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传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祖父解子元,是元朝安福州判官,遭逢兵乱,他守义而死。父亲解开,太祖曾召见他谈论元朝之事,想给他授官,解开推辞而去。
解缙自小聪颖,洪武二十一年(1388),考中进士,被授为中书庶吉士,甚得太祖爱重,常在皇上跟前侍候。一天,太祖在御厨西室,对解缙说“:朕与你从大义上说是君臣,而恩同父子,你对朕应当知无不言。”解缙即日就密封上万言书,大略是说:
“臣听说政令数改则百姓有疑虑,用刑太繁则百姓会轻视法律。从建国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却没有长期不变的法令,也不见哪一天有人不犯错误。我曾听说陛下发雷霆之怒,斩草除根,诛除奸逆之徒,却没听说褒扬一个大好人,对其奖赏延及后世,免除其家乡的赋税徭役,并且始终如一地这样做。
“臣见陛下喜欢看《说苑》、《韵府》等杂书和所谓的《道德经》、《心经》,臣私下以为这很不合适。《说苑》出于刘向之手,多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论。《韵府》出于元代的阴氏之手,编辑得很杂乱,几乎没什么可取之处。陛下如果看中它们便于检阅,则臣愿意集中一两名有志的儒学英才,臣并请执笔随他们之后,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到张载的关学、朱熹的闽学、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阐明其渊源和思想学说,依事编类,汇成一经,上接于经书史籍,这岂不是太平时期文化工作的一件大事吗?另外,现在《六经》残缺,《礼记》出于汉代儒生之手,讹误驳杂尤为严重,应该及时删改。应访求精于乐理的儒士,广备百王典礼用乐,写定《乐书》一经,使万世受益。在太学中尊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皋陶、伊尹、太公、周公、稷、契、夷、益、傅说、箕子。对于孔子,则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将他奉祀为先师,而以颜渊、曾参、子思、孟子配享。从闵子以下的先贤,各在其家乡祭祀他们。在山东阙里,仍建叔梁纥庙,赠予他王爵,以颜路、曾皙、孔鲤配享。一改历代的旧制,开创天朝的文献,岂不是一大盛事?
“至于祭天应该恢复扫地之规,尊祖应该备齐七庙之制。奉天殿不应做筵宴的场所,文渊阁还未完备作为馆阁之隆。太常寺不是研习俗乐的地方,设立官妓也不是人道之所为。应禁绝倡优,改设宦官机构。持戟阶前的卫士,都选用英美之士;驱马护驾的勇士,都挑选俊良之才。废除山林川泽的禁税,蠲免市镇贸易的征税。乘木车居简室,不大兴土木工程;垦野地开荒田,不贪取邻族土地。将壮健的僧侣道士驱出,使他们恢复人伦生活;将荒谬的经书符咒焚毁,以杜绝它们欺骗惑乱。禁绝鬼巫,破除不合礼法的祭祀;裁省冗官,并省却人少地狭的郡县;严惩法律以外的威刑,永远革除京城的工役。流放十年后听任回乡,杖打八十即不再加刑。妇女除非闺门不修,不能逮捕;大臣犯有罪行当诛,不能侮辱。编历法以申明时令,方便百姓生活劳作,只需说明何时适于种植,何必说明这样做或不那样做的原因。所应当记入历法的,是日月的运行,星辰的位置。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万事符合自然规律,日月五星七政整齐,正是如此。
“近年以来,纲纪不严,专以刑罚轻重为能事,以审案多少定功劳,这很不符合为政清廉、颂扬风俗的宗旨。御史的纠察弹劾,都上承皇上密旨,每听说皇上要赦免罪犯,他们便故意持反对意见,以为这样做便更得皇上重视。这都是小人献媚效劳的伎俩,陛下为什么不能做到心中雪亮呢?
