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册 丁未年至庚戌年

第一册 丁未年至庚戌年

【李原档残缺】欲杀我兵①遣万兵拦阻。扈尔汉侍卫遇其阻截之兵,将所携五百户结寨於山顶,派百兵守护,并遣人将乌拉兵截路情形往报领兵三贝勒。是夜,乌拉之一万兵到来。见此到

来之乌拉兵後,聪睿恭敬汗之二子策马怒曰:“昔日蒙古国汗,遣大臣抗古拜征讨敌国。招降後归来时,汗信其弟之谗言,杀杭古拜。闻此,降附之敌国皆复叛,兴归来征伐蒙古汗。

【原档残缺】杭古拜之子哈拉、察罕二人,击败此敌,复招降之。今征讨我诸申国敌招降各国之父汗,安居於家中。父汗之二子,我等前来也。尔等兵士勿虑之,此布占泰曾与我交战,为我生擒,以铁索繫颈②,收而养之。乃经我如此豢养遣归,主乌拉国之人。此布占泰乃我手中放出之人也!时隔未久,其人依旧,勿虑其兵众多,我有天赐之弘威,又有父汗之大名,我等必能击败其兵!”言毕,众军士皆喜,呐以攻杀之声,渡河而去。聪睿恭敬汗之二子,各领兵五百,分二路冲上山,弟贝勒领兵五百,留於山下。其犹如尚未睁眼小犬之两幼子,各领兵五百,冲上山顶。破陈追杀敌兵时,弟贝勒因大山相隔,未能同往多杀敌人。该布占泰曾於阵前被我擒获,赦其应杀之身,予以豢养之,并释归主乌拉国。不惟收养其应杀之身,且以同父所生之二女妻之。然布占泰竟怀二心,以兵拦截,欲杀往取人户之岳父及二妻兄。故布占泰之一万兵,遭天谴责。而聪睿恭敬汗不惟怜恤豢养,以女妻之,更以公正存心,遂蒙天地嘉祐。於聪睿恭敬汗四十九岁之未年三月二十日,二子率兵一十,击败布占泰截路之一万兵。斩其主将博克多贝勒父子,生擒常柱贝勒父子及其弟胡里布贝勒三人,斩人三千,获马五千匹、甲三十副。破敌之日,天曾晴朗。是夜,忽然降雪,天气寒冽。彼军被伤之人败走时,因出汗而解甲者,冻死颇众。谓天祐者

即此也!出战时,天现吉兆,有白光贯於军中大纛,遂击败乌拉布占泰截路之万兵。克敌凯旋。聪睿恭敬汗赐弟贝勒号达尔汉巴图鲁。汗之长子以遇大敌率先衝击,赐号阿尔哈图图门。

其次子代善贝勒,於马上擒主将博克多贝勒斩之,衝入敌阵时,同伴追之不及,即与其兄衝入阵内,故赐号古英巴图鲁。发兵时,聪睿恭敬汗以“我二子若於阵前骑马而战,尔等则卫护其身而行,若下马步战,则为之执马”等语约嘱後遣之。然大臣常书、侍卫纳齐布并未跟随所委之贝勒,却率兵百人,与叔贝勒同在一处,未参与攻击山上之敌营。劫击溃败之敌兵时,又斩杀无多。故拟二大臣以死罪。时达尔汉巴图鲁贝勒请曰:“若杀此二臣,则我亦属当死之列矣!”於是免其二人死罪,罚常书银百两,裭夺赐给纳齐布所管之诸申③,破乌拉兵後,瓦尔喀部之赫席赫、佛讷赫路之人,仍附乌拉布占泰。聪睿恭敬汗曰:“我等乃一国也!只因地方窵远,且为乌拉国所阻,故尔等附於乌拉国为生。今我一国之汗,已兴师击败乌拉兵,尔等应降我一国之汗矣。”彼等未从命,故於是年五月,遣其末弟卓礼克图贝勒、额亦都巴图鲁、费英东扎尔固齐、扈尔汉待卫等率兵一千,往征赫席赫、鄂谟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路,尽取之,俘获二千带来。

