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庾肩吾传

庾肩吾字慎之,八岁就能赋诗,兄长庾於陵对他十分友爱。起初他担任晋安王的国常侍,晋安王常常迁移守地,庾肩吾一直跟随迁移。在雍州,他被任命与刘孝威、江伯摇、孔敬通、申子悦、徐防、徐詀、王囿、孔铄、鲍至等十人抄录众多典籍,供给很多果品,号为高斋学士。晋安王做了皇太子,庾肩吾兼东宫通事舍人。后来担任湘东王录事、咨议参军、太子率更令、中庶子。

简文帝创建了文德省,设置了学士,庾肩吾的儿子庾信、徐詀的儿子徐陵、吴郡的张长公、北地的傅弘、东海的鲍至等人成为其中的人选。齐朝永明年间(483~493),王融、谢緿、沈约在文章中开始使用四声,作为创新,到了这时,转而拘守声韵,更加靡丽,超过了以往。简文帝在给湘东王的信中论述道:

“近来见京城的文体,钝弱超过往常,比着学习浮华,争相讲求舒缓,既不同于比兴,也背离了《风》《騷》。六典三礼,使用则有地方,吉凶嘉宾,运用也有处所,不曾听说吟咏性情,反而模拟《内则》之篇,执笔写史,又去依照《酒诰》之作。迟迟春日,反而去学《归藏》,湛湛江水,却是如同《大传》。

“我既然在写文章方面很笨拙,不敢轻易地有所指责,只是以当代的作品,依次与古代的才士相比,远有杨、马、曹、王,近有潘、陆、颜、谢,看他们的遣词用心,全不相似。如果以今天的文章为是,那么就是过去的贤人为非,如果认为过去的贤士可以称扬,那么今天的文体就该抛弃。如果说他们都是各怀己见,则不敢赞同。又当时有效法谢康乐、裴鸿胪文章的,也对他们很有疑惑。为什么呢?谢氏吐言高拔,出于自然,时而有不够严谨的,是他的糟粕。裴氏则是良史之才,完全没有篇章的美感。这就是学谢而没有得到他的精华,只是得了他的冗长;学裴则弃绝了他的所长,只得了他的所短。谢固然是精巧而不可效法,裴也是质朴而不应羡慕。所以心猜臆断之属,好名忘实之类,追随谢氏,哪是三千弟子所能赶上,遵从裴氏,害怕两唐不能流传。所以玉徽金铣,反而被不识货的人所鄙视,《巴人》《下俚》,更能为郢城中的人所爱听。《陽春》曲高而不能唱和,妙声断绝而无法寻找。竟然不精细探讨,衡量文雅质朴,虽然有异巧之心,但终究愧于高手。所以手握珍宝怀藏美玉之士,望着郑国而知道退返;头戴章甫脚穿翠履之人,远见闽乡而深长叹息。诗歌已是这样,散文却又相同。只是墨汁不会言语,要受他们渲染,纸张没有情感,任凭他们叠画。太厉害了,文章的邪道横流,竟到了这种地步!

“就像近代谢緿、沈约的诗歌、任窻、陆亻垂的散文,这些都是文章的冠冕,作品的楷模。张士简的辞赋,周升邈的论辩,也都属于高手,很难再次遇到。文章没有衰落,必定会有英才,其中的领袖人物,非贤弟还能有谁!常常想作讨论,无人可以交谈,想念我的子建,与你共同商榷。辩明文学的清澈与混浊,让它能如同泾水和渭水,这样论人物,颇似汝南王。红白已经判定,评论有所不同,使那些身怀鼠技的人知道惭愧,滥竽充数的人自感耻辱。相思不见,多么忧伤!”

后来简文帝即位,以庾肩吾为度支尚书。当时上游的藩镇,都凭据州城抗拒侯景,侯景假传诏令让庾肩吾出使江州去劝说当陽公萧大心。萧大心投降了贼军,庾肩吾于是逃到了东部。后来贼将宋子仙攻下了会稽,悬赏抓到了庾肩吾,打算把他杀掉,首先对他说:“我听说你能作诗,现在可以当即作一首,如果能够,就可以保全你的性命。”庾肩吾挥笔便写成了,辞采极美,宋子仙便放了他,让他做建昌令。他于是从小路奔往江陵,曾担任江州刺史,兼义陽太守,封为武康县侯。死后,赠他为散骑常侍、中书令。他的儿子名叫庾信。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九·刘昫
  卷二百六十九·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九十八·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八十一·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四·佚名
  卷之五百八十·佚名
  第一八六具领状光绪九年十一月十九日一一四○三—一○·佚名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卷四·佚名
  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范晔
  王郁传·脱脱
  卷十五·阿桂
  六·钱穆
  卷十三·雍正
  卷五·郭良翰
  二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郑刚中·唐圭璋

      刚中字亨仲,婺州金华人。元祐四年(1089)生。绍兴二年(1132)进士。历秘书少监、四川宣抚副使。忤秦桧,责濠州团练副使、封州安置。绍兴二十四年(1154)卒。有北山集。   一剪梅   汉粉重番内样妆。新染冰肌,浅浅莺黄。广

  • 第九出 姻阻·李渔

    〖金菊对芙蓉〗(外上)介寿归来,河清无事,龙宫尽日高眠。(老旦上)念娇儿未返,心上悬悬。——大王,女儿住在东海宫中好几日了,也该差几个水卒,去接他回来。(外)我也正要如此,今日就差人过去。只是一件,女儿年已及笄,未曾替他

