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宋大事记讲义卷十九

宋 吕中 撰

哲宗皇帝

经筵

元佑元年以程頥为崇政殿说书上三札子其一乞选贤徳之臣以劝讲常留二人直日夜则一人直宿以备顾问其二传徳义者在乎防见闻之非节 欲之过保身体者在乎适起居之宜其三曰经筵臣僚侍者坐而讲者立于礼为悖又上疏曰周公作立政举常伯至于缀衣虎贲为知德者鲜一篇丁宁在此一事而已后世无复如此则谓人主就学所以习书史覧古今也若止如此则能文宫人可以备劝讲知书内侍可以充辅导何用周公当日辅成王使伯禽与处臣欲择臣僚家子弟十歳以上十二岁以下端谨颕悟者侍上所读之书亦与之读又曰今读讲共五人四人皆兼要职乃无一人专职辅导者夫告于人者非积诚意不能感人也臣两得进讲未尝不斋戒潜思觊动上心若使营营其职事纷纷其思虑侍至上前然后善其辞说以颊舌感人耳文彦博平章军国重事一日两赴经筵六日一朝因赴都堂二年命讲官轮讲汉故事苏颂编类赐名迩英要覧五年四月诏经筵官留二人对近迩英阁七年范祖禹上帝学八篇。

人主之学非徒渉书史而已凡宫闱之中九重之 无非学也讲学之人非徒师保而已凡侍御仆从缀衣趣马无非正人而后可也是以古先圣王兢兢业业虽在戎马倥偬幽隠独知之地而所以精之一之如对神明如临深谷虽身居禁宻之地而凛然若立乎宗庙之中朝廷之上虽以天子之尊周旋讲读之间而视之如师父之临前此学之所以成也伊川经筵之说其古今圣贤之根本乎。

圣学

元佑六年二月以刘挚为右仆射王岩叟为签书枢宻院事王岩叟尝从容劝上读书上曰如何得入道深对曰须将先圣之言一一着心承当便知先圣专为陛下说此事则承当得有力善者受之以为法不善者受之以为戒便如终日与先贤说话则圣学日新矣。

此人主读书之法也程子尝谓学者读论语要将孔门弟子所问为已所问圣人答处作今日所闻方有益此亦学者读书之法也葢善学者已与书为一不善学者已与书为二。

君德 治道

元丰八年太皇问为政所当先者司马光言宜首开言路寻上 畧曰人君之德三曰仁曰明曰武致治之道三曰信赏曰必罚曰任贤昔以此事仁宗又以此事英宗今又以此事陛下。讲义见前朝。

边防

元佑元年夏人来议疆事请兰州数寨先是神宗于熙河置兰州鄜延路置门等五寨司马光皆以为弃之大便大防以为不可弃三年复洮州擒鬼章致阙下夏人冦边安寿言为国者不可好兵亦不可畏兵绍圣二年八月罢熙河等路分画地界时布惇谋用兵故也元符二年泾原路建西安州及天都等寨七月置 水军十月诸羌复叛于是青唐道路复不通自经营鄯湟死伤又倍于安西之役闗中民由此大困。

章子厚之用兵鄯湟由安西熙河之役启之也然元佑不好用兵反有鬼章之 绍圣小人喜用兵而诸羌叛反徒以扰闗中陜西之民故史臣记吐蕃裔守 西寨为不侵不叛之臣固尝宣力王家夺击夏卤而熙宁元符崇宁间三用师于其国始也安石主王韶取熙河中而章子厚主王瞻夷靖康末而蔡京主王厚复鄯湟唃氏子孙无罪而就覆灭及金人得秦陇乃求后而续其血食孰谓夷狄无人哉。

兵政

元佑二年复府界河陜路马歩军先是纯仁请罢畿内保甲王存言先帝为之已就绪兵籍益消如废保甲非根本久长计纯仁与存同执政议多以为未可遽罢也。

水患 河决

元佑三年四月以吕公着为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宋兴以来以三公平章军国事者四人二人者吕公着父子也吕大防范纯仁为左右仆射议回河初大河东流元丰中河决遂北流先帝知故道不可复因道之北流时回河之议文彦博吕大防安石主之范纯仁苏轼以为不可曰令范百禄赵君锡相视四年范百禄赵君锡见东流高北流下知河决不可回范纯仁请罢之八月复修河司纯仁既罢相都水监又请塞北流祖禹尧俞力谏不听王岩叟终以东流为是五年十月罢修河司苏辙上 云大河流自来东西移徙皆有常理葢河水所至輙淤淤填既高必欲下而决。