秋九月初六日,有星线见於东方,指辉发村,七八夜方息。此後,西方又见一星线,经月馀。辉发之拜音达里贝勒,曾助叶赫之布寨及纳林布禄,两次派兵来犯。後因拜音达里杀其叔父七人,其兄弟之人俱叛投叶赫纳林布禄其彼之村人亦欲叛。於是拜音达里以本村七大臣之子为质,前来请兵。聪睿恭敬汗发兵千人往援。谋叛之辉发村人,被援兵击败,未能叛往叶赫。平息之後,叶赫部纳林布禄复唆拜音达里曰:“若尔索还所送人质,则我亦将尔叛来之兄弟尽行归还。”拜音达里从其言,乃曰

之:“我将中立於尔两国之间地。”遂将所送人质,尽数取回。取回後,拜音达里竟背弃中立之言,以其子与叶赫纳林布禄为质。纳林布禄曾言归还辉发拜音达里之叛民,然未归还拜音达里曰:“我曾为叶赫纳林布禄所诳骗,今欲永赖聪睿恭敬汗谋生,请将尔许嫁常书之女改适与我为婚。”聪睿恭敬汗遂退其女之婚约,许给辉发拜音达里。然拜音达里复变心未娶。聪睿恭敬汗曰:“昔叶赫强盛之时,尔拜音达里以兵助纳林布禄,曾两次来侵。尔既声言娶我女为妻,今何又变心耶?”拜音达里曰称:

“俟我在叶赫之子归来,即娶尔女,与尔同盟!”遂筑三层城。俟其在叶赫之子归,聪睿恭敬汗曰:“尔在叶赫之子既归,今将何如?”拜音达里以三层城垣业已修竣,遂即变心,不娶已聘之女。如此负约,聪睿恭敬汗怒,兴师征讨之。兵至色和里岭,天降雨一昼夜方晴。继而启行,於此未年九月十四日,围攻辉发城,克之即俘其城主拜音达里贝勒父子诛之。至此呼尔奇山世代相传之辉发国乃灭,携其人而还。

戊申年,聪睿恭敬汗五十岁。三月,遣阿尔哈图图门、阿敏台吉率兵五千,前往围攻乌拉宜罕山城,克之。斩千人,获甲三百副。时科尔沁蒙古贝勒翁阿岱助乌拉布占泰。布占泰率兵出村,止於二十里外,曰:“此兵不可攻也。”乃退。於是,阿尔哈图图门於其城中住两夜而还。

聪睿恭敬汗不念明万暦帝旧恶,复欲修好,正如书所云:“念人之恶,崇朝而作,式好无尤,历世难求。”念及此,於申年六月二十日,会明辽东吴副将、抚顺王备御等,刑白马,以

血、肉、土、酒各一碗,削骨而盟誓:“各方勿越帝之边界。无论汉人、诸申,若有偷越帝之边界昔,见者杀之,若见而不杀,殃及不杀之人。明若渝盟,则明帝之广宁都堂,总兵官、辽东道、副将、开原道、参将等六大衙门之官员,均受其殃。”遂勒碑立於沿边诸地。取宜罕山城之後,乌拉贝勒布占泰懼,於是遣使往来於申年九月,执叶赫纳林布禄属下五十人,与聪睿恭敬汗之使臣。乌拉布占泰亦随同观见。见毕,布占泰曰:“我违盟约,凡四五次,获罪父汗,诚无颜面也!若以父汗亲生一女与我为妻,则我永赖父汗以生,何如?”聪睿恭敬汗遂复以亲女穆库锡格格与布占泰为妻。

聪睿恭敬汗欲将昔日金汗时进入朝鲜,沿朝鲜边境而居之流散瓦尔喀部禄,悉行查还。遂上书大明国万暦帝奏陈。万暦帝即传谕朝鲜国王查之。朝鲜国王查出失散数代之瓦尔喀部众一千户,於聪睿恭敬汗五十一岁,己酉年二月遣返之。

