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穆传
李穆,字显庆,李贤的弟弟。从小聪明敏捷,有度量。西魏文帝入关,他便侍奉左右,深被文帝亲近和知遇。他小心谨慎,从不懈怠。侯莫陈悦害死贺拔岳,周文帝宇文泰从夏州率兵讨伐侯莫陈悦,陈悦的同党史归占据原州,仍替侯莫陈悦死守。宇文泰命侯莫陈崇进攻他。李穆这时先在原州城中,与兄长李贤、李远作为内应,抓住史归。因立功被授予都督。他因参与了迎接魏孝武帝的事情,被封为永平县子。他又带领乡兵,擒获窦泰,收复弘农,都立有战功。沙苑大捷,他建议说:“高欢今日已经被打得魂飞胆丧,请赶快追赶,可以将他活捉。”宇文泰没有采纳。根据前后建立的功劳,他被晋爵为公。
  邙山之役,宇文泰骑的马被流矢射中,受惊狂奔,他被摔在地上。敌兵追赶上来,他周围的人也都走散。李穆跳下马,用马鞭抽打宇文泰的脊背,口中大骂说“:你这个不振作的败兵,你的军曹在哪里?一个人在这里干什么?”敌兵见他被轻慢和侮辱,不怀疑他是大官,便放掉他走开。李穆把马交给宇文泰,和他一起逃跑。这一天如果没有李穆,宇文泰就会被敌人抓住。过了一会儿,两个人相对哭泣。从此,宇文泰对他的恩遇更加隆重,曾对左右的人说:“危难中救我的,就是这个人啊!”提拔他为武卫将军、仪同三司,晋封爵位为安武郡公。前后给他的赏赐,不可胜计。宇文泰感叹他的忠诚,说:“人最宝贵的只有生命,李穆却轻视自己的生命救我,爵位玉帛,都不足以报答他。”便特意赐给他铸在铁券上的诏书,饶恕他犯十种罪可以不死。朝廷晋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邙山失败的那一次,李穆送给宇文泰的是一匹毛色青白间杂的马,以后宫中马厩中凡有这种颜色的马,宇文泰都赠给他。又赐给他儿子李淳的爵位为安乐郡公,他的一位姐姐为郡君,其他姐妹都为县君。他的兄弟子侄,以及够得上穿孝衣守丧的亲属和他的舅父,都给予很优厚的赏赐。
  后来,他跟从宇文泰解除玉壁的包围,被封为安定国中尉。又历任同州刺史、太仆卿。跟随于谨平定江陵,因立功,朝廷封他的一个儿子为长城县侯。不久,又晋位为大将军,赐姓拓跋氏。率军攻打曲沔的蛮族,将他们打败。不久,朝廷命他为原州刺史,封他的长子李淳为仪同三司,封李贤的儿子为平高郡守,李远的儿子为平高县令,并给予鼓吹的仪仗。他因一家叔侄三人都成为乡里的牧守,朝廷的恩遇过于隆重,坚辞不受,宇文泰不允许。后来他入京城任雍州刺史,兼小冢宰。周孝闵帝称帝,又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升迁县伯。他请求将爵位授给兄长李贤的儿子,朝廷同意了。
  他兄长李远的儿子李植因谋害宇文护被诛死,他也坐罪被免官除名。原先他知道李植不忠于皇室,劝李远除掉他,李远没有听取。李远临死前,哭着对他说“:显庆,我不听你的话,所以有今天。有什么办法呢?”他也因此免受诛杀,他的子弟也被免官。这时,李植的兄弟李基按律当被杀死。他请求用自己的儿子李淳、李怡等人代替李基去死,言词和道理十分酸楚恳切,听的人无不被感动,宇文护可怜他,便特意免去李基的死罪。
  明帝即位后,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又恢复安武郡公的爵位,命他任直州刺史。武成时,他的子弟被免去官爵的全都恢复。他又迁任为大司空。天和二年(567),武帝晋封他为申国公,将旧爵授给他的一个儿子。建德元年(572),迁任太保,不久,出任为原州总管。建德四年,武帝东征,命他攻打轵关以及黄河以北各县,他都一一打破。后来因武帝有病撤兵,攻占的地方又弃而不守。建德六年,晋封为上柱国,任并州总管。这时,东部的北齐刚被平定,人们的情绪还浮动不安,他安详抚慰,百姓们都很怀念他。大象元年(579),朝廷给他增加食邑至九千户,迁任他为大左辅,总管的职务不变。大象二年,朝廷下诏加封他为太傅,仍担任总管。
  隋文帝杨坚任北周的宰相,尉迟迥举兵反叛,派人来劝李穆响应。李穆关押来使,把尉迟迥策反的书信送给杨坚。他的儿子李士荣认为他掌握着天下精兵,暗中劝他响应。他不听从,说“:北周朝廷德政衰败,愚笨的和聪明的都看得很清楚,天意就是这样,我们怎么能违背天意呢?”他便派人去拜谒杨坚,并送上天子用的十三环金带,以表达自己的心意。这时,尉迟迥的儿子尉迟谊任朔州刺史,被抓获送到京城。尉迟迥命自己委任的行台韩长乐攻陷潞州,俘获刺史赵威,命当地人郭子胜为刺史。李穆派兵讨伐,抓住了郭子胜。杨坚嘉奖他,认为他的功劳如同打破邺城一样,立下了第一大功,三次加封官爵,允许他分授给李荣和李才两个儿子,以及李贤的儿子李孝轨。李荣和李才都任仪同大将军,李孝轨晋为开府仪同大将军。另外,又封他的儿子李雄为密国公。他秘密上表劝杨坚称帝。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即皇帝位,下诏对李穆说:“公旧有大德,且又父子多人同心助我,敬悉您上表的大旨,便于这月十三日膺承天命。”不久,李穆来朝拜,文帝走下座位迎接他。封他为太师,并规定他上朝时不报自己的姓名,封给他真安县食邑三千户。他的子孙虽然还在襁褓中,也都封为仪同。一门之中持朝笏的有一百多人,其尊贵兴旺当时无与伦比。他上表请求辞政养老,文帝下诏说:“你年事已高,精力衰减,现在命令有司,免去你每天上朝集会。如有重大事务,需要我们共同商议,我另派侍臣,到你的家里征询意见。”
  这时,太史奏请迁都,文帝认为即位不久,很是为难。李穆便上表极力陈说迁都的好处。文帝一直嫌旧都地面狭小,宫内常闹鬼怪。苏威曾劝他迁移,他没有采纳。看到太史的奏疏,他的心思开始动摇。这时看到李穆的表章,说:“天道英明,已有感应。太师为众人仰望,也持这种意见,可以迁都了。”便听从了李穆的建议。
  过了一年多,文帝又下诏说:“李穆从今以后,如果有了罪过,只要不是谋逆造反,虽然应该死一百次,也不追问。”开皇六年(586),李穆去世,时年七十七岁,遗言是以不能陪同文帝到泰山封禅为最大的遗憾。朝廷派黄门侍郎监护他的丧事,追赠他为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谥号为明。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八十六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车·李延寿 列传第八十七·刘昫 列传第二十一 房杜·欧阳修 汉本纪第十·欧阳修 卷二百八 治平三年(丙午,1066)·李焘 卷四 宣帝·王夫之 卷之二百七十九·佚名 卷十七·宇文懋昭 卷二十五·高士奇 第五章 光绪二十六年·冯玉祥 辛雄传·魏收 孔·李延寿 燕王德昭传·脱脱 卷一百八十一·佚名 进表·孔毓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