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二十二  革除遺事三(明)黃佐 撰

(革除遺事六卷,明黃佐撰。佐,字才伯,號泰泉,嶺南香山人。正德十六年進士,官至少詹事。事蹟具明史文苑傳。正德十五年,黃佐自序稱:「是編也,本莆田宋君端儀革除錄、清江張君芹備遺錄,旁采諸家傳記,稍增飭之。」(見北京大學圖書館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今世傳黃佐有另本革除遺事六卷,收入明金聲玉振集、清借月山房彙鈔等叢書。稽覈兩書,大不相合。一、體例不同。是書六卷均為建文朝臣列傳,另本卷一革除君紀,卷二闔宮傳,卷三至卷六建文朝臣列傳。二、所收列傳多少不同。是書載建文朝臣一0九人事,另本僅錄七十五人。三、列傳詳略不同。是書詳于另本,且紀事亦間有異同。)

革除遺事三

陳迪

練安

侯泰

郭任

盧迥

暴昭

毛泰

胡子昭

卓敬

茅大芳

胡閏

廖鏞

陳繼之

韓永

高翔

董庸

王度

巨敬

謝昇

周璿

黃魁

黃彥清

高不危

牛景先

甘霖

○陳迪

陳迪,字景通,寧國宣城人。世居麻姑山西村。曾祖巨卿,元江州路總管。祖有賢,父仲康,撫州守禦千戶所百戶。迪自幼倜儻有志操。洪武中,為郡學訓導。己未,以通經召除翰林院編修。乙丑二月,陛侍讀,預修大典。辛未八月,陞山東布政司左參政,捕蝗彌盜, (「捕蝗彌盜」,「盜」原作「邊」,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民甚德之。甲戌十月,丁內艱,奪情起復,辭,不允。乙亥二月,陞雲南布政使。時普定、曲靖、烏撒、烏蒙等處苗賊猖獗,廸率土兵擊破之,獻俘于朝,有白金綵幣之賜。戊寅八月,徵詣行在,陞禮部尚書,授特進榮祿大夫。庚辰,水旱,有旨集議。廸言:「刑獄未清,宜敕法司,擇公廉仁厚者分詣郡縣,審覈獄囚,無令久淹,致傷和氣。」又言:「逃民家業既喪,且畏公私逋負之追,失今不恤,必嘯聚為惡,宜使有司招徠之。其不願歸者,聽附籍種田,暫免其差役,則民安而盜息矣。」上皆從之。辛巳三月,加太子少保,辭所兼俸不受。靖難師逼,與黃子澄等上疏,陳論大計。廸受命攢運糧儲於外,過家未嘗入,聞變即赴京師。

文廟入繼統,召廸責問,始嫚罵不屈,與子鳳山、丹山等六人同日就戮。將刑,鳳山呼曰:「父親累我。」廸叱使勿言。因罵不絕口,命割鳳山等鼻舌熬熟,俾廸食之。廸吐唾之,益肆指斥,遂俱凌遲而死。有老蒼頭拾其遺骸歸葬縣之計家橋。洪熙初,詔釋廸宗姻在戍者還鄉,給復產業。成化壬寅,郡人祀于鄉賢祠。甲辰,郡守復於廸故里立祠祀之。

○練安

練安,字子寧,以字行,臨江新淦人。 (「臨江新淦人」,原脫「淦」字,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補。) 父伯尚,洪武間為起居注,以直言忤旨,謫廣德州同知,後遷臨江、鎮安二府通判,卒于官。

