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景传
常景,字永昌,从小聪明过人,开始读《论语》、《毛诗》,老师教一遍他就会读。长大后才思敏捷,好写文章。廷尉公孙良举荐他为律博士。文帝亲自看到他的名字,不久,任他为门下录事。正始初年,朝廷召集尚书、门下两省官员在金墉中书外省考察和讨论律令,让常景参与评议。宣武帝的舅舅、护军将军高显去世,他的哥哥、右仆射高肇请常景和尚书邢峦、并州刺史高聪、通直郎徐纥每人各写一篇碑铭,一起呈送给宣武帝,宣武帝交给侍中崔光评论,崔光认为常景的名望地位在其他人之下,而碑文在他们之上。便把常景写的墓志铭刊刻在石碑上。
  高肇娶了平阳公主,不久公主去世,高肇想让公主以大臣去世的礼制办丧事,意见交给学官讨论施行。尚书征询常景的意见,他认为妇人没有管理国家的道理,家庭的礼制中,不应该让她们享有大臣的待遇。朝廷同意他的意见。
  常景在门下省做官多年,一直没有升迁。他便以蜀地的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子云等四位贤才,都很有才干而没有得到重要的官职,寄托自己的心情而赞美他们。
  原先,太常刘芳与常景等一起撰写朝廷的律令,没有颁行。又整理典章制度,大多属于重新创立,也没有成功。刘芳去世,常景完成了这两件事。宣武帝驾崩,朝廷召他进京。重新修订礼仪制度,封他为谒者仆射,加宁远将军衔,又以本官的职务兼中书舍人职。当时,灵太后下诏按照汉代阴、邓两太后的旧例,要亲自到皇帝家庙祭祀,与皇帝一起献祭。常景根据典章制定制度,朝廷十分赞同。
  正光初年,明帝在国子寺行讲学的礼节,司徒崔光讲解经书。朝廷令常景与董绍、张彻、冯元兴、王延业、郑伯猷等为录义。事情结束,又举行释奠的礼节,朝廷命百官作释奠诗,以常景写的最好。
  开初,北魏平定南齐以后,光禄大夫高聪迁到北京,中书监高允为他娶妻,给他财产房屋。高聪后来为高允立碑,常夸耀说“:我用这篇碑文报答恩德就很满足了。”常景赏识高允的才能器识,为他写了一篇《遗德颂》。司徒崔光听说后拿来阅读,寻思很久才说:“高聪平日自夸其文,以为可以报答高允的恩德。今天读了常景的这篇颂,高聪不能再专擅其美了。”不久,他被晋封为冠军将军。
  常景从小到老,常居官位,清廉自守,不经营家产。至于衣食,够用就行了。喜好经史,爱读文章词赋。如果遇到没有见过的书,总要想方设法弄到手。如果购买书,从不问价钱高低,一定以得到为目的。友人刁整常对他说“:你以有清纯的道德自居,不置买家产,虽然节俭之风值得表彰,但是你将靠什么生活呢?恐怕你会像西晋专事写作,不问生计的太常卿挚虞那样最终饿死在柏谷啊。”他与卫将军羊深都因同情常景的贫困,便同刁双、司马彦邕、李谐、毕祖彦、毕义显等各捐钱一千文,为常景买了一匹马。天平初年,迁都邺城。四十万户官民狼狈上路,朝廷征集百官的马匹,尚书丞和郎官以下不是陪从圣驾的,一律骑驴。齐神武帝高欢因常景清贫,特拨给他四辆牛车,他一家老小才到达邺都。
  常景善于与人交往,对人始终如一,和他来往的人都佩服他的深远宽阔的器度,不曾看见他骄矜吝啬的表现。他喜欢饮酒,淡薄于名利,有自己的抱负,不结交权门,性情温和宽厚,恭敬谨慎。每次读书,遇到有益的规劝,便将古代可以借鉴的事画成图像,写下赞文,说:
  “《周雅》中说:‘天虽然高阔,人们仍不敢不弯着身子;地虽然浑厚,人们也不敢不小步走路。’有一位朝隐大夫以这句话为借鉴,便小心谨慎地说:‘道德丧失则性情混乱,利心过重则人品轻贱。所以,处世平和则所遇顺畅,可以名著册籍;谨慎认真,可以长留青史。’真可信哪,文人写的这些辞赋,文词隐晦而道理明白。向上仰看,可见天高无限广远;向下俯视,可测大地上的峻岭山川。谁能够拥有道德,就会无私无畏;谁能去实践,就不会遭遇挫折。唉呀,惟有地最厚了,还竞竞竞竞以求。无边无际的功名利禄,谁能认识它的好处?拼搏又不能得到,听又无法听到。所以,地位显赫就要警戒,地位低卑就追求急迫。追求官位,会招致别人的攻击;追求过高的声望,往往从这里开始。一举一动,都陷在利禄中;一言一行,都纠缠在无休止的是非之中。或者求得了名利而欲壑难填,或私欲已经满足而新的欲望重又产生。所以,地位逾高而处境逾窘迫,正道逾树立而邪气逾要侵欺。哪有官位极高而危险不降临,邪恶嚣张而正气不会把它摧垮的道理?所以,在宦海和名利场中,悔恨积得比地还厚;灾难垒得比天还高。
  “淡薄于名利的君子就不是这样。身心舒展则胸怀宽广,看到自己要沉溺名利就设法摆脱。赏赐很厚而不去争抢,封给官爵而不惑乱。功名已成,仍守善如初;没有失败,就担心罪过产生。
  “而那些痴迷于名利的人看见身居官位可倚仗权势,想利用权位获取荣誉。见坚守正道可以修身养性,想把持正道以博取名声。不追求名声,然后名声才可获得,难道矫情守道能够使声名远播?忧虑危险,然后才能保证安全,难道靠虚假地守道就能保证自身安全?”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六 太祖五王·姚思廉 卷七十二·杨士奇 卷之九百五十二·佚名 第三八九单同治九年十月十五日一二二一一--四·佚名 三五二 谕内阁明人刘宗周等书集只须删改无庸销毁·佚名 九五 浙江巡抚三宝奏续获遗书并进呈书目折·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三十四·阿桂 补编四·佚名 桓玄传·房玄龄 卷五十一 南渡忠谏诸臣·李有棠 卷三十五·佚名 卷六十八·佚名 卷三十八·佚名 通制条格卷第二十九·拜住 第四章 汉初事迹·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