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杨椿传

杨椿字延寿,原来字仲考,孝文帝赐为延寿。他性情宽厚谨慎,在宫内任给事,与兄长杨播一起在皇宫任职。后来任中部法曹,断案公正,孝文帝很赞许他。文明太后驾崩,孝文帝五天不吃饭,杨椿进谏说:“圣贤者的礼数,哀毁但不摧残自己的性命,陛下纵然想在千秋万代留下贤美的名声,但您想国家该怎么办?”孝文帝被他的话感动,便开始进粥。转而授给他宫舆曹少卿,加任给事中,出任为豫州刺史,又调任梁州刺史。

  开初,武兴王杨集始投降北齐,自汉中以北的土地,又成了齐的旧土。杨椿写信给杨集始,用利害关系开导他,杨集始拿着信对使者说:“杨使君的这封信,除去了我的心头病。”便来投降。不久,因母亲年迈解职还乡。以后,又兼任太仆卿。

  秦州羌人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人谋反,皇帝下诏任杨椿为别将,隶属安西将军元丽讨伐叛军。贼兵占据峡谷以固守,有人计谋设下伏兵以阻止他们的出入,等到他们粮食吃完再发动进攻;有人建议砍伐山上的树木,放火焚烧贼兵。杨椿说“:这都不是好的办法呀。贼兵窜入深山,正是躲避灭亡的命运。现在应该严令全军将士不要轻举妄动,贼兵一定认为我军见形势险要不敢向前,心中轻视我军,然后乘其不备掩杀过去,可以一举平定。”便缓师待敌。贼兵果然出来抢掠,杨椿便用军中的驴马引诱他们。然后乘夜衔枚进袭,斩杀陈瞻,传首三军。杨椿升任太仆正卿。

  起先,献文帝时有蠕蠕族一万多户前来降附,居住在高平、薄骨律二镇。太和末年又背叛离去,只剩下一千多户。太中大夫王通、高平镇将郎育等请求将他们迁移安置在淮北,以防止他们叛乱。朝廷命杨椿去迁移他们。他上书说“:边远的民族不会图谋华夏,夷人们也不会扰乱中华。所以,前代君主之所以时常到远离京城的边疆巡幸,正是为了使近处的人高兴,远方的人归顺。现在,新归服的人很多,如果过去归服的被迁移,新归服的心里一定很不安,我认为这样做不妥。”此时,朝廷的高级官员都不同意杨椿的意见,便迁移蠕蠕族百姓到济州沿黄河居住。等到元愉在冀州谋叛,自立为帝,这些人果然都渡过黄河投奔叛军,所到之处任意抢掠,与杨椿所预料的一样。

  以后,杨椿又任朔州刺史。在州中被廷尉揭发,说他以前任太仆卿时,招引百姓偷偷耕种放牧用的土地三百四十顷,依照法律应判刑五年。尚书邢峦根据正始时的补充法律,奏说杨椿的罪应该罢职除名,将他的户口注册在偷盗一类,同族的人都不能做官。宣武帝因新律已经颁布,不应再杂用过去的法律,下诏判决,以赎罪论处。

  以后,杨椿又任定州刺史。自从道武帝平定中山,设置了许多军府,以起威慑作用。共有八军,每军各配兵士五千名,领取俸禄的主帅每军各四十六人。自从中原稍微安定,八军的兵士逐渐减少,并转移到南部戍守,每军的兵士只剩下一千多名。然而,主帅的数目却和从前一样,耗费的俸禄一点也没减少。杨椿上表要求裁掉四军,减少主帅一百八十四人。杨椿在定州时,因为在修筑黑山的道路之后,又砍伐树木,私自建造寺院,为此役使兵士,被御史弹劾,因而被除去名号。

  以后,他多次调任雍州刺史,晋号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不久,又以原来的官职加任侍中,兼尚书右仆射,担任行台,指挥关西所有的军队。他忽患急病,多次上书乞求解职,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让萧宝夤代替他为刺史、行台长官。杨椿回到故乡,遇到儿子杨昱即将返回京城,告诉杨昱奏劾宝夤赏罚由己,不按照正常的法律制度,恐怕对朝廷有二心。杨昱回到京城,当面启奏给明帝和灵太后,都不采纳。等到萧宝夤加害御史中尉郦道元,还上表替自己辩解,说被杨椿父子所诽谤。

