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周弘正传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晋光禄大夫周岂页的九世孙。祖父周..,齐朝中书侍郎,领著作。父亲周宝始,梁朝司徒祭酒。

周弘正幼年丧父,和弟弟周弘让、周弘直都由伯父护军周扌舍收养。十岁时,通晓《老子》、《周易》,周扌舍每每与他谈论,总是觉得他与众不同,说:“看你神情聪颖、悟性奇高,精明事理机警过人,将来出名,必当超过我。”河东裴子野深加赏识,把女儿嫁给他。十五岁时,召补为国子生,又在国学讲《周易》,诸生争相传阅他的讲义。在春末的时候开学,初冬的时候应举,学司认为他来的时间短,没有答应他。博士到洽议论说:“周郎还没成年,便独自讲授一经,虽然是诸生,实际上能做老师,不必等策试。”初任梁太学博士。晋安王为丹陽尹时,召引弘正任主簿。出任邺县县令时,因母亲去世离职。丧期满后,历任曲阿、安吉县令。普通年间,开始置官司文义郎,管辖寿光省,周弘正任司义侍郎。

中大通三年(531),梁昭明太子薨,其嗣子华容公没能立为太子,而是立晋安王为太子,弘正便上奏章说:

我听说谦逊之天象,起源于伏羲、轩辕所创之爻画,禅让之根源来自于尧舜禅让之制,其来历已很久了,请让我详细地说。大凡在朝在野,殊途而同归,后稷、后契、巢父、许由,姓名不同而其道一致,出世者奉之为首领,居官者称之为外臣,无不内与外互相资凭,互为表里,以成治世之业,这大抵是万代同一规范,历百王而不会更改的。到了三代之时,由于王室衰微,礼制崩坏,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至于有七国争雄,楚汉相争。汉朝鼓扇其俗,两晋张扬其波,谦让之风废弛,已是年长月久。以朴实代替虚伪,以淳朴替代浮薄,回归古代淳朴之世,现在是时候了。

伏惟明大王殿下,天资卓越,超凡脱俗,聪明睿智神态英武,真乃百官领袖,四海之内归附其仁德。所以皇上颁布德言,下达明诏,以大王为国之太子,此乃天下之根基所在。即使是夏太子储、周太子诵、汉太子储、魏太子丕,这些人,又哪里能够与大王您相比呢。我希望殿下您能够效仿宋之子鱼,以仁义之怀弃帝位不居,像子臧那样执守临难不苟的节操,避开皇位而不居,抛弃万乘之尊如脱鞋那样随便,希望能一改浮薄之风,以光大太伯之遗风。古有其人,今闻其语,能身体力行的,舍殿下又有谁人?能使无为之教化,像上古那样复兴,禅让之道,不绝于后世,岂不是圣德之业吗?

弘正乃浅陋之书生,不能通今博古,祖籍汝、颍,世代以忠烈相传,先人在燕朝任决曹掾时曾多次上书直谏,在万岁面前显现出节义,在三府面前严辞正色,虽然盛德之业将要断绝,然而疏狂之风未泯。所以冒昧说出我心中之言,放纵我之愚见。如果能让我这些粗浅的言语,为您所听取,即使是让我置身于烹鼎之上,丧命于肺石之上,虽死犹生。

