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休之传
阳休之,字子烈。长得英俊豪爽,很有风度。喜好学习,热爱写文赋诗,人们都说他是“能写赋能作诗的阳休之”。开始,任州主簿。孝昌年间,杜洛周攻陷蓟城,阳休之与本族的人向南逃到章武,又辗转来到青州。葛荣作乱,河北一带流亡的人大多奔向青州。他知道这里将发生变乱,请求族叔阳伯彦等人悄悄到京城躲避。这些人大多不听从他的劝告,休之只能垂泪和他们告别。不久,邢杲叛乱,阳伯彦等人都被当地的土人杀害,阳姓家庭死的有数十口人,惟有休之兄弟得免。
  孝庄帝即位,阳休之多次升迁,官至太尉记室参军。李神俊监修起居注,奏请朝廷让阳休之与河东的裴伯茂、范阳的卢元伯、河间的邢子明都参加撰写一事。普泰时,休之任太保长孙承业的府属。不久,命他与魏收、李同轨等人修撰国史。后来,行台贺拔胜管辖樊、沔一带,聘请休之为南道军司。不久,魏孝武帝入关,贺拔胜命休之奉表到长安拜谒。这时,神武帝高欢也奏请任休之为太常少卿。不久,与贺拔胜一起奔向江南。他听说高欢拥立孝静帝,便对贺拔胜说,请求梁武帝将他们放还。归来,文襄帝高澄任他为大行台郎中。
  神武帝高欢到汾阳的天池,在池边得到一块石头,上面隐隐有字,文字的内容是“:六王三川。”便问休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六’,是大王您的字。黄河、洛河、伊河称三川。您如果接受天命,终会占有关右一带的土地。”高欢说“:人们经常说我想谋反自立,现在如果听到这些话,更会传说纷纭,你不要再随便乱说了。”元象初年,他因在荆州立有军功,被封为新泰县伯。
  武定二年(544),任中书侍郎。原先,中书省专门负责起草皇帝的谕旨,北魏宣武帝以来,起草谕旨的事归门下省负责。这时,发布皇帝诏命的权力又重归中书省,休之的地位十分显赫。此时,魏收任散骑常侍,兼任中书侍郎,与休之一起参与掌管朝廷诏书的重任。人们议论,都认为朝政可以中兴。也有人嘲讽休之说“:有一只碰在藩篱上的公羊,乘坐着装饰华贵的骏马,从晋阳来到邺城,怀里揣着诏书一大把。”
  休之兼任侍中,持节奉朝廷玺书到并州,敦请文宣帝高洋任东魏的相国和齐王。这时,高洋将接受魏孝静帝禅让,他已从晋阳出发到了平阳,因为人心没有统一,暂且回到并州。他因害怕消息泄漏出去,便断绝来往的行人。阳休之性情疏放,完成使命归来,便将文宣帝受禅让的事宣扬出去。邺城的人很快都知道了。后来,高德正奏报给高洋,高洋心里十分恼火却隐忍未发。文宣帝高洋受禅即北齐皇帝位后,任休之为散骑常侍,监修皇帝的起居注。不久,因诏书失误获罪,降为骁骑将军,这实在是因为前面泄密才受的处分。文宣帝到郊外祭天,百官都一起随从。休之穿着两层甲的坎肩,手里拿着白木棍。这时,魏收任中书令,嘲笑他说:“这是义真的服装吗?”休之答道“:我过去身为常伯,头上戴着蝉冠;现在任骁骑将军,身披衣甲,又文又武,您何必不高兴呢?”谈笑自然,人们都佩服他的旷达。因为他在受禅之际参与制定朝廷的礼仪,被封为始平县男。
  后来任中山太守。先是韦道建、宋钦道任定州长史兼中山太守,并定立制度:凡是地方长官出外巡察,不得让老百姓准备酒饭。如果有人这样,须按价付钱。休之过去常认为这样不恰当,到该郡上任后,却因循此制。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我过去不同意,是因为这种作法失掉了仁义;今天又实行了这条制度,是想避开嫌疑。哪里是出于真心?这是处世难哪!”在郡任职三年,两次向朝廷呈献天降甘露的祥瑞。
  文宣帝驾崩,朝廷调休之到晋阳料理治丧的礼仪,他与魏收一起到达。尚书令杨遵彦与休之等关系亲近,在中书省相遇,说起文宣帝的丧事,魏收抹着眼泪失声痛哭,休之只是皱了皱眉头而已。后来杨遵彦问他:“前天说起天子的丧事,魏少傅悲不自禁,你为什么不痛哭流涕?”休之答道:“文宣帝在世时,魏收受知遇甚深,我却被当成平常人看待,假装痛苦流泪,实在不是我的本愿。”
