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宋大事记讲义卷十四

宋 吕中 撰

神宗皇帝

熙宁 十年

元丰 八年

即帝位 亲政事

治平四年二月上始亲政韩维言天下大事不可卒为人君设施自有次第惟当谨重。

寛仁之主常失之不为刚果之君常过于有为是时安石未召也而维之言及此矣观仲淹在庆厯之时犹以为事有先后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能况当神宗有鋭然必为之志。

持心 治国

治平四年以吕公着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光辞上疏论治心之要三曰仁明武论治国之要三曰用人信赏必罚曰臣常以此六事献仁宗其后以献英宗今又以献陛下平生所学至精至要者在是。

二公皆元佑之首相然不一二年而光且死矣使其预相于神宗有为之日则移元佑之治于熙宁之时嘉佑治平之盛有接续而无间断矣。

尊重臣

治平四年王陶罢中丞陶奏韩琦专权不赴文徳殿押班上命光与陶两易其职光曰言职人所惮臣不敢辞但论宰相不押班未行而罢则中丞不可复为俟宰相押班即受诏矣。

有权臣有重臣二者其迹相似其心实异天下之人知恶权臣之专而重臣亦不容其间夫权臣者天下不可一日有重臣者天下不可一日无徒见其外而不察其中见其皆侵天子之权而不察其所为不类亦已过矣国家置台谏以察政府固所以防权臣然韩 之在当时乃重臣非权臣也宰相不押班其事久矣王陶遽劾其专权何哉。

选监司

治平四年罢监司长吏选上曰朕见祖宗百战并天下念一州生灵付一庸人常痛心疾首。

熙宁未改元之前则选监司长吏所以为民也安石既得政之后遣提举长平使者所以扰民也。

参政预宰相省阅文书自唐介始。

熙宁元年以唐介参知政事惟宰相省阅文书介曰介备位政府而文书不与知上若顾问何辞以对公亮乃与阅视遂以为常。

祖宗置参政以贰宰相而已太祖患赵普之专权虽令知印押班以分其权而薛居正终不敢与普抗坐王钦若在政府鲁宗道常与之争事钦若曰王子明在政府时不尔也宗道曰公若能为王文正宗道安敢不服盖钦若以奸邪当国非宗道敢抗宰相也故掖参政之职者前有宗道后有唐介然当时为宰相者幸有曾公亮也至安石为参政则夺宰相之权为宰相则夺参政之权矣。

正官名

元丰二年九月正官名初建官多循唐制宗省长官虽除侍中亦预政而以平章事为宰相之任六曹不厘本务给舎不领本职諌垣不专谏争史馆不修记注总计有司封驳有司而审刑各有院几台省司监徃徃以他官兼领故议者多以正名为请李清臣亦言官与职不相凖差遣与官职又不相凖勋阶爵秩又皆不相凖乃置详定官制局于中书命张璪张诚一领之诏曰今欲使台省司监之官实领职事空名者一切罢去而与之阶因此以制禄改侍中中书令平章事开府仪同三司左右仆射为特进吏部尚书为金紫光禄大夫五尚书为银青光禄大夫左右丞为光禄大夫六曹侍郎为正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舎人为通议大夫左右谏议为大中大夫秘书监为中大夫光禄卿至太少府监为中散大夫太常至司农少卿为朝议大夫六曹前行中行后行郎中为朝请朝散朝奉大夫凡三等前行后行中行员外郎为朝请朝散朝奉郎侍御史左右起居舎人司谏亦如之凡三等左右正言太常国子博士为丞议郎太常秘书殿中丞著作郎为奉议郎太子中允赞善大夫中舎洗马为通直郎著作佐郎大理寺丞为宣徳郎宣徳后改为宣教光禄卫尉寺将作监丞为宣义郎大理评事为承事郎校书正字将作监主簿为承务郎开府仪同三司至通议大夫以上无磨勘法大中大夫至承务郎并应磨勘待制以上六年迁两官至大中大夫止承务郎以上四年迁一官至朝请大夫止俟朝议大夫有缺则补其朝议大夫以七十员为额选人磨勘并依吏部法迁升朝官依新定例。

