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历代名贤确论卷四

子髙之让【罗隠】

禹穴【郑鲂】

治水【刘蜕】

夏郊祀鲧【刘蜕 颍滨】

禹传子【颍滨 昌黎 温公】

禹德【栁州】

关龙逄【欧阳詹 张谓】

子髙之让

罗隠曰有挈其大而举其高以授人者彼则曰隘矣哉挈而举者曰以吾所得之广大曾不若彼人之心又安可以施于彼乎于是退而悸栗不敢以所得为有伯成子髙让禹者非所以小黄屋之尊也夫安九州岛之大据兆人之上身得意遂动适在我鲜有不以荒怠自放者子髙且欲狭禹之心而谨其取也故让之厥后有卑宫菲食之政

禹穴

郑鲂曰惟帝圣世时必有符命在昔黄帝始受河图而定王箓宓羲得神蓍而垂皇策尧配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舜继成六德文王获赤雀丹书而演道定谟予亦以谓禹探其穴得开世之符而成平水功夫神人合谋而行变化天地定位阴阳潜交五行迭王斗建司节岳尊山而渎长川乃至日星雷风祯祥秘奥三纲五纪万乐百礼人人物物各由身生无非玄功冥持至数脗合以及之者王者奉天而行故圣神焉帝皇焉彼圣如仲尼有德而无应故位止于旅人福弗及生灵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然后知元命者轩后命者羲受命者曰唐与虞成命者禹备命者文仲尼不受命乃假人事而言故有宗子之说后代无作焉立言者一仁义以束世教瞽聩蚩蚩使絶其非望业之外存而不论予读夏书无是说司马子长自叙始云登会稽探禹穴不然万禩何传焉惑矣苍山之潴呀如渊如陵徙谷迁此中不骞雨洗烟空■〈咸欠〉然莫穷噫实禹迹之所始终铭曰禹穴宜载夏与秦胡为而不载【始皇游会稽亦不言】古而不载迁与郑胡为而载予以谓天德统万止言其盖地德统万止言其载尧德统万止言其大千川万山皆禹之会一符一穴不足为最故夏与秦俱不之载而人以之昩虽山之坚虽洞之濊有时而堙有时而兊岁其万千风雨涛汰亡其嵌呀藂是蘙荟郑与迁斯碑斯载斯时之赖

治水

刘蜕曰治天下之野见之于夏功而未见先于夏功者久矣夫九年之间生聚非不坏也委积非不耗也帝忧则民愁乐则民喜故以忧乐隠显而助之帝能治其心故禹后虽以身先天下而不以一身负天下之土石以其得治世之心易使也呜呼必不得和心之人而为可以智治则岂羽山之不忍不以智献其父者欤天下见濡手足之禹则不见土阶之上以忧乐者也曰心治乎人也功治乎水也其可独禹云乎

夏郊祀鲧

刘蜕曰以功不就而受诛则可谓勤民而死乎曰不然然则夏之郊也奚不寻其先安得以鲧配曰以功不就则可谓勤民而死也以诛其身则可谓勤其家也不怨君诛而寻父功鲧当诛也传曰不以家事辞王事既其家为天下故报其勤家于夏郊而已矣有鲧之诛而不废其功禹为其子也不得以天下而择其功者禹为之事鬼神也微禹之为子先人之罪将不食矣故其子之功由勤父嗣也然则夏郊宜矣于是君诛其怠也而子不怨其家祭其勤也民神弗畔盖禹以天下不逮事其父而致孝乎鬼神云

