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四一 不辩解说下

这篇论“辩解”的文章是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〇)里所写,是去今二十年前,那时只为要写一种感想,成功一篇文章,需要些作料,这里边的杨恽嵇康,梭格拉底以及林武师,其实都是肴馔的“垫底”,至于表面的“臛头”实在只是倪元镇这一点。这回讲到一九二三年与鲁迅失和的事件,因为要说明我不辩解的态度,便想到那篇东西可能表明我的理论,所以拿来利用一下,但那些陪衬的废话本来是多余的,我所要的其实只是最末后的一节罢了。关于那个事件,我一向没有公开的说过,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在我的日记上七月十七日项下,用剪刀剪去了原来所写的字,大概有十个左右,八月二日记移住砖塔胡同,次年六月十一日的冲突,也只简单的记着冲突,并说徐张二君来,一总都不过十个字。——这里我要说明,徐是徐耀辰,张是张凤举,都是那时的北大教授,并不是什么“外宾”,如许季茀所说的。许君是与徐张二君明白这事件的内容的人,虽然人是比较“老实”,但也何至于造作谣言,和正人君子一辙呢?不过他有一句话却是实在的,这便是鲁迅本人在他生前没有一个字发表,他说这是鲁迅的伟大处,这话说的对了。鲁迅平素是主张以直报怨的,并且还更进一步,不但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还说过这样的话,(原文失记,有错当改,)人有怒目而视者,报之以骂,骂者报之以打,打者报之以杀。其主张的严峻有如此,而态度的伟大又如此,我们可不能学他的百分之一,以不辩解报答他的伟大乎?而且这种态度又并不是出于一时的隐忍,我前回说过对于所谓五十自寿的打油诗,那已经是那事件的十多年之后了,当时经胡风辈闹得满城风雨,独他一个人在答曹聚仁杨霁云的书简中,能够主持公论,胸中没有丝毫蒂芥,这不是寻常人所能做到的了。

或者有人说,书简所说乃是私人间的说话,不能算什么。那么让我们来看他所公表的吧,这第一是小说,收在《彷徨》里边的一篇《弟兄》,是写我在一九一七年初次出疹子的事情,虽然是小说可是诗的成分并不多,主要的全是事实,乃是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三日所作,追写八年前的往事的。可是最特别的是写成《弟兄》的十一天以前所作,在鲁迅作品中最是难解的一篇,题目乃是“伤逝”,于十月二十一日写成,也不曾在杂志上发表过,便一直收在集子里了。关于这篇小说,我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里边只在地方略加考证,现在转录一部分,并加以补充于下:

“《伤逝》这篇小说大概全是写的空想,因为事实与人物我一点都找不出什么模型或依据。要说是有,那只是在头一段里说:‘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的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已经快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第二段中又说到那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和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我们知道这是南半截胡同的绍兴县馆,著者在民国初年曾经住过一时的,最初在北头的藤花馆,后来移在南偏的独院补树书屋,这里所写的槐树与藤花,虽然在北京这两样东西很是普通,却显然是在指那会馆的旧居,但看上文偏僻里云云,又可知特别是说那补树书屋了。”当时忘记了说,他从藤花馆搬到补树书屋的时候,日记上说明是为“避喧”,那么更可证明会馆里偏僻的地方只是补树书屋的一处而已。这样的证明于了解那篇小说有什么的用处呢?《伤逝》这篇小说很是难懂,但如果把这和《弟兄》合起来看时,后者有十分之九以上是“真实”,而《伤逝》乃是全个是“诗”。诗的成分是空灵的,鲁迅照例喜欢用《离骚》的手法来做诗,这里又用的不是温李的词藻,而是安特来也夫一派的句子,所以结果更似乎很是晦涩了。《伤逝》不是普通恋爱小说,乃是借假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我这样说,或者世人都要以我为妄吧,但是我有我的感觉,深信这是不大会错的。因为我以不知为不知,声明自己不懂文学,不敢插嘴来批评,但对于鲁迅写作这些小说的动机,却是能够懂得。我也痛惜这种断绝,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人总只有人的力量。我很自幸能够不俗,对于鲁迅研究供给了两种资料,也可以说对得起他的了,关于鲁迅以外的人我只有对许季茀一个人,有要订正的地方,如上边所说的,至于其他无论什么样人要怎么说,便全由他们去说好了。

猜你喜欢
  ●崇禎長編卷之二十二·汪楫
  卷二百四十 熙寧五年(壬子,1072)·李焘
  卷五十九·黄以周
  卷第一百三十六·胡三省
  东汉会要卷九·徐天麟
  北征记·杨荣
  卷四上·杨士奇
  ●卷五·赵釴
  阿Q正传里的萝卜·周作人
  虞寄传·姚思廉
  郭守敬传·宋濂
  卷一百九十一·佚名
  卷十八·纪昀
  卷二十七·徐天麟
  《章实斋先生年谱》(四十一至五十五岁)·胡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巧对录卷之三·梁章钜

    《明道杂志》云:世传朱全忠作四镇时,一日与宾佐出游,全忠忽指一方地曰:“此可建一神祠,试召一视地工验之。”而召工久不至,全忠怒甚,现于辞色,左右皆恐。良久,工至。全忠指地视之。工再拜贺曰:“此所谓乾上龙尾