安性資英邁,志操不凡。幼從鄉長者竹莊先生游,竹莊命賦水竹村居,有「千山暮雨石泉通,一夜春雷化籜龍」之句,竹莊甚奇之。後游邑庠,與金幼孜相友善,嘗謂之曰:「子異日必為良臣,我必為忠臣。」洪武甲子, (「洪武甲子」,原作「洪武中」。按「洪武中」,與下文「明年......」句不合,清借月山房彙鈔本作「洪武甲子」,據改。) 安領鄉薦。明年,入對大庭,極言:「今日朝廷用人,狥其名而不求其實,以小善而遽進之,以小過而遽戮之。」因歷陳古人所以教養任用之道,言甚剴切,不顧忌諱。高廟嘉之,擢第二名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安益以名節自砥礪,於是聲望藹然,中外咸以文學行義稱之。未幾,以母喪去位,杜門屏跡,力行古喪禮。服闋,陞吏部左侍郎。時革除君初嗣位,安進賢退不肖,多所建白,與方孝孺等特見信用。尋遷左副都御史。會御史府成, (「會御史府成」,原作「府承」,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改。) 改御史大夫。

靖難師起,安極論曹國公李景隆奸邪不忠。一日於朝班內執景隆數其罪,奏請誅之,不听,安憤激稽首,請先伏誅,遂罷朝。師既渡淮,靖江府長史蕭用道、衡府紀善周是修上書論大計,指斥用事者罪過。書下羣臣及兩人議,用事者怨之,盛氣以詬兩人。安言:「國事至此,尚不容言者乎?顧所論吾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詬者愧而止。

壬午六月,有詔治奸黨,安不屈,遂族誅之,姻戚被逮論死者百五十一人,戍遠方者又數百人,惟吉水錢氏得免。及錢習禮仕于朝,為鄉人所持,恒懷不安,以告少保楊榮,乘間以聞。文廟欣然曰:「使練子寧今日在此,朕固當用之爾。況習禮乎?」後同知王佐輯安遺文一帙,序之曰金川玉屑集,提學副使李夢陽始命有司梓之。又立金川書院,祀安父子,名其堂曰「浩然」云。

○侯泰

侯泰,字順懷,南和人。 (「字順懷南和人」,原文「人」字上空白,據明史卷一四二侯泰傳補。) 累官至刑部尚書。靖難師起,泰主抗禦之策。壬午二月,運糧至濟寧諸郡。五月,復運糧至淮安,京師已告急。六月赴京,行至高郵,被執。七月十日就戮。弟敬祖,子玘,尋亦坐死。

○郭任

郭任,鎮江丹徒在城人,一云定遠人。戶部侍郎。戮死。其子經亦處斬,次子金山保戍廣西,三女咸給配。

○盧迥

盧迥,台州仙居人。戶部侍郎。迥為人疏俊。每飲酣,善長謳,人以為狂。及歷任顯達,恭慎自將。比犯難,將就刑,長謳而絕,聞者悲之。

○暴昭

暴昭,潞安潞城人。 (「潞安潞城人」,原文「人」字上空白,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 刑部侍郎。

○毛泰

毛泰,□□□,□□人。吏部侍郎。

○胡子昭

胡子昭,字仲常,一字伯尚,嘉定州榮縣人。 (「嘉定州榮縣人」,「縣」原作「陽」,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及明史卷一四一胡子昭傳改。) 舊名志高,後以避嫌改今名。世居縣之東平鄉。 (「世居縣之東平鄉」,「平」原作「州」,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子昭富經術,性忠介。方孝孺為漢中教授,講明理學,往從之遊。蜀獻王賦詩贈之。其後由儒士被薦至京師,甚重之。革除年間為史官,歷陞山東按察司僉事、刑部侍郎。壬午九月十一日受戮,年四十一。闔族被擒,父復初,母郭氏,皆年八十餘,編伍。子紹、縝、繼,發習匠,後亦編伍。獨弟志遠為蜀府典寶,匿丹稜以免。近御史熊相於州治之西立祠祀之。