  建义元年(528),杨椿被任为司徒。永安初年,又晋位为太保,加侍中衔,给予后部鼓吹的赏赐。元颢进入洛阳,杨椿的儿子杨昱被元颢俘获。杨椿的兄弟杨顺、杨顺的儿子杨仲宣、杨椿哥哥的儿子杨侃、弟弟的儿子杨遁一起跟随皇帝到河内,因而被元颢怀疑。因为杨椿家世代声望很高,元颢恐怕失去人们对他的信任,所以没有加罪杨椿。很多人替他担忧,劝他带领全家外出躲避。杨椿说“:我家里里外外一百来口人,到哪里去躲?只有坐等命运的摆布啊!”

  庄帝收复洛阳。回到宫中,杨椿多次上书请求退职养老。朝廷允许他穿侍中的官服,赐给朝服一套,八尺床帐、小桌子、手杖;可以不上朝;乘有座位的车子,车前套上四匹马,车上配上扶手;派两人专门负责朝廷和他之间的联系;命他所居住州县一年四季按礼节慰问他的健康情况。杨椿奉命在华林园辞别,庄帝走下御座,拉着他的手流着眼泪说:“您是先帝时的旧臣,实在是朝中的元老。但是,您志趣高尚,执意不肯留下来。既然我难以违拗您的意志,临别深感凄凉悲切。”杨椿也长长叹息,想要下拜,庄帝亲手拉起,不让他跪拜。赐给他丝绸布匹,派羽林军护送他。百官同僚在城西张方桥为他饯行,过路的人看了没有不感叹的。杨椿临行时,告诫子孙们说:

  “我们家刚到魏时,就被待为上客。从开始到今天,家中不断出现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方面大员,朝廷对我们的照顾很多。在婚丧嫁娶的时候,一定厚加赏赐;来往的宾客,也一定送给酒肉和饮食。所以,所有的亲戚朋友没有不满意的。立国之初,男子们喜欢穿色彩鲜艳的丝绸做的衣服。我虽然不记得上谷翁时候的事,却记得清河翁时的服饰。常见清河翁穿着棉布做的衣服,腰里扎着皮带子,常常告诫家中所有的男子:你们今后如果富贵超过了今天,千万不要积蓄一斤金子、一百匹以上的丝绸,因为这样就算是富贵了。不许平生去追求利益,不许与权势之家结成婚姻。我们兄弟几个,不能遵行这一要求。现在你们的服饰车马越来越华丽,我因此知道恭行节俭的操行,逐渐不如前辈了。另外,我们兄弟如果都在家,一定一起吃饭;如果有人外出走得不远,没有回来,一定等他回来。有时等了很长时间还没回来,大家就忍着饿继续等待。我们兄弟八个,现在还有三个活着,所以,不忍心单独吃饭啊。再则,我们兄弟终生不分居,不分财产。你们都亲眼看见了,不是虚假的。如果听说你们小一辈的兄弟们出现单独做饭吃饭的,那么,这又不如我们老一辈的。我现在不算贫贱,然而,住的房屋宅院,并不华丽壮观,也不装饰,是因为忧虑你们今后不长进,不能保守住它们,恐怕会被有权有势的人家夺走。

  “国都没有南迁时,朝廷法度严苛。太和初年,我们兄弟三人一起在内廷供职,兄长杨播在高祖身边,我和兄弟杨津在文明太后身边。当时的口谕都由内臣传达。十天盼望秘密得到一件事,朝臣们便不满意。内臣们多有将皇帝和太后的口谕偷偷告诉外廷大臣的,也有人在太后和高祖间互相传话,离间他们母子关系的。我们兄弟间互相告诫说‘:今天我们侥幸成为二圣的近臣,周旋在他们母子之间有很多难处,应该分外谨慎。再则,朝廷人事复杂,也不容易处理,纵然被责怪申斥,也不要轻易多说。’十多年来,不曾说过一个人的过错。有时被二圣责怪,我们便回答说:‘我们不是不听别人议论,而是恐怕不审慎,贻误您的听闻,所以不敢说。’以后仍然不打小报告。偶尔听到二圣之间的传言,也不敢传播。太和二十一年(497),我从济州来到京城,在清徽堂参加宴会。高祖对各大臣说‘:在北都时,太后处事严格明断,我常常得以倚仗。周围的人因此有了流言蜚语,能使我们母子和好的,惟有杨播兄弟。’便举杯赐兄长和我饮酒。你们假如万一能蒙受主上的知遇,应该说话十分谨慎,不要轻易说别人的坏话。