  皇建初年,兼任度支尚书。孝昭帝留心政治,向休之访求施政的方法。他答道“:朝廷要严明赏罚,要求官吏遵守当官的道德,禁止骄奢淫逸,抚恤百姓遇到的灾难,这些应该是政教中最先做到的。”孝昭帝诚恳地采纳了他的意见。太宁年间,历任都官、七兵、祠部三尚书。河清三年(564),出任西兖州刺史。天统初年,被任为光禄卿,监修国史。不久,任吏部尚书。他了解许多旧事掌故,熟悉士族大姓的情况,凡是经他选用的人才,才干见识都很合格。前代国子助教熊安生,是当时的大儒,因守丧解职,很久不被起用。休之任他为国子博士,读书人因此都心归朝廷。他的性格豪放直率,不喜欢繁琐的职务。任典选官员的职务稍微长了些,这实在不是他喜好的。他常对别人说“:吏部尚书确实是高贵显赫的职务,但职责过于繁琐,妨害了我的闲适优游,真像牢笼一样啊!”武成帝去世后,他多次向朝廷请求就任闲职。武平初年,任中书监、兼尚书右仆射。武平三年(572),加位为特进,与朝士一起撰写《圣寿堂御览》。六年,正式任尚书右仆射,负责中书监。
  休之很早就有才名,被人们所倾倒折服。外表好像疏阔放达,内心里实在谨慎厚重。年轻时颇因性情峻急峭刻受到连累,晚年节操以通达完美受到称誉。而且注重友情,喜好交游。太常卿卢元明,出身名门,地位显赫,很少与人交结,如果不是名流大家,就不能与他交游。休之开始任行台郎,便坦然去拜访他。两人饮酒论文,十分投机,乡里的人们无不景慕企羡。太子中庶子、平原人明少遐是一位风流倜傥的名士,南梁灭亡后投奔邺城。过去因为两国互派使者交往,因而与休之一起交游。少遐去世,他的妻子生活穷困,休之不断周济,恩情友谊十分厚重。尚书仆射崔暹被齐文襄帝高澄亲近信任,权势倾压朝廷,休之从来不去拜访他。崔暹的儿子崔达籋年幼而聪慧,十多岁就会写五言诗。当时,南北通好,梁的使者住在馆舍,崔暹拿着儿子写的几首诗出示给朝中有才学的官员,又想出示给梁朝的使者。别人害怕崔暹的权势,都随机附和,惟独休之正言厉色说道“:您的公子生性聪明,将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才。但是,小孩子写的诗文,恐怕不必拿给外国的客人看。”他就是这样端方正直。元景常说“:当今敢于直言进谏的,阳子烈就是一个啊!”
  晚年,劝说祖王廷撰写《御览》,书写成后加封为特进,让他的儿子阳辟疆参与修订《御览》一书。祖王廷因事被朝廷罢黜,他便在朝臣中散布,说他们两个人早就有分歧。邓长禺页、颜之推奏请朝廷成立文林馆,颜之推的本意不想让老儒权贵入馆任职。休之便附在人后,与年轻的朝请、参军一类后生晚辈入文林馆待诏,人们谈论起来很看不起他。魏收负责修史的时候,立《神武本纪》一章,取平定四个胡族的那一年为齐的纪元之年。魏收身在齐州,怕史官改变他的意见,上表论述自己的看法。魏收回到朝廷,朝廷命朝臣们讨论这件事。休之建议应以天保元年(550)为北齐的起始断限年代。魏收在世时,两种意见议而未决。魏收死后,他便在朝廷内外煽动,让朝廷下诏确定他的意见。后来,又任为中书监,他对别人说:“我已三次任中书监,还任命我干什么?”隆化时迁都邺城,朝廷官员大都升迁,休之被封为燕郡王,他对亲近的人说“:我不是奴仆,为什么忽然封我这个爵位?”这些事,都被有见识的人所讥笑。
  他好学不倦,博览经史典籍。文章虽然不瑰丽华美,却也典雅端正。魏收在世时,对他很轻视。魏收去世后,他被推为前辈。名位声望虽然很高,却能虚怀待人,被缙绅们所尊重喜爱。
  周武帝宇文邕平定北齐,休之与齐吏部尚书袁聿修、卫尉卿李祖钦、给事黄门侍郎颜之推等十八人同被北周征用,令他们随皇帝车驾进入长安。不久,休之被授予开府仪同,按照旧例封为临泽县男。隋开皇二年(582)被罢职,死于洛阳。
  休之的儿子阳辟疆,性情粗疏,又没有才干,休之却将他引入文林馆,因而,被人们所鄙视。
猜你喜欢 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两帅受严刑 降蛮酋二公膺懋赏·蔡东藩 东汉会要卷三十七【阙】·徐天麟 卷之九十五·佚名 第六卷 储书 附新闻事业·缪荃孙 九六九 寄谕各省督抚务须实力妥办更正《通鉴纲目续编》仍于年终汇奏·佚名 卷二十三·傅恒 永徽·周绍良 贺拔岳传·李延寿 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二·王世贞 卷一百二十九·雍正 凡例·佚名 卷二十一·孔毓圻 咸丰九年三月廿七日·曾国藩 钱檞亭·周诒春 朱箓·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