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
自民国以来,武人解兵柄,棠爱犹存者,蔡松坡一人而已。袁氏当国时,蔡税居京师,滇人相语曰:“蔡将军在,吾滇何至于此?”
无何,筹安会起,蔡微服离京。袁密电滇督唐继尧,告以蔡将间道入滇,宜侦其踪迹。唐忌蔡甚深,即令阿迷州知事妥为布置。阿迷州为滇越铁道第三站,距昆明五百里,蔡入滇不能飞越而过。唐之不设伏于昆明,盖恶居杀蔡之名,而欲假手于人也。
时滇军师旅长多与蔡有默契,蔡亦预知将不见容于唐也。主仆易装为乘客,抵阿迷州站遇刺,仆负创未死,暴徒逸,蔡固无恙也。即晚抵昆明,有湘籍师长沈某,蔡旧属也。蔡于昏暮中为不速之客,沈惊喜迎之。蔡曰:“袁氏叛国,事不可缓矣。”
即夕,召师旅长之厚于己者集沈宅秘议。蔡侃侃陈词,泪随声下,与议者皆奋起曰:“一切唯公命,生死以之。”
诘朝,蔡单骑谒唐于督署,唐骇然迎之。蔡率尔曰:“吾行阿迷州遇刺,幸免于厄,君有所闻否?”
唐愕然而怒,厉声曰:“阿迷州知事太不知事,吾必有以创惩之。”
蔡曰:“此必袁世凯诡谋。时过境迁,吾人当研究救时方策。”
唐曰:“吾誓从公后,先与诸将谋何如?”
蔡然之,即日召集军事会议,征询意见,而不知先一夕已行之矣。及时,将校咸集,蔡致词沉痛,略谓:“袁势方盛,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无望,然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中华民国四万万众之人格也。”
语竟,诸将默然,视线集于唐,唐俯首无语。沈师长跃起曰:“蔡将军命,吾人罔敢或违。”
众和之,声震屋瓦。唐慨然谓蔡曰:“君以为可者,吾亦可之,吾二人二而一者也。”
旋举总司令,诸将之厚于蔡者皆欲唐行而以蔡为居者,盖疑唐不可恃,如居后方,恐生不测。蔡知其意,即以前驱自任,众无已,从之。席终,蔡谓诸将曰:“吾非不知君等意,然吾志在讨袁,若以责任属唐,自居后方,人其谓我何?”
众皆叹服。及举兵,唐以羸师三千予之,蔡夷然任受。其时举义布告,列唐为首。然先一日唐尚出有布告,其衔名为“勋二位开武将军督理云南军务一等侯唐”,末署洪宪年号。张贴布告之公役不敢以新布告加于旧布告之上,乃横陈而并列之。有恶唐者,摄入镜箱,制为铜版,以彰其隐焉。
蔡生平不好货财,整躬示范,部属皆不敢妄取一介。其后吴佩孚亦不好货财,而吴部多贪婪,吴不之察,人喻为“粪夫”,意谓吴氏仅能洁己,前后皆为秽物也。今之武人,求为粪夫又不可得矣。蔡律部下严,触刑章,必治以应得之咎。从蔡游者恒贫乏无以为生,稍失检,且陷法网焉。
人谓蔡之冷峭,有威可畏而无德可怀,然人民之讴思至今罔替,是又足以为训矣。先是,日本士官校同学中有四杰之誉:一蔡锷,二蒋方震,三张孝准,四周家树。之四子者,习武功而兼擅文事,学友美之。其后蒋为军事学者,今息影沪上。
张赴德补习陆军,归国后任湘省榷运局长,用非其才,后以体肥重,暴卒于饮宴间。周仅任陆军部部员及留日监督,以吟咏问世,类文士所为,亦郁郁以卒。四杰中湘人居其三,而蔡勋业冠侪辈,是亦有幸有不辛也。
帝制取消,袁亦一病不起,黄陂代位,蔡以功授川督。蔡体固羸,夙撄肺病,戎马仓皇中,饷弹不继,忧危郁于腠理,日即沉绵。督川令下,蔡已不自支,乃赴日就医,委川事于罗佩金、戴戡。东渡后,卒以病入膏肓,长辞人世,举国为之震悼。
蔡平时廉介自矢,故其死也,家人几无以自存。政府恤典及部属赙金数不盈万,遗族至今仍在窘乡,国人之所以报元勋者亦薄矣。闻蔡易箦前草遗书一通,自暴其志,谓:“本人少年时,羡东邻强盛,恒抱持军国主义。是项主义,非大有为之君,不足以鞭策而前,故政体孰善,尚乏绝端之证断。后因袁氏强奸民意,帝制自为,逞个人篡窃之私,不惜以一手掩饰天下人耳目,爰伸正谊,以争国民人格。