颍滨曰记有之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舜禹皆有所从受天下者其所从受天下者不可忘也故舜宗尧而置瞽瞍此天下之大义也至禹不独废尧而且忘舜鲧虽得罪以父故得祭于郊从舜之义则禹为忘其君从禹之义则舜为忘其亲二者皆圣人之所不为也予闻之礼之所行义之所许也故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舜禹之有天下则先王之所未有也故尧虽非父而其德载于后世不可以不宗也瞽瞍虽其亲而无功于人不可以私享也二者皆义也至夏后氏郊鲧而宗禹此禹之子孙之礼也孰谓禹之不宗舜哉栁下惠称有虞氏郊尧而宗舜先儒以为此虞氏子孙之礼也以虞推禹则禹其有不宗舜乎虽然夏之子孙所以不宗舜者以有鲧也鲧虽得罪于舜而从事于水者九年非瞽瞍之比也故卒为夏郊而三代祀之三代犹以其功祀之而其子孙顾可以他人废之乎故夫虞夏之祀皆义之所予也予故曰夏之子孙所以不宗舜者以有鲧也

禹传子

颍滨曰圣人之于天下茍可以安民不求为异也尧舜传之贤而禹传之子后世以禹无圣人而传之而后授其子孙此以好异期圣人也昔者汤有伊尹武王有周公而周公又武王之弟也汤之太甲武之成王皆可以为天下而汤不以予其臣武王不以予其弟诚以为其子之才不至于乱天下者无事乎授之他人而以为异也天下何独疑禹哉今夫人之爱其子是天下通义也有得焉而以予其子孙人之情所皆然也圣人以是为不可易故因而听之使之父子相继而无相乱以至于尧之举天下而授舜舜得尧之天下而又授之禹举天下而授之人此圣人所以大过人而天下后世之所不能也天下后世之所不能而圣人独为之岂以为异哉天下之人不能皆贤而有异人焉为异而震之则天下皆将喜其名而失其真故夫尧舜之传贤者是不得已而然也使尧之丹朱舜之商均仅可以守天下而尧肯传之舜舜肯传之禹以为异而疑天下哉然则禹之不以天下授益非以益为不足授也使天下复有禹予知禹之不以天下授之矣何者启足为天下故也启为天下而益为之佐是益不失为伊尹周公而其功犹可以及天下也圣人不喜异也如此鲁人之法赎人者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赏夫子叹曰嗟夫使鲁之不复赎人者赐也夫赎人而不以为功此君子所以异于众人也而其弊乃至于不赎是故圣人不喜夫异以其有时而穷也闵子终三年之丧见于夫子援琴而歌戚戚而不乐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过也子夏终三年之丧见于夫子取琴而鼓之其乐侃侃然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及也而夫子皆以为贤由此观之禹益之事传者之过也

昌黎曰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诸子信乎曰然然则禹之贤不及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尧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曰然则尧舜何不以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无其人而不传虑其患而不得如已者禹也舜不能以传禹尧为不知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曰禹之虑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汤与伊尹不可待而传也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之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茍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温公曰父之位传归于子自生民以来如是矣尧以朱不肖故授舜舜以均不肖故授禹禹子启果贤足以任天下而禹授益使天下自择启而归焉是饰伪也益知启之贤得天下心已不足以间而受天下于禹是窃位也禹以天下授益启违父之命而为天子是不孝也恶有饰伪窃位不孝而谓之圣贤哉此为传者之过明矣

禹德

栁州曰惟夏后氏建大功定大位立大政勤劳万邦和宁四极威怀之道仪刑后王当乎洪流方割灾被下土自壶口而导百川大功建焉虞帝耄期顺承天历自南河而受四海大位定焉万国既同宣省风教自涂山而会诸侯大政立焉功莫崇乎御大灾乃赐玄圭以承帝命位莫尊乎执大象乃辑五瑞以建皇极政莫大乎齐大统乃朝玉帛以定经制是所以承唐虞之后垂子孙之丕业立商周之前树帝王之洪范者也呜呼天地之道尚德而右功帝王之政崇德而赏功故尧舜至德而位不及嗣汤武大功而祚延于世有夏德配于二圣而唐虞让功焉功冠于五代而商周让德焉宜乎立极垂统贻于后裔当位作政着为世准则涂山者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济政之所由立有天下者宜取于此追惟大号既发华盖既狩方岳列位奔走来同山川守神莫敢遑宁羽旄四合衣裳咸会虔恭就列俯偻听命然后示之以礼乐和气周洽申之以德刑天威震耀制立谟训宜在长久厥后启征有扈而夏德始衰羿距太康而帝业不守皇祖之训不由也人亡政坠卒就陵替向使继代守文之君又能绍其功德修其政统卑宫室恶衣服拜昌言平均赋入制定朝会则诸侯常至而天命不去兹山之会安得独光于后欤是以周穆遐追遗法复会于是山声垂天下亦绍前轨用此道也

