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女士失踪
近月来在中国发生了一件稀奇的事情,就是作家丁玲女士失踪的消息。这件事自从报纸传出后,从各方面探听,皆无这个人的下落。据外报的消息,则丁玲女士的失踪,出于政府特务机关的诱捕,用的是绑票形式捕去,捕去之后,从此即无踪迹。但消息传出以后,各方抗议营救的较多,上海公安局乃申明被捕者并无丁玲其人,然事实上则人业已被捕,且非由法律手续捕去。十几天前,她曾从另一人传出一个口信:“我已被人诱绑,不自由。”
被“捕”被“绑”不过是词义上的分别,她的失踪由于政治关系,毫无可疑。一个女人被绑也许还有别的原因,或者她生来很美,或者她特别有钱,但这两个理由,在既十分贫穷又非少女的丁玲女士,皆不能成为理由。上海绑票固已成为某种人的专业,但总想不到在政治方面,也居然有人采用这种手段,对于一个作家,使其忽然失踪。
我们对于上海市公安局的申明无可怀疑,因为拘留所若干年青政治犯中,当真未必有“丁玲女士”这个人的名字。这理由不出两点,极易明白:其一,丁玲被捉,不敢承认她是丁玲。其二,被捕由特务机关执行,直属南京某一方面,不必经公安局办理什么手续,公安局也难过问。两种理由必居其一,或者两种理由兼而有之,因被捕固非公安局正式会同租界探员逮捕,然失踪之后,则传闻曾一度拘留公安局也。
中国当前有两个危机,一面是国家那么穷,一面是国家那么乱。一切皆似乎毫无头绪可言。国民党为了自己政策的推行,弄死几个反对这种政策的人,并不算得什么稀奇事情。
因为拥护自己的主张,牺牲一些人,在共产党看来也一定认为十分平常。不过在共产党看来尚以为极不合理的“暗杀政策”,若国民党居然用来作为对付目前一个平常作家的手段,这种政策实在同愚蠢只隔一间。这种手段对于个人牺牲固不足道,对于各方面所得的印象和影响,将成什么结果?
照我个人看来,恶例一开,由于这种不聪明的政策所造成的局面,它的坏处恐怕将超乎我们所想象到的坏处以上。一面凡是用笔对政府表示抗议的青年人,皆有凭空失踪的可能,另一面是学会了用同样方法的报复。若必须到那时节再来清算过去错误,为时未免晚了一点。
政府应当明白,尽把一些稍有生气的青年作家捉去秘密解决,是不成的。这种愚蠢事作了不止一次,实在不应当再作下去。政府一面正在提倡法律,一面又这样蔑视法律。前些日子把年青人捉去时,还形式上尽些法律手续,如今对于一个无罪可坐的作家,居然用这种方法捉去,国民党中若还有知正义明道理的人,就应当出来说几句话。爱护国民党的人,若明白这是政府所作的一件事,也应当站起来说几句话。
政府应明白的是:对于作家秘密逮捕秘密解决的手段,不是一个明智的手段。作家没有一个兵,又没有什么党,他既只是用笔构成他的罪过于前,似乎也只能用笔写些什么抗议于后。但若同时大多数作者都来提倡政府的暗杀政策,提倡受迫害与被虐待者用暗杀来对付政府行为作报复时,政府得详细估计一下那种坏习气所产生的后果。
为这件事情抗议的作家,人已不少,其他暂时沉默的,也正在等候政府一个合理的处置。这个人不能用“失踪”作为结论,她若因此失踪,我的预言是,将来还会有若干作者,相信除了告年青人“自卫”且指示出自卫方法以外,别无再好的话可说。
一九三三年六月四日
(本篇发表于1933年6月12日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284期。署名沈从文。——编者)
猜你喜欢 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顺帝五·宋濂 卷一百五十五·毕沅 卷四百六十一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名山藏卷之八十·何乔远 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十一)·陈寅恪 帝王经世图谱卷六·唐仲友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八·佚名 卷之三百十一·佚名 涌幢小品卷之七·朱国祯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纪昀 一一六七 云南巡抚谭尚忠奏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七十二·阿桂 第四章 河边的眼泪·冯玉祥 卷六十八·雍正 凡例八则·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