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本朝之定鼎及明室之偏安

吴三桂之乞师世祖章皇帝,太宗第九子也。崇德八年八月,太宗崩,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以下,定议奉世祖缵承大统,而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摄理国政。先是大军已拔锦州,得辽西大部,明总兵吴三桂率兵民五十万驻防于宁远。是年九月,郑亲王复发炮兵,越宁远,攻克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诸城,山海关守御益危。明年顺治改元,即崇祯十七年甲申也(一六四四年)。三月初,明以流寇内偪,廷议尽撤关外城守,而召三桂统边兵入卫。三桂悉众而西,行至丰润,闻李自成已陷京师、帝后殉国,乃犹豫不进,还次滦洲;自成执其父襄,令作书招之,三桂许降。已而闻其爱妾陈沅为寇军所掠,则大愤,遽易缟素,称先帝恩德,以复仇讨贼之旨公布军中;遂疾归山海关,部署军事。自成发兵追之,越滦州而东,三桂回军击破其众,自成乃亲将部众十余万东攻山海关,而遣别军出抚宁东北境长城,绕至关外夹击之。三桂大惧,奉书本朝乞降,请合军而西。

流寇之败走时摄政睿亲王方以大将军督师略地关外,比得三桂书,乃偕洪承畴等疾驰至沙河,距关仅十里,而通路已为寇军攻关外者所梗。三桂发大炮辟路,而自率轻骑突出,谒摄政王;即军中易服设誓,固请入关讨贼。承畴以为寇众东出,京师空虚,议请大军毋遽入关,而西北绕入居庸,袭据京师,俟其回援,可一战擒之;而三桂以关门祸急,坚持不可。时流寇当百战之后,剽悍无匹,摄政王虑不可轻敌,乃命三桂军为先驱尝贼,而自蓄精锐以待。自成悉众列阵关内,横及海岸。三桂引军先进,战酣,会风发尘起,两军不相辨,大军乘势突出,冲贼中坚,所向辟易。俄尘开,贼见甲而编发者,惊曰:『满洲兵也』,则皆溃走。自成奔永平。摄政王即下令使关内外兵民薙发,进三桂爵为平西王,而使率步骑二万前驱追贼。自成自永平遣使诣三桂军议和,以三桂不答,乃入京师屠其家,焚宫殿,载辎重西遁。摄政王以五月朔入都,改葬崇祯帝后,令臣民服丧三日。京师东北诸府皆降。

福王之立方流寇之北犯也,明福王由崧(思宗之从兄)、潞王常淓(思宗之从父)俱已避难至淮安。及思宗殉国、太子陷贼中,南京诸大臣议立君。福王于伦序当立,而以淫昏闻,潞王贤明可任大事,而世系较疏。于是立亲、立贤之问题起。兵部侍郎吕大器以下主立贤;凤阳总督马士英利福王庸闇,结党主立亲。两党互争,各取决于兵部尚书史可法。可法心善立贤议,而立亲党以握兵柄故,颇占优势;可法不得已,卒定议迎立福王。士英遂以拥戴功入阁,而出可法于江北督师。于是廷议分江北为四镇,以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北,经理山东一路;高杰辖徐泗,驻泗水,经理开归一路。刘良佐辖凤寿,驻临淮,经理陈杞一路。黄得功辖滁和,驻庐州,经理光固一路。而诸将争欲驻扬州,各纵兵相仇杀。可法务以公诚之意,调停其间,移杰镇瓜洲,而置得功于仪德;四镇虽稍稍受命,然卒不相协。而南京政府,党争亦日剧。自可法出,士英辈益无所惮,务进私人,图报复。凡崇祯朝阉党名挂逆案者,皆阴结士英希复出。士英乃排群议,奏起逆案巨魁阮大铖,于是正人如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刘宗周等先后引去。一时政府无善类,贿赂公行,秕政交作;江左偏安之局,不俟识者而知其不能久矣。

