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微子篇第十八

(一)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箕,国名。子,爵名。微子,封之庶兄。箕子、比干,封之诸父。微子见封无道而去。箕子谏不听,因以为奴,乃徉狂受辱。比干强谏被杀。三人皆意在安乱宁民,行虽不同,而其至诚侧但心存爱人则一,故同得为仁人。孔子又曰:有杀身以成仁。然仁不在死,三人之仁,非指其去与奴与死。以其能忧乱,求欲安民,而谓之仁。此篇多记仁贤之出处,列于《论语》之将终,盖以见孔子之道不行,而明其出处之义。先之以此章,见殷之亡由于不用贤,伤今思古,所以叹孔子之道穷而斯民之不能脱于祸乱。

白话试译

微子避而去,箕子囚为奴,比干谏而死。先生说:殷在那时,有三位仁人了。

(二)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士师:典狱官。

三黜:三被黜退。

焉往而不三黜:举世浊乱,不容正直,以此例彼,将何往而不被黜。

何必去父母之邦:欲求不黜,惟有枉道。苟能枉道,则不必去父母之邦亦可不被谴黜。柳下惠于鲁公室尚在五服之内,与孔子以鲁为父母之国者又不同,故义不当去。

孟子称柳下惠圣之和,观此章,辞气雍容,可谓和矣。然其不欲枉道之意,则确然有不可拔者。故孟子称其不以三公易其介。惟玩其辞气,终若视一世皆枉道,无可与为直,其倦倦救世之心则淡矣。故孟子又谓柳下惠不恭,此所以异于孔子。本篇所记古之仁贤隐逸之士,皆当与孔子对看,乃见孔子可去而去,不苟合,然亦不遁世,所以与本篇诸贤异。

又按:此章无断语,因无子曰字。义明不待有断。载在《论语》,其为孔子言可知。

白话试译

柳下惠当鲁国的狱官,三次被黜。有人说:你还不去往他国吗?

柳下惠说:我以直道事人,去到哪里将不被黜呢?我若能枉道事人,又何必定要离去父母之邦?“

(三)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鲁三卿,季氏最贵,齐景公谓我不能如鲁君之待季氏者待孔子,遂以季氏、孟氏之间待之,其礼亦甚隆矣。然又曰:吾老矣,不能用。此非面语孔子,盖以私告其臣,而孔子闻之。

孔子以齐君不能用而去,则齐君之礼待,不足以安圣人。

又按:孔子在齐止一次,以昭二十五年鲁乱去,两年而返,时景公盖年近六十。

白话试译

齐景公待遇孔子,说:像鲁君待遇季氏般,我就不能了。以在季孙氏、孟孙氏之间的礼貌待孔子。但他私下又说:我已老了,不能用他了。于是孔子也离开齐国了。

(四)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归读如馈。季桓子,鲁大夫,名斯。《史记》:鲁定公十年,孔子为鲁司寇,方当政,齐人谋沮之,馈鲁以女乐,定公与季孙君臣相与观之,废朝礼三日,孔子遂行。本篇均记古今仁贤出处,此两章记孔子之去齐去鲁以见折衷。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所以为时中之圣也。

白话试译

齐人送来一批女乐队,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举行朝礼,于是孔子离开鲁国了。

(五)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楚狂接舆: 楚之贤人,佯狂避世,失其姓名,以其接孔子之车而歌,故称之曰接舆,犹晨门荷某丈人长沮莱溺之例。或说其人接氏舆名。今不从。或曰:狂者,孔子所与,故称其人曰狂接舆,今从之。

歌而过孔子:此当是孔子乘车在途中,接舆歌而过孔子之车。或说歌而过孔子之门。或本有之门二字。

何德之衰:古俗相传,世有道则凤鸟见,无道则隐。接舆以凤比孔子,世无道而不能隐,为德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既往之事不可再谏,继今而来者犹可追及,谓今尚可隐而去。

已而已而:已,止义。而,语助辞。犹云罢了罢了。

今之从政者殆而:殆,危义。今之从政者皆危殆不可复救治,不足与有为。或谓孔子若从政,则仕路风波之忧,此失之。

孔子下:下车。或说:下堂。

趋而避之:接舆急行避孔子,不欲闻孔子之辩白。以下数章,皆孔子之不忍于避世。接舆诸人,高蹈之风不可及,其所讥于孔子者,亦非谓孔子趋慕荣禄,同于俗情,但以世不可为,可劳劳车马,为孔子惜耳。顾孔子之意,则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我亦有不忍绝之情,有不可逃之义。孔子与诸人旨趣不相投,然孔子终惓惓于此诸人,欲与之语,期以广大其心志,此亦孔子深厚仁心之一种流露。