“陛下用人不论贤明与否,授职不分轻重高低。设立不为君王所用的制度,此所谓取之尽锱铢;制定能被奸党借用的法律,此所谓用之如泥沙。监生和进士,通晓经书又有修养,却多屈居为下级官吏;孝廉等人才,昏庸愚昧不知所以,却有些充任部院官员。杀人埋尸的凶悍之夫,品格卑鄙的愚蠢之辈,早上刚放下刀镊,晚上便穿上冠裳,左手放下筐箧,右手便绾起组符。所以贤者羞于与他们同列一等,而庸人都仿效他们的处世方法。他们以贪婪苟免为得计,以廉洁受刑为饰辞。出于吏部为官的没有贤否之分,入于刑部受审的没有枉直之判。以至于天下的人都以为陛下是凭喜怒情绪而定生杀,却不知这都是由于臣下缺乏忠良之人的原因。
“古代凡善恶之事,乡邻必记下来。如今虽然有申明表彰善事之举,却没有乡里学校之规;互相监督之法虽严,训导劝告之法未备。臣想访求古人治家之礼、睦邻之法,像古代蓝田吕氏的《乡约》、今世义门郑氏的《家范》,颁布于天下。世臣大族,率先根据它们来劝导乡族,朝廷进行表彰和奖励,让他们为百姓做表率,这样将会见到除旧立新的景象,而要做到人人皆贤、比屋可封已不难了。
“陛下天资很高,合于道微。神怪荒诞之事,臣知道陛下已洞察它们了。但还不免有所谓神道设教的举措,臣以为不必这样。一统之舆图已经定了,一时之人心已经屈服了,一切之奸雄也已慑服了。上天没有灾变,百姓没有患害,圣躬康健,圣子圣孙继继绳绳,此所谓得真符者矣。何必兴师以取宝为名,对人民说以神仙为征应呢?
“臣观地有盛衰,物有盈虚,而所征的商税,却都是定额。这就使贸易兴盛时,奸猾之徒得以侵欺;而生意不好时,良善之辈困于补纳。夏税是统一的,而茶叶辣椒要征粮,水果蚕丝也有税。既在产地征税,又在所经过的关津征税,怎么夺民之利竟是如此严重呢?而且百姓多是贫下之家,遇到这种情况便不免抛荒之祸。今日之田地,没有前日之产量,而今日之征取,仍照前日之税额。有些不得不卖掉产业以交税,而产业已失税额仍在;有的赔财来免徭役,但徭役过重以至于百姓受困。土地之肥瘦高下不均,而起科之轻重却没有差别;膏腴之地税额反而较轻,瘠卤之地税额反倒较重。要想拯救民困而革除这些弊端,莫如实行授田均田之法,兼而实行常平义仓之举。这样发展下去,国家便不难有九年之储粮了。
“臣听孔子说过:‘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近世习于天下无事,便毁坏名城,销毁锋镝,禁革兵政,讳言武事,以为是天下太平。一旦发生不测之虞,便连城望风披靡。如今宜敕令有关官员进行整治,宽至一年,用里胥负责守卫,配以弓箭手,兼教民兵。开创武举以网罗天下之英雄,广设乡校以延揽天下之俊才。古时多有书院和学田,村庄有贡士,宗族有义田,这些都宜恢复并加以推广。
“给人加罪不应罪及子女,惩罚不宜连及后代。连坐起于秦代的法律,诛杀子女本于伪书。当今为善的人的妻子儿女未必得蒙恩荣,而有过失的里胥小吏必一并给他们加罪。况且法律以人伦为重,而法律又有将妇女配给功臣之条,听任他们已不义,则又怎样要求她们保持节义呢?这是风俗转变之原因。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尚书、侍郎,本是内宫官名,而今却用来命名六卿。郎中、员外郎,也是宫内职名,而今也用来命名六卿属官。御史是词臣,设立它是为了尊宠台阁;郡守和县令,不应回避乡邦。同处为官的人应恭敬和善,相待以礼。而当今内外百司鞭打属官,甚于奴隶。这就使柔懦之徒,荡然没有羞耻之心,进退奔趋,肌肤不保。这样做很不符合长孝行、励节义的宗旨。臣以为从今以后,不是犯有罪恶被撤职的,不用笞杖之刑,催税督察,小有差错,跪下受鞭示辱,也足以惩罚他了。