聪睿恭敬汗之弟舒尔哈齐贝勒係唯一同父同母弟,故凡国人、贤良僚友、敕书、奴仆,以及诸物,皆同享之。虽使之如此同享国人僚友以及一切物件,然弟贝勒於征战前,未见一超卓之举,於大国之政道,未进一善言以慰之,全然无德。虽属无德,仍以唯一之弟而不厌恶,举凡诸物,皆同样供养之。如此供养,弟贝勒尚不知足,积年纍月,怨其兄长。兄聪睿恭敬汗曰:“弟尔所得家业及国人、僚友,非我等之父所遣留之国人、僚友,乃为兄我所赐也!”责其过恶之後,弟贝勒口吐怨词曰:“此生有何可恋,不如一死!”遂背弃使其同享国人,僚友之兄长,携其部众,出奔他路異乡以居。聪睿恭敬汗怒,遂於此酉年,时聪睿汗五十一岁,弟贝勒四十六岁,三月十三日,尽夺赐弟贝勒之国人,僚友以及诸物,使其孤立。时有族人名阿席布者,因未曾劝止弟贝勒反而鼓动挑唆,是以杀之。又将大臣乌尔崑蒙兀,吊缚於树,下积柴草,以火焚之,借以辱弟贝勒,使其孤立。弟贝勒自责曰:“多蒙兄汗赡养,曾欲别往以居,洵属狂妄,实乃我之过也。”於是翻然归来。聪睿恭敬汗遂以籍收之国人、僚友,於当年,悉数归还弟贝勒。后弟贝勒仍不满其兄聪睿恭敬汗之待遇,不屑天赐之安乐生活,遂於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卒,享年四十有八。

前已酉年九月,获悉呼尔哈路之一千兵,来侵聪睿恭敬汗所属之宁古塔城,驻萨齐库之聪睿恭敬汗兵百人,即前往迎战。击败呼尔哈之一千兵,生擒其大臣十二人,斩人一百,获马四百匹,甲百副。其后,呼叶路人收留由已降聪睿恭敬汗之国中出逃之人。聪睿恭敬汗乃曰:“尔呼叶路人不降则已,何为收纳业已降我之国中出逃之人?”遂於酉年十二月,命大臣扈尔汉侍卫率兵千人,往征呼叶路,尽克之,俘获二千。在彼过年后,於二月还。聪睿恭敬汗以征服呼叶路功,赏扈尔汉侍卫甲胄、马匹并赐号达尔汉侍卫。时有来投顺聪睿恭敬汗之绥芬路大臣图楞,为雅兰路人掠去。庚戌年十一月,聪睿恭敬汗五十二岁,命大臣额亦都巴图鲁为主将,率兵千人,往纳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玛察四路,将其民俱编户携来,令户口先行。然后回兵往征雅兰路。於十二月尽取之,俘获一万带回。

①老满文原档册自此以前均已残缺无存,故乾隆时期的转写本色也由此处开始抄写。

②由“到来。见此到来之乌拉兵后……”至此一段,后由本书第十函天命年月不全档第七十四册倒数第二段抽出补上的。见720页。

③“诸申”系满文音译,此词含义有二。一系指女真——满族的主要成员,是酋长、贝勒的属下;一系族名,即“女真”或“女直”的满文原音字。本书将该词皆译为“诸申”,请读者根据具体内容区分“诸申”的不同含义。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九 萧子恪弟子范 子显 子云 子晖·姚思廉
  志第二 礼仪二·魏徵
  卷二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十一·张廷玉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八、到底是中华之外,四面·雍正
  康熙二十八年一月至康熙二十九年十一月·蒋良骐
  元明事类钞卷三十九·姚之骃
  春秋战国异辞卷三十三·陈厚耀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三·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三·佚名
  卷之六百十五·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一·佚名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司马迁
  諡法卷四·苏洵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补编二·佚名
  二十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元诗选三集己集目录·顾嗣立

    王参政都中(本斋集) 王府判畛 王□□畦 吕左丞思诚(仲实集) 干尚书文传(仁里漫稿) 王宣慰艮(止止斋稿) 林学士泉生(觉是集) 李参政源道(仲渊集) 杨提举敬惪(仲礼集) 陈提举德永(两峰惭草) 陈知州天锡(鸣琴集) 陈知事阳至&nbs

  • 寂寞·戴望舒

    园中野草渐离离,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离离的野草,像那些可怜的

  • 卷一百三十一·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三十一  明 冯惟讷 撰 隋第二 越王侗【字仁谨炀帝之孙元德太子昭之子美姿容性寛厚大业三年立为越王十三年帝幸江都侗留守东都宇文化及弑逆遂即位改元皇泰寻为王

  • 卷一百九十三 嘉祐六年(辛丑,1061)·李焘

      起仁宗嘉祐六年正月盡是年六月   春正月辛卯,判大宗正事允弼請以潭王宮教授周孟陽等編修本司所降宣敕、劄子。從之。孟陽,海陵人也。   壬辰,翰林學士王珪權知貢舉。   乙未,詔有司製南海廣利洪聖昭順王廟所用