白话试译

楚中一狂人, 接在孔子车后而歌, 越过孔子车而前。他歌道:凤啊!凤啊!怎么你德如是般衰呀!已往的莫说了,方来的还可追呀!算了!算了!当今那些从事政治的哪一不是危殆之人怎可与之有为呀!孔子听他歌,下车来,想和他说话。那狂人急行避去,不得和他说。

(六)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长沮、桀溺: 两隐者, 姓名不传。沮, 沮加。溺, 淖溺。

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桀,健义,亦高大义。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耦而耕: 两人并头而耕,谓藕耕。或说前后递耕谓耦耕。

问津:津,济渡处。

执舆者:执舆,执辔在手也。本子路御而执辔,今下问津,故孔子代之。

是知津矣:言孔子长年周流在外,应知津渡之处也。

滔滔者:滔滔,水流貌。字亦作悠悠,即浟浟,同是水流之貌。水之长流,尽日不息,皆是此水,因在水边,随指为喻。

犹今俗云天下老鸦一般黑。

谁以易之: 以,犹与也。言一世皆浊,将谁与而变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而指子路。辟读避。辟人之士指孔子。避世之士,沮溺自谓。人尽相同,不胜避,故不如避世。

耰而不辍:耰者覆种。布种后,以器把之,使土开处复合,种深入土,鸟不能啄,以待时雨之至。耰而不辍者,亦不告子路以津处。

抚然:犹怅然,失意貌。

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者,与同群。孔子谓我自当与天下人同群,隐居山林,是与鸟兽同群。

丘不与易:孔子言正为天下无道,故周流在外,求以易之。

若天下有道,则我不复与之有变易。隐者之意,天下无道则须隐。孔子意,正因天下无道故不能隐。盖其心之仁,既不忍于忘天下,亦不忍于必谓天下之终于无道。

白话试译

长沮、桀溺两人作对在田中耕,孔子路过,叫子路去向两人问前面济渡处。长沮说:那执髻在车上的是谁呀?子路道: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孔丘吗?子路道:是的。长沮说:那他自知济渡之处了。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呀?

子路道:是仲由。莱溺说:是那鲁国孔丘之徒仲由吗? 子路对道:是。桀溺说:你看那水流滔滔,天下都是一般,和谁来变更它呀?而且你,与其跟从避人之士,何如跟从避世之士呀?一面说,一面不歇地把土。子路离开两人,把来告诉孔子。孔子怅然停顿了一会,说:鸟兽是不可与同群的呀!我不和那天下人同群,又和谁同群呢?若使天下已有道,我也不来和他们有所变更呀!

(七)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从而后:子路从孔子行,相失在后。

遇丈人:遇者,不期而相值。丈人,长老之称。

以杖荷蓧:蓧,竹器名。荷,担揭也。丈人以杖揭一竹器箩簏之属在道行,子路借问见夫子否?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说:分,借作粪。丈人言,我四体不及勤劳,五谷不及粪种,何从知汝夫子?或云:五谷不分,指播种迟早燥湿当一一分辨。或说:此丈人讥子路,值乱世,不勤劳四体以播五谷,而周流远行,孰为汝之夫子而向我索之乎?据下文,丈人甚有礼貌,似不邂逅子路即予面斥。当从前两说。

植其杖而芸: 芸, 去田中草。植, 竖也。丈人既答子路,行至田中,竖其丈插土中,俯身芸除田中草。

拱而立:拱,叉手,古人以为敬。子路知此丈人非常,故叉手旁立以观其芸,亦表敬意。

止子路宿: 时值日暮,此丈人止子路且勿前行,宿其家。

见其二子: 丈人杀鸡,作黍饭享子路,又介绍见其二子。

至则行矣:子路反至丈人家,而丈人已出。

子路曰:此乃子路对其二子言。所言大意,当即孔子所授,欲以告丈人者。

不仕无义: 仕非为富贵,人之于群,义当尽职,故仕也。

长幼之节不可废:丈人之见其二子,是不废长幼之节。长幼之节不可废,君臣之义亦如何可废。

洁其身而乱大伦:大伦即指君臣言。一世浊乱,欲自洁其身,隐而不出。苟尽人皆隐,岂不乱君臣之大伦?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之行否属命,人必以行道为己责属义。虽知道不行,仍当出仕,所谓我尽我义。

以上三章,紧承孔子去齐去鲁两章后,见孔子虽所如不合,终未恝然忘世。然味此四人之言,想其清风,亦足起敬。彼等于孔子尚所不满,臵身世外,真如凤翔千仞之冈,自非孔子,焉得而轻议之?