李自成之窜死摄政王既定京师,奏捷盛京,颁示朝鲜、蒙古。时京东、京北诸府虽降,而保定、大名、真定间溃贼群起,自成自山西入陕;山东诸州县闻之,亦争杀其伪官,据城自保。乃以六月遣肃亲王豪格往定山东、河南,遣都统叶臣等往定山西,各分扼要地,俟秋高进军,徐图灭贼。至九月,世祖定迁都之议。车驾以十月朔至自盛京,祭告天地社稷,奉太祖、太宗主入太庙;用大学士范文程言,尽除明季弊政,令文臣衣冠,暂从明制。近畿略定,因议先剿陕贼、次规江南,乃以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偕吴三挂、尚可喜等由大同边外会诸蒙古兵,赴榆林延安,出陕西之背;又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孔有德等由河南夹攻潼关,期于西安相会。是冬,畿南、山西、山东诸省先后平定。豫王以十二月渡孟津,收沿河堡寨,进至陕州,自成遣其将刘宗敏(夺三桂妾陈沅者)据潼关拒守。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正月,大军抵关,自成逆战不利,而英王及三桂西北之师已自保德州编筏渡河,入绥德,连下延安、鄜州,逼西安之背。自成前后受敌,弃关还西安,焚宫室,东南自蓝田出武关,走湖广。比大军克潼关、入西安,则自成已走五日矣。朝廷以陕西底定,乃命豫王移师征江南,而以追剿流寇事专任英王及三桂。时寇众尚三十余万,扬言欲取南京,大军水陆迫蹑,凡七破其众于长江流域间。闰六月,自成南走延宁、蒲圻,至通城,率二十余骑掠食山中,为村民所困,自缢死。或言自成陷泥淖中,村民聚击之,锄碎其首,至糜烂不可辨云。自成既死,其残众二十万,悉降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

史可法之尽瘁南朝危局既如上文所述,而史可法独提兵往来江淮间,身当南北之冲,联络诸镇,力图兴复。先是摄政王闻福王自立,即移书可法,责以大义,谓『春秋之法,有贼不讨,则新君不得书即位』。且讽以形势,谓『以中华全力,受制潢池,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国,胜负之数,无待蓍龟』。可法报书,亦历引汉(光武、昭烈)、晋(元帝)、唐(肃宗)、宋(高宗)中兴故事,以解自立之嫌,且谓『贵国驱乱除逆,兵以义动,若规此幅员,为德不卒,则以义始而以利终,将为贼人所窃笑』(两书具载「通鉴辑览」)。既而大军已定山东,乃分兵取海州、宿迁,连下江北州县。会可法方进师清江浦,遣官屯田开封,为经略中原计。及大军至,可法驰疏告急,而马士英乃谈笑以为诳己,诸将亦拥兵观望,无敢任冲要者。当是时,明诸镇之师惟左良玉及高杰所部最强。良玉与何腾蛟等镇守湖广,而高杰为可法忠义所感动,颇奉约束,因进次徐州,沿河(当时黄河自开封东南流经徐州、淮安等境入海,与今河道不同)筑垣,专力备御,且遣使通好于睢州总兵许定国,联络河南。定国旋纳款本朝,送二子渡河为质。杰微闻其计,亲往觇之,为定国所杀,部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可法闻变流涕曰:『中原不可为矣』!遂驰至徐州,招抚其众十余万,移诸扬州。而豫王南征之师,以顺治二年三月,自陕西分道而东,会于归德,所过州县皆望风迎降,遂进薄泗州,乘夜渡淮。可法方将移军援泗,会左良玉以马士英裁其军饷故,传檄远近,以清君侧为名,列舟自汉口而下,南京戒严,诏趣可法入援。比可法渡江至燕子矶,则良玉已病死九江,其部众为黄得功勤王军所败,乃复奉命折回;而大兵已破盱眙,警报日至。可法檄各镇兵会援扬州,无一至者,独总兵刘肇基自桃源县西白洋镇趋赴。大兵越六合进攻,去扬州二十里而营。肇基请背城一战,可法谓野战不如凭城,乃分陴拒守,亘七昼夜。城卒破,可法被执,大呼曰:『吾史督师也』,遂见杀。肇基率所部巷战,力尽亦死,时四月二十五日也。大兵留十日,乃南行。可法为人廉信,与下均劳苦,其督师也,行不张盖、食不兼味、寝不解衣,日夜以报雠雪耻为念。每缮疏,循环讽诵,声泪俱下,闻者无不感泣;而权奸内哄,悍将外争,凡所经画,百不一就。卒至兵顿饷竭,志决身歼,时人比诸文天祥云。

