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世俗谛的人生观之一
──十四年七月在庐山大林寺讲──
人生观、是观察人的价值与意义,而决定如何及如何发达人生的。古今所说,种种不同,今就佛法言之。但佛法之真谛,离名绝相,凡有言诠,尽归俗谛,故今又就佛法之世俗谛言之。真俗二谛,摄佛法藏尽。然而真不自真,假言相而彰显,是世俗谛的人生观,亦复赅佛法藏尽。佛法世俗谛的人生观,复有多种不同,今就其一以言之:佛法分世间与出世间两种,世间的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出世间的为佛、菩萨、辟支、罗汉。世出世间计有十界,如是十界人为枢纽。吾先辨十界以显人能,而后定人生应抱的观念。
一、所谓世者,谓可破坏,有生灭,隐真理,性有漏,堕在其间说为世间。而堕在其间的有情有六种:前为三善,后为三恶。善道由十善业所感招者。十善,谓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谓不杀、不盗、不淫;口四:谓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三:谓不贪、不嗔、不痴。能以此十善为因,则所感招者为三善;反之、则堕三恶;盖此中所说的天,包常人所说的仙与神。阿修罗、亦神之一种。此中所说的鬼,亦业力所招的业报,非通常俗人所说人死为鬼的鬼。然鬼可大分为二:一者、福德鬼,二者、饿鬼。吾人所处的世间,为苦乐参半、善恶升沉之中枢。世间六类有情,皆为因果律所支配,而能招之因即是业力。业分善恶二类,吾人一举一动,不善即恶,故逸乐的天堂善业招感,极苦的地狱恶业招感,而造作善恶业之能力,以人类为著。
二、出世间的;即超出无常、无实、非乐、非净的世间者。此有四类:一者、阿罗汉,中国翻作无生,即无烦恼生,无烦恼生即无业生,无有漏的善恶业生,即无由业所感之分段生死生。无分段生死生,则解脱无系,神通自在。诸君快求自由!快求此永久的真自由!若欲得此自由,必先求得此自由的方法。求自由的方法,即在如何断此烦恼。故烦恼的存否,即自由与不自由的关键。能断烦恼的利器,则在悟四谛与勤修圣道。二者、辟支佛,中国翻作独觉,此有二义:一、谓出于佛时,自观十二因缘而独自悟道者。二、谓纯为己利,而不能觉他人者。三者、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此翻觉有情,即以自己所觉者而觉人。菩萨自己所觉者,即诸法实相,此诸法实相人人本具,众生迷之而流转生死,菩萨悟之则生死圆寂。盖此诸法实相,菩萨虽悟证而未圆满,故一方修戒定慧等以自利,一方说法行施等以利他,精进六度以促进究竟佛果。四者、佛,此翻觉者,集前菩萨道中所修德行的大成。在这个地位,上天下地,唯我独尊,此为出世间的究竟者。是为出世四圣。
由上世出世间的十界,可分为二途:一种是迷罔的,也可说是流转的;一种是觉悟的,也可说是还灭的。流转即是世间六凡的往反,还灭的终极于究竟佛位。但是能趣修此究竟佛觉的,厥唯吾人类。因此出世之胜善,在极苦的三途,为苦所障,不能闻法修证。在天的为欲乐所转,虽闻而不能修。裴休云:‘诸天耽乐,修罗方嗔,鬼神沉忧愁之苦,鸟兽怀狨獝之悲;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由这种种推演的论断,人为万能了。虽然,我们应持平等的态度,不可过于骄恣。近世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尼辨氏的超人主义,已深印世界人类的脑际。盖竞争与超人的主义,为贪、嗔、痴的策源地。骄恣起,竞争生,种种不道德的行为,继起不已:杀哪、淫哪、盗哪、两舌哪、恶言哪、绮语哪、相生相续。再推及于骄恣的动机,以昧于上述十界的分判。盖既知人类万能,固不须悲观而轻自菲薄。然吾今处世界的恶浊,溺于骄奢,与吾人现生活的不圆满,又知有出世间的清凉能消热恼,则吾人一方面应持谋世界的和平以求人间的相当生存,一方应凭特具胜相能修出世间的胜善,以期达出世间的清凉境地。斯二者、皆为人生应抱的观念,亦复为观察人生的一个结论。
三、由上观之,吾人既有出世的大自由可以获得,复有四谛、六度的方法可以修学,今得人生,岂可忽过而负已灵吗!为此、我们必要定个进取的历程,以冀不虚生为人一世。佛教有五乘法,由人天乘至佛乘,次第不紊。欲修出世的胜善,当先备人类的道德,倘人德的基础不备,则修行出世胜善,亦是空中楼阁。今讲人的道德,应作三个问题:一、何为人德?二、人德与人世及云何为出世基础?三、人德应取人世何派学术为标准?