  “我常常思忖:自己的文韬武略,才能技艺,家族的声望、亲戚的奥援,都不如别人,然而却位至侍中、尚书,四次任九卿,十次为刺史,又为光禄大夫、仪同、开府、司徒、太保,兄弟杨津现在也当上了司空,其原因正由于我们忠诚勤谨,说话慎重,不曾议论别人的过失。不论地位高低,对人都以礼相待,所以,才会有今天啊。听说你们仿效世俗的人,因而有坐着接待宾客的,有奔走于权势之门的,有随意议论别人过失的。至于看见有权有势的人就敬重他,看见地位贫贱的人就轻慢他,这是做人最大的过失,立身最大的缺点啊。我们家到魏做官以来,自高祖以下共有七人做郡的太守,三十二人做州的刺史,在朝廷内外显赫的地位,一般人家很少能比得上。如果你们能保存我们家的礼节,不要骄奢淫逸、傲慢无礼,对别人宽容谦让,足可以免除他人的指责和讥刺,能够成为有专长有声望的人。我今年才七十五岁,自己估量精力还可以朝拜天子,但是,之所以坚决要求退隐,正是想让你们知道天下满足二字的含义,这应成为咱们家族的法规,而不是一味追求千载的虚名。你们能记住我的话,我去世之后再也没有值得悔恨的事情了。”

  杨椿回到华阴,过了一年,被尔朱天光所害,人们没有不怨仇痛惜的。太昌初年,朝廷赠给他太师、丞相、都督、冀州刺史。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八 衡阳献王昌 南康愍王昙朗子 方泰 方庆·姚思廉
  1933──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癸酉·郭廷以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一十一·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佚名
  ○皇朝平吴录下·佚名
  第四十三册 天聪五年十月至闰十一月·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十八·佚名
  冯盎传·欧阳修
  斜卯爱实传·脱脱
  王世贞传·张廷玉
  袁义传·张廷玉
  二三、孔子至蔡乃负函之蔡非州来之蔡考·钱穆
  晋纪十九 显宗成皇帝下咸康八年(壬寅、342)·司马光
  卷一百五十三·雍正
  卷四十九祀典二·冯煦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吴淑姬·唐圭璋

      淑姬,湖州人。王十朋为湖州守时,因事犯案。   长相思令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

  • ●卷二·翁方纲

    刘随州《龙门八咏》,体清心远。後之分题园亭诸景者,往往宗之。偶记高季迪《吴越纪游》诗《海昌城楼望海》之作,叹其笔力优裕。因思刘文房《龙兴寺望海》诗,似觉散,而乃更切实、更阔大。前人之不可及如此!然非心气宁定之後

  • 第十五出 鸿逸·陆采

    第十五出 鸿逸〔丑上〕有心寻故主。无计度余生。小人塞鸿的是也。刘相公着俺与官人监押行装。在灞陵桥相等。过了一夜。相公不见到来。官人回去打听。也无音耗。小人将带行装。出得客店来。正撞着南山贼寇。一会儿

  • 卷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星类五言古众星诗         【晋】傅 ?朗月共众星日出擅其名冬寒地为裂春和草木荣阳德虽普济非隂亦不成贺老人星诗      【北齐】邢 邵瑞动星光照化穆月轮重庶征

  • 卷之十九·佚名

    丙午春正月癸未朔张士诚以舟师驻君山又出兵自马马犬沙流窥江阴守将以闻 上亲督水军及马步兵往救之比至镇江寇已焚瓜洲掠西津而遁乃命康茂才等出大江追之别命一军伏于江阴之山麓翌日茂才追至浮子门遇寇舟五百余艘遮海

