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十三、时报怀旧记(下)

  我于前章,曾分时报为两时期(黄伯惠接办后,乃另一组织,不算在内),辛亥以前为前期,辛亥以后为后期,确有此种境界。

  原来江苏诸元老,合谋接收席子佩申报馆,聘请陈景韩,事前把狄楚青瞒住,他一点也没有知道,并且连我也一点没有知道。因为倘被楚青知道,他决不肯放景韩走的。及至他知道时,事已大定了,楚青的愤恨可以想见。因为景韩是楚青言听计从的人,凡事都与他商量。以前如雷继兴走了,林康侯走了,他并不十分置念,况且他们也并非跳槽,现在景韩走了,似挖去他心头之肉,他真的要和史量才拼命了。可是上有江苏元老派(如张謇、赵凤昌等)的压力,下有息楼里一班朋友(如沈信卿、黄任之等)的帮腔,玉成其事,而且他们是有政治力、经济力,楚青却是孤掌,难与为敌。

  还有,狄楚青虽是江苏人(他是溧阳县人,属于镇江府),却与上海的一班松江人、苏州人、常州人,不大融洽的。即以息楼的一班朋友而言,都是上海本地人和松江府属人为多,都不是他原来的朋友。他的一班旧友、老友,从来不到息楼中来,息楼虽是附属于时报馆的,他却也难得来。这是一弱点。其次,辛亥革命成功,时报虽已脱离了康粱的关系,这个保皇党的余臭仍在,不能在这个时候吃香,这又是一个大弱点。而申报以旧日威权,新兴势力,一切要改革上海新闻界颓风,重整旗鼓,气象万千,那得不大都来倾向呢?

  于是黄任之、林康侯等向楚青来劝慰,说这是元老们所主张,要办好申报,非请冷血出为总主笔不为功。但申报的编辑事,仍由张蕴和总其成。景韩可以算不曾脱离时报,仍旧时常到时报看看,你有什么事,可仍与他商量。你还有天笑咧,景韩所担任的一切,如专电,要闻各栏,可由天笑任之。楚青还有什么话可说。于是我就顶了景韩这个缺了。

  我的薪水,每月八十元,自初进时报馆以来,一直没有加过。景韩的薪水,为了他续弦以后有家用,加到了月支一百五十元(到申报后,月薪三百元,董事会议定,五年为期)。不过我的八十元,在初进时报时,约定要写论说、小说,后来论说不写,小说另计,学编外埠新闻,写一短评,实在轻松。而我又东搭西搭,向别处写小说,编杂志,可两倍于时报薪水。现在楚青亦每月送我一百五十元,如景韩例。

  这一回儿,楚青很不高兴,那也无怪其然,好似战争方酣,遽失一员大将。向来每到下午三四点钟,一定到报馆,第一件事是看信。报馆里茶房守候他来了,一大叠信件、一把剪刀,他就分别是编辑部的,是发行部的,是他自己的,是编辑部同人的,除了私人标有姓名的信件不拆外,其它拆开看过,分送各部,这是他的每天工作。但是这一回儿常常不来,打一个电话,嘱我代为着信,不是说身体不舒服,便是说有正书局印刷所事忙。那些本来也是无关紧要的信,我便做了官场中的“代拆代行”了。

  谈起有正书局,楚青倒是以全力经营的。它的发行所,就在望平街时报馆的傍边;印刷所却又在他的海宁路的住宅傍边。说起他的工作来,实在花于有正书局精神、时间,还比时报多。就是那个用珂罗版精印各种古今名画,也是由他创始的。他雇用了日本两个技师,订了两年合同,专管印刷古画的事,又令他的厂中艺徒加以学习,所以不到日本技师两年合同期满,他们都已学会了。到了后来,时报困穷,入不敷出,而有正书局却岁有盈余,于是挖肉补疮,以其盈余,补其不足,时报得以支持数年下去,也很靠有正书局为之扶助呢。

  我自从顶了景韩的缺后,觉得他的编辑要闻,发发专电,事甚轻松,以他的果断明决,大有举重若轻之概。及至接手以后,方觉得未可轻量。我们苏州人有两句俗语道:“看人挑担不吃力,自上肩头嘴也歪。”也正是新流行的一句话,叫做“不筒单”了。那时黄远生还没有脱离时报,他的北京通信稿,是游夏不能赞一词的:读了一遍,看它没有什么笔误,便即发下排字房了,就是这个专电,那真有点麻烦呢。