其抗言直谏坚守正义,大体如上。

累迁至国子博士。当时朝廷在城西设立士林馆,周弘正任讲授,听众倾动朝野。弘正向梁武帝请教《周易》疑义五十条,又请求解释《乾》、《坤》、《二系》说:“我听说《易》取法万象来表达含意,设立系辞以表达内容,于是圣人之性情,庶几可见。如果不是体大精深,出神入化,怎么能志格圆通成为极学,精微奥妙发人深思。所以孔子比之为桎梏,读《周易》时韦编三绝,轩辕读《周易》时疑惑不解,以至遗失玄珠于赤水之中。伏惟陛下日理万机,不必像众人那样每时每刻劳损心神,只需凝神静思其奥妙之意,便可对其天真之道常有所得,就是用上上之智也无法来比喻您智慧之深邃,就是用聪明神智也无法来比况您心智的深不可测。至如《六经》包括了爻画,《两系》穷尽了文辞之妙,鸿儒连年畅谈,名士终年抵掌而议,无人能够畅游其中,不曾见其边际。自从圣旨降议,裁成《易》道,剖析精微之理至于秋毫,涣释积年之冰及于深谷。臣亲承圣旨,职掌讲授,芸芸众生,无不得到传授。只是《乾》、《坤》之深义未能剖析,《系辞》之奥妙未能诠解,以至于整部经书之大概,还有很多疑惑的地方。臣不揣庸俗肤浅,不顾自己之浅薄,谨与授业诸生清河张讥等三百一十二人,因《乾》、《坤》、《二系》、《象》、《爻》之义未通,伏请皇上于听政之余,垂爱加以提示训导,让微臣们研习仰读,得以完成专门之学业,使后世好学者,专心研读《周易》者有奉读之物。从此将深感荣幸,更加欢快地沐浴太平盛世之光照,终身习读,不知老之将至。惟恐皇上您不知我们之困惑,因而冒昧陈情,愚钝闭塞之心不知如何表达。”诏答曰:“设立《卦辞》以观天象,其事幽远而文辞高妙,作《系辞》以表达心志,言辞艰深而道理深奥,孔子有绝编之思,文王幽居时又有续作,其事已过了一代又一代,传述者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圣贤,自从商瞿秉承,子庸又加以传授,篇简逐渐散失,岁月日益久远。田生在..川享有盛誉,琅邪梁丘擅专门之学,代郡范生,山陽王氏,各人怀藏珠玑,各自尽述玄言之妙,其学说各有取舍,其意旨互有详略。近代官方之《易》学,均有存疑之处,随口回答所问,已是各具别解。已知你与张讥等三百一十二人需要解释《乾》、《坤》、《文言》及《二系》,待听政有暇,必当与卿等加以讨论。”

周弘正博学多识了解天象,擅长占测吉凶。大同末年,他曾对弟弘让说:“国家遭到厄运,数年之内当有战乱发生,我与你不知道该逃到何处去。”到了梁武帝招纳侯景,弘正对弘让说:“大乱从此发生了。”京城陷落,弘直为衡陽内史,元帝在江陵,给弘直写信说:“刚刚京都有信使来,得知贤兄博士平安。只是京师众官,无不附从叛逆,王克已做了侯景之家臣,陆缅也充当了步卒,惟有周生,坚定不移。谈到西军,我不得不掩面流泪,朝臣百姓都盼望我的到来,好比盼望秋收有成,岁寒才知松柏之后凋,坚定者一人而已。”王僧辩讨伐侯景时,弘正与弘让起兵相迎,僧辩得到他们十分高兴,当日便启奏元帝,元帝亲自写信给弘正说:“妖魔小丑肇乱,已过去一年了,国内相知,零落殆尽。即便凭韩非那陈书样的智慧,也免不了在秦国坐监,以刘歆那样的学识,也挽救不了新朝的灭亡,好久没你的音讯,我时常焦虑不安。常常想像古人那样访山东而寻扬子云,问关西而求杨伯起,每当有信使到来,总是前去相问,总是希望能等到你的来信,以安慰我引颈相望之心。”又遣使迎取他,对朝臣说:“晋氏平定三吴,喜得陆云、陆机二陆,今我破贼,也得到了弘正、弘让二周,真是今与古如出一辙,足以相提并论。”及弘正至,礼遇十分优厚,朝臣无人可与之相比。授任黄门侍郎,管辖侍中省。旋即迁任左民尚书,不久加任散骑常侍。

元帝曾著有《金楼子》,说:“诸僧中我尤其看重招提琰法师,隐士中我尤其看重华陽陶贞白,士大夫中我尤其看重汝南周弘正,他们对于义理玄言,清新婉转,极尽变化,同为一时之名士。”侯景乱平,僧辩启请送秘书图籍,勒令由弘正来校雠。

