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回忆狄楚青
我的入于新闻界,是仗着狄楚青、陈景韩两人之力,前章已说过的了。楚青是一位世家子,一位才人,一位名士,逝世以后,至今常为人称道。不过毁誉参半,在今时世,虽贤者亦所难免。我在时报馆时,和他朝夕相见,今就记忆所及,略述所知:
楚青名葆贤,是前清一位举人,兄弟二人。其弟号南士。在戊戌政变以前,他在北京,与许多名流相结纳。康有为公车上书,他名列其间。那个时候,康梁名重一时,拜康为师者甚众,他也算是康门弟子,其实是泛泛的,不过他与梁启超等,则甚为莫逆。又以他自己的才华,与夫家世门第,交游甚广,均为当世名流,而大家也都乐与之游。唐才常武汉之役,他也预与其事,唐失败被戕,他遁走日本,改名换姓(改姓高),又在日本结识了许多朋友。后来事渐寝息,他便回到上海,筹备开设这个时报馆了。
我先谈谈楚青的家庭,他的夫人姓陈,出于杭州世族人家,也颇贤惠,却一连生了六个女儿。楚青常说:“古人有言:盗不偷五女之家,我有六女,可以无忧了。”(那个时候,常来时报息楼,如开务本女塾的吴怀疚,开城东女学的杨白民,都有五六位女儿,我笑他们:“昔人打油诗中句云:『专替人家造老婆』,可以移赠呢。”)但楚青有一位如夫人,却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楚青又不喜欢他,说他愚笨。其实这位世兄,人颇规矩,只是太拘谨老实一点,报馆里从未来过,我家里却来过两次,其时年在二十左右呢。
但是楚青很爱他的小姨陈女士,陈女士聪慧有文才,且貌亦佳丽,于是遂蹈“先弄大姨,后弄小姨”的故事。此在古名人亦常有其事,亦有姊妹同嫁一人者,古之英皇,先有其例,无足异也。但他初则瞒着夫人,以陈女士尚在某女学读书,后来就别置金屋了。密叶藏莺,终究为夫人所侦知,大为不悦,可是木已成舟,况且为自己妹妹,也只好听之而已。我想这个时期,是楚青最高兴、最得意时候,办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开民影照相馆,映上海各名妓照片,也正在此时呢。
既而楚青与陈女士诞生一子,举家欢庆,大有天赐麟儿之感。而这个孩子玉雪可爱,聪慧出众,他父母的钟爱,那是不必说了。谁知“福兮祸所倚”,却发生了一场大惨事。在这位儿童扶床学步还未到三岁的时候,他们雇用了一个稚婢,专门是看护扶持他的。那一天,不知为了烧什么饮料之类,他们利用火酒炉,整大瓶的火酒,安放在一间空楼墙角边。那个稚婢,抱着这位小少爷,到楼上去装火酒,不知如何,一个火星流落在火酒里,火酒瓶打翻,满地尽是火,这一位爱儿与稚婢逃避不及,两人同罹于难。
这场祸事,无论何人遇此,都要感到悲惨,不用说楚青与陈女士了。那时候,楚青便如痴如醉有好几个月;又病了一场,报馆里也难得来,来了也茫茫然莫知所措。有时,他托他的令弟南士来,那总是在深夜。因为距离时报馆不远,在福州路(俗称四马路)有一家华商总会,时上海最老的一个总会(那时上海还没有俱乐部这个名称,俱乐部是日本传来的名词),这个总会领有工务局照会,可以打牌,可以吸鸦片,还可以叫局(即召妓侑酒)。别的总会,虽可以打脾、吸烟,但不可以叫局的。这个总会,入会的都是上海绅商名流、高等人物(外国人称之为有体面商人),南士每夜必到此,因为他有阿芙蓉癖,既可打牌,又可抽烟,半夜到时报馆里看看,亦殊便利呢。那时还有个笑话:有一位朋友向我说:“今天在早晨九点钟,看见南士在南京路上徘徊,他向来上午不起身,大概有什么特别事情吧。”我亦引以为异,既而思之,恐怕是他在总会出来,还没有回家睡眠吧。询之果然。