○卓敬

卓敬,字惟恭,溫州瑞安人。家卓澳,後徙滄洲。生而穎悟絕人,讀書十行俱下,一目棄不復讀,亦不忘。七歲時,有異人見之,曰:「奇兒也,惜血不華色耳。」年十五六,讀書寶香山,性至孝,晨昏之禮雖遠不廢。常夜歸,值風雨,路迷,得一牛乘之歸,及門下縱之,則虎也。洪武戊辰中進士。 (「洪武戊辰中進士」,明進士題名碑錄作「洪武乙丑科」。) 拜給事中,好直言,嘗勸上曰:「諸王服飾尚有擬天子者,此舛之道也。何以令天下耶?」上笑而納之。他日與同官見,適八十一人,上命改為元士。尋以六科為政事本源,又更為源士,後復稱給事中。上疏多過直,或戒以太剛則折。敬謝曰:「敬知盡諫諍之職爾,禍福非所計也。」為之益力。歷宗人府經歷,陞戶部侍郎。

革除初年,嘗密奏裁抑宗藩,大略謂:「萌而未動者,幾也;量時而為者,勢也。勢非至剛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奏入,事竟寢。

文廟繼統,首執敬數之曰:「此得非前日奏裁諸王者耶?」乃繫之獄,遣人諷之使受官。姚廣孝曰:「昔吳王不殺范蠡,而范蠡卒滅強吳;王衍不殺石勒,而勒終殺衍。使敬言誠見用,陞下豈有今日哉?」敬遂不屈而死。臨刑,神色自如,經日其面如生。卓之死,出於廣孝所忮,上實不忍。嘗歎曰:「國家養士三十餘年,若卓敬者可謂不負君矣。」

敬博學多能,談論英發,雖天文、律曆、地理、兵刑靡不造其奧。所著有遺書十卷,詩文五十卷。宣德間,敬門人黃朝光子養正,賫敬小像并其書至京師,求侍講劉球作傳,稱其與夷、齊當並不朽,且私謚之曰「忠貞」。

○茅大芳

茅大芳,揚州泰興人。博學能詩文,為宗黨所重。洪武間,以儒士應辟,典教淮南。考績入朝,高廟召對悅之,擢為秦府長史,且勉以董子輔相之業,賜賫期待者甚。大芳以為特受隆遇,懼無以稱聖天子眷知之恩,益自感激,諫諍彌綸,得大臣體。未踰年,秦國稱治,因大書揭其正堂曰「希董之堂」,以彰聖訓,且著其志。方孝孺為之記,稱其志意偉然,廓大和雅,不亢不詭,深有得於正誼明道之旨。革除間,累官至副都御史。

及靖難師起,嘗以詩寄淮南守將,忠義激烈,聞者壯之。其詩曰:「幽燕消息近如何,聞道將軍志不磨。縱使火龍燔地軸,莫教鐵騎過天河。關中事業蕭丞相,塞上功名馬伏波。老我不才無補報,西風一度一悲歌。」蓋北兵初起,為鐵鉉所拒,尚未至淮時也。壬午八月十七日,坐奸黨,與其子順童、道壽皆戮死。永樂四年十二月,幼子文亦坐誅焉。 (「幼子文亦坐誅焉」,「幼」原作「初」,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改。)

○胡閏

胡閏,字松友,饒州鄱陽人。太祖伐陳友諒時,見廟中詩,陰記其姓名。洪武中,閏以有薦辟至闕下,上識之,曰:「此題詩鄱陽廟者也。」拜官都督府經歷, (「拜官都督府經歷」,「都」原作「督」,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遷右補闕。革除年間為大理寺左少卿。

靖難之兵定京師,即時坐誅戮。子傳道亦誅死。次子傳慶等俱戍邊衛。妻汪氏二人俱給配象奴。郡志稱其忠貞鯁直,節行聞天下云。又聞諸其鄉人云:閏一女,後得歸,貧無所依,閭里競以錢米給之,曰:「此忠臣女也。」旬曰饒足。

○廖鏞

廖鏞,無為州巢縣人。祖永忠,嘗從高皇帝平中原、滅西蜀,有功。父權,襲封德慶侯。鏞以元勳後任散騎舍人,見用革除間。癸未四月十日,鎮撫司奏送刑部就戮。弟銘、鉞及從父淮安衞指揮僉事昇俱謫戍。母湯氏,東甌王和長女也,並銘女送浣衣局。