国家惩藩镇之弊朝官文臣出外领寄郎曹卿监皆为虚名特以是寓禄秩班位序而已太祖之意大要假其名而责其实责其实而畧其名元丰官制归昔日之名于实而取前日之寄焉盖祖宗官制之实其系于大体者有一其闗于节目者有三国家宠任宰相非他官比虽置参政而居正等终不敢与普抗则三省之事 归于一天下钱榖自铢粒以上悉?三司自新制之行每省各有一班可否不相预闻命令之下殆遍歴三省凡数日方至上前神宗已厌其稽缓元丰末首用吕公着之请使三司同班奏事分省治事而后向之散为二三者始合为一此其纲维之不紊其系于大体者如此旧制尚书侍郎有六部其迁不等今六部尚书以一银青光禄统之六部侍郎以正议大夫统之是十二官并为两官矣此其资格之甚严其闗于节目者一也旧制进士为一等世赏为一等杂流为一等且进士出身应屯田世赏迁虞部杂流迁水部今以一朝奏该之矣此其流品之无别其闗于节目二也祖宗时天下之官在内为主判出外为奉使非罢免则皆奉朝请给其官之俸则逺官不衣食于州县自新制之行削去主判奉使之日而京官之罢免者始衣食于州县而州县之财始耗斁于廪稍之供亿矣此其俸禄之滥其闗于节目者三也纲维不紊节目随举则虽循唐五季之名而无害于善治纲维茍失节目随壊则虽仿成周之制而无补于天下之事亦惟其实而已。

定官制

元丰五年四月官制成改平章事为左右仆射以王珪蔡确为之仍兼门下中书侍郎改参知政事为门下中书侍郎以张淳张璪为之置左右丞以蒲宗孟王安礼为之。

建官之制不惟其名而惟其实不惟其官而惟其人君子观元丰五年官制之成左右仆射之名初正也而以王珪蔡确为之则有忝于左右仆射之名矣观正和三年官名之正太宰少宰之名初立也而以何执中蔡京为之则有忝于太宰少宰之名矣。

建储

元丰七年资治通鉴成初官制将行上自为图帙定未出先诏辅臣曰欲取新旧两用之又曰御史大夫非司马光不可又曰来春建储以司马光吕公着为师保。

此神宗悔熙宁之失而开元佑之机是则确珪为相而师保之任欲付之司马光吕公著者贻厥孙谋之意深矣。

求直言

元丰三年求直言王安礼上疏大臣是非好恶有不遵诸道乘权射利者不察主上惠爱元元之意用力殚于沟瘠取财究于园夫殆有以召天变祈禳小数贬损旧章恐非应天以实者上嘉叹他日上曰王珪必欲使卿条具所以朕谓大臣当倡导下情不应沮格人言以壅蔽人主今以一指蔽目虽太华在前不之见也近习何以异此朕今信卿卿苐言之。

熙宁之初言者何多熙宁四年以后言者何少当七年因旱求直言也郑侠以监门而敢抗宰相犹有争新法之风故当时罢保甲停青苖退安石而侠之言犹得而入也至八年因彗星而求直言安石先倡天道逺之说而人言不能入矣彗星复见直言之诏复下当时敢言者安礼一人而已且为王珪所沮直言之气塞矣。

熙宁七年旱求直言熙宁八年十月彗出轸。求直言讲义并见后。

地震

治平四年京师地震公亮曰天裂阳不足也地震阴有余也臣者君之阴子者父之阴小人者君子之阴皆宜戒。

国家自建隆以至治平犹一阳之复而渐进于正阳之月也自熙宁以至靖康犹一阴之月而渐进于纯阴之月熙宁之初其阴阳升降之 与曾公亮因地震之变而进阴阳之说愚以为小人之阴夷狄之阴皆胚胎于此矣。

九月韩琦罢。

河决

熙宁元年河决。恩冀等州。至和二年修六塔渠河入横陇故道欧阳修言贾昌欲复故道李仲昌欲开六塔臣皆谓不然复故道上流必决开六塔上流亦决今堤下流若不浚使入海则上流亦决朝廷卒从仲昌议盖文彦博富弼主之修又言修六塔者竒 也然役不可成而为害愈大言顺水沿堤者常谈也然无大害明年六塔渠决李仲昌编置至是宋昌言请修六塔旧口并二股导使东流徐塞北流初商河决自魏之北至于海是谓北流嘉佑末河流自魏恩东至于徳沧入于海是谓东流乃命光相度二年光入对卒用昌言说。