  • 第二折·佚名

    (净扮张士贵领卒子上,云)自小从来为军健,四大神州都走遍。当日个将军和我奈相持,不曾打话就征战。我使的是方天画杆戟,那厮使的是双刀剑。两个不曾交过马,把我左臂厢砍了一大片。着我慌忙下的马,荷包里取出针和线。我使双线

  • ●卷七·江顺诒

    ◎七曰境○诗词曲意境各不同王阮亭云:“或问诗词分界,余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定非草堂词。”[诒]案:会真记之“碧云天,黄

  • 卷五十·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五十目録闲适类荅东阳于令涵碧图诗【唐刘禹锡】题瑞安宰朱元成乃祖云壑庄图【宋陈傅良】和靖州判官陈子从山水图十韵【宋魏了翁】跋王介甫游锺山图【宋张栻】题萍乡何叔万云山【宋戴复

  • 志第十九 五行下·房玄龄

    《传》曰:“听之不聪,是谓不谋,厥咎急,厥罚恆寒,厥极贫。时则有鼓妖,时则有鱼孽,时则有豕祸,时则有耳痾,时则有黑眚黑祥。惟火沴水。”听之不聪,是谓不谋,言上偏听不聪,下情隔塞,则谋虑利害,失在严急,故其咎急也。盛冬日短,寒以杀物,政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十四·佚名

    嘉靖二年十二月丁酉朔命武靖伯赵弘泽坐效勇营管操○己亥升分守掠州副总兵署都指挥佥事彭楧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延绥地方○命协守大同副总兵杨贤仍充副总兵镇守山西地方兼提督鴈门等关○升翰林院编修湛若水为侍读以

  • 卷之五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尚史卷十九·李锴

    世家十二曹世家【始武王十三年终敬王三十三年凡六百三十六年传二十五世】叔振铎 大伯脾 仲君平 宫伯侯 孝伯云夷伯喜 幽伯彊曹叔振铎者周武王弟也武王已克殷纣封叔振铎于曹【诗注在兖州陶邱之北雷夏河泽之野】

  • 北梦录·瞿宣颖

    京官况味有清一代,京官俸薄,惟望京察外放道府,可以疗贫。明代京官则常受外官赠遗,清季司官则薪津优厚,情形皆不相侔。然惟其穷,始能安心读书,故此中多出学者。太平时代景象,思之亦足令人低回不置矣。吴廷栋《拙修集》云:本朝京

  • 卷八·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乙酉(一六四五)、大清顺治二年(福王弘光元年)春正月乙酉朔福王在南京。日有蚀之。总督袁继咸疏言:『元朔者,人臣拜手称觞之日,陛下当卧薪尝胆之时。乞痛念大耻未雪,以周宣之未央问夜为可法,以晚近长夜

  • 第四次问答节略·佚名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十六日午后四点钟,至春帆楼与伊藤会议。伊云:今日复见中堂重临,伤已平复,不胜幸甚!李云:此皆贵国医生佐藤之力。伊云:佐藤医治中堂,其效甚速;可喜!李云:闻佐藤谓陆奥大臣身热,是否?伊云:陆奥大臣身子本不甚健,现患春

  • 常衮传·刘昫

    常衮,京兆人。父亲名无为,是三原县丞,由于衮的缘故多次赠予仆射官职。衮,天宝元年(742)考取进士,当过太子正字,多次授补阙、起居郎。宝应二年(763),选为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中、知制诰,依前翰林学士。永泰元年(765),升为中书

  • 卷一百一·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一雍正八年十二月上谕九道初四日奉上谕台湾偷渡之弊屡行严禁该地方文武官弁自应实心奉行乃朕闻今年八月间广东青山仔後江湾地方有□子?一只遭风失去桅舵?亦撞岸击碎所载只有男妇

  • ◎修学篇 佛法基础·虚云

    佛法大义一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的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贤圣,因行果位,一道齐

  • 童年·少年·青年·托尔斯泰

    《童年·少年·青年》是托尔斯泰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全面展示托尔斯泰的成长历程和精神历程。这个三部曲表现主人公如何在周围环境影响下成长。他不满自己,醉心于反省和自我分析,追求道德完善。作品洋溢着贵族庄园生活的

  • 易原·多隆阿

    多隆阿撰,十六卷,易学著作。

  • 定慧相资歌·延寿

    在佛教的修学体系中,作为戒定慧三学之过渡环节的禅定,与般若智慧同是佛法修证过程的根本,是佛法修行实践的重要法门。永明延寿禅师秉承大乘佛教的立场,对定慧二学的理解和实践,贯穿着他一生对佛法的修证与弘扬。“五家七宗

  • 虚堂集·丹霞子淳

    凡六卷。全称林泉老人评唱丹霞淳禅师颂古虚堂集。又作虚堂录。宋代僧丹霞子淳撰,林泉从伦评唱,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四册。系从伦摘取‘丹霞子淳禅师语录’卷下之颂古百则,重新编纂,加入示众、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