白话试译

子路从行,落后了,遇见一老者,杖头担着一竹器,在路行走。

子路问道:你见我的先生吗?老者说:我四体来不及勤劳,五谷来不及分辨,哪是你的先生呀!走往田中,把杖插地,俯下身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立在一旁。老者止子路勿前行,留到家中过夜。杀一鸡,做些黍饭,请子路,又叫他两个儿子来和子路见面。明天一早,子路告辞,见到孔子,把昨日事告诉了。

先生说:这是一个隐者呀!命子路再回去见他。子路到他家,人已出门了。子路和他二子说:一个人不出仕,是不义的呀。

长幼之节不可废,君臣之义又如何可废呢?为要清洁己身,把人类大伦乱了。君子所以要出仕,也只是尽他的义务罢了。至于道之不能行,他也早已知之了。

(八)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逸民:逸者,遗佚于世,民者,无位之称。下列七人,皆逸民也。

虞仲: 或谓即仲雍, 然仲雍在夷、齐前, 又继位为吴君,不当入逸民之列。或说:《史记》吴君周章弟虞仲,武王封之故夏墟,此虞仲虽亦为君,然其有国出于意外。由前言之,亦逸民也。今按:此虞仲本是吴君周章之弟,何以知其为虞君之前乃一逸民,窃恐亦未是。或疑乃春秋时虞君之弟,故系以国名而称伯仲,殆亦让国之贤公子,而书传失其记载。

夷逸:或疑夷逸非人名,因虞仲逸于夷,故日夷逸。然依逸民伯夷之类,当称夷逸虞仲,不当曰虞仲夷逸。且逸于夷之虞仲,终为吴君,不得曰隐,又不得曰废。夷逸殆亦人名,而书传无考耳。

朱张:此下孔子分别评说诸人,而独缺朱张。或疑朱张当作诪张,诪张为幻,即阳狂也。曰逸民,曰夷逸,曰朱张,三者品其目,夷、齐、虞仲、惠、连,五人举其人。然夷逸已辨如前。柳下惠少连亦非阳狂。或疑朱张即孔子弟子仲弓,然孔子评述古昔贤人,不应以己弟子厕名其间。盖朱张之言行,孔子时已无可得称,故孔子但存其名,不加论列耳。

少连: 其人见《礼记〃杂记)篇,东夷之子。孔子称其善居丧。

不辱其身:夷、齐隐居饿死,是不降志。不仕乱朝,是不辱身。心迹俱逸。柳下惠、少连并仕于鲁,柳下惠三黜不去,则已降志辱身矣。

言中伦行中虑: 但能言应伦类, 行应思虑, 不失言行,则所谓降辱,亦惟有委曲之迹耳。故为次也。

身中清,废中权:隐居独善,合乎道之清。放言自废,合乎道之权。身清犹孟子谓洁身,无行可举,故以身言。放言者,介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谓放废其言也。是二人者,更无言行可举,故又其次也。或说:放言如后世孔融跌荡放言之例,今不从。

无可无不可: 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则仕, 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故曰无可无不可。

本章列举隐遁者七人,伯夷、叔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盖已遁世离群矣。此为逸民之最高者。柳下惠、少连,虽降志而不枉己,虽辱身而非求合,言能合于伦理,行能中于思考,是逸民之次也。虞仲、夷逸,清而不滓,废而有宜,其身既隐,其言亦无闻,此与柳下惠、少连又不同,亦其次也。

此等皆清风远韵,如莺鸽之高翔,玉雪之不污,视世俗犹腐鼠粪壤耳。惟孔子之道,高而出之。故孔子曰:我则异于是,正见其有相同处,故自举以与此辈作比,则孔子之重视逸民可知。小人无忌惮,自居为中庸,逸民清士皆受讥评,岂亦如孔子之有异于此辈乎?学者当审别也。

白话试译

逸民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先生说:守其志不屈, 保其身不辱, 这是伯夷叔齐吧!先生说:柳下惠、少连,志不免有降抑,身不免有污辱了。但所言能合于伦理,所行能合乎思虑,能如此也算了。先生又说:虞仲、夷逸,隐居弃言,但他们的身是合乎清洁了。他们的废弃,也合乎权衡了。先生又说:我就和他们不同,我只是无可无不可。

