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袁宪传

袁宪字德章,是尚书左仆射袁枢的弟弟。他年幼时聪慧敏捷,勤奋好学,气度不凡。梁武帝修建学校,辟设五馆,其中一馆位于袁宪住宅西面,袁宪常常招引诸生,同他们谈论,每每有新意,都出人意料,当时的名流之辈都大为叹服。

大同八年(542),武帝撰写《孔子正言章句》,诏书颁至国学,宣明武帝的意旨。袁宪当时十四岁,被召为国子《正言》生,他去拜见祭酒到溉,到溉以目光相送,喜欢他的神采。他在国学一年后,国子博士周弘正对他的父亲袁君正说:“令郎今年想参加策试吗?”君正说:“经书义理理解不深,不敢叫他参加策试。”过了数天后,袁君正派门下宾客岑文豪同袁宪一道去问候周弘正,恰遇弘正要登席讲授,弟子云集,便邀袁宪入室,授给他尘尾,令袁宪立义讲授。当时谢岐、何妥在座,弘正对他俩说:“二位贤士研究透了微奥含蓄之理,该不会害怕这个年轻人吧!”何、谢于是轮流发问,穷极思想情趣方面,袁宪同他们轮番数次,应对娴熟敏捷。弘正对何妥说:“任凭卿发问,不要以童稚相欺。”当时学堂座无虚席,观看者纷至沓来,而袁宪神情自如,辩论起来游刃有余。弘正也多次质询袁宪,始终没能让他诚服,便告诉岑文豪说:“卿回去告诉袁吴郡,此郎已能替代博士了。”当时学生门徒参加策试,大多行贿赂。文豪叫准备干肉,袁君正说:“我怎么能用钱为我儿买科第呢?”学司忌恨他。等到袁宪策试时,争相质问。袁宪随问随答,剖析如流。到溉后来对袁宪说:“袁君正后继有人了。”君正要回到吴郡,到溉于征虏亭为他饯行,对君正说:“昨天考生萧敏孙、徐孝克,并不是不能释义,只是风度气量才识,跟令郎相比差远了。”不久举为高第。以贵公子之身份娶南沙公主为妻,即梁简文帝的女儿。

大同元年(535),袁宪初任秘书郎。太清二年(548),迁任太子舍人。侯景叛逆,袁宪东回吴郡,不久父亲去世。因哀伤过于毁顿。敬帝承应制令,征辟他为尚书殿中郎。高祖为宰相,任命他为司徒户曹。永定元年(557),任中书侍郎,陈书兼散骑常侍。与黄门侍郎王瑜一起出使北齐,多年未返,天嘉初年才得以回还。四年诏令再任中书侍郎,管辖侍中省。太建元年(569),任给事黄门侍郎,还主持太常事务。二年调任尚书吏部侍郎,不久任散骑常侍,侍奉太子。三年迁任御史中丞,兼羽林监。当时豫章王陈叔英不奉守法度,强夺人马,袁宪将此事一一奏禀皇上,叔英因此获罪免官,自此朝野上下都畏惧他。

袁宪详悉朝廷典章,尤其通晓听讼断狱,如有案件未知实情而法官断案的,袁宪即使利用闲暇时间,也总替之上言,为很多蒙冤者昭雪。袁宪曾陪宴承香阁,宾客退席后,高宗留下袁宪和卫尉樊俊移席山亭,边谈边吃持续了一整天。高宗看着袁宪而对樊俊说:“袁家从来就出人才。”他如此被推重。

五年入任侍中。六年任吴郡太守,因此职曾为父任而坚决推辞不就,于是改授为明威将军、南康内史。九年服官任满,任散骑常侍,兼吏部尚书,不久正式任命。袁宪以自己久居清显之职,多次上表要求解职,高宗说:“其他人在职,屡有匿名信。卿处理事务多年,可称得上清廉,因才施用,且不必答谢。”十三年迁任右仆射,参掌铨选职官之事。在此之前袁宪的长兄简懿子为左仆射,到袁宪为右仆射时,朝内官员看见简懿叫大仆射,看见袁宪叫小仆射,朝廷以此为荣。

