泮然不相爲谋肃之所爲或须人力德隆以铁爲坠似复稍精铜机以圆恐但可施之平陆黄帝剏物盖用之军旅殆未必如此也

京师木工

今世郡县官府营缮创缔募匠庀役凡木工率计在市之朴斵规矩者虽扂楔之技无能逃平日皆籍其姓名鳞差以俟命谓之当行间有幸而脱则其侪相与讼挽之不置盖不出不止也谓之纠差其入役也苟简钝拙务閟其技巧使人之不已知务夸其工料使人之不愿爲而亟其斥且毕谓之官作珂尝疑祖宗承平时爱民惠工以阜都邑当未必如此及考之典故有意存而可见者於是始有以信臆度之不诬表之以示陈古风今之义焉李文简焘续通监长编元佑七年正月辛卯礼部侍郎范祖禹言工部乞迁开封府於旧南省夫土木之功使匠人度之无不言费省而易可了及其作之便见费大臣恐枉劳人力虚费国用珂谓此乃今私家通患而官府则反是味此奏之言则知当时顾直优厚无刋除而後致匠者之乐役方且隐欺以求用之不暇其不假滕口以蔓引推托也决矣先朝官吏律己之廉持论之厚又於此乎见之故不以其事之微而遂畧之也

国忌设斋

祖宗以景灵爲原庙每国忌用时王礼集缁黄以荐时思焉珂簿正大农日尝随班行香清晨宰执率百官入班定缁黄锺声螺钹如法僧职宣疏斋僧道各二十五员以爲常制珂按续通典在唐已有之高祖五月六日忌胜业会昌各设五百斋太穆皇后窦氏五月二十一日忌兴福寺兴唐观各二百五十人斋太宗五月二十一日忌青龙经行寺各五百人斋文德皇后长孙氏六月二十一日忌慈恩温国寺各二百五十人斋睿宗六月二十日忌安国西明寺各三百人斋昭成皇后窦氏十一月二日忌慈恩寺昭成观各三百人斋玄宗四月五日忌千福寺开元观各设三百人斋元献皇后杨氏三月二十三日忌资圣化度寺各二百人斋肃宗四月十八日忌崇圣寺昊天观各设三百人斋章敬皇后吴氏正月二十二日忌章敬寺玄都观各设三百人斋代宗五月二十一日忌圣兴惠日寺各设五百人斋睿真皇后沈氏十月二日忌总持寺肃明观各设二百五十人斋德宗正月二十三日忌庄严寺光天观各设五百人斋昭德皇后王氏十一月十一日忌福寿寺元真观各设五百人斋然则唐制固甚侈今几止二十之一祖宗威神在天要无取乎此姑惟示存羊之意可也然祝呗之词颂台每付之常程不复刋定如文武官僚禄位常居等语要於宗庙非所宜言亦隣於俚云

皇佑差牒

今世中台给黄牒之制前必曰尚书省牒某官而右语则曰差充某职替某官成资阙珂尝得皇佑五年十二月勑牒一其词曰中书门下牒光禄寺丞钱中立牒奉勑宜差知?州贑县事替阮士龙过满阙候到交割县务诸般公事一一点检依例施行牒至准勑故牒珂谨按祖宗朝造命之地本曰中书门下制勑院在焉自元丰分三省中书取旨门下省审尚书奉行而其职始分故熙宁以前士大夫所被受堂帖多是中书省劄子而官制後始归之尚书非沿袭之误也如候到交割点检数语祖宗之重民事谨职守不厌於详且复盖於此有稽焉

绍兴储议

大父鄂王飞绍兴十年出师北征密疏建储议高宗赐御札有曰览卿亲书奏深用叹嘉非忱诚忠谠则言不及此今宸章藏于家可考而见一时张戒作默记误载於七年而有冲风吹纸之谤珂所上吁天辨诬一书固首辨之矣然或者以爲勲旧握兵在外不当与大计故足以致媢忌珂谓不然谨按汉武帝三王之封霍去病实发其议史记载其奏疏曰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陛下恭让不恤羣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愿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唯愿陛下幸察制曰下御史唐李晟在凤翔亦尝曰魏徵以直言致太宗尧舜上真忠臣也行军司马李叔度曰彼搢绅儒者事公勲德何希是晟曰君失辞晟幸得备将相苟容身不言岂可谓有犯无隐耶是非惟上所择尔叔度慙此?明证去病是时盖爲骠骑将军以功益置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并爲之晟节度凤翔陇右泾原军兼行营副元帅皆正握兵云