且说楚青以爱子夭亡,中心惨怛,任何人遇到了这种事变,不能不悲戚。幸而他是学佛的人,对于佛学的研究,也可以自解悲怀。谈佛学者必曰“了生死”,人生寿命,有如弱草栖尘。凡情感中的悲哀,也和欢乐一般,随时间而趋淡。不过楚青每喜谈鬼神因果的事,这在他前所著的“平等阁笔记”中,也写过不少了,都说是从佛学中研究得来。他常常和我谈及其子的夭逝而火化,是投胎转刦云云。又说:“他的母亲,常常梦见其子,与之谈禅理,颇多澈悟,劝母勿悲,他日同上灵山。”三岁小儿,俨如禅师,但楚青娓娓言之,我虽不相信,然亦不加反对,我想他能以此自慰,当可稍释他的悲念。这时候,他与陈女士的关系,也不瞒人了,他常称道陈女士对于佛学的深邃觉悟,比他精进,我从未见过陈女士,则亦颔之而已。
凡皈依佛教的人,在其本名之外,必另起一名,他们称之为法名,此所谓法,则是佛法而非世法。那好像现在读外国书,说外国话,常与外国人交际的无男无女,也必须有一个外国名字。这个法名,大都由他所信仰的师尊所锡,亦或为虚窒的神佛所赐。楚青于当时所著名的高僧禅师,往来接触的不少,我都无所知。记得有一位名字唤作谛闲的,他常常道及。楚青的法名,不知为何,陈女士的法名,则我知其为“观定”两字。佛教有许多宗教,什么大乘、小乘等等,楚青所修的云是净土宗,吃素念佛,是其不二法门,我不是佛教徒,所说的大都是门外语了吧。
数年以后,陈女士也逝世了,佛教中则称之为“圆寂”,也没有世俗中所有举殡开丧的仪制。我见楚背写了长长一篇的悼文,恭楷精印,中述禅理,语多解脱,似亦有陈女士的小影。最特异的文中称陈女士为定师。夫妇之间,原为敌体,但古人亦有以妇称夫为夫子者,如“孟子”上的“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的古训。至于近代在女学校里教书的先生们,教教书教出了爱情来了,我所知道的如徐卓呆、叶楚伧、鲁迅诸君,其夫人尊敬其夫,亦仍以师礼尊之而呼之为师者。至于呼妻为师,那真是狄平子的创作,而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了。
自陈女士逝世后,楚青意态更为消沉,脾气也不大好,家庭之间,亦不甚融和。因为他自己吃素,而强迫全家亦吃素;因为他自己念佛,而亦命全家都念佛。譬如说:他的女公子辈都在青年,都在女学校读书,而欲令之长斋礼佛,未免太不近情理了。谈起吃素念佛,一般新人物斥之为迷信,但我倒并不十分反对。在我小时节,我的祖母、我的母亲,她们都是吃素念佛的。每一个月里,至少有十几天吃素的日子,吃素是有戒杀的意思,戒杀即是仁心,所谓“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儒家亦有此语。念佛是一心皈依,收摄妄想。我祖母和母亲,她们也无所谓净土宗、什么宗,只知道吃素念佛,是信善奉行,没有教我们儿女辈定要遵从呢。