高宗病重,袁宪同吏部尚书毛喜一起受遗诏。始兴王陈叔陵叛逆,袁宪指挥部署,立了大功。后主病笃,握着袁宪的手说:“我儿尚小,后事托付给卿。”袁宪回答说:“众心所望,希望圣体早日康复,后事之旨,岂敢奉诏。”因功封为建安县伯,食邑四百户,兼太子中庶子,其他职务不变。不久任侍中、信威将军、太子詹事。

至德元年太子加元服,二年举行释奠之礼,袁宪于是上表请求解职,后主不许,给扶二人,晋号云麾将军,置佐史。皇太子颇不遵守典章制度,袁宪亲自上表劝谏共十条,皆援引古今之事,言辞恳切,太子虽表面上接受,而内心毫无悔改之意。后主想立宠姬张贵妃子始安王为太子,曾从容言及此事,吏部尚书蔡征顺旨称赏,袁宪严肃地驳斥说:“皇太子乃国家继承人,万民归心。卿是何等人,随便谈论废立事!”夏,竟废太子为吴兴王。后主知道袁宪有规谏一事,叹曰:“袁德章确为刚正之臣。”即日诏命为尚书仆射。

祯明三年(589),隋军来伐,隋将贺若弼纵火焚烧宫城北掖门,宫门卫士全都逃散,朝内官员很快各自离去,只有袁宪卫侍左右,后主对袁宪说:“我从来待卿不厚于其他人,今日见卿,才知岁寒知松柏后凋之故。”后主惊恐不安想避开,袁宪严肃地说:“隋兵入侵,必无所犯,大局已定,陛下安然处之。臣希望陛下整理好衣冠,御驾前殿,依照梁武帝见侯景旧例。”后主不同意,便下榻而去,袁宪从后堂景陽殿入,后主投入井中,袁宪边拜边哭而出。

京城陷落,袁宪入隋,隋任命他为使持节、昌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昌州刺史。隋开皇十四年(594)诏令授官晋王府长史。十八年去世,时年七十岁。追赠大将军,追封安城郡公,谥曰简。其长子袁承家,在隋做官至秘书丞、国子司业。

猜你喜欢
  平定三逆方略卷十三·佚名
  ●卷一·何圣生
  卷一百三十一·杨士奇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八·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一·佚名
  卷之四百五十·佚名
  卷二十四·郝经
  绎史卷一百五十九中·马骕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金毓黻
  孟养土司传·张廷玉
  卷一百七十八·杨士奇
  卷五十七·佚名
  191.欧阳修改革文风·林汉达
  十一年·佚名
  三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四·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四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三十一 鲍子卿【诗品有梁步兵鲍行卿未知是否】 咏画扇【玉台新本作高爽者非今从旧本下同】 细丝本自轻弱彩何足眄直爲发红顔谬成握中扇乍奉长门泣时承柏梁宴

  • 蔡挺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蔡挺(1014-1079)字子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直龙图阁,知庆州,屡拒西夏犯边。神宗即位,加天章阁待制,知渭州。治军有方,甲兵整习,常若寇至。熙宋五年(1072),拜枢密副使,元丰二年卒,年六十六,谥敏肃。《宋

  • 卷五十·黄以周

      徽宗   △宣和七年(乙巳,一一二五)   1、十二月戊戌朔,(案:原本无“朔”字,今据李〈上直下土〉《十朝纲要》及钱氏《四史朔闰考》增入。) 金人破檀州。(《纪事本末》卷百四十四。案:《三朝北盟会编》系十一月二十六癸巳

  • ●南疆绎史勘本卷十五·温睿临

    霅川温氏原本古高阳氏勘定目录列传九周镳雷演祚周钟右罪案列传第九。◎温氏以镳、钟、演祚三人为南渡一大案也;镳以张孙振而死,演祚以阮大铖而死,钟又害于镳而致死。夫马士英力起大铖,孙振辈乃归其狱于从逆诸臣;诸臣多以贿

  • 一、临别赠言①·林语堂

    ①此为林语堂1936年应赛珍珠邀请举家赴美国时在旅途上(横滨舟次)所写下的篇什。发表于1936年9月16日的《宇宙风》第25期。朋友送别,劝我把去国杂感写出来,寄回发表。我认为这是有意义的,不过题目太大了。为今日中国之民,离今日中国之境,应