“臣但知竭尽愚衷,急于陈献,略无次序,望陛下幸垂鉴之。”
该书上奏后,皇上称赞他的才华。后来,解缙又献上《太平十策》,但内容多,此处不载。
解缙曾入兵部索要奴隶,出言不逊。尚书沈潜报告皇上。皇上说“:解缙敢玩世而放恣吗?”命改任他为御史。韩国公李善长得罪被诛,解缙代郎中王国用起草奏疏为他鸣冤。他还为同官夏长文起草奏疏,弹劾都御史袁泰。袁泰非常恨他。当时近臣之父都得入宫觐见皇上。解缙的父亲解开到后,皇上对他说:“大器晚成,你带你的儿子回去,令他进一步学习,十年后再来,大用未晚也。”
解缙回家后八年,太祖驾崩,解缙入京向太祖遗体哭哀。有关官员弹劾解缙违背诏旨,而且他母亲去世未葬,父亲年已九十,不应当舍弃他们而出行。解缙被贬为河州卫吏。当时礼部侍郎董伦正受惠帝信任,解缙便寄信给董伦说:“我解缙直率轻狂,无所避忌,多次上封言事,所说的是分封之势太重,万一不幸有事,必有汉代厉王刘长、吴王刘濞之忧。冉阝哈术来归附,我蒙皇上顾问,说应待之以礼,如果稍微触忤机权,他的属下必然反叛。这种事情不止一项,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又曾为王国用起草进谏之书,论韩国公之事,为詹徽所恨,想致我于重罪。我伏蒙圣恩劝慰,还赐给钱币,令回家用十年时间著述,然后冠带来朝廷。《元史》有阙误,我奉命改修,后来又编成《宋书》,删定《礼经》,这些书的凡例都已留在宫中。我在家奉亲之暇,杜门著述,逐渐有了次第,再有八年,便可成功。突然听到惊天之讣,我痛切欲绝。母丧在殡,还来不及安葬,家有年已九十的父亲,倚门望思,这些我都无暇顾念,只望一拜山陵,洒泪九土。哪想到被误解而失官,蒙圣恩远行。扬、粤地区的人,不耐寒暑,况且我又多病,俯仰奔走,与吏卒为伍,诚不堪忍受。我昼夜涕泣,总怕有不测之灾,致使负平生之志,抱万古之恨。所以我多次发出受知之叹。我希望能回到京师,得以见到皇上天颜,或者能南返,父子相见,那时将是我再生之日。”董伦于是推荐解缙,皇上召他为翰林待诏。
成祖入京师后,解缙升为侍读,受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一起在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内阁参预机务自此而始。
不久解缙进升为侍读学士,奉命任《太祖实录》和《列女传》总裁。书成之后,他受赐银币。永乐二年(1404),皇太子立,解缙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皇上曾召见解缙等人,说:“你们七人朝夕在朕左右,朕嘉奖你们的勤苦和谨慎,时常在宫中说起你们。慎始易而保终难,这是常理。愿我们一起共勉。”并给各人赐给五品官服,命七人的命妇到柔仪殿朝见皇后,皇后慰劳了她们并给予赏赐。皇上还在立春之日赐给解缙等人金绮衣,所赐与尚书相等。解缙等人入朝推辞,皇上说:“代言机构是机密所系,况且你们旦夕侍候朕,对朕的帮助实不在尚书之下。”一天,皇上御临奉天门,传谕六科诸臣进直言,并回头对解缙等人说:“王导、魏征进谏之风,世不多有。如果使进言的人无所畏惧,听言的人不怕忤逆,何患天下不治?朕与你们共勉之。”这年秋,胡俨出任祭酒,解缙等六人从容向皇上献言,皇上常常虚怀接受。