论河决之言当以苏辙之言为正去河决之患当以神宗之言为正而东流北流皆未有定论也。

减荫补恩 裁省冗费

元佑三年减荫补恩太皇太后曰本家恩泽亦当裁省要自上始闰十二月裁省冗费戸部宫掖之费乞内侍裁减以报有司从之。

减荫补恩自上始此仲淹所以行于庆厯裁省冗费。

自宫掖始此韩琦所以行于寳元者而太皇太后行之于元佑岂非圣人乎。

郊祀 分祭合祭之异

元佑七年五月纳皇后孟氏六月以苏颂为仆射十一月冬至郊复合祭苏辙主合祭之议从之者五人刘安世主分祭从之者四十人从之者多寡亦可以见分合之是非。

以周礼冬至祀天夏至祀地之事观之则分祭为是而昊天有成命之诗谓郊祀天地此乃序诗之误不可信也故分祭者先王之正祀合祭者后世之权宜或谓社祭即祭地也此理当考。

家法

元佑八年正月范祖禹上仁皇训典先是上帝学八篇曰今人有宝器犹且爱惜之况祖宗百三十年全盛之天下可不务学以守之乎。

我朝以学为家法故欲守祖宗之法当务祖宗之学此帝学一书极言我朝百三十年海内承平由祖宗无不好学故也至于上仁皇训典又曰一祖五宗畏天爱民后嗣子孙皆当取法而仁宗在位最久德泽最深宜专法仁宗葢汉唐而下言家法者莫如我朝我朝家法之粹者莫如仁宗是意也元佑诸臣知之熙宁不知也绍圣不知也独契丹与其宰相议曰南朝专法仁宗故事可勅燕京留守戒吏毋生事夷狄犹知为臣者独不知之乎。

始亲政

元佑八年七月范纯仁为右仆射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崩太皇顾大防纯仁辙雍等曰九年间曾施恩于高氏否大防曰陛下以至公御天下何尝以私恩及外家太皇曰只为至公一儿一女病死皆不得见故欲对官家说破老身没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公等亦宜早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明年社饭时思量老身也八年十月上始亲政范祖禹言上初覧庶政乃宋室隆替之本社稷安危之基天下治乱之端生民休戚之始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天命人心去就离合之时不可不谨也太皇太后至公无私焦劳刻苦凡皆为赵氏社稷专心一意保佑陛下也今必有小人进言曰太皇不当改先帝之政逐先帝之臣此乃离间之言不可不察当陛下即位之初臣民上书言政事不便者以万数太皇因天下人心之欲改与陛下同改之非以已之私而改之也且有罪当逐陛下与太皇亦以人言而逐之其所逐者皆上负先帝下负万民天下之所共疾也太皇何有憎爱于其间哉顾不如此则天下不安耳召内侍刘瑗等十一月杨忠思入对十二月复章惇吕惠卿王忠正官姚勔不草惠卿中正诰词皆不听。

当明道亲政之时范仲淹呈太皇保佑圣躬十余年之大徳而仁宗为之戒中外毋得言垂帘事惟劝章献尽母道及仁宗亲政惟劝仁宗尽子道其亦逆知有今日之事哉惟明道二年亲政之后无异天圣之时而元佑八年亲政之后忽转而为绍圣此其理乱之机全系于君子小人而君子小人进退之机实系于人君呜呼元和之君子所以无泰和 昌之害者以其权出于宪宗也庆厯之君子所以无熙宁绍圣之忧者以其权出于仁宗也。

去小人

元佑元年二月蔡确罢汪觌言执政八人奸邪害政者相半极言惇确韩缜张璪朋邪害正刘挚朱光庭苏辙累数十 四年五月窜蔡确先是知汉阳军吴处厚言蔡确所作登车葢亭诗称唐郝处俊指武后事渉讥讪太皇怒范纯仁言不宜置确死地退谓大防曰此路荆棘八十年矣奈何开之吾曹正恐不免耳州西隅有一亭曰车葢。