当时朝廷商议迁都一事,朝臣家在荆州的,都不想迁都,只有弘正和仆射王裒对元帝说:“束..以上士大夫略知古今者,知道帝王所都本无定处,不会有什么想法。至于普通百姓,如果不看见舆驾入建邺,还以为是列国之诸王,不是所谓天子。现在应该从百姓之心愿,从四海之愿望。”当时荆陕人士都说王裒与周弘正都是东土之人,自然想要东迁,这恐怕不是良策。弘正严厉驳斥说:“如果说东人劝东,不是良策,那么君等西人欲西,难道就成了良策?”元帝便大笑,竟然没迁国都。

江陵陷落后,弘正突围而逃出,回到京师,敬帝以之为大司马王僧辩长史,代理扬州事务。太平元年(556),授任侍中,领国子祭酒,升任太常卿、都官尚书。高祖受禅,授任太子詹事。天嘉元年(560),升任侍中、国子祭酒,去长安迎取斑宗。三年从北周回到梁,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兼慈训太仆。废帝继位,领都官尚书,总知五礼事。又授任太傅长史,加任明威将军。高宗即位,迁任特进,重兼国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加扶。太建五年(573),授任尚书右仆射,祭酒、中正职务不变。不久令侍太子讲《论语》、《孝经》。太子以弘正为朝廷旧臣,德高望重,于是对他以礼相待,虚心请教,像对老师那样敬重他。

周弘正特善玄言,又通晓佛经,即便是博学之士名望之僧,莫不请他质疑。太建六年(574)死于任上,时年七十九岁。宣帝下诏说:“追踪往事褒扬大德,已为常规。已故尚书右仆射、兼国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周弘正,他见识独到,精通技艺学业,学识渊博,资质深厚,其道浸染学门,在百官中德高望重,猝然离世,朕十分悲伤。可追赠侍中、中书监,办丧事所需,酌量资给。”便出宫临哭,谥号简子。所著《周易讲疏》十六卷,《论语疏》十一卷,《庄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经疏》两卷,《集》二十卷,都流行于世。子周坟,官至吏部郎。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张廷玉
  第九十一回 约蒙古夹击残金 克蔡州献俘太庙·蔡东藩
  雍正七年一月至雍正七年十二月·蒋良骐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六·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一·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四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十二·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九十四·佚名
  五三○ 军机大臣奏黏签呈览徐述夔等诗本并拟写谕旨进呈片·佚名
  钦定兰州纪略卷十三·阿桂
  小 引·许寿裳
  宋可传·脱脱
  卷一百二十五·杨士奇
  曹云祥·周诒春
  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阳·唐圭璋

      诗渊有京汤水龙吟“夜来井络参缠”一词,乃京镗作。又有凉阳汉宫春“看透尘寰”一词,亦京镗作。不知此“□阳”,是否亦为京镗,待考。   八声甘州   渐纷纷、木叶下亭皋,秋容际寒空。庆屏山南畔,龟游绿藻,鹤舞青松。缥

  • 第三出 毒饵·李渔

    (净僧帽、艳服,作油腔上)空门寄迹十余年,不靠弥陀不靠天;单靠一双识货眼,贱收骨董卖湖边。自家乃是西湖边上一个卖骨董的和尚,法名叫做是空。原是京师里面一个有名的光棍,只因做桩脱空的事,犯了大罪,逃走出京。恐怕人识认出来,只

  • 卷八·贯休

    钦定四库全书 禅月集卷八 唐 释贯休 撰 五言律诗三十一首 归故林後寄二三知已 昨别楚江边逡巡早数年诗虽清到後人更瘦於前岸翠连乔岳汀沙入坏【一作瀼】田何时重一见谈笑有茶烟 春寄西山陈陶 搔首复搔首孤怀草萋萋