遂国记误

王明清挥麈後录曰官制未改时知制诰今之中书舍人但演词而己不闻缴駮也康定二年富文忠爲知制诰先是昭陵聘后蜀中有王氏女姿色冠世入京备选章献一见以爲妖?太甚恐不利於少王乃以嫁其侄从德而择郭后位中宫上终不乐之王氏之父蒙正由刘氏婣党屡典名藩未几从德卒至是中妣王氏封遂国夫人许入禁中文忠适当草制封还抗章甚力遂【阙】寝其旨外制缴词头盖自此始珂按国朝会要景佑四年二月七日洪州别驾王蒙正特除名广南编管永不叙用蒙正女刘从德妻今後不令入内儿女见与皇族爲婚者除已成结更不得爲亲如明清之言遂国者固上所属意蒙正所坐止以私通父婢前任受杨澄吉金故入温嗣良流罪作福之柄容有所末减也当时司理刘涣簿郭照爲从各勒停冲替雷霆之威严如此乃有是哉景佑在康定之前王氏已有不令入内之旨蒙正官止别驾未闻典藩明清所记恐或有误国史富文忠弼传初无此一节奏议亦不编此疏苏文忠轼所作墓志又不书惟李文简焘通监长编载其事引别志爲据又不得其时考明清所刻李贤良垕帖尝欲明清注龙山税官与史事其得之明清无疑别志虽未详或缘岁月久复封邑之故而封还遂致传疑云表之以章昭陵之圣德

武定军

嘉定戊辰诏改雄淮军爲武定珂按此名有二不可五代史晋开运元年三月癸巳籍民爲武定军是尝爲复名不可一也真宗庙諡武定僞蜀尝以洋州爲武定军节度景佑四年四月诏以犯庙諡改爲武康军矣不可二也立军经武爲一代之制而袭季世之号渎宗庙之制在今日所当亟正焉

金版

今郊祀天地祖宗正配位皆有金版书神位以金饰木爲之如匣之制稍高博且表以【阙】字珂按典故政和六年六月甲戌宣和殿学士礼制局详议官蔡攸言臣昨受睿言讨论位版之制退考太史局所掌见用位版皆无所稽据谨按周官有鬼神示之居则知凡祀未尝无位旅上帝供金版则知凡位未尝无版唯长短广狭厚薄之数不见於书恭考礼文傅以经谊伏请昊天上帝位版长三尺取参天之数厚九寸取乾元用九之数广一尺二寸取天之备数书徽号以苍色取苍璧之义皇地祗位版长二尺取两地之数厚六寸取坤元用六之数广一尺取地之成数书徽号以黄色取黄琮之义仍取周官之制皆以金爲之饰又按春秋公羊周之郊祭社稷王者必立祖配也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至而何休以谓匹合也无所与合则不行得主人乃止盖郊所以明天之道也而天为主祖为匹一推人道以接之诗序所以谓尊祖后稷所推以配天者如此其配位位版在冬祀则宜与昊天上帝同制在夏祭则宜与皇地祗同制以称尊祖以配天地之义诏从之攸之议固无取然观于政和礼制似与今不同稽经诹律必有所折衷而後可也

荐飨太庙

南北郊祈谷雩祀神州禖祠以宰执充枢密院官亦轮摄事宗庙四时荐飨以宗室使相充否则以正任盖中兴以来定制珂按李文简焘续通监长编景佑四年四月乙丑新知枢密院事盛度言奉勑孟夏荐飨太庙已受戒誓而有除命故事枢密不差摄行祠事诏以后庙摄太尉赵贺代之夫以密院则不与祭以宗庙则差外姓官皆与日异而不复考所以然何也

冷端甲

杨文监简在【阙】 始得李尉府显息之族子谓甲不经火【阙】   可御矢谓之冷端遂言于朝乞下【阙】 所制造时显息之子师【阙】爲知阁门事【阙】 是官分辨其不然文【阙】 往复其实工人【阙】劳费耳时虽知其强而无以折之珂按李文简焘续通监长编庆历元年五月甲戌太常丞直集贤院签书陕西经畧安抚判官田况上兵策十四事其十二【阙】工作【阙】用中国【阙】 长非夷狄【阙】及今【阙】  冷鍜而成坚【阙】 莹非【阙】弩可入自事【阙】 衣甲皆软不足【阙】矢石以朝廷之言中国之伎巧乃不如一小羌乎【阙】 累而【阙】  而畧故也今按

下逐处【阙】  匠冷【阙】    甲旋发【阙】缘【阙】

以观透箭深【阙】而【阙】  太祖【阙】

甲絶爲精好但岁久断绽乞【阙】 贯三五万聨均给

四路亦足以御敌也然【阙】

愧郯录卷十三

 

猜你喜欢
  志第十六 历二·欧阳修
  卷第二百八十三 後晉紀四·司马光
  卷八十七 晉紀九·司马光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三·杨仲良
  ○陆生楠之狱·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四十一·佚名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九·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三十九·佚名
  卷之六十七·佚名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原序·刘时举
  第三七五禀同治六年九月二十一日一二二○九--一·佚名
  汉高祖本纪·欧阳修
  卷三百三十三·杨士奇
  第十五章散会与搁置动议·孙中山
  北史识小录卷八·沈名荪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牟子才·唐圭璋

      子才字存叟,其先井研人。客湖州。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宝祐元年(1253)自军器少监除秘书少监。咸淳初,授翰林学士。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   风瀑竹   元宵   阁住杏花雨。便新晴、等间勾引,香车成雾。璧月光中箫