当时安石主遽塞北河之说知温公异议矣漳河滹沱之役始此。

水患

元丰四年河决澶州复北流上曰水之就下者性也今以州县为碍致遏水势若以通观则水未常为患但州为水之患耳顺其所向徙城邑以避之复有何患。

河决之议当从东流而北流为非不知东流决则转而东流其势未有已也至谓河决之议当以神宗之圣训为是盖禹之治水所以能行其所无事者以不与水争地也河出大伾以二千余里之地疏为九河此即徙城邑以避之之意也。

星变

元丰三年彗出太 垣占者以为京城有兵。

京城之祸虽见于靖康而其兆已见于此日矣亦不待验之天也吾观安石之所教小人日新月盛新变之法日增月益安得无中原之祸哉。

兵将

熙宁七年九月团并诸路将兵上谓辅臣曰祖宗之兵卒是二三年一出戍相属于道故将不得専兵不为将用以革藩镇之弊承平日久不可战至是乃部分诸将总隶禁旅使士知其将将练其士谓之将兵河北府界京东京西凡三十七将陜西五路四十二将元丰四年又诏团练东南路诸将为十三将总天下兵卒九十二将按兵志元丰之籍禁军六十万有竒厢军二十二万有竒。

司马光曰州县者百姓之根本自古以来置州牧必严其武畧长吏必盛其侍卫非以重其权骄其人也乃所以安百姓卫朝廷也国家以来置总管都钤辖都监为将帅之官凡州县有兵马者其长吏未常不兼同管辖盖知州即一州之将知县即一县之将今建议别置将官使之专切训练州县总管以下皆不得闗预夫设官分职上下相维今为州县之吏为总管等官于所部士卒有不相统摄不得差使万一有非常之变州县长吏何以号令其将哉此置将官之弊也。

兵费

治平四年种谔复绥州司马光上疏极谏取绥州凡费六十万西方用兵盖始此。

此安石未得政府之时犹未主开边之议也史臣曰祖宗务广徳而不务广地初开并门非疚非棘北弃幽都西捐朔方四夷咸頼熙宁始务开拓未及改元种谔先取绥州韩绛继取银州王韶取熙河章惇取懿洽谢景温取 诚熊本取南平郭逵取广源李宪取兰州沈括取葭芦等四寨虽以河东边七百里之地与辽人而安石盖曰将欲取之必姑与之绍圣遂乘势取讨自三年秋迄元符二年冬凡陜西河东建州一军二闗三城九寨二十八堡十崇宁始任童贯王厚更取湟鄯廓三州二十余垒陶即夫锺传邢恕胡宗曾孝序之徒凿空驾虚驰鹜乎元符封域之表迄于宣和立靖夏制戎制羌三城虽西事粗定北事踵起最后建燕山云中两路甫及五岁祸乱遽作中原板荡故疆沦丧矣

财用

元丰元年置景福殿有恢复幽燕之志御自制诗以揭之。

元丰三年十一月置封库财用旧有三司自安石始持冡宰制国用之说遂分三司权凡税赋征榷常贡之利归三司而摘山煑海盐场坑冶絶户没官禁军缺额皆号朝廷封桩储积赢羡是年于司农寺南剏元丰库贮之以待非常之用。

安石以常赋归三司而厚储蓄于司农安石何见哉我神宗亦有私藏之地也盖自太祖积藏之金帛以为复幽蓟之谋此其志至子孙不忘也上自初即位种谔取地而无功韩绛用兵而失利上亦愤西戎之桀傲而虑财用之不继安石知其意故置条例司讲求财利厚蓄邦计而为用兵之地所以新法之行人言不能入盖安石有以入上心故曰安石之兴利亦得以开边用也。