一、所谓人德,即对于本身在日常行动中培养自己天良的心地,控御营私的兽欲,习练成淳美的德性。对于社会人群,即发为相忍、相让、相提挈、相各安其业而不侵略他人的互助公德。
二、保障社会的安宁,厥唯人德,人德的凭借唯在公平,故公平则人德存。现生骄横霸道人多,人自相食,战争攘夺而堕落为禽兽世界生活,失去人性之生活,现在如是,后报何堪设想!所谓鬼神沉忧愁之苦,鸟兽怀狨獝之悲,出世胜善闻尚不能,何况言修!此人德非出世的基础吗?
三、人类道德,古今中外的宏哲,罔不详言。举要言之,儒家的仁义礼乐,道家的慈俭不争,耶教的博爱,希哲的中和,佛法五戒、十善,均可为人类道德的标准。但其中能型范万世者,厥维儒教的仁义礼乐,与佛法的五戒、十善。吾先言儒教的仁义礼乐与人德:儒家以仁义为本,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溯儒家仁义的动机,可对治人世的战乱,故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此即相争相夺的行为可以止。又论语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又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吾人所以安身立命之具也。孔子后,儒家的嫡派为孟子,孟子第一章,梁惠王问孟子曰:何以利吾国?孟子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至礼乐与仁德,王介甫礼论谓:‘凡为礼者,必诎其放傲之心,逆其嗜欲之性,莫不欲逸而为尊者劳,莫不欲得而为长者让……’。此为消人的骄恣。其关于节制兽欲的,则谓:‘为理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目虽欲之禁以度,心虽乐之节以礼……。不本其所以欲,不原其所以乐而防其所乐,是犹圈兽而不塞垣,禁其野心决江河之流而壅之以手。夫理者遏情闭欲,以义自防’。其关于世界竞争的推察,谓:‘廉耻陵夷。及至世之衰,害多而才寡,事力劳而养不足,民贫苦而忿争生,是以贵礼’。由上所言,儒家仁义礼乐,足以维系人类的安宁,俾免人生的堕落,而出世的胜善,亦基础于是。虽然,以食色天性的人类,加以尼辨、达尔文的鼓吹,若无因果律的鞭辟向里,使无逃遁,必有越轨的行为;佛法的善恶因果,足以进行儒言的保障。故今虽欲行儒之行而本之于佛,而又归之于佛也。
兹再申以剀切的结论,以判世俗谛人生观之一:一、欲证出世的圣果,当修胜善。二、能修出世的胜善,唯吾人类。三、冀免人类的堕落,与求人世的和平生存,应具人德。(满智记)(见海刊六卷八期)
猜你喜欢 注华严法界观门·宗密 入楞伽经卷第十·佚名 卷第二十·佚名 贤愚经卷第六·佚名 佛说菩萨修行经(亦名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卷二百六十七·佚名 叙·佚名 福寧斌雅禪師語錄序·斌雅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佚名 大般泥洹经卷第三·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唐慧琳 宏智禅师广录 第三卷·正觉 雪關和尚語錄目次·雪关智訚 重刻古尊宿语录序·赜藏主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