解缙少年登朝,才智至高,凡事都敢上前答对,表里洞达。他引荐士人,只要有某一方面的长处,总要加以称赞。但他好品评人物,无所顾忌,廷臣多忌妒他受宠。后来因在议定太子问题上为汉王朱高煦所忌,终于致败。原先,太子未定,淇国公丘福说汉王有功,应立他为太子。皇上密问解缙,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皇上没有反应。解缙又叩头说道“:好圣孙。”圣孙指宣宗。皇上点了点头,这样太子便定了下来。朱高煦由此深恨解缙。正值大发兵讨伐安南,解缙谏阻。皇上不听,最后讨平了安南,设置郡县管理。而太子建立以后,又时常有失皇上心意,由此朱高煦更加受宠,礼仪等级超过了嫡子。解缙又进谏说“:这样做会引发争端,不可。”皇上火了,说他离间骨肉,解缙所受的恩宠便渐衰了。四年(1406)赐给黄淮等五人二品纱罗衣,解缙没有份。后来,丘福等人的意见稍稍传到外廷,朱高煦于是诬陷解缙泄露宫中语。第二年,解缙被判廷试读阅卷子不公,贬任广西布政司参议。解缙出行后,礼部郎中李至刚说他心怀怨望,被改到交趾,命他在化州督饷。
永乐八年(1410),解缙因奏事入京,正值皇上北征,解缙拜见皇太子后返回。汉王便说解缙看准皇上出行,私谒太子,径直返回,没有人臣之礼。皇上震怒。解缙当时正偕同检讨王翶取道广东,游览山川,上疏请开凿赣江勾通南北。奏书传到后,解缙被逮入诏狱,拷打备至,还牵连到大理寺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编修朱..、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以及李至刚,将他们全部投进监狱。王汝玉、李贯、萧引高、高得..都死于狱中。十三年,锦衣卫统帅纪纲呈上囚犯名册,皇上见到解缙的名字,便说:“解缙还在世吗?”纪纲于是用酒将解缙灌醉,埋在雪中。解缙立死,终年四十七岁。将其抄家,妻儿宗族都迁到辽东。
解缙在翰林院时,宦官张兴恃宠在左顺门外打人,解缙呵斥他,张兴敛手而退。皇上曾写出廷臣姓名,命解缙各述其优缺点。解缙说:“蹇义天资厚重,但胸无主意。夏原吉有德量,但不远小人。刘俊有才干,但不知顾及道义。郑赐可谓君子,但才华不高。李至刚放荡而附势,虽有才而品行不端。黄福秉性率直,为人确有原则。陈瑛用法严厉,尚能持廉。宋礼戆直而苛刻,不理会别人的怨愤。陈洽通达警敏,也不失正直。方宾是公文之才,牙商之心。”皇上将这番话交给太子,太子便问起尹昌隆、王汝玉。解缙说“:昌隆君子但度量不大;汝玉文翰之才难得,可惜有市侩心态。”后来仁宗即位,将解缙的这番评论出示给杨士奇,说道:“人们说解缙狂,但看他的这番论列,都有见地,不狂也。”下诏放回解缙的妻儿宗族。
解缙当初曾与胡广一同陪成祖入宴。皇上说“:你们两人生同里、长同学、仕同官。解缙有个儿子,胡广可以将女儿嫁给他为妻。”胡广叩头说道“:臣的妻子正怀孕,还不知是男是女呢?”皇上笑说“:肯定是女啦。”后来果然生的是女儿,两家遂定下婚约。解缙败后,儿子祯亮被迁到辽东,胡广想解除婚约。他的女儿割下耳朵发誓说:“女儿薄命之婚,是皇上做主,而大人也当面应承了的,女儿死无二心。”祯亮被赦回后,她终于嫁给了祯亮。
正统元年(1436)八月诏令归还所抄没的家产。成化元年(1465),恢复解缙的官衔,赠朝议大夫。当初解缙因说汉王和安南事而得祸,后来朱高煦因反叛被诛,而安南因多次造反,设官统治不久,也放弃而去,都应了解缙的话。
猜你喜欢 志第八 音乐上·魏徵 卷三百八·列传第六十七·脱脱 卷一百十五·二国外纪第四十五·脱脱 卷之八·佚名 卷之一百六十六·佚名 卷之四百九十·佚名 皇王大纪卷四十五·胡宏 卷十一【五则】·岳珂 卷二十·王当 第二卷 名宦 二·缪荃孙 郑余庆传·刘昫 卷三百三十二·杨士奇 卷六十八·佚名 卷十六·赵汝愚 郭秉文·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