相傳文皇帝清宮三日,即往召孝孺作詔,孝孺曰:「吾腕可斷,此筆不可枉也。」上以廖都督兩子受學於孝孺,復令召之。孝孺怒曰:「汝讀幾年書,還不識箇是字!」兩子復命,遂以軍馬收之。孝孺杖而衰絰至闕下哭,上問之再三,不答,但哀慟不置。命以刀抉其口兩旁至耳,刑之聚寶門外,凡七日,尚作絕命詞,罵聲不絕。廖氏兩子拾其遺骸葬之聚寶城門外山上。葬甫畢,而廖氏亦見收矣。兩子遂逃,同時刑十八人,孝孺其首也。兩子後亦就逮,鎧之、鋪之兄弟歟!出樗散雜錄。

○陳繼之

陳繼之,興化莆田人。登革除二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 (「授戶科給事中」,「科」原作「部」,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嘗以江南僧道多占腴田,蠶食百姓,乃奏請僧道人給五畝,餘以賦民。從之。文廟舉兵,清君側之惡,繼之間有建白,因肆指斥。洪武三十五年六月,京師平,與黃子澄、齊泰、巨敬、韓永輩不服,遂夷其族。

○韓永

韓永,陝西西安人,一云山西人。兵科給事中,一云戶科。癸未六月,與陳廸、巨敬、戴德彛等被責問,不屈而死。廷臣同約死義者二十五人,惟鄭賜、黃福、尹昌隆歸附。

○高翔

高翔,西安朝邑人。有文學節行。洪武中,以明經徵,為監察御史。高皇帝甚眷注翔,翔所論奏,無不關國家機事當上心者。革除間,文皇帝素聞翔名,召翔將大用之。會翔服喪服入見,語又忤旨,乃殺翔,族其家,沒入其產。諸給高氏產者皆倍其稅,曰:「以世世怒罵御史也。」御史親戚皆配為軍。

同縣有程濟者,有法術,亦以明經為四川岳池縣學教諭。岳池去朝邑數千里,濟寢食俱在朝邑,而日岳池學事不廢。革除間,上書言某月某日西北方兵起。朝廷以為非所宜言,繫至京。召入,將殺之。濟叩頭曰:「陛下幸囚臣,期而無兵,臣死未晚也。」遂繫濟詔獄。已而兵果起,乃赦出濟,更以為軍師,護諸將北行,與靖難軍先鋒戰於徐州,大捷。會曹國公師退,文皇帝至江上,濟逃去不知所終。始徐州捷時,諸將乃樹碑,載戰伐次第及統軍者姓名。濟一日夜往祭碑,人莫測其故。文皇帝過徐州,望見碑,顧左右曰:「碑者何也?」或以狀對, (「或以狀對」,原脫「對」字,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補。) 上大怒,趣左右推碑,一再擊,遽曰:「止、止,為我錄碑來。」乃按碑族誅,諸將無得脫者。濟姓名正用擊處,得免。濟曩者之祭,蓋禳之也。

○董庸

董庸,□□□,□□人。監察御史。

○王度

王度,字子中,惠州歸善人。由明經儒士為山東道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要,嘗監革除二年會試。壬午七月,以奸黨發賀縣千戶所編伍,出不遜語,後坐誅族,死時年四十七歲。

○巨敬

巨敬,陝西平凉人。工部主事。 (「工部主事」,清借月山房彙鈔本及明史卷一四一巨敬傳作「戶部主事」。)

○謝昇

謝昇,青州諸城人。 (「青州諸城人」,原文「人」字上空白,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 □□□□。曾犯靖難之師。壬午□月,□□□□誅死。父旺,年七十四,子咬兒,年二十,俱本年十月初二日發金齒衞編伍。