周濂溪之学

熙宁六年周敦颐卒初授分宁县主簿县有狱久不决一讯立辨为南安司理程珦知其道命二子颢颐徃受学南安狱有囚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敦颐往告逵弗聴委手板出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移郴及桂阳皆有治绩知南昌县人迎喜曰是前辨分宁县狱者盖不惟恐以抵罪为忧实以污善政为耻有太极图通书传于世黄庭坚诗以序之曰茂叔人品甚髙胷中洒落如光风霁月知徳亦深服其言。

朱文公曰道之在天下未常亡惟其托于人者或絶或续故其行于世者有晦有明是皆天命之所为非人智力之所及也孟轲没而此道之传不续更秦及汉歴晋魏隋唐以至于我宋艺祖受命五星聚奎开文明然后气之清者淳判者合清明之禀得以全付于人而先生出焉不由师传嘿契道体建图属书撮极理要当时见而知之者有程氏遂广而推明之使夫天理之明人伦之着事物之众鬼神之幽莫不洞然毕贯于一呜呼盛哉非天之所畀其孰能与于此。

邵康节之学

熙宁十年九月赠邵雍官雍卫州人刻厉为学夜不枕席者数年玩心髙明观天地之运行阴阳之消长以达乎事物之变然后沛乎其顺浩乎其归后徙于洛雍之学得于李挺之挺之得于穆伯长至于纯一不杂汪洋髙大乃其所自得程颢尝曰颢接人多矣不杂者三人子厚尧夫君实也。

濓溪之心学得于太极图而通书所以发太极图者也尧夫以易之数推古今之治乱存亡及人之灾祥休咎无毫厘差谬盖其器识弘逺学问渊源胸襟洒落有得于中者甚大故思致如是之幽逺真命世之人杰也此章子厚邢和叔之徒欲传其学而卒不授之宜哉。

张横渠之学

熙宁十年十二月张载卒康定用兵时年方二十上书谒仲淹仲淹曰儒者自有名教因劝读中庸载犹未足于是访诸释老之书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嘉佑初见二程子京师共语道学之要乃涣然曰吾道自足何用旁求上嗣位之二年召见问治道以渐复三代为对退居横渠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读仰思有得则识之立言谓之正 学者有问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尝慨然有意三代之治曰仁者必自经界始。

斯文未坠正统未传实濂溪导其源横渠浚其流先生之学以乐天知命为本以尊礼贵徳为用以大易中庸为宗以孔孟渊源为法其宗且逺者既得其要明井田宅里之制陈学校之法与夫定婚祭之仪裁古今之礼其近且粗者又极其备体用该本末具吕大防谓其善发明圣人之遗 张顺民谓其学际天人罔不究通皆有见而云耳抵掌谈兵初志实鋭一旦幡然名教之乐屏居讲授敝衣蔬食脱屣于利禄之场力行自信不负所学以针砭新法之谬维持正道不溺他好以障堤神怪之妄秦汉而下其有能臻斯理者乎。

司马光资治通鉴

熙宁元年进读资治通鉴光曰仪秦纵横所谓利口覆邦家者元丰元年资治通鉴成御制通鉴序。

自昔师保之臣未常不陈前代之得失以为人主鉴者故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下至汉唐进言者借秦为喻以隋为监自经筵之上读史读治而不读乱故前车覆辙后来并辔而不悟国朝石介祖禹各有唐鉴不若通鉴集一千七百年之事为备也赐名曰资治通鉴以其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资其益于治道通百代之龟鉴云耳故熙宁元年进读因苏秦而论利口之覆邦家则事辨给以欺人主者得无愧乎熙宁二年进读因曹参而论守法则以祖宗为不足法者得无愧乎熙宁三年因贾山而论从谏则以人言为不足恤者其无愧乎事事而亲之物物而释之公之有助于当世者亦可知矣然人主之所不喜小人之所不便也崇宁奸臣请毁唐鉴苏黄文集又欲毁及此书所幸有御制在也。

富弼遗表

元丰六年闰六月富弼薨遗表言选辅弼议论之臣贪宠患失柔从顺媚之徒岂可比而近之又言天下之大非智力可周惟诚意可通也若夫要道则在陛下圣心之所存与所用之人君子小人之不同耳弼名闻夷狄辽使每至必问其出处安否忠义之性老而弥笃。