  • 内篇 二体第二·刘知几

      三、五之代,书有典、坟,悠哉邈矣,不可得详。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是为《古文尚书》。然世犹淳质,文从简略,求诸备体,固已阙如。既而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改张,变其名目,区城

  • 卷之七·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正月。丁酉。谕内阁、前因御史谢远涵奏倢■<?曰融>■<?石木>陈璧虚糜国帑。徇私纳贿各款。当经派令大学士孙家鼐、那桐秉公查办。兹据查明覆奏。陈璧于订借洋款。秘密分润。开设粮行。公行贿赂各节。虽

  • 第一八牌示太岁(实则光绪)十七年十月十六日一一一○七-一四·佚名

    新竹县都城隍、监理醮务,示告孤魂候领衣食、冥资后,各返幽途,不准逗留前衔〔监理醮务、新竹县都城隍〕为晓示事。照得醮务,定于二十四日起,至二十七日完满。除先期谕饬经理局董,分派联庄士庶,随缘助施外

  • 卷九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九十八艺文略【二】礼类第二【周官 仪礼 丧服 礼记月令 会礼 仪注】【臣】等谨案郑志礼类七门今悉依例编次其每门细目?从删并若礼记门之中庸则移入四书类云周官【臣】等谨案周礼古称周官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一·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一 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庚午朔,召宁国府知府涂节为通政使。 置宁化守御千户所。初,山西既平,唯靖乐县余孽四大王遁入芦芽山,数出寇掠,为居民患。六年,千户唐诚吉率兵于同瓦沟椽坊山捕其党哈剌张

  • 145.魏征直言敢谏·林汉达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秦王,秦

  • 余日章·佚名

    余日章先生小传余先生日章湖北武昌人父文卿公曾任中华圣公会牧师垂四十年母太夫人执圣公会设立之圣喜而达学校之教鞭父母均系教徒故先生亦笃信耶教幼年曾治中国旧文学应童子试旋入文华学校习英吉利语文及各种科学嗣入

  • 卿大夫章第四·佚名

    【解读】这一章是讲述卿大夫的孝道。卿大夫从服饰、言论、行动等方面都必须符合先王所制定的礼制,为民众作出表率,才能保全宗庙及祭祀,以事奉国君、服务百姓。【原文】非先王之法服(1),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2),不敢道;非先王

  • 卷二十三·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二十三   宋 王与之 撰调人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康成曰调犹和合也○史氏曰凡人之心方其有触则怒怒则争争则鼎镬在前不顾也及其怨隙已成杀伤被执退省其身已无生路追念其父母妻子不可复见

  • 论 教 育·太虚

    ──十三年夏在武昌佛学院讲尔等毕业在近,出院后当以教育之职自任。虽然,提倡教育,务必拣其善者而从,否则多归失败;纵使侥幸,亦无完善结果。比年来、吾国僧界提倡教育者虽有其人,但彼宗旨仅在保护庙产,抵拒侵占,虚张门面而已。

  • 佛教世俗谛的人生观之一·太虚

    ──十四年七月在庐山大林寺讲──人生观、是观察人的价值与意义,而决定如何及如何发达人生的。古今所说,种种不同,今就佛法言之。但佛法之真谛,离名绝相,凡有言诠,尽归俗谛,故今又就佛法之世俗谛言之。真俗二谛,摄佛法藏尽。

  • 卷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古雪哲禅师语录古雪哲禅师语录卷二嗣法门人传我等编住翠岩寺语录元旦。上堂。拈香祝圣毕。乃云。九上三登。持灯觅火。百城遍历。入海算沙。布毛吹落西子湖。婆儿气象。脚尖踢破飞鸢岭。三老生涯。无著天

  • 三无性论·佚名

    梵名Try -asvabha^va-prakaran!a 。凡二卷。陈·真谛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书旨在解说三无性之义,以明法空之理。内容先述造论之旨趣,次说分别性品类功用之差别、依他起性成立之理及其体相、七种真如、四种道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湛然

    凡十卷。唐代湛然(711~782)述。又称摩诃止观弘决搜要记、摩诃止观搜要记、止观辅行搜要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因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一书之内容过于广泛,故本书撷取其要点,并将该书中之误字加以订正,且将其文义不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