狄氏的创设时报,在上海新闻界不为无功,那正是申、新两报暮气已深的当儿,无论如何,不肯有一些改革。他们以为改革以后,读者将不欢迎,而且对于广告有窒碍。这两个老爷报,都执持一见,他们原以广告为养生之源也。但人心总是喜新而厌故,时报出版,突然似放一异彩,虽然销数还远不及申、新两报,却大有“新生之犊不畏虎”的意气。他注意于文艺界、教育界,当时的知识阶级,便非看时报不可了。初出版的几个月,第一版所谓封面广告,全是各书局的出版书目。商务印书馆的广告,订有合同,以月计,其时正发行教科书,广出杂志。后来商务又规定每日出书两种,而订定必登在时报“报头”之傍,他报不登也。各学校招考学生,每年两期,亦专登时报,他报不登。至于洋行广告、香烟公司广告、大药房广告(卖假药,欺骗中国病家,利润极厚,非登巨幅广告不可),那时不会光顾时报的。
在我进入时报的时候,正是欣欣向荣的日子。以言时报的销数,在本埠当然不及申、新两报,然在外埠则比申,新两报为多。以苏州城乡各区而言,都看时报;楚青在北京有基地,有分馆,也有有正书局,呼应较灵,此外苏州、杭州、也都有分馆,规模较小。他那时每日到报馆来,说笑话,讲故事,习以为常。有一天,他对我说:“你知道我们两家的故事吗?”我愕然,答以不知。
他道:“你知道包拯与狄青两人,在宋朝同时出世吗?包是文臣,应是一位白面书生,何以生得像一个黑炭团?狄是武将,应是一员黑脸大汉,何以变成一个小白脸,因为怕吓不倒敌人,甚至要戴上铜面具上战场呢?”我又答以不知,愿闻其详。他道:“原来包拯是天上文曲星,狄青是天上武曲星,两位星君,闲来无事,在南天门外,互抛头颅为戏。正在玩得有兴趣时,忽然太白星君传下玉皇谕旨,命两位星君火速下凡。两星君急不及待,各将手中的头颅,戴上头去,谁知是两人的头是互易了。”
这种神话,不知是他在那些神怪小说上看得来的?或是他杜撰出来的?他又续说道:“后来包拯与狄青在宋朝干了一番事业,便即归位了,大家也就把头颅换回来,所以你白而我黑了。”我说:“我们也不必谈知白守黑了,你也不是黑面孔,我则已变成黑不黑、白不白,变成了灰色面孔了。”我的这话,也不是没有来历的,原来那时上海的“新舞台”正在排演一部新戏“包公出世”,头本、二本,排日唱下去,故事是乱造的,演出青年的包公,是光下巴,不带胡子,面孔就是既不黑,又不白,而变成灰色了。他们以为年青不能太黑,素以黑脸著名的又不能太白,于是弄成这个满面晦气的样子。我说:“你们侮弄包公,他是阎罗天子,谨防半夜派鬼使神差捉你们去审判呢。”
在辛亥革命时期,时报的声光,就稍有减色,大家总说它是保皇党的报纸,无论如何,总是白圭之玷。其实在革命以前,康党的股份早已拆出,但总不能塞悠悠之口。不过楚青在国民党中,友朋知交亦多,颇能原谅。最使他抱憾的是陈景韩的离时报而去申报。因为景韩是他最信任的人,不但关于时报编辑上的事,即业务上,也时与景韩商量。还有,像景韩那样忽然不别而行,只身走去东三省,人家目之为怪人,他亦不以为意,说他素有这个怪脾气,不足为异。现在景韩忽然离他而去,使其心中懊丧可知。尤其可恨的,事前一些不给他知道,把他瞒在鼓里,及至披露,则已无可挽回。所以他对于史量才恨如切齿,从此不与他谋面,若非保持绅士态度,真要与他扭住胸脯,打斗一场。
一直到史量才被刺死后,发丧那一天,他倒亲自来吊奠一番,送了一幅陀罗经被(在前清要皇帝钦赐的,现在民国时代,他的有正书局里仿制的)。那天我亦在那里,问他有无挽联?他欺口气道:“人已逝世,寃亲平等,还造此文字罪过?”