  那时北京政府算是优待新闻界,所谓新闻电者,特别便宜,每字只收三分,可以记账(其它普通电,每字一角,三等电倍之,至于一二等电,便是官电,只许官家打了)。因此电报局便把新闻电尽量压后,甚而至于到午夜二三点钟,方始发出。报馆里呢?为了省电费,字数又尽量减少简约。譬如关于一个人的姓名,单写一个姓容易缠误,于是就分出什么老徐(徐世昌)小徐(徐树铮)老段(段祺瑞)小段(段芝贵)等等。

  但是那些新闻电,还常有错误,有些照了它上下文,可以看得出,有些却错误得看不出,而且还是紧要的字,这却很费脑筋了。这个叫做“洋电报”,似详梦一般去详,有时闹得困窘非常。越是重要的电报,越是来得迟,午夜两三点钟还没有电报来,真是急死了人。那时各报都有了专电了,到了明天,人家都有这重要的专电,而我们报上没有,岂不是相形见绌。最可笑的是“造专电”,怎样是“造专电”呢?报纸全版排好了,空着一个地位,只等专电,真似三国演义上说的:万事齐备,只欠东风,而专电老是不来。于是有几位编辑先生,便造出专电来。我们同业中的邵力子先生,最是能手,因为他们的民国日报最穷,专电常常脱稿,他造出来的假专电,和人家的真专电竟无甚参差,可称绝技。

  其次便是看大样。所谓看大样者,就是报纸全部排好,最后覆看一次之谓。当我在编辑外埠新闻时,真是省力极了,我大概在下午四五点钟到报馆,编那些外埠新闻,修正一下,连写一则短评,不过一小时;此外我再编一个副刊“余兴”,总共也不过两小时,便可以没事回家了。但是我不回家,因为这时侯,正是报馆里大家上班,而息楼又是宾客云集,所以要到吃了夜饭,方才回去。现在为了要看大样,一直要等到专电来后,全部一齐排好,机器开印(排字工友的术语,叫做“上架子”,排字工友起的名词,如空了一个方块叫“开天窗”,对于那些花边新闻,叫“坐花楼”,排好而不用拆去的名之曰“充公”,均有趣味),方可回去。那时天已作鱼肚白色,赶菜市场的卖菜佣,推着碧绿菜蔬的小车,已出来了。不过景韩当时是住在报馆里的。他比较是要便利得多呢。

  其时我还兼了编辑外埠新闻,我请楚青添人,也请了几位。记得有一位秦先生(名忘却),来了数月,另有他就去了。

  留美回国的杨心一,本来请他是翻译西文的,也帮忙了一阵,后来被中华书局请去了。濮伯欣也搞了一回,但他不是新闻记者的材料(楚青请他编佛学时报的),这都是玩票性质。及至毕倚虹进了时报馆,那觉得志同道合,才是我一个好帮手。

  我五倚虹怎样认识的呢?说来也甚微妙。当我在编辑“妇女时报”的时候,有一位杨女士常来投稿,都属于诗词之类,什么绾春词、饯秋词,我知道这都是她的床头捉刀人所作,一看笔迹便知道,无庸推敲其意义了。那时“妇女时报”上妇女著作,非出于闺阁之手甚多,一律为之登载,不然,这个“妇女时报”要曳白了。

  不久。倚虹到报馆里来见访了,我们谈得甚好,颇有相见恨晚之雅。又因为谈到他随我师陈少甫先生到新加坡当领事,他充随员的事,更觉有些融洽。他那时正从中国公学法政班毕业出来,和我住得很近(我那时已住在爱而近路了),时相过从。这时时报正要添人,我就介绍于楚青,楚青也就答应了。倚虹进馆后,就由他编外埠新闻,后来我们商量组织“小时报”,由他主任,而我也便帮助了他。

  当倚虹未来时,我在报馆里,每晚八九点钟至十二点钟这一段时间,最为无聊。因为所有新闻稿以及论文等都已发齐了,专电却还没有来。从前息楼那班朋友,时常来此聚首,有时出去吃个小馆子,有时在息楼里打起小麻雀,现在好似人去楼空,我一人觉得很是孤寂,除非是出去访问友朋,否则是对着电灯枯坐而已。自倚虹来后,两人便不觉得寂寞,讲故事,说笑话,那时他家眷不在上海,他们那个大家庭,却在杭州,因此他常常和我同去吃夜饭,也每至深夜,然后回去。