朱文公曰元佑诸贤忧确之不可制欲以诗语挤之固为未当范公乃欲为自全之计是亦未免于自私皆非天讨有罪之意也其论诸公忽反尔之言违好还之戒尤非正理使后世见无礼于君亲者拱手坐视而不敢逐则必此言为之也且舜流四凶为皋陶者亦殊不念反尔之戒何耶邵伯温曰公卿大夫当知国体以蔡确奸邪投之死地何足惜然尝为宰相当以宰相待之范宣公范文公余风知国体者也故欲薄确之罪确死南荒岂独有伤国体哉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石忠直有余然疾恶已甚不知国体以贻后日缙绅之祸不能无过也葢君子小人相为消长能使君子在上小人在下君子在内小人在外各安其分足矣岂可杀而絶之哉一吴处厚以前宰相诗为讥谤非所以厚风俗罪之可也蔡确故大臣不问以愧其心可也朝廷当治确及其党妄贪定策之功令同时执政各具立皇太子事使诬罔之迹晓然以诏天下后世罪其造谋者可也诗不当罪也呜呼绍圣之初亦贤者可以有为之时也而章惇之凶暴蔡卞之奸邪用之一时轻躁险薄之徒皆进使宣仁被谤哲宗致疑离间骨肉祸患几五十年不觧卒致靖康之乱悲夫。

元佑君子

元佑元年司马光薨为政逾年病居其半诒书吕公着光自病以来以身付医家事付康。光之子。国事未有所付今日属于晦叔矣。晦叔着字。

天将禄人之国必先祚君子天将以元丰为元佑则使司马光获相于初元天将使元佑为绍圣则不使司马光憗遗于数歳当是时新法已多变矣然君子未尽用也小人未尽去也公薨于今日而党议已兆于明日使光尚在则君子尚有所立必无朋党之祸必无报复之事一身之存亡二百年治乱之所系也。

宋大事记讲义卷十九

猜你喜欢
  卷四百九十四 元符元年(戊寅,1998)·李焘
  卷二百十四 熙寧三年(庚戌,1070)·李焘
  第二回 诛假父纳言迎母 称皇帝立法愚民·蔡东藩
  大事记续编卷四十四·王祎
  大明英宗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六·佚名
  二一 河南巡抚何煟奏遵旨采办刊书梨板解京折·佚名
  平定金川方略卷十三·来保
  通鉴纪事本末卷六上·袁枢
  卢损传·薛居正
  卷一百九十三·杨士奇
  卷二·杨士奇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庆历熙宁之变法】·钱穆
  卷一百二十六·佚名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吕思勉
  丁玲女士失踪·沈从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七十·彭定求

        卷670_1 【长安书怀】秦韬玉   凉风吹雨滴寒更,乡思欺人拨不平。长有归心悬马首,   可堪无寐枕蛩声。岚收楚岫和空碧,秋染湘江到底清。   早晚身闲著蓑去,橘香深处钓船横。   卷670_2 【桧树】秦韬玉

  • 刘沆·唐圭璋

      沆,鄜州(今陕西省富县)人。   甘州   余客燕山,心传曾君携日观葡萄见示,辄   倚玉田甘州韵,形容墨妙之万一云   爱累累、万颗贯骊珠,特地写幽芳。想黄昏云淡,夜深人静,清影横窗。冷澹一枝两叶,笔下老秋光。参透圆明

  • 歌(译诗)·徐志摩

    C·罗赛蒂 原作我死了的时候,亲爱的,别为我唱悲伤的歌;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也无须浓荫的柏树;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零着雨,也沾着露珠;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我再不见地面的青荫,觉不到雨露的甜蜜;再听不见

  •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①·黄昇

    唐词凡看唐人词曲,当看其命意造语工致处,盖语简而意深,所以为奇作也。李太白名白②,贺知章号之为谪仙。菩萨蛮③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梯空仁立④。宿鸟归飞急

  • 卷二十二·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後集卷二十二    宋 陈起 撰俞桂 桂字睎郄仁和人绍定五年进士有渔溪诗稿见遗书本兹葺自永乐大典中补诗八首采莲曲 朝露湿妾衣暮霞耀妾瞩一叶小如瓜去住无拘束兀棹歌采菱袭袭薰风足芦叶映港清