湘人杨度,曩倡《君宪救国论》,附袁以行其志,实具苦衷,较之攀附尊荣者,究不可同日语。望政府为国惜才,俾邀宽典”云云。然政府以杨甘冒不韪,卒下通缉令,是书亦隐而未发也。
滇唐之于蔡将军也,生前畏其得军心,死后又恶其名之益彰,乃于昆明南门外自勒纪功碑,大书“会泽唐公再造共和纪念碑”,过此者嗤之以鼻。人有议建蔡祠者,唐不能拒。祠落成,褊小无隙地,皆唐授意匠人为之也。
有誉蔡者,唐必怫然现于其面。言谈之顷,深以蔡死为幸。蔡死后,唐每出必乘黄轿,从者塞途。部属妻女之有艳色者,必诱之入彀。曩助松坡举义之沈师长,某日应唐召宴,饮甚乐,归家,夜半而卒。云南遂成恐怖世界。然十六年唐亦无疾而逝,闻者骇然。或谓唐以之加诸人者,人亦以之加诸唐,其言亦近似。
吾述松坡事甫竟,友人来告曰:“君所以美之者至矣。民国以来,武人如松坡者,诚不多觏。然吾人为忠实的论断,正不必为贤者讳。松坡为人,盖富于英雄思想而非圣贤之徒也。先是,松坡督滇时,恒以蹙处一隅,不能展其骥足为憾。川滇之争,松坡实有以启之,而未能如其志。
袁氏当国,松坡以为可有与为也,将往佐之。袁未能推心置腹,且防之者备至。袁意以美爵老其志,使不为己患足矣。然松坡与庸人做官不做事之心理,适相背驰,彼以事业为重,私福为轻,怀抱中恒欲得人而事,挟雷霆万钧之力,俾国势转弱为强,与今日希忒那、慕沙里尼之流若合符节也。既失志于袁,不能不别求生路。滇中倡义,谓为主义之争,毋宁视为英雄思想所驱使。且松坡不慊于袁,尤以陈宦为之梗。
陈小有才,善伺袁颜色,怀中挟正反两策,知袁之将正也,以正策进,反亦如之。遇袁躇踌莫决,陈则申述各有利害,不置论断。”
袁笑曰:“二庵(陈字)实获我心也。”
不知其策皆预蓄胸中,背诵如流而已。袁左右皆见用于陈,故能知其隐而投之。袁尝语人曰:“松坡良不恶,然未若二庵也。”
松坡闻而恶之。盖不独陈居己上,非所任受;即置与哙伍,亦有所不屑也。况有雷震春辈妨功忌能,松坡益不可一日留矣。其后滇军首出四川,当之者适为陈(其时陈为川督)。说者谓松坡深有用意,一以竟曩岁未竟之志,二则使袁知二子孰贤。
此虽近于穿凿附会,闻者不能无感焉。松坡生平,清廉罕匹。曩为滇督,解职时几无以成行,滇人赆以万金。其后将星既陨,遗一妾流落昆明,今仍未归,已不知所终矣。松坡所短,在襟怀褊狭,岸然不能容物。国人恒谓成大业者,必以休休有容为先,泱泱大国之民,尤不宜示人以不广。
松坡无禄,意中事也。然吾闻世界民族以英人为最褊狭,使其褊狭之性范于正义,济以坚忍,虽褊狭乎何伤?英人不失为泱泱大国之民者以此。若夫频遭横逆,夷然无忤,驯至挫辱重重,不知人间有羞愧事而自诩其休休有容者,吾未见其可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籓镇卢龙·欧阳修 卷一二九 宋紀十一·司马光 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师 立新皇百官入贺·蔡东藩 明宫史卷二·吕毖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杨士奇 卷之一百十九·佚名 续只麈谭卷上·胡承谱 谭嗣同传·梁启超 巢王李元吉传·刘昫 李遵勖传·脱脱 杨存中传·脱脱 颜鲸传·张廷玉 闗中奏议巻三·杨一清 卷之五十三 謇齋瑣綴錄一(明)尹直 撰·邓士龙 三三、赵简子卒年考·钱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