(九)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大师挚:大音泰。大师,鲁乐官之长,挚其名。

亚饭干:亚,次义。亚饭、三饭、四饭,皆以乐侑食之官。

干、缭、缺,其名。礼,王大食,三侑。鲁亦有亚饭、三饭、四饭,僭王礼也。

鼓方叔入于河:击鼓者名方叔,避隐于河滨。

播鼗武:鼗,音徒刀反。小鼓,两旁有耳。播,摇义。持其柄摇之,则旁耳还自击。武,名也。

少师阳,击磬襄:少师,乐官之佐。阳、襄,二人名。襄即孔子所从学琴者。

此章记鲁衰,乐官四散,逾河蹈海以去,云天苍凉,斯人寥落。记者附诸此篇,盖不胜其今昔之悲感。记此八人,亦所以追思孔子也。唐史记安禄山乱,使梨园子弟奏乐,雷海青辈皆毁其乐器,被杀而不悔,此亦类于入河入海之心矣。或谓此八人乃在殷封时,或谓周厉王时,又谓周平王时,今皆不取。

白话试译

太师挚去了齐国,亚饭干去了楚国,三饭缭去了蔡国,四饭缺去了秦国。鼓方叔入了黄河,播登武入了汉水,少师阳、击馨襄入了海。

(一〇)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鲁公:周公子伯禽。受封去之鲁,而周公告戒之。鲁人传诵,久而不忘,或亦孔子尝与其弟子言之。

不施其亲: 施当作弛,忘弃义。或说:施,易义。不以他人之亲易己之亲。或说:施,与义。不私与其所亲。或说:施,施罪于人。不施其亲,所以隐其罪,亦亲亲之义。今从第一说。

怨乎不以:以,用义。不以,不用。怨不见听用。

无大故则不弃:大故谓大恶逆。

无求备于一人: 人之材性各有近,任才使能,贵不求备。

人才之兴起,亦贵乎在上者有以作育之,必能通其情而合乎义,庶乎人思自竭,而无离散违叛之心。《论语》编者续附此章于本篇之末,亦所以深致慨于鲁之衰微。

白话试译

周公教鲁公道:君子不要忘忽他亲属。不要使大臣怨他不见用。

故旧之人无大恶逆,不要舍弃他。不要求全责备于某一人。

(一一)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马呙)。

八士,旧说:一母四乳,皆孪生。或说:亦可有十二子而以伯仲之序各称其三子者,此特见一家之多贤,何必皆孪生,是也。或说在周成王时,或说在宣王时,或以为即武王时之尹氏八士,见逸周书。本篇孔子于三仁逸民师挚八乐官,皆赞扬而品列之。于接舆、沮溺、荷蓧丈人,皆倦倦有接引之意。盖维持世道者在人,世衰而思人益切也。本章特记八士集于一家,产于一母,祥和所钟,玮才蔚起,编者附诸此,思其盛,亦所以感其衰。

白话试译

周代有八个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马呙)。

猜你喜欢
  周书·君陈·佚名
  卷八·郑玄
  第三篇 积善之方·袁黄
  中庸序·王夫之
  洪范明义卷下之上·黄道周
  第六章 23·辜鸿铭
  卷一百二十六·卫湜
  卷一·库勒纳
  采輯羣書目·江永
  卷十四·顾栋高
  卷十九·鄂尔泰
  卷九·郑伯谦
  卷之六·张居正
  天宁楷禅师·惠洪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林·唐圭璋

      林字去非,号樗崖。绝妙好词笺卷六引至正金陵新志云,张林,池州守,大军至,迎降。   按宁末名张林甚多,今姑从绝妙好词笺,俟考。   唐多令   金勒鞚花骢。故山云雾中。翠蘋洲、先有西风。可惜嫩凉时枕簟,都付与、旧山

  • 卢炳·唐圭璋

      炳字叔阳,自号丑斋。嘉定七年(1214)时,守融州。被论凶狠奸贪,放罢。有烘堂词一卷。   西江月   残雪犹馀远岭。晚烟半隐寒林。溶溶春涨绿波深。时有渔人钓艇。   倚岸野梅坠粉。蘸溪宫柳摇金。凭栏凝伫酒初醒。

  • 第二出 论心·许自昌

    【喜迁莺】〔生巾服上〕晏婴身短祇自笑。区区质赋优旃。盖世忠肝。包身义胆。然诺重似丘山。酬死士万金立散。答君恩一剑时悬。且雌伏自功曹。有日名垂鼎铉。〔鹧鸪天〕身贱多惭问姓名。气狂羞与斗牛平。侧身天地更