  • 卷三百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四·阉党·张廷玉

        ◎阉党   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中叶以前,士大夫知重名节,虽以王振、汪直之横,党与未盛。至刘瑾窃权,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

  • 卷七 节士第七·刘向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焉。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位而问焉,曰:“昔者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焉,尧授舜,吾子犹存焉。及吾在位,子辞诸侯而耕,何故?”伯成子高曰:“昔尧之治天下,举天下而传

  • 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强称帝 通远使约金攻辽·蔡东藩

      却说童贯经略西陲,屡次晋爵,至政和八年,改元重和,貤恩内外文武百官,贯复得升为太保。越年,复改元宣和,贯又欲幸功邀赏,命刘法进取朔方。法不欲行,经贯连日催促,不得已率兵二万,出至统安城。适遇夏主弟察哥,一作察克。引兵到

  • 卷之一百九十八·佚名

    成化十五年十二月壬子朔 上视郊祀牲○监察御史许进言国家以科目取士慎选考官甚为详备近各布政司每遇开科輙徇私情所聘以为考试及同考试官者多非其人以致校阅不精有遗才之弊窃见两京俱命翰林官主试故所取得人乞各布政

  • 志卷第十五 高丽史六十一·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礼三。太庙。○太庙四孟月及腊亲享仪。斋戒。 前享七日行事执事官誓戒散斋致斋 如 享仪。陈设。 前享三日尙舍局设大次于庙东门外道北南向

  • 贺胜传·宋濂

    贺胜字贞卿,另字举安,小名伯颜。曾随许衡学习,十六岁入宿卫,庄重寡言,世祖很器重他,大臣有密奏时,屏除左右,只留他一人听;出则陪乘于车中,入则侍奉于帷幄,非假期不回家。至元二十四年(1287),乃颜叛变,帝亲征,胜在军帐中,即使亲王也不

  • 卷三百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十四八旗大臣年表五部院大臣年表一<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十四><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十四>

  • 方域一二·徐松

    关【宋会要】河阳汜水县旧关曰虎牢天头原批:「行庆关。」,祥符四年三月戊戌,真宗西巡至虎牢关,改行庆关。庆历四年五月己丑,省汜水县为行庆关,隶河南府。 京西房州房陵县有平安关天头原批:「平安关。」,咸平五年置。 庆历二年

  • 龙虚篇第二十二·王充

    盛夏之时,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室屋,俗谓天取龙,谓龙藏于树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间也,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屋室,则龙见于外。龙见,雷取以升天。世无愚智贤不肖,皆谓之然。如考实之,虚妄言也。夫天之取龙何意邪?如以龙神为天使,犹贤臣为君使

  • 颜渊第十二·智旭

    【颜渊问仁,(僧问和尚,如何是佛)子曰:&ldquo;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rdquo;(和尚答曰:只你便是。)颜渊曰:&ldquo;请问其目。&rdquo;(僧又问曰:如何保任?)子曰:&ldquo;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 请国内谙西文之佛学家速纠正西译佛书之谬·太虚

    迳启者:顷接赵子仪君自广东来函谓:过沪时,购英国李提摩太翻译之“大乘起信论”,与“致世界释家书”读之,荒谬之处,不可胜言。其书内有一段捏称:“多马遇一印度教徒名马鸣者,学问渊博,道行高深,多马即与畅论救世与至上上帝,谓其已

  • 澎湖厅志·林豪

    台湾地方志。清林豪修纂,薛绍元删补。十四卷,首一卷。豪修另有《淡水厅志》已著录。绍元,苏江人。光绪举人。约于光绪五年林氏撰有《澎湖厅志》稿本,由台南海东书院收藏。十八年(1892),豪修重新补缺删冗,厘为十六卷。

  • 医病简要·佚名

    《医病简要》一卷,书为裘君吉生得之于同社老友包君越瑚。包君申韩家而精歧黄学,退隐于医,历任绍兴医药学会评议员及会长,与著者张畹香先生世交也。本书系张氏在绍兴一生经验医案之录要,其用药之神,断诊之明,足资后学模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