  • 卷九十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九十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曲洧存稿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人建炎初授修武郎借吉州团练使副王伦使金通问被拘凡十九年绍兴十三年始与洪皓张邵南归易宣教郎直秘阁主管佑神观卒有聘游集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二·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年岁次癸丑金太宗晟天会十一年伪齐刘豫阜昌四年春正月丁巳朔上在临安 江西安抚大使司将官李宗谅诱奉新戍兵以叛进犯筠州统领官赵进击却之宗谅奔潭州 是日权河南镇抚使翟琮及权知虢州董震以山寨余众

  • 卷之七 南都甲乙纪(续)·计六奇

      高杰论保江南  高杰疏言:‘目今大势,守江北以保江南,人人言之。然从曹、单渡,则黄河无险;自颍、归入,则凤、泗可虞:犹或曰有长江天堑在耳。若何而据上游?若何而防海道?岂止瓜、仪、浦、采为江南门户已乎!伏乞和盘打

  • 五二一 两江总督高晋奏续解违碍书籍情形折·佚名

    五二一 两江总督高晋奏续解违碍书籍情形折乾隆四十三年七月初四日大学士 仍管两江总督臣高晋谨奏,为续解违碍书籍,仰祈圣鉴事。窃臣遵旨查缴明末野史并一切不应存留书籍板片,业经历次恭折奏明,并委员解送军机处查办在案

  • 卷十八 楚语下·左丘明

    观射父论绝地天通〔原文〕昭王问于观射父①,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②,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

  • 卷一百七十七·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七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去邪宋神宗时刘述兼判刑部王安石争谋杀刑名述不以为是及勅下述封还中书奏执不已安石白帝诏开封府推官王克臣劾述罪於

  • 秦献记译文·章太炎

    秦代有博士七十人,是掌握古今历史和文献典籍的,其中以《史记》上记载的叔孙通、伏生为最有名。博士仆射周青臣,凭着当而奉承秦始皇而得到重用。淳于越就和他发生的冲突。争端一开,引起秦始皇杰书。此外,《说苑》里记载鲍白

  • 卷第廿七·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廿七〈起天平神護二年正月、盡十二月。〉右大臣從二位兼行皇太子傅中衛大將臣藤原朝臣繼繩等奉勅撰」高野天皇二年春正月甲子。詔曰。今勅〈久〉掛畏〈岐〉近淡海〈乃〉大津宮〈仁〉天下所知行〈之〉天皇

  •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首上·王顼龄

    引用姓氏秦孔氏【鲋 子鱼】吕氏【不韦】汉孔氏【臧】伏氏【胜】董氏【仲舒 寛夫 广川】孔氏【安国 子国】司马氏【迁 子长】刘氏【向 子政】孔氏【光 子夏】刘氏【歆 子骏】氏【雄 子云】班氏【固 孟坚】

  • 在东普陀同成了观音菩萨·太虚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香港荃湾东普陀讲──今天承茂峰法师招待,到了东普陀。普陀本为观音菩萨应化的道场;观音菩萨的度生悲愿最极深切,所谓‘寻声救众苦,无刹不现身’,他──观音菩萨有遍法界身,所以他的道场亦遍于尘刹。然

  • 舒州投子山妙续大师语录·投子义青

      住芙蓉山嗣法小师 道楷 编上堂示徒曰。正正时非圆。圆中还有徧。徧徧时不色。色里却存圆。更深催晓气。日阑洞晓天。两墀和融处。贵所得玄玄。汝等诸人到这里如何安身立命。得恁么相应去。良久曰。夜明帘外主。

  • 劫中得书记·郑振铎

    《劫中得书记》乃郑振铎先生在抗战烽火劫难中搜求古书之记录,其间种种为之欢喜为之愁之行状,为灾难中的祖国保存文化薪火之情思,无不怦然动人。这是一幅真正的爱书人的绝美的自画像。抗战时期,郑振铎先生为保存民族文献,曾

  • 北斗七元金玄羽章·佚名

    北斗七元金玄羽章。撰人不详,约出於宋代。内载北斗七元星君玄章,据称乃汉明帝於终南山遇北斗七真所授。附录符咒、诵经诀、二使者说等。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本章与阴帙《北斗七元金玄羽章》同名,

  • 诗话总龟·阮阅

    原名《诗总》,又名《百家诗话总龟》、《增修诗话总归》。诗话总集。北宋人阮阅编。九十八卷(前集四十八卷,后集五十卷)。阅原名美成,字閎休, 自号散翁,又号松菊道人,安徽舒城人。元丰年间(1078—1085)进士,曾任巢县知

  • 礼文手钞·颜元

    礼文手钞,五卷,清颜元撰,子朱子曰:「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其本也;冠、昏、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其本者有家日用之常体,固不可一日而不修,其文又皆所以纪纲人道之始终,虽其行之有时,施之有所

  • 大乘悲分陀利经·佚名

    亦称《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大悲分陀利经》、《悲分陀利经》等。佛教经典。三秦失译。八卷。主要叙述释迦牟尼前生离诤王本生,发五十一大愿,誓成无上菩提的故事。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闲居经》一卷(或十卷),已佚;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