  • 三、本朝之定鼎及明室之偏安·汪荣宝

    吴三桂之乞师世祖章皇帝,太宗第九子也。崇德八年八月,太宗崩,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以下,定议奉世祖缵承大统,而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摄理国政。先是大军已拔锦州,得辽西大部,明总兵吴三桂率兵民五十万驻防于宁远。

  • 九年·佚名

    (甲戌)九年大明正德九年春正月1月1日○乙丑朔,上率百官,行望闕禮。又進賀于慈順王大妃,受百官賀,進豐呈于康寧殿,御勤政殿,行會禮宴。1月2日○丙寅,臺諫合司啓曰:「柳子光奸兇誤國之罪至重,故朝廷參酌功罪,竄逐于外,豈可以一大臣謬

  • 困知记卷上 凡八十一章·罗钦顺

    一、孔子教人,莫非存心养性之事。然未尝明言之也。孟子则明言之矣。夫心者人之神明,性者人之生理,理之所在谓之心,心之所有谓之性,不可混而为一也。虞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论语曰:从心所欲,不踰矩。又曰:其心三月不违仁。孟

  • 论语集注大全卷六·胡广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论语集注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论语集注大全卷六雍也第六凡二十八章篇内第十四章以前大意与前篇同【胡氏曰此篇前一半与上篇大意同而八佾篇论礼乐亦与为政末相接大抵记圣人之言多以其类而卷帙之分

  • 学庸集説啓蒙凡例·景星

    一所集诸家之説其意之重者去之文之衍者节之中间有取其意而变其文者非敢故为是也欲初学易晓尔一诸家有发明经意与集注之意不同而于经文之义有可通者亦间附于后一毎章毎节必先撮其大防于前者愚意谓初学之士先使逐叚粗晓

  • 卷三·陈傅良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後传卷三    宋 陈傅良 撰庄公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孙于齐【有传】此文姜也曷不称姜氏絶之也吾君父不良死於齐而文姜犹孙於齐庄公不可以言人子矣絶文姜所以恶庄也夏单伯送

  • 卷五·王天与

    <经部,书类,尚书纂传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五     元 王天与 撰甘誓第二         夏书啓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汉孔氏曰夏啓嗣禹位伐有扈之罪朱子曰交兵曰战唐陆氏曰有扈国名京北鄠县即有扈之国

  •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佚名

    【原文】&ldquo;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rdquo;须菩提言:&ldquo;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①如来。&rdquo;佛言:&ldquo;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②,即是如来。&rdquo;须菩提白佛言:&ldquo;世尊,如我

  • 石霜楚圆禅师语录·楚圆

    师初住袁州南源山广利禅院语录住筠州黄檗山嗣法小师赐紫 慧南 重编师在崇胜院开堂曰。大众迎至法座前。僧官宣疏罢。遂升座拈香云。此一炷香。奉为今上 皇帝。伏愿。龙图永固。玉叶弥芳。又拈香云。此一炷香。奉为

  • 第十二品·佚名

    第一章 律仪业论今称律仪业论。此处,依止于&ldquo;以眼见色取相&hellip;&hellip;乃至&hellip;&hellip;不取相。&rdquo;之经[文],言&ldquo;律仪、非律仪皆是业&rdquo;,乃大众部之邪执。一(自)律仪是业耶?(他)然。(自)眼根律仪是眼

  •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佚名

    一 遍住[自]诸见第一 其人于世为最上 言此外者皆是劣 故无离越于诤论(七九六)&ldquo;遍住[自]诸见第一&rdquo;者,有恶见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彼等以六十二恶见之任何恶见,以&ldquo;此是第一,是最高,是最胜,是最殊胜,是秀逸,是

  • 日用俗字·蒲松龄

    清代蒲松龄撰。该书把日常生活用字联成七字一句,便于背诵。其中饮食章、菜蔬章、果实章为饮食内容,间有述及食品腌制、烹调术语等,对研究清代饮食生活有史料价值。《日用俗字》是蒲氏撰写的一部歌谣体日用字汇编,《日

  • 李鸿章传·梁启超

    梁启超在维新时期、旅日时期、民国期间撰写了大量的人物传记,《李鸿章传》是其中的代表作。梁启超以李鸿章为代表来展现晚清四十年之历史,文中体现着梁启超“以人物为时代之代表”的撰述旨趣,通过对李鸿章一生之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