坦白地说:申报的改革与发展,实与时报大有损害。因为以前的申、新两报,暮气已深,不肯改革,所以时报可以别树一帜,一新读者耳目。现在申报有了改革、新发展,实大声宏,举时报的所长一一而攫取之。史量才原来是时报息楼中的常客,所有时报的一切技俩,他窥视已久,现在智珠在握,一经运用,宛转如意。譬如王远庸的“北京特约通信”被夺取;各学校、各书局的联络;那都是时报命脉所关。加以申报那时的蓬勃新气象,又有后台阔老板,商业资本家,时报岂能望其肩背。
更有时报那个息楼,从前闹闹嚷嚷,此刻冷冷清清。辛亥以后,做官的做官;受职的受职,此外的人,也都跑申报而不跑时报了。但申报却没有这种俱乐部型的组织。史量才觉得那种组织与一个大报馆不相宜。他有一间很大的总经理室,里面空空洞洞的只有一张大写字枱,也没有什么沙发椅子,仅有几张圈椅。他每天下午两点钟来,五点钟回去,平时是锁起来的,有一个茶房专管理这间屋子而伺候他的。有几位老朋友,也在这个时候方能见到他,至于编辑员,便难得和他见面了。我想:像这样才是一个有气派的大报馆总经理吧。以之与时报相此,量见时报有寒伧相了。
我还记得一件可笑的事:在辛亥革命以前,上海还未流行汽车,那几位报馆经理先生,总是出门坐自备人力车一辆。新闻报馆经理汪汉溪先生最节俭,他在清朝,曾经出仕过,有时上司过境,他还去迎接。有人说他戴了红缨帽子,坐在人力车上,殊不雅观,劝他坐马车,他也不许。及至汽车渐渐流行到上海来了,豪商钜贾,出门便非坐车不可了。史量才接收老申报后,便坐汽车;席子佩开办新申报后,也坐汽车。新闻报是上海新闻界巨擘,经人劝说:不能示弱于新、老申报,汪汉溪也不能不坐汽车了。于是依次及于时报,当时上海一般口碑,申、新、时,三家并称。
许多朋友都劝狄楚青坐汽车,楚青迟迟疑疑,他说:“汽车常常撞死人,我们报上不是常常责备坐汽车的人吗,以佛家言,亦是一种罪过也。”后来不知如何,为人说服,居然也坐起汽车来,刚坐进汽车里,口中就喃喃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频频叮嘱他的司机道:“开慢点!开慢点!”司机道:“老板!开慢点与开快点是一样的。”暗示要出毛病不分快慢。后来果然出毛病了,不知如何汽车被撞了一撞,挡风玻璃板碎了,还好面部受有微伤。他说:“这回是菩萨保佑。”从此就不坐汽车。他的汽车那里去了?不知道。
后来我看他对于时报,渐有厌倦之意,幸而他对于有正书局兴趣还高。用珂罗版印名画集,由他创始发起,是精心结构之作,不惜向收藏书画名家,徵集印行,这个颇足嘉惠于一般艺术之林的。有正书局也搜印了许多的古本书籍,有的已经是孤本,有的亦早已绝版了,即如八十回“红楼梦”,亦于此时出版,引起后四十回是否高鹗所续的争论。曾孟朴的“小说林”出版所结束,他做官去了,将“小说林”所出版的书,以三千元全部抵押于“有正”,因此“孽海花”的再版亦是有正所印行。及至孟朴罢官,与他的法国留学回来的大公子虚白,再开“真美善书局”,方向有正书局赎回,所以当时常能以有正书局的盈余,济时报一时之困。到了后来,时报日处窘乡,楚青再也不能背这个烂包袱了,只好挥此慧剑,以求解脱。
猜你喜欢 先主传第二·陈寿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刘昫 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脱脱 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三·赵尔巽 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五·焦竑 卷之二十九·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三十五·佚名 卷八十七上上·郝经 前言·缪荃孙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五十六·纪昀 耿再成传·张廷玉 北洋海军章程第三·佚名 卷二百二十三·佚名 (上魏下山)盗殺安、宜等案·佚名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