江南之平定扬州已溃,明侍郎杨文骢、总兵郑鸿逵合兵守京口,与豫王军隔江相持;会夜雾,大军编巨筏,列灯火其上,放之中流为疑兵,而别以数百骑舣小舟潜渡,袭据北固山(镇江府城北)。守兵惊溃,文骢奔苏州,鸿逵拥众入闽。福王闻警,率宦官宫妾西幸芜湖,士英、大铖亦先后走杭州,其余文武勋戚相率迎降。豫王长驱入城,而分兵追袭福王。时黄得功屯守芜湖,誓死翼卫,竟中流矢阵殁,明总兵田雄拥福王出降。江南略定,乃分大军之半,属贝勒博洛进攻浙江,沿途徇所过州县。马士英自杭州迎战不利,渡钱塘江东遁,潞王常淓以杭州降。会英王追剿流寇之师亦所至有功,收左良玉部将金声桓众十余万于九江,于是长江流域西自湖北、东至海、南及浙西,大都降服。豫王奏改南京为江宁府,至七月,班师;乃以贝勒勒克德浑为平南大将军,以大学士洪承畴总督军务,镇抚南方,并驻江宁。

鲁、唐二藩之割据及江南民兵之骚动南京政府以五月颠覆,至六月,而鲁王以海(明太祖十四世孙)称监国于绍兴,据有浙东,以张国维、熊汝霖等督师钱塘江上,画江而守。至闰六月,而郑鸿逵复拥唐王聿键(太祖九世孙)称帝于福州,据有福建及其西南诸省;郑芝龙兄弟辅之,握兵食权。而黄道周为大学士,议战守,恃仙霞岭为国防。

于是浙、闽对立。而江西士大夫自杨廷麟以下,设忠诚社于赣州,号召才智,远近毁家入社者几三万人。同时江南列城民兵四起,嘉定则侯峒曾、黄淳耀,江阴则陈明遇、阎应元,松江则沈犹龙,徽州则温璜,绩溪则金声,各集众自保,效死不去。其余吴江、昆山、崇明、宜兴等响应者复十余城,或通表唐王,受其封拜,或近受监国鲁王节制,浙、闽恃以阻大军之南下。然民兵皆起仓猝,未更训练,饷械又不足,率旬日即败,诸王谋者皆先后死;独吴易之守吴江、阎应元之守江阴,稍稍持久。是时大军分两部,一屯江宁,洪承畴督之;一屯杭州,贝勒博洛督之。承畴遣张天禄等引军攻徽、宁,而博洛自杭州进薄吴江,尽断诸港通路,乘大雨歼吴易军(吴易得脱,至明年始见杀)。因移围江阴,列炮环攻,以八月二十一日破之;众犹巷战,士女自杀者池井皆满,明遇及应元殉焉。而金声尚扼守绩溪,布置甚密。至九月,明御史黄澍导大军出间道袭破之,执声至江宁,其门人江天一从。总督洪承畴谕降,天一朗诵思宗谕祭承畴文以愧之,与声俱死。于是江南民兵悉平。