○周璿

周璿,青州諸城人。□□□□。曾與抗禦燕師。壬午內難平,璿戮死。妻王氏,子蠻兒,是年十二月給配。

○黃魁

黃魁,□□□□人。禮部侍郎。

○黃彥清

黃彥清,徽州歙人。 (「徽州歙人」,原文「人」字上空白,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 相傳有黃清者巡撫某地方。太宗即位,頒詔至,力拒之,其下皆用命,欲興兵,力寡而死。蓋即彥清也。

○高不危 (「高不危」。按另本革除遺事(如清借月山房彙鈔等本)有高巍傳二,其一詳,其一略。略者云:「高巍,字不危。」籍貫均作「山西遼州人」。本書高巍傳前見,此處高不危傳不涉高巍事,似非一人。)

高不危,□□□人。□□□□□□□□。壬午七月,逮其家屬至京, (「逮其家屬至京」,原脫「京」字,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補。) 弟宣戍海南衞,審發習匠。

○牛景先

牛景先,□□□□人。革除間,嘗率兵抗禦靖難師。後京師平,景先逃難出走而死。永樂改元,窮治奸黨齊、黃等。 (「窮治奸黨齊黃等」,「齊黃」原作「徐廣」,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及明史卷一四三牛景先傳改。) 二年冬,逮景先妻妾及卓敬女至,詔發教坊司。

○甘霖

甘霖,安慶懷寧人。 (「安慶懷寧人」,「懷」原作「淮」,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改。) 洪武丁卯,領鄉薦,任為監察御史,持正不靡。聞文皇帝靖內難,執不從,被執,遂求死。乃遂被殺。其子與孫亦不敢仕,今且單弱。正德末,知府胡纘宗嘗哀而卹之,且祀霖于鄉賢祠。

【王天有點校】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 孙腾 高隆之 司马子如·李百药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刘昫
  ●崇禎長編卷之三十七·汪楫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三·杨仲良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六·李心传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三十六·佚名
  卷之四百九十四·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器服略二·纪昀
  一三一○ 军机大臣奏查《大藏全咒》告竣时间及板片存贮栢林寺片·佚名
  何实传·宋濂
  韩宜可传·张廷玉
  卷十五上·沈枢
  八·钱穆
  第七章讨论·孙中山
  卷一百七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黄童·唐圭璋

      童字士季,莆田人。公度从弟。绍兴八年(1138)同榜乙科及第。历知永春、福清二县。主管台州崇道观,卒赠中大夫。   卜算子   和思宪史韵   不忍更回头,别泪多于雨。肺腑相看四十秋,奚止朝朝暮暮。   何事值花时,又

  • 鲲溟诗集巻一·郭谏臣

    (明)郭谏臣 撰 春日游天池山和天水胡公韵 天半孤峰削出竒莲花倒影入天池晴云暖护池邉竹芳草春深石上碑霞彩荡空山欲动松阴满地日初移仙源坐乆浑忘倦莫怪游人归去迟 长荡舟行 芦苇烟消两岸青湖光浩荡水云平晴波逺弄青山

  • 载记第二十二 吕光 吕纂 吕隆·房玄龄

    吕光,字世明,略阳氐人也。其先吕文和,汉文帝初,自沛避难徙焉。世为酋豪。父婆楼,佐命苻坚,官至太尉。光生于枋头,夜有神光之异,故以光为名。年十岁,与诸童儿游戏邑里,为战阵之法,俦类咸推为主。部分详平,群童叹服。不乐读书,唯好鹰

  • 卷第二十一·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十四黄得功(翁之琪、杜文焕)高杰 刘洪起 孙守法(王光恩等)黄得功(翁之琪、杜文焕)高杰刘洪起孙守法(王光恩等)黄得功字浒山,开原卫人;其先,自合肥徙。早孤,与母徐