关龙逄

欧阳詹怀忠赋曰天生彼辛兮用殱覆于夏家欲悠悠而罔极毒浩浩而无涯无辜殒身肆市朝之若莽有道并命委炮烙以如麻伊先生之谔谔为酷烈之所加尝披图于往载每废卷以兴嗟萧条旧邑莽苍空陂陷陵成坎古木无枝或人曰此其墓也又一倍以增悲呜呼麟非腾噬之俦讵虎狼之共穴凤实仁灵之类岂鹰鹯之同列惟玉石之明分亦熏莸之自别是以謇謇心竞昻昻面折彼炎炎之原燎信扑扑而不灭宁归死以申怀不贪生而结舌痛矣哉古人有言辅人者天福善者神胡为是日力不如人使典章之不信俾忠义之空勤律中大吕日临蒙谷风飕飕于衰草烟茫茫乎平陆思凄凄而填臆泪淫淫以盈目义则非其知友亲故逺夫骨肉节临危而不挠行于艰而弥笃惟其有之是以伤之而恸哭

张谓曰禹成九功诞受天命桀丧一德悖于人心为虺为蛇如豺如虎既毒螫焉又吞噬焉重之以昆吾因之以妺喜匹夫丑夏多士怀殷万方嚣然九州岛危矣公夏后之诤臣也以谓为臣之礼不择其利食君之禄不避其害亦知直言之贾祸国蹙时危欲其行之速也亦知讽谏之徼福里迂车逺恐其效之迟也由是犯帝座排天门谋成深心药进苦口石可转也不可夺其坚贞身可杀也不可揜其忠义夫生死者必然之常数忠义者不易之大节位卑则迹逺禄厚则恩深恩深则义重于生全义可也迹逺则生重于义全生可也夫子世卿之族舍生即义贤哉且伊尹之遇殷汤也贤与圣合之贤圣之间相去甚近此其所以行道也夫子之逢夏桀也贤与愚合之贤愚之间相去甚逺此其所以丧身也向若桀昩可革从公之言则国不失夏之初君不失禹之旧殷汤不能成大业伊尹不能建元勋诸侯奉于天子一姓传于万世骄君暴怒乱国淫刑朝行斧钺之诛夕覩市朝之变千载之下九原之上殷人比干携手而游耳呜呼先王纳谏而昌后王拒谏而亡当其昌也忠良胜于邪佞及其亡也邪佞胜于忠良故君子慎于语默审于行藏岂徒然哉盖有以也

历代名贤确论卷四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三十 元祐四年(己巳,1089)·李焘
  提要·钱俨
  元经卷十·王通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四十三·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五·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五·佚名
  卷之四百十三·佚名
  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五·佚名
  二九三 陕甘总督勒尔谨等奏查缴应禁违碍书籍折·佚名
  刘恕传·脱脱
  马乾传·张廷玉
  唐寅传·张廷玉
  卷四十二·雍正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二·佚名
  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四十六·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四十六独孤及独孤及字至之洛阳人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隂尉代宗召为左拾遗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卒諡曰宪集

  • 卷之二百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百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百三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三十二 世宗朝宰辅·李有棠