  • 皇王大纪卷二十八·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康王王承文武成王之业无所变更勤脩先王之训典用和洽于天下以对扬皇天上帝之丕显休命小雅首篇曰鹿鸣三章章八句言燕羣臣嘉賔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賔得尽其心矣呦呦鹿鸣食野之

  • 今献备遗卷二十二·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刘实刘实字嘉秀江西安福人宣徳庚戌进士选翰林庶吉士除金华府判值岁旱郡多逋赋实奏贷之赎还所鬻子女郡中有颜孝子宗泽吕东莱祠墓下令修治义门郑氏合爨久渐不能自给又岁供山西驿马实奏免之景泰中召修宋元史

  • 清代学人列传二·佚名

    ○洪榜洪榜,字汝登,一字初堂,安徽歙县人。年十五为诸生。乾隆乙酉拔贡。举乾隆戊子乡试。丙申,应天津召试,冠其伍,授内阁中书。少与同郡戴震、金榜交,粹于经学。因郑康成《易赞》,作《述赞》二卷。又著《明象》,未成书。其解《

  • 卷八下·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八下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卫<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

  • 孔公恂传·张廷玉

    孔公恂,字宗文,先圣五十八世孙。景泰五年(1454),他考取会试,听说母亲有病,不参加殿试。皇上向礼部询问此事,礼部说明了原因,于是派使者去召他。当时已将近中午,公恂来不及备试卷,皇上命翰林院给他笔纸。他登第之后,即因遭母丧回

  • 卷九十三铁路·冯煦

    皖省铁路始于光绪三十一年皖绅吕佩芬等呈请商部,后改农工商部。奏派四品京堂李经方,总办招股、勘路、购地、兴工各事宜。原奏路线以芜湖接至江宁为首先应办之著。此外,分大江南北为两线。江北路线由芜湖对江之裕溪口起,经

  • 卷16·陈邦瞻

    太宗淳化四年春,蜀青神民王小波作乱。初,蜀亡,其府库之积悉输汴京,后任事者竞喜功利,于常赋外更置博买务,禁商贾不得私市布帛。蜀地狭民稠,耕稼不足以给,由是小民贫困,兼并者益籴贱贩贵以规利。小波因聚众为乱,且曰:“吾疾贫富不

  • (二)志与学·钱穆

    濂溪《通书》有《志学》一章,提出志与学两字,实为中西文化基本相异点所在。兹试先言志。西方古希腊,乃一商业社会,货品销售固须投人喜爱,然营商谋利,志为己不为人。即如文学,沿途讲述,兼以歌唱。或舞台演剧,皆求广集群众,多获欢

  • 摄大乘论释 第四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四卷世亲菩萨释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引证品之二顺道理章第六论曰。若人入灭心定。由说识不离身。是故果报识于定中应成不离身释曰。此章复引不违道理。以显实有本识。若人谓第三第四果缘觉菩萨等。

  • 卷第二十四·昙噩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精进学 感通科 晋安慧 则不知何许人也。读书善谈论。永嘉中。天下大疫。慧则夜祷请天。早降神药。以活百姓。一日出寺。见两石大如瓮。视之水盈中。以施病者。无不愈

  • 蓝色特快上的秘密·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小说。当豪华的“蓝色列车”到达尼斯的时候,卧车管理员试图叫醒熟睡的鲁丝·凯特林。但她再也无法醒来了——因为她已经被谋杀,并且遭到了毁容,几乎难以辨认。更有甚者,她珍贵的火心宝石不见了。主要

  • 太极葛仙公传·佚名

    题青元观谭嗣先造。卷前朱绰丁巳岁序称,昔吕先生尝撰《仙公传》1卷,《道藏》之毁有间,贡惟琳仅得閤皂山所记《仙公传》1卷,由惟琳弟子谭嗣先请朱绰为加润色,重加编次。序又称,葛玄成仙“距今盖千二百年”。以此下推,本传重加

  • 商君书·商鞅

    亦称《商子》或《商君》。中国古代政治学著作。商鞅及其后学著作和言论的汇编。编定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著录29篇,现存24篇。《商君书》的古本有元刻本、明范钦本(即天一阁本)、清四库本等。通行的注释本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