  望平街那一带,周围都是饮食店。京馆有悦宾楼,我们吃得最多,因为他可以打一口京片子,夥计们似乎更客气,唤他毕大爷。我们常吃的什么糟溜鱼片、清炒虾仁等等,大概是两菜一汤,不喝酒,价不过两元而已。番菜馆那边更多了,有一家春、岭南春等等,这时上海的番菜,每客一元,有四五道菜,牛扒、烧鸡、火腿蛋,应有尽有,有一道荣,名曰:红酒青果煨水鸭,我们常吃,说是大有诗意。上海的番菜馆有两派,一派是广东派,一派是宁波派,我们所吃的都是广东派,所以猪脚必称“猪手”,牛舌必名“牛(月利)”,我们讨论过,这(月利)字不见经传也。广东菜则杏花楼近在咫尺,但我们不去请教它,专趋广东小馆子,什么洋葱炒牛肉、虾仁炒蛋、腊肠蒸一蒸,开价也还不到两元,真是便宜。

  我们有时也到饭店弄堂(这弄堂一带尽是饭店,因此得名),那吃客太挤了,常没有空位子,它的菜名都只有两个字,什么汤卷、秃肺(都是鱼杂)、圈子(猪肠)、白切(猪肉)、煎糟(鱼类)等等,那都是本地菜,外埠人来此,真莫名其妙。

  最可笑的,有一次,我们谈到福州路一带的番菜馆,不是广东式的,便是宁波式的。但他们的招牌上,都是写着“英法大菜”。真正外国大菜,究竟好到怎么样,我们要去尝试一回。我说:“外国人吃饭,有许多臭规矩,不像中国人的随便。”倚虹说:“不去管他,闹笑话就闹笑话。”于是我们闯进去了,在近黄浦滩一家西餐馆,是有一个外国名字的,不记得了。这个大菜馆,十块钱一客,在当时上海要算最贵的了。中国人请外国人吃饭,有时也便在此,西崽都是中国人,至于餐昧,我们莫名其抄。有一碟是两小块红烧肉,配以两个很小巧的马铃薯,这在我们家庭中,不值五分钱耳。

  又有一次,四马路胡家宅方面,开了一家日本西菜馆,每客大菜只需要五角钱,什么咖啡、水果,应有尽有,我们也要去试试。的确是日本人开的,是大概夫妇两人吧。男的还穿了西装,女的却是和服。房子是借着人家楼下一间,这个大菜,实在难于下咽。咖啡、水果,的确应有尽有,咖啡在一个大壶中,倒一杯就是;水果有几粒樱桃,一只香蕉。毕倚虹大发时兴道:“烂了香蕉,黄了楼桃。”(乃仿前词人“绿了芭蕉,红了樱桃”句也)。

  关于毕倚虹的事,我将随时想到、写到,我再谈谈戈公振。公振是夏蔚如先生(名仁虎,别号枝巢)介绍给狄楚青的。初来时报时,是个校对,后来便升为编辑本埠新闻。公振处事也颇为勤敏,但人缘极不好。本来我们校对有三人,不须添人,重以夏蔚老的面情,加添了一人。其时我有位亲戚王君,也在校对部,他告诉我:“戈公振到了校对部,神气活现,也像他是个主人,指挥同事,像煞有介事,大家都不服他。”我说:“少年气盛,也没有做过报馆的事,将来自会改变气质的。”可是他后来不但对于校对方面,对于报馆营业方面,也去侦察他们,掇拾细故,便去告诉楚青。

  从来做老板的人,都喜欢听听夥计们的闲言闲语,以显示他的察察为明。好比一个国家的元首,不论皇帝也罢,总统也罢,总喜欢听听左右的论调。楚青是老板阶级的人,有时对于公振的话,也颇听得进,有些也是事实。于是管业部中人便恨极了,题他一个绰号叫做“小耳朵”,这是上海俗语,说他就是老板一个耳报神。楚青呢?对于公振说他很细心,很勤恳,表示颇赏识他。