唐藩之扩张及闽、浙之冲突唐王好学通典故,然以郑氏擅国,不能有所为。芝龙、鸿逵屡荐其私人为要官,唐王不从,以是怀怨望。及本朝遣使招抚福建,芝龙阴结使者通款;唐王数促之出师,辄以饷绌辞。道周知芝龙不足恃,乃踰岭征兵从广信出衢州,所至号召诸将,安抚遗黎,归附者颇众。时何腾蛟总督湖广,次长沙,收抚流寇余众数十万,分为十三镇,布列湖南、北,与大军之屯武昌、荆州者相持。而杨廷麟守赣,募民兵三万、峒蛮四万,又檄调广东、云南兵数千,与南昌大军战屡捷,兼取吉安守之,军颇振。两人并翼戴唐王,受爵命。于是唐藩领土自福建、两广、云、贵以外,兼有湖南及江西、湖北之一部。乃颁诏浙东,鲁王下令将返台州,而熊汝霖出檄严拒,张国维亦驰疏唐王,言『监国当大势溃散之日,鸠集为劳。一旦退就藩服,人无所依,闽中鞭长不及;猝然有变,唇亡齿寒,悔莫可追』!既而鲁王遣使通聘福建,唐王亦手书报之曰:『吾无子,王为皇太侄,同心戮力,共拜孝陵。吾有天下,终致于王』。浙东所用职官,尽列朝籍,无分彼此;且发饷银十万两犒师。而马、阮复鼓鲁王部将方国安纵兵劫闽使,尽夺其饷,且檄数唐王罪。于是闽、浙冲突,而唇齿之势离矣。

川、陕之征自李自成败窜,中国本部西北境虽已隶本朝,而四川故为张献忠所据;会朝廷方以南征为急,未暇西顾,献忠乃以成都为根据地,遣诸将分屠附近州县,以杀人多寡论功,川中无人迹。及唐王之自立于东南也,明遗臣贺珍等复起兵兴安,汉中遥附之,遂占凤翔、窥西安,全陕响应。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年)春,诏以川陕军务任肃亲王豪格及平西王吴三桂,而以浙、闽事属诸博洛,分道大举。肃王以三月至西安,与总督孟乔芳分定渭水以北诸城。五月,进军汉中,破贺珍等于鸡头关,陕西复平,乃进征四川。时献忠部将刘进忠方守保宁,闻大军至,即率众迎降,乞为响导;大军追至西充、盐亭间,与献忠遇,发矢殪之。其党孙可望、李定国、白文选等俱溃走川南,寻越重庆綦江等城,入贵州境;大军追之至遵义,以饷匮旋师,时三年十二月也。

鲁藩之平博洛南征之师,亦以三月进次杭州。先是张国维率诸军连战于钱塘江上,皆有功,因欲乘间复浙西。熊汝霖议募民兵,由海宁、海盐直趋芜湖,以梗运道;连络吴中水师之潜据太湖者为犄角,以困杭州。而浙东诸饷尽为方国安军所擅,民兵无食,议卒不行。至是,大兵压钱塘江,国维督诸将连营拒战。四月,大兵隔江炮坏方国安营灶,国安即拥兵数万入绍兴,挟鲁王走台州,而诸将尚严守江上。会夏旱,江水暴落,褰裳可涉。六月,大军士马数万由上流浮济,连营駴溃,张国维退守东阳。国安谋执鲁王以献,鲁王亟走得脱,航海至厦门。国维知事不可为,赴水死。金华、衢州相继下,浙东略定。