    世宗大定元年冬十一月辛未,以户部尚书李石为参知政事。石字子坚,辽阳人,贞懿皇后弟。先世仕辽,为宰相。父绰尔齐,桂州观察使。高永昌据东京叛,攻之不克,死。石敦厚寡言,器识过人。天会中,官景州刺史。海陵迁燕京,入见,指之曰:“此

  • 礼三五·徐松

    请听政御殿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皇帝诣德寿宫,侍太上皇帝汤药。是日,大行太上皇帝升遐于德寿宫德寿殿。遗诰:「皇帝成服三日听政,丧纪以日易月。」 十二日,宰臣王淮等率百僚三上表请皇帝还内听政,不允。 十四日,上令中使宣谕辅

  • 總序·佚名

    世宗莊憲大王實錄 ○世宗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諱裪,字元正,太宗恭定大王第三子也。母元敬王后閔氏,以太祖六年丁丑四月壬辰,生於漢陽俊秀坊潛邸,實大明太祖高皇帝洪武三十年也。英明剛果,沈毅重厚,寬裕仁慈,恭儉孝友,出於

  • 非鞅第七·桓宽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

  • ●二、经学流传时代·皮锡瑞

    经名昉自孔子,经学传于孔门。《韩非子显学篇》云:&ldquo;孔子之后,儒分为人,有子张氏、子思氏、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孙氏、乐正氏之儒。&rdquo;陶潜《圣贤群辅录》云:&ldquo;颜氏传《诗》,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

  • 第五章 20·辜鸿铭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辜讲孔子评论当时一位公众人物(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说:“当国家政府井然有序、司法公正严明的时候,这个人就像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但是当国家政府混乱

  • 七 幽默·林语堂

    幽默者是心境之一状态,更进一步,即为一种人生观的观点,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无论何时,当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生产丰富之智慧足以表露其理想时则开放其幽默之鲜葩,因为幽默没有旁的内容,只是智慧之刀的一晃。历史上任何时

  • 僧教育之目的与程序·太虚

    ──二十年七月在北平柏林教理院讲── 本院自去年改组为世界佛学苑教理院以来,由台源、常惺诸法师担任其事,观一年间经过之成绩,颇堪告慰。唯太虚因应务各方,未能在院尽教导之责,对于台、常、各法师抱歉之至!现在在座虽

  • 佛说三转法轮经·佚名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汝等苾刍。此苦圣谛于所闻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觉。汝等苾刍。此苦集苦灭顺苦灭道圣谛之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觉。汝

  • 杂阿含经卷第十一·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二七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

  • 卷之二·佚名

    径石滴乳集第二卷。永远流通。伏愿共明般若。道果恒新。 径石滴乳集卷之二 清嗣祖沙门江州真在编 嗣法门人齐安机云续 径山下第七世 东林悟禅师法嗣 金陵太冈月溪澄禅师。礼圆照寺无着出家。精究天台止观。有方僧谓

  • 隐居通议·刘壎

    三十一卷,宋末元初刘壎撰。此书当为晚年退休时所作,故名《隐居通议》。全书共分十一门,其中理学三卷、古赋二卷、诗歌七卷、文章八卷、骈俪三卷、经史三卷、礼乐一卷、造化一卷、地理一卷、鬼神一卷、杂录一卷。每门之下

  • 凡物流形·佚名

    《凡物流形》是1994年发现的战国道家古佚书,是上博简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曹锦炎整理,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甲本第三简背有“(凡)勿(物)流型(形)”四字,故名。《凡物流形》大概作为早期黄老著作,在继承战国南方道家著作《太一生水》所

  • 逍遥集·潘阆

    一卷。宋潘阆 (?—1009)撰,潘阆,字逍遥。大名 (今属河北) 人。或云钱塘 (今浙江杭州) 人。卖药京师,好结权贵。至道元年 (公元995年)太宗赐进士及第。真宗时,为滁州参军。潘阆之诗,有五代、晚唐遗风。宋人对其诗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