  • 崔护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县)人。贞元进士,官岭南节度使。 晚 鸦 崔护 黯黯严城罢鼓鼙, 数声相续出寒栖。 不嫌惊破寒窗梦, 却恐为奴半夜啼。 崔护诗鉴赏 诗中描写的情景应发生在长安城南,禁夜之后。 示意“止其行李,以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十有二年岁次壬午 金世宗雍大定二年春正月戊辰朔日有食之上在镇江时钦宗几筵在临安府行宫百官当入临留守汤思退以吉月议罢之权礼部侍郎黄中力争得不罢己巳遣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虞允文先往建康措置

  • 卷五·陈继儒

    仁宗朝,谏官累言:“陈执中不学无术,非宰相器。陛下眷意不替者,得非执中尝于先朝乞立陛下为太子耶?先帝二子,而周王已薨,立嗣非陛下而谁?”上曰:“非为是。但执中不欺朕耳。”嘉祐中,文潞公、富郑公为相,刘公

  • 两汉刋误补遗卷七·吴仁杰

    驺虞一囿驺虞之珍羣刊误曰此言驺虞可致于囿中欧阳公曰贾谊谓驺者文王之囿名虞司兽也仁杰按韩鲁诗传曰梁驺者天子之田也驺虞天子掌鸟兽官贾生所云盖本于此记礼者亦云驺虞乐官备郑康成注周官王奏驺虞云驺虞圣兽疏引山海

  • 三 职官·陈寅恪

    隋唐职官之名号任务,其渊源变革记载本较明显,而与此章有关之隋唐制度之三源复已于前章详悉考论,其涉及职官者尤为易知,故此章仅择其要点言之,其馀可从简略。但有二事,实为隋唐制度渊源系统之所繫,甚为重要,而往往为论史者所忽

  • 上清帝第七书·康有为

    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呈请代奏折(上清帝第七书)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具呈 工部主事康有为为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可考由弱致强之故,呈请代奏事。窃顷强邻四逼,国势危蹙,皇上忧劳时变,亟筹自强,量势审时, 必有取

  • 卷一·朱轼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一大学士朱轼撰名儒传一汉田何田何字子庄齐淄川人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庇授江东馯臂子弓臂授燕周丑子家丑授东武孙虞子乘虞以授何当秦禁学易以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絶汉兴梁

  • 卷二百八十三·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八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褒赠汉成帝时梅福以为宜建三统封孔子之世以为殷後乃上书曰臣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职也位卑而言高者罪也越职触罪危

  • 提要·王充耘

    【臣】等谨案书义矜式六卷元王充耘撰充耘字与耕吉水人元统甲戌进士授永州同知所着四书经疑贯通已别着録充耘精于科举之业又以书经登第其用功甚深此乃所作经义程式也自宋王安石变法始以经义取士当时如张才叔自靖人自献

  • ●牧鑑卷之一·杨昱

    汀郡楊昱東谿輯長白榮譽子譽校治本一(一)◆治本一(一)治本君子之身是也身一也有化所資以立者有政所由以成者化所資立曰德政所由成曰才古人推準動化得此而巳然古人邈矣簡策有幸存而未泯者庸可不盡心乎敬稽經訂傳得若干條列

  •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欧阳竟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   [一]如來性品第四之三   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中有四種人能護正法建立正法憶念正法.能多利益憐愍   世閒爲世閒依安樂人天.何等爲四.有人出世具煩惱性是名第一.須陀洹人斯陀含

  • 卷第八十·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四静虑者。谓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品类足说。云何初静虑。谓初

  • 鄂州小集·罗愿

    宋代诗文别集。6卷。罗愿著。乾道二年(1166)郑玉为罗愿文集作序称,其集为州佐刘清之编集刊刻,岁月既久,其书罕见,洪斌、鲍元康出资重刊。其后又曾屡经编刊。《宋史·艺文志》著录其书10卷,但现存各本皆为6卷。洪武二

  • 刑幕要略·朱子勋

    清朱子勋记录,张廷骧校勘。1册。本书记录了一些幕吏老手办理刑幕事务的经验举要。内有办案、名例、职制、公式、户役、田宅、婚姻、仓库、市廛、仪制、军政、邮驿、盗贼、人命、斗殴、诉讼、受赃、诈伪、捕亡、断狱、

  • 上方灵宝无极至道开化真经·佚名

    道教经典。分三卷,凡二十四章。该书主旨在结合儒道,调和三教,以宣扬宋儒倡导的纲常名教,而终归于道教之修真炼性。盖出宋元间道流所为。其体裁仿《论语》。卷上八章论君明、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女贞

  • 三转法轮经·佚名

    梵名Dharmacakrasu^tra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佛陀成道之初,于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谛之理,以由不同角度讲述三遍,称三转十二行相,遂成此经。异译本有东汉安世高所译转法轮经一卷,南传佛教亦有

  • 普曜经·佚名

    梵名Lalitavistara 。凡八卷。西晋永嘉二年(308)竺法护译于天水寺,康殊、帛法炬笔受。又称方等本起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为大乘之佛传,系记载释尊降生至初转法轮之事迹。异译本有唐代日照(梵Diva^kara ,地婆诃罗)所译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