  • ●目录·徐栋

    序 例言 自序 卷一 治原 卷二 政畧 卷三 持家 卷四 用人 卷五 事上 卷六 接下 卷七 取善 卷八 屏恶 卷九 农桑上 卷十 农桑下 卷十一 赋役 卷十二 筹荒上

  • 卷二百六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四象纬考【九】月食【上】【臣】等谨按马端临所纪月食略於前代而详於宋乾德至嘉定盖可考者则存之耳今钦天监纪顺治元年以来所遇月食与日食同

  • 卷四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通礼卷四十四宾礼外藩亲王见宗室亲王之礼宾及门王府属官入告主人降阶迎宾辞主人升宾从宾入门而右西位东面主人入门而左东位西面各行二跪六叩礼毕即席序坐位如之宾之从官阶上二跪六叩兴入右门随坐

  • 纲鉴易知录卷五一·吴楚材

    唐纪肃宗皇帝纲 丁酉,二载,春正月,上皇以李麟同平章事,命崔圆赴彭原。纲 安庆绪杀禄山。目 禄山自起兵以来,目渐昏,至是不复睹物;又病疽,性益躁暴,左右使令,小不如意,动加箠挞,或时杀之。严庄虽贵用事,亦不免箠挞,阉竖李猪儿被挞

  • 卷一百一·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一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一><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一><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一><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一>敦【鄭

  • 卷十六·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十六  明 冯复京 撰国风卫一淇澳篇奥尔雅云隩隈厓内为隩外为隈孙炎曰隈水曲中也李巡曰厓内近水为隩郭璞云今江东呼为浦澳淮南子曰渔者不争隈○博物记云有奥水流入淇水有緑竹草○水经注

  • 卷十七·王鸿绪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诗经传说彚纂卷十七大雅三集传说见小雅集说【朱子曰大雅非圣贤不能为平易明白正大光明○熊氏禾曰案小雅集传云正大雅会朝之乐受厘陈戒之辞文王大明緜三篇国语皆以为两君

  • 御制日讲礼记解义序·康熙

    御制日讲礼记解义序皇祖圣祖仁皇帝稽古右文命儒臣日值讲筵五经通监以次进讲荟萃羣言?明旨要胪为解义积有成编译以国书颁示中外各制序言弁其端而授诸梓易书诗三经先竣春秋若干卷刻於雍正年间惟礼记卷帙浩繁藁本存繙书

  • 卷二十八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李如圭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释卷二十八   宋 李如圭 撰少牢馈食礼第十六郑目録云诸侯之卿大夫祭其祖祢于庿之礼羊豕曰少牢少牢于五礼属吉礼大戴第八小戴第十一别録第十六少牢馈食之礼郑注礼将祭祀必先择牲系于牢而刍之羊

  • 提要·陈悦道

    【臣】等谨案书义断法六卷元陈悦道撰其自题曰邹次不知何许人书首冠以科埸备用四字盖亦当时坊本为科举经义而设者也其书不全载经文仅摘录其可以命题者载之逐句诠解各标举作文之窽要盖王充耘书义矜式如今之程墨而此书则

  • 志愿真诚·梁漱溟

    刚才时济云先生对于此次毕业分发出去服务的同学讲话,提出志愿真诚四字来勉励大家。志愿真诚四个字,话很平常,谁都会说;因为大家常说这个话,便几乎没有味道了。可是实在说,我们往前做事情,都要依靠这点,我想是对的。第一因为我

  •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五卷·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五卷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普明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空品第四之二复次初行菩萨。作如是言。汝何坚持守护波罗提木叉及律仪戒。应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读诵

  • 晚晴簃诗汇·徐世昌

    诗总集。近人徐世昌编。徐世昌(1855~1939),字菊人,号弢斋,天津人。清光绪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民国以后,1914年任袁世凯临时政府国务卿,1918年由段祺瑞“安福国会”选为大总统。该书由徐世昌及其门客、幕僚共同编成

  • 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说西方阿弥陀之修法。与金刚智译之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经一卷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