观富弼言天下之大非智力可周惟诚意可通此伊周辅相之要道而管商之所未闻也一言兴邦是诚在此。

安焘条诸司格式

元丰六年七月以安焘同知枢宻院焘尝条上诸司格式。

上曰设于此而逆彼之至曰格立于此而使彼之效曰式禁其未然谓之令治其已然谓之勅修书者要当知此若其书全具政府总之有司守之斯无事矣。

诸老君子致仕投闲

熙寜六年三月文彦博致仕时判河阳府与富弼等用白居易故事就弼置酒相乐尚齿不尚官已而图形妙觉僧舎号洛社耆英 司马光年未及六十亦与焉。

此皆仁宗所养之君子至是告老矣升降消长之 过此甚可畏也。

苏轼以诗为小人诬谤

元丰二年太皇太后曹氏崩贬苏轼坐轼诗出罚张方平司马光以下二十八人李定言轼自熙宁以来作为文章怨谤君父吴充见上曰魏武猜忌而能容正平陛下法尧舜而不能容苏轼何也上曰朕无他意行且释之。

摭苏轼之诗以为怨谤君父此小人攻君子之常态至于复摘蔡确之诗以为毁帘帷何耶此缙绅所以受无已之祸也。

礼乐

元丰五年十一月景灵殿成初行酌献礼。

胡致堂以叔孙通请立原庙谓为启人主致严于原庙而简于太庙此言所当考也。

元丰六年正月朔御大庆殿用刘凡新乐。

国朝至是凡三议乐王朴定于干徳而声太髙李照胡瑗阮逸议于景佑而声 下至是知礼院杨杰条上旧乐之失乃以秘书院监致仕刘凡议乐而用李照乐加四清声其后反复更革卒不能正王朴之旧善乎韩琦之言曰乐音之起生于人心不若穷作乐之原为致治之本使政令平简海内击壤鼔腹以歌太平斯乃治古之乐也。

宋大事记讲义卷十四

猜你喜欢
  卷二百十二 熙寧三年(庚戌,1070)·李焘
  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六·佚名
  后汉书补逸卷十二·姚之骃
  卷九·张九成
  宣宗章皇帝实录序·杨士奇
  卷之二百四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六十六·佚名
  ◎老树上题歪诗·吴虞公
  ●卷二·夏仁虎
  第七章 西征前之花剌子模·冯承钧
  十国春秋卷六十九·吴任臣
  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范晔
  宋弁传·魏收
  武三思传·欧阳修
  卷四十八·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教谕虎臣·顾嗣立

    虎臣字子山,璋子。官于潜教谕。 蚕妇叹 缫丝行 赠汪鹤舟 阮受益所藏古砚篆文有羽阳千岁盖秦穆公宫瓦也 ○蚕妇叹 贫农值年凶,终岁常苦饥。贫女蚕不收,终年废机丝。无食夫婿事,无衣妾心悲。终朝掇柔桑,日暮心力罢。居然不成

  • 卷329 ·佚名

    宋祁 和道卿舍人承祀出郊过西苑马上有作 西郊一超忽,祠节暂踟蹰。 天迥欹临野,河长侧贯都。 飞廉披苑路,南斗抱城隅。 填堑时休猎,栖粮户免租。 虎归仍习圈。凤下稍依梧。 池岸斜联御,宫楹上

  • 志六 乐志上·薛居正

    古之王者,理定制礼,功成作乐,所以昭事天地,统和人神,历代已来,旧章斯在。洎唐季之乱,咸、镐为墟;梁运虽兴,《英》、《茎》扫地。庄宗起于朔野,经始霸图,其所存者,不过边部郑声而已,先王雅乐,殆将泯绝。当同光、天成之际,或有事清庙,或

  • ●卷十四·徐锡麟

    乾隆十六年三月初十日,奉上谕:“朕时巡至杭州,禹陵在望,缅惟平成之德,万世永赖。皇祖圣祖仁皇帝曾亲祀焉。爰东渡浙江,涉会稽,式遵皇祖旧典,躬荐馨于宇下。厥有姒氏子姓世居陵侧,应世予八品官奉祀。该督抚择其有品行者一

  • 卷十三·张廷玉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十三 【起乙酉明宪宗成化元年尽庚寅明宪宗成化六年】凡六年 【乙酉】宪宗纯皇帝成化元年春正月遣都督赵辅佥都御史韩雍讨广西猺 【守臣奏广西猺獞流剽广东