  • 唐诗镜卷三十三·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三十三 明 陆时雍 编 中唐第五 司空曙【字文明广平人登进士第韦皋招致幕府授洛阳主簿贞元初为水部郎中终虞部郎中有集二卷】 五言律诗 送王先生归南山 儒中年最老独有济南生爱子方传业无官自

  • 卷十五 后赵录五·崔鸿

    石虎上 石虎字季龙勒之从子也祖曰背邪父曰寇觅寇觅有四子虎第四勒父曷朱幼而子之故或谓之为勒弟也年六七岁有善相者遇之于路曰此儿貌竒有壮骨贵不可言晋永兴中与勒相失永嘉五年刘琨送勒母王氏

  • 第十九回 诛逆阉难延秦祚 坑降卒直入函关·蔡东藩

      却说阎乐返报赵高,高闻二世已死,自然大喜,立即趋入宫中,抢得传国玉玺,悬挂身上。本想自己篡位,因恐中外不服,且将公子婴抬举上去,俟与楚军讲定和议,再作后图。主见已定,乃召集一班朝臣,及宗室公子,当众晓示道:“二世不肯从谏,

  • 东汉会要卷二十七·徐天麟

    选举下公府选举举能案剧【卫飒传建武二年辟大司徒府举能案剧除侍御史】建武十二年诏三公举茂才各一人亷吏各二人【百官志注】世祖诏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徳行髙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

  • 卷二十三·张廷玉

    <史部,编年类,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二十三 【起甲辰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尽壬子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凡九年 【甲辰】二十三年秋七月谙达犯大同总兵官

  • 春秋战国异辞卷二十·陈厚耀

    齐景公【下】十二年景公如晋见平公欲与伐燕十八年公复如晋见昭公【史齐世家】齐景公为露寝之台成而不通焉【通一作踊下同】柏常骞曰为台甚急台成君何为不通焉公曰然有枭昔者鸣其声无不为也吾恶之甚是以不通焉柏常骞曰

  • 卷之九百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四十八·高士奇

    <史部,纪事本末类,左传纪事本末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八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昭惠复兴楚国【曰公之乱 惠王灭陈附】定公四年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 两汉笔记卷一·钱时

    宋 钱时 撰高祖秦二世二年初楚懐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彊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之杀项梁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懐王与诸老将皆曰项羽爲人慓悍猾贼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

  • 孟郊传·欧阳修

    孟郊的字叫东野,湖州武康县人。年轻时隐居嵩山,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合得来。韩愈见到后就和他成了好朋友。孟郊五十岁时,考中了进士,任溧阳县尉,县里有投金濑、平陵城,草木丛生,下边有水潭。孟郊有空就去坐在水潭边,徘徊做诗,公务

  • 中庸译文·子思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ldquo;四书&rdquo;。宋

  • 坊记·姚际恒

    程正叔曰:「坊记,观其引『论语曰』,则不可以为孔子之言。」石梁王氏曰:「既是子云,又有论语曰,不应孔子自言。」按:仲尼燕居、孔子闲居两篇辞旨多谬,然辨其非孔子之言者绝少。此篇固非孔子之言,然颇不诡于圣人之道,不必以其非孔

  •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四·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信持第四十九   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諸佛所說法已說今說當說聞已欲一切信持自行亦爲人   說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上已說十方諸佛所說欲憶持不忘當

  • 汉藏教理院记·太虚

    汉藏教理院之设缙云山,创始于民十九之秋。先是、予弘化欧、美,曾有世界佛学苑之发起,于教理研究概分汉藏、华日、华梵、华欧四院。是秋、入川礼普贤,刘公甫澄治渝州军次,高瞩康藏政俗,胥依佛教,方有选汉僧赴藏留学之议。予语

  • 敬告亚洲佛教徒·太虚

    ──十四年夏作──一 绪言今因日本之佛教同袍,开设东亚佛教大会,萃亚洲各地之佛教领袖于一堂,敦厚东亚佛教徒之交谊,以协同研究及宣传佛教教义,发达佛教主义之社会事业与教化事业,增高人类文化,促进世界之和平,洵盛举也!予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