  • 卷三·沐昂

    ●钦定四库全书 沧海遗珠卷三 (明)沐昂 编 ○胡粹中(名由以字行山阴人) 古意 四时既平分二气亦均施草木悦春晖霜露亦凋瘁舒惨贵适宜好恶初不计恩多易生怨威亵忘敬畏治世以大德小惠所不贵贤哉诸葛公斯言深有味 咏怀二首

  • 居竹轩诗集卷三·成廷珪

    (元)成廷珪 撰○律诗七言寄湖州乌雅太守时有福建叅政之除万里中原路未开谁倾银汉洗氛埃诸公多向江南老逺使频从海上来九月溪寒鸥梦熟三山秋暝鹤书回莫挥白髪新亭泪且醉乌程下若杯次韵答冯仁伯闭门风雨过重九却忆同登江

  • 列传第七十一 二李·欧阳修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华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始,居汲共城山下,华固请举进士,俄擢高第。调冠氏主簿,太守李岘视若布衣交。迁安西封常清节

  • 大明武宗毅皇帝宝训卷之二·费宏

    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吕 本谨校 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臣陈治本 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臣朱 锦 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臣吕胤昌谨阅严考察○正德八年三月己丑吏部言诸司职掌内外

  • 凡例·佚名

    一是书裒辑自周代以迄元明凡册立储贰义闗鉴戒者备胪事实谨列按语于后一采辑专据正史核实徴信谨遵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御批通鉴辑览以定折衷一自春秋以后诸侯王建立世子事迹虽多可采但系诸侯世子非储贰可比拟按语中畧叙概

  • 封常清传·欧阳修

    封常清是蒲州猗氏县人,外祖父教他读书,学识广博精深。但从小成了孤儿,又穷,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名。夫蒙灵察任四镇节度使时,任命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有次出兵,高仙芝任命了三十多名侍从,衣裳鲜艳漂亮,封常清因而感慨并报名请

  • 花茂传·张廷玉

    花茂,巢县人。最初跟从陈聎先,不久归附太祖。随大军平定江左,消灭陈友谅,平定中原、山西、陕西,累积功劳授予武昌卫副千户。征讨西蜀,攻克瞿塘关,进入重庆,攻下左、右两江和田州,晋升为神策卫指挥佥事,调任广州左卫,平定阳春、靖

  • 渚宫旧事卷二·余知古

    (唐)余知古 撰○周代中楚庄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羣臣诸公子入朝车不得至于茅门天雨庭中有潦太子遂驱车至茅门廷理曰车不至门法也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须无潦遂驱之斩其辀而僇其仆【说苑云少师庆逐太子之车韩子作廷理】太子入

  • 卷一百六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九经籍考史【职官 刑法】宋史艺文志职官类五十六部五百七十八卷辽金元三史不立艺文志散见各纪传中明史艺文志职官类九十三部一千四百七十九卷宋杨亿历代铨政要略一卷亿字大年浦

  • 说儒·胡适

    一、问题的提出。二、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他们的衣服是殷服,他们的宗教是殷礼,他们的人生观是亡国遗民的柔逊的人生观。三、论儒的生活:他们的治丧相礼的职业。四、论殷商民族亡国后有一个“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 道行经清净品第六·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少有晓者,将未狎习故。佛语须菩提,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少有晓者,用未狎习之所致何以故?须菩提,色清净道亦清净故。言色清净道亦清净。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清净故言道清净是故识亦清净道俱清净。复次须菩

  • 重刊景德传澄录状·道原

    重刊景德传澄录状湖州路。道场山。护圣万岁禅寺。耆旧僧希渭。系庆元路昌国州人氏俗姓董。自幼投礼本路在城观音禅寺绝照和尚为师。[利-禾+言]到法名投礼慈溪县开寿普光禅寺龙源和尚剃发为僧。仍

  • 卷第二十二·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二十二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名德受请借座升座提纲 杨岐会禅师在筠州九峰受杨岐请升座。问答罢。乃云更有问话者么试出众相见。杨岐今日性命在你诸人手里。一任横拖倒拽。为什么如此。大

  • 少将滋干之母·谷崎润一郎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小说,写于1949年,主要描写了一位名叫滋干的少年思慕在其年幼时便被他人抢夺为妻的母亲的故事。少将滋干之母在原氏为日本平安时代美名远播的佳人,因家道中落,嫁给比她年长五十岁的国经。老人对貌美少

  •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佚名

    同名二部:一唐智严译,一卷。一唐不空译,一卷。冠佛说之二字。皆与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与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