  那时本埠新闻正空了个缺,公振好似清代的即用知县,遇缺即补了。调他编本埠新闻,的确是很细心,很勤恳,每天写一则关于本埠新闻的时评(这个“时评”两字,景韩所题,说是有双关之意,一是时事评论,一是时报评论),也还不差。不过他究竟不是久居上海的人,有些地方,夫免隔膜一些。只是他下笔甚迟,雷继兴那个时候,不到半小时就完事了,他却四五点钟来,要到深夜才回去,要摸索这许多时候呢。

  当时他有一位未婚夫人,不知是不是他的同乡(他是江苏东台人)?好像是姓翟,常常到报馆里来的。那时上海的那些报馆,不仅没有女记者,女人也从没到报馆里来的。但时报馆初无禁忌,我与倚虹,也都有女友来访过。公振这位翟小姐,后来每夜必来。我到了每夜九、十点钟,无事可为,往往出去游玩,到十二点钟,回来发专电,看大样,而这位翟小姐,却常见她坐在案头,陪伴公振,毕倚虹说她:真是要枕“戈”待旦了。

  又过了两年多吧,那时他已离开了时报,推荐了一位同乡夏奇峯到时报来代他的职了。据夏奇峯告诉我:那位翟小姐,已与公振解约了(没有结婚,故不能称为离婚)。我当时还不相信,以为他们两相爱好,何遽判袂。夏奇峯说:“在公振还恋恋不舍,翟小姐却毅然决然,他们在律师事务所签好字出来,翟小姐向公振说了一声『再会』,便似惊鸿一瞥的高飞远去了。”我那时正在某杂志写短篇小说,苦无题材,便影射此事,写了一个短篇,题目即为“再会”。公振见之,当不愉快,我亦自悔孟浪也。

  公振后遂出国,曾在国联任事,回国以后,时报已易主,其时我亦不在上海,故未与谋面。他的志愿,颇思进入申报馆,尔时申报馆正人材济济也。但史量才对之淡然,又有人谓其器小不大方,那正是公振的人缘不佳。不得已请其编“图画周刊”,因他在欧洲时,常以外国报上的图画,剪寄申报也。但这个职位,不是他的志愿,郁郁寡欢,遂以病卒(据说是盲肠炎和腹膜炎),始终未获一爱人,友朋为理其丧,葬于静安寺路一公墓。最惨的日寇侵华,到了上海,静安寺路公墓被掘有数尸暴露于外,有人往视之,其一却是公振。乃重为掩埋,我不知造物主把他的运命如何安排,正是鲁迅诗所谓“运交华盖欲何求”了。幸而他有一部“中国报学史”传世,聊足有慰于地下。

猜你喜欢
  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司马迁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范晔
  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八十三·忠义四·宋濂
  卷二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张廷玉
  ●崇禎長編卷之六·汪楫
  卷之三百二十三·佚名
  卷二·叶盛
  ◎黄上将逝世记·李定夷
  三一一 大学士舒赫德等奏请仍将刘锡嘏留翰林院办事校书折·佚名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下·袁枢
  刘挚传·脱脱
  张铨传·张廷玉
  陈仁锡传·张廷玉
  卷三百二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十八家诗抄·卷二十三·曾国藩

      黄山谷七律二百八十六首  赠郑郊  高居大士是龙象,草堂丈人非熊罴。不逢坏衲乞香饭,唯见白头垂钓丝。  鸳鸯终日爱水镜,菡萏晚风凋舞衣。开径老禅来煮茗,还寻密竹径中归。  和游景叔月报三捷  汉家飞将用庙

  • 第六十二回 却封翁只缘病体·陈端生

    第六十二回却封翁只缘病体诗曰:父母惟其疾之忧,病中焉可结鸾俦。却怜万里来羁旅,何日方能咏好逑。话说元天子出宫,这边皇甫也要回转昭阳。随即殷勤整风裳,拜谢了,上宫圣母老娘娘。慈悲太后都疼爱,拉着手,再四叮咛保重将。啊

  • 卷303 ·佚名

    释文珦 农家 农家何所知,邻里自相宜。 草径东风软,茅檐春日迟。 数鸦鸣秃树,一犊卧荒陂。 酒熟相留醉,於人不作期。 释文珦 农居 农居深且僻,城市不相闻。 草路纵横入,柴门向背争。 儿

  • 卷179 ·佚名

    林景熙 书陆放翁诗卷后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淳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 卷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十雨类三言古雩祭歌         【齐】谢 朓有渰兴肤寸积雨冥冥又终夕四言古奉和圣制喜雨      【唐】张九龄艰我稼穑载育载亭随物应之曷圣与灵谓我何凭惟德之馨谁云天