唐藩之平方何腾蛟、杨廷麟之振势于湖南、江西也,各疏请唐王移镇其地。唐王亦知芝龙有异志,欲弃闽由赣入湘,倚腾蛟。以顺治三年二月,进次延平。时廷麟守吉安,闻唐王北行,乃南入赣谋迎谒,而以吉安之守御属诸兵部侍郎万元吉。元吉驭下严,诸将不悦,皆内携。至三月,江西降将金声桓进围吉安,守兵不战溃,城遂破。元吉退入赣,声桓乘胜进围之,廷麟、元吉坚守不出。既而博洛定浙东,闽中大震;芝龙已阴受洪承畴约款,乃诡称海寇入犯,驰赴安平而尽撤关隘,水陆防兵随之,仙霞岭二百里间空无一人。大兵由衢州长驱越岭入,时赣州被围,不能援闽;何腾蛟遣部将迎跸,方抵韶州,而仙霞岭败报至,唐王仓卒自延平走汀州。大军既破延平,驰七昼夜追及之;遂执唐王至福州,王不食而死。漳、泉诸郡并下,芝龙自安平奉表来降。

赣州之攻守赣州自四月被围以来,至六月,明赣南巡抚李永茂遣广东兵五千至,战于李家山,围暂解;已而复合。元吉恃蛮兵自固,不加裁抑,而独严束云、广客军之助守者,客军解体。主事龚芬等自章水上流募水师,欲以会援,而久屯南安不下。至七月,云南、两广诸道援师毕集,诸将请战,而元吉必欲待水师。水师统领故海盗,观望不即前;会秋高水涸,舟行迟滞,大军夜袭诸川,纵火焚之,于是援军皆溃。会闻汀州破、唐王被难,合城气索。十月,遂为声桓所屠。诸将拥元吉出,元吉叹曰:『为我谢赣人,使合城涂炭者我也,我何可独存』!竟自杀。廷麟亦死之。于是福建、江西次第荡平。腾蛟闻唐王死,大恸,厉兵保境如平时;而广东督抚复拥桂王由榔监国,流离转徙者且十余载,别为专篇说之。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赵尔巽
  卷二十一  漢紀十三·司马光
  ●卷八·杨循吉
  第十二回 拔中都分兵南略 立继嗣定议西征·蔡东藩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二·徐乾学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六·倪在田
  卷之一百五十五·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二十二·佚名
  一一二三 安徽巡抚书麟奏查获《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折·佚名
  一五 星期日·周作人
  三四 补遗二·周作人
  卷三百·杨士奇
  卷之五  國初禮賢錄(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卷七十八·赵汝愚
  卷十一·纪昀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一十三·彭定求

        卷113_1 【敬酬张九龄当涂界留赠之作】裴耀卿   茂先实王佐,仲举信时英。气睹冲天发,人将下榻迎。   珪符肃有命,江国远徂征。九派期方越,千钧或所轻。   高帆出风迥,孤屿入云平。遄迈嗟于役,离忧空自情。

  • 卷六·王世贞

      高帝尝谓宋濂:“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学部之博,祎不如卿。”又尝与刘诚意论文,诚意谓:“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又其次张孟兼。”孟兼性刚愎,好出人上。为按察副使,上冢归,邑令谒

  • 第一齣~第十齣·许三阶

    第一齣 开宗【满庭芳】〔末上〕公子贤豪。将军义侠。论交意气纵横。伸寃廷诤。杖下死重生。远向岭南窜迹。因辐辏旧日姻盟。潜归去。风波平地。夫妇各飘零。孤征边塞。苦。可汗雅重。赠女殷勤。恨谗言搆难。遁入胡尘

  • ●崇禎長編卷之五十二·汪楫

      崇禎四年十一月   ○崇禎四年十一月   四年辛未十一月庚午朔頒曆升殿   戶部尚書畢自嚴四疏懇罷任帝不允   陞沈猶龍為太僕寺少卿管東路馬政劉並秀為鴻臚寺右少卿   宣大總督張宗衡薦舉兵備道胡沾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四十二·佚名

    嘉靖二十七年十一月壬申朔升右给事中吕时中程时思为左给事中给事中叶镗徐霈俞鸾张侃为右给事中时中兵科时思刑科镗吏科霈户科鸾兵科侃工科○山东巡抚彭黯为巡按御史刘时进奏乞养病 上以御史称病者多疑其非真命时进自