  • 八二六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续缴应禁各书并请再行展限一年折(附清单一)·佚名

    八二六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续缴应禁各书并请再行展限一年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十日江苏巡抚臣闵鹗元谨奏,为查缴应禁各书,仰祈圣鉴事。窃查明末野史暨国初人所著悖妄各书,节奉圣训,实力搜查,复钦奉谕旨展限,俾各呈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首天章六·阿桂

    四川总督文绶奏开防闗米禁诗以志事【有序】金川逆王命问罪有师指惟是地要险征以五年矣储偫出民间遏籴不得已昨岁文绶奏持筹熟絜矩【叶】并欲禁杂粮防闗贩胥止【迩年征勦金川军储需米因从该督等之请暂禁川米出闗去冬文

  • 司马彪续汉书卷四·周天游

    周天游辑注光武十王传三五五二郡二十九县,租入倍诸王也〔一〕。(汪)──范书宗室四王三侯传注 〔一〕此东海王强传之文。强以太子废为东海王。建武二十七年,始就国,光武以鲁益东海。汪辑将此引入北海靖王兴传,非。 三五六沛

  • 沈庆之传·李延寿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少年有气力,晋朝末年孙恩作乱,派他的军队攻打武康,沈庆之还不满二十岁,跟随乡人、亲族攻击贼寇,屡次获胜,因此以英勇闻名。军乱之后,乡里人员流散,沈庆之在家种田,勤劳刻苦,自立度日,四十岁还没有出名。

  • 卷二十二·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二十二郊礼议【嘉靖九年】       夏 言臣於前月伏承圣制问及南北郊大祀幷朝日夕月之礼臣即时欲述所闻以对乃以臣前上疏已略开陈奉有谕旨今

  • 同治三年三月廿八日·曾国藩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见客,立见者三次,坐见者二次。外甥王昆人自金陵来,与之久谈,因命之速归省母。已初接信,则其母已于三月十四日未刻仙逝,因不遽告甥,而催令登舟速归,俾其途中姑得少宽,且免在此成服,耽阁数日也。吾兄弟姊妹九人,今

  • 卷四九·邱濬

    ▲家乡之礼(上之上) 《礼记王制》: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吴澂曰:“冠、昏、丧、祭四者家之礼也,乡、相见二者乡之礼也。《仪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丧礼》,士之祭有《特牲馈食礼》,乡

  • 微子篇第十八·钱穆

    (一)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微、箕,国名。子,爵名。微子,封之庶兄。箕子、比干,封之诸父。微子见封无道而去。箕子谏不听,因以为奴,乃徉狂受辱。比干强谏被杀。三人皆意在安乱宁民,行虽不同,而其至诚

  • 卷四 存养·张伯行

    此卷论存养。盖存养之功,实贯知行,故编此以列乎二者之间,见致知涵养,互发兼修,不可偏废,而后有以为力行之地也。朱子曰:欲应事先当穷理,而欲穷理,又须养得心地本原。虚静明彻,方能察见几微,剖析烦杂,而无所差措。朱子曰:主敬者存心

  • 复黄健六居士书·太虚

    健六居士鉴:惠书展悉,虽则溢誉之词,才追绣虎,其如无悔之意,德耀亢龙!然此个己之间,亦何关于得失!忆前者华札朝至,芜缄夕复,亦既披陈实情,冀怯疑滞,并云如有良方,愿承明教;傥求改进,尽可提商。乃遽尔印刷分发,挑起教内之斗争,报章播登,引

  • 佛说报恩奉盆经·佚名

    (亦云报像功德经)阙译附东晋录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揵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界。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相连柱。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

  • 周易口诀义·史徵

    六卷,唐史徵著。其书缺豫、随、无妄、大壮、晋、睽、蹇、中孚八卦,余皆存。《崇文总目》与《读书志》皆谓此书是直钞注疏,以便讲解,故名《口诀》。《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大旨,乃采择旧说,诠释《周易》经

  • 广温疫论·戴天章

    温病著作。四卷,附方一卷。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病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尤其重视早期症候的鉴别。 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症等方面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