  • 卷五·王铚

    钦定四库全书雪溪集卷五      宋 王銍 撰絶句同赋梅花十二题半开一枝开破一年春鬬蕊稠花总後尘却恨无媒怜独夜月偷清影向何人清晨晓色宜春露蕊鲜玉人斜挿鬬清妍新花更映新粧面无限风光在鬓边风前清香自满不因

  • 卷五·龙衮

      孙忌 刘仁瞻 陈海 钟谟 朱元   孙忌者本名晟,山东齐郡人。少家贫,力学能属文。朱梁主举进士,会庄宗立号河北,方召募河南仕人。忌因亡之唐。   署为著作郎、直史馆。庄宗灭梁,随落都下。迨明宗嗣位,以庄宗番汉马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十三·佚名

    嘉靖三年九月壬戌朔○癸亥○以礼部左侍郎吴一鹏兼翰林院学士专管内阁诰敕仍掌詹事府事○复除山西道监察御史林有孚原职命提督南直隶学校○巡抚都御史刘麟言天津三卫新增地亩多舄卤硗确不足以辨子粒请皆罢免户部言屯田

  • 第三十六卷 仕绩 二 七·缪荃孙

    扬 州 府 三 明(上)陆 谦陆谦,字仲益,兴化人。复从子。元末为杭州路治中。明兵平浙右,方国珍犹据瓯越数郡,诏选通练才辩者谕之。谦往,谕以度德量力,无滋后悔,国珍遣使输款。又尝单骑招张鉴于扬州,鉴服其义,不忍害。

  • 第五十二册 天聪六年四月·佚名

    第五十二册 天聪六年四月十三日,大军仍驻扎滚乌达地方,是日满珠习礼舅舅携马三来见汗,遥拜一次,复近前叩首,行抱见礼毕,以所携巴献汗阅视,汗纳一马,却二马。是日,东戴青献马一、牛一及羊十,纳其牛羊,却其马。巴木布楚虎尔献马一

  • 卷88·陈邦瞻

    宁宗庆元四年八月,京镗等以帝未有嗣,请择宗室子育之。诏育太祖后燕懿王德昭九世孙与愿于宫中,年六岁矣。寻以为福州观察使,赐名曮,封卫国公。开禧元年五月乙亥,诏立卫国公曮为皇子,进封荣王。二年五月,诏以宗室子均为沂靖惠王

  • 卷三百三十二·佚名

    △初分善学品第五十三之二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应习近空三摩地。应安住空三摩地。应修行空三摩地。而於实际不应作证。应习近无相无愿三摩地。应安住无相无愿三摩地。应修行无相无愿三摩地。而於实际不

  •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一·南石文琇

    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前住持比丘吴郡文琇集 大鉴下第十八世 天童应庵华禅师法嗣 ○四明天童密庵咸杰禅师 福州郑氏子,母梦庐山老僧入舍而生。自幼颕悟,出家为僧,不惮游行,徧参知识。后谒应庵於衡之明果庵,孤硬难入,屡遭呵。一日

  • 群星,我的归宿·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本书是第一届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得主阿尔弗雷德·贝斯特最著名的长篇科幻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至今仍有不少科幻作家表示,《群星,我的归宿》是他们一生的至爱。此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仍屹立不倒,评论家称颂贝斯

  • 牧潜集·圆至

    元代诗文别集。7卷。释圆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释圆至去世后,由释行魁将他的诗文结集刊印,并请戴表元及方回作序,洪焱祖作跋(洪焱祖,《四库全书》本作洪乔祖)。今传《牧潜集》卷首有崇

  • 朱门·林语堂

    长篇小说。林语堂。1953年美国出版英文本,1976年台湾远景出版中译本。该书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三,但故事与前两部没有联系。小说写三十年代初期西安一个记者与女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在西安学生举行声援“一·二八”抗

  • 元曲选·臧懋循

    又名《元人百种曲》。是现存流布最广的一部元人杂剧总集。明代臧懋循辑。二十集,一百卷。懋循字晋叔,号顾渚,浙江长兴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他博闻强识,精通音律,著有《负苞堂集》。在《元曲选序》中

  • 分别经·佚名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受戒得福或反之而堕者,事佛有三辈不同,及支那国非法者多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