  • 一一一七 谕将各乐章按语与《旋宫图》俱附入《律吕正义后编》并补入四库书·佚名

    一一一七 谕将各乐章按语与《旋宫图》俱附入《律吕正义后编》并补入四库书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初五日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初五日奉旨:前因乐部所用乐章,仅以五、六、工、尺、上为音,问以宫、商、角、征、羽,茫然不知为何事,因命

  • 卷一百·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一百     明 湛若水 撰 赈济下 唐太宗贞观元年闗中饥斗米直绢一疋二年天下大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 臣若水通曰古

  • 卷七·朱朝瑛

    钦定四库全书读春秋略记卷七   明 朱朝瑛 撰宣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同一即位也胡氏之说褒贬异义以为美恶不嫌同辞夫不嫌于同者谓其美恶较然如泾渭之不可淆也若诸公之不朝天子与受贼臣之立者媺恶不甚相远岂得不嫌

  • 第五 飞箝 4·王诩

    【原文】用之于人①,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②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③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④。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

  • 妙法蓮華經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是書校歷二週.一譯校.二刻校。   二.譯校凡用五本。(一)梵文本妙法芬陀利迦經.校註略稱梵本。(二)藏文本日帝   等譯妙法白蓮華經.略稱藏本。以上二種並擧則稱梵藏本。(三)晉竺法護譯正   法華經.略稱晉本。(四)隋闍

  • 中阿含经卷第十·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习相应品第五(有十六经)(初一日诵)何义.不思.念.惭二戒敬各二.及本际二食.尽智.说涅槃弥醯.即为比丘说(四二)中阿含习相应品何义经第一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

  • 五家正宗赞卷第四·绍昙

    云门宗云门匡真禅师师嗣雪峰。讳文偃。秀州人。俗姓张。空王寺受业。听四分律。弃见睦州。州才见。便掩门拶折师足曰。秦时[車*度]轹钻。师大悟。州指见雪峰。师至峰庄。见僧。问。上座上山去那。僧曰。是。师曰。寄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二·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录论结文二。初正结。疏无明根本等者。拣非枝末故。以依无明力而任持。托业识心而安住。故下文云。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

  •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慧寂

    径山沙门语风圆信无地地主人郭凝之 编集师。讳慧寂。韶州怀化叶氏子。年九岁。于广州和安寺。投通禅师出家(即不语通)十四岁。父母取归。欲与婚媾。师不从。遂断手二指。跪至父母前。誓求正法以答劬劳。父母乃许。再

  • 昂梯菲尔奇遇记·凡尔纳

    一个好心人救了一个总督。这位总督便把自己收藏着价值一亿法郎珠宝的无名小岛的位置,写在遗嘱中告诉了他。然而,总督只告诉了他小岛的纬度,至于经度,总督要他去找其他的几位遗嘱继承人了解……。就这样,一场寻宝的狂潮开始

  • 鹿皮子集·陈樵

    别集名。元代陈樵(号鹿皮子)作。本集有两种,一为杜储编,有元大德丙寅庞龙序。一为卢联编,比前一种多诗37首。四库馆臣即据以收入《四库全书》。共4卷。卷一有赋15篇,酷似《楚辞》。卷二为乐府、七言古诗、五言古诗、

  • 洪福异闻·佚名

    光绪癸卯奋间,余游芜湖,遇同知陈君某,年六十余矣,偶谈及席公宝田事。 盖陈君早年曾在席幕府,躬与战事者也。余盛推席公擒洪福及平苗之功,陈君微哂,余异而诘其故。陈君不答,遂即别去。明年余因事复至芜湖,陈君留余宿于大关。一

  • 书学迩言·杨守敬

    杨守敬撰。守敬字惺吾,号邻苏老人等,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举人,曾随黎庶昌赴日本搜访中国古籍,归国后任勤成学堂总教长等职。擅长史地、目录、金石文字诸学,工书法。辛亥革命时曾避祸上海,为日本人讲授书艺,因撰《书学迩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