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下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山险        水道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淮上地与楚

补遗

之三门

北燕

泰山亘齐鲁二国

太行山亘晋卫中山北燕四国

海周回齐吴越三国

大河经流秦晋周郑卫齐六国

济水经流郑卫曹鲁齐五国

汝水经流晋郑蔡楚四国

颍水经流郑楚二国

大江经流巴楚吴三国

淮水经流楚蔡吴三国

春秋时秦晋周郑卫齐诸国东西南北渡河考

古大河由北而南折而东复折而东北入海故有西河南河东河之称春秋时其津要之见于左传者凡有数处一曰蒲津即晋河曲一曰茅津一曰孟津即晋河阳一曰延津即郑廪延一曰棘津即卫南河其往来之径道俱可考而知焉文十二年晋秦战于河曲河曲为今山西蒲州府通典云有蒲津关西岸为陜西同州府朝邑县秦之王城在焉十三年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是蒲州与朝邑东西相望也秦晋平日往来多于此晋公子返国济河子犯投璧秦伯诱杀吕郤于河上及孟明伐晋济河焚舟俱在此处成十一年秦晋为成秦伯不肯涉河次于王城则在朝邑西岸河曲之战臾骈曰薄诸河必败之则在蒲州东岸昭元年秦后子造舟于河归取酬币终事八反则从朝邑至蒲州东西造舟以渡以其常所津济故不言处所遂自茅津济遂自南河济涉自津则以非平日经行处故特着其名茅津在今山西解州平陆县南岸为河南陜州州治距河七里是由北至南秦以晋人不出故不复从蒲津西返特由茅津南渡至陜州永宁渑池之间封殽尸更西北从陆路归也南河一名棘津在卫辉府汲县南七里曹在卫东晋从汲县南渡出卫南而东陆浑今河南府嵩县在晋南是时晋欲假用牲于雒以袭陆浑故不由孟津而东南涉津以掩其不备皆非平日往来之常径故特称某处某处以着兵机之倐忽棘津西二十里为延津即郑廪延之津为今卫辉府延津县水经云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故卫亦有延津之名孔悝为蒯聩所逐载伯姬于平阳行于延津是也卫之楚丘为滑县有白马津亦曰延津北岸为濬县系卫旧都与淇县接界卫文公渡河野处漕邑是从黎阳南渡白马津也卫后迁帝丘为今北直之州黄河在州北十五里则郑卫皆在河之南故俱有河上之称卫宣公作新台于河上此时尚都朝歌则在河之北郑文公使髙克御狄于河上则在河之南皆在滨河之境邲之战晋师济河是从孟津济大抵春秋时晋西渡河至秦则由蒲津南渡河至周郑则由孟津东渡河伐齐则由卫之州长寿津三者皆不言处所蒲津孟津皆在晋本境而孟津为今河南府孟县即晋河阳晋与周郑往来尤数凡使聘邮逓出军振旅路必由此城濮之胜晋召王狩于河阳是从南渡河而北返邲之战先縠以中军佐济是从北渡河而南至败而宵济掬舟中之指及楚庄祀河告成则在原武县西北大河是时仓卒失次不能复整部伍从故道归也周与晋南北以河为界周都洛阳有北邙山山之北临大河河北岸即望见孟津子朝用周之寳珪于河津人得之河上盖在孟津之南也卫迁帝丘后与郑皆在河南两国适晋则郑由延津卫由白马津白马津亦曰延津其地名偶一见之襄三十年防吉奔晋驷带追之及酸此为廪延之延津哀十六年孔悝载伯姬于平阳行于延津此为滑县之白马津也郑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是延津在郑之北防吉欲从此渡河北奔晋故驷带追之及酸用两珪质于河也齐地西至于河成二年鞌之战襄十八年荀偃沈玉而济是时河已南徙渡处当在今濬滑之间由州长夀津昭定之间六次至河乃复大抵假道于此盖是时晋地已有郑之虎牢卫之朝歌并错入山东范县界与齐鲁接壤大抵由河曲以北为秦晋分界则谓之西河从河曲之南折而东经周郑之界则谓之南河更从南河折而东北穿入卫齐界则谓之东河左氏于诸国行军朝聘之往来皆以一河为经纬最明晰有法今据其可见者约着其地理如此使后之读左氏者有考焉

书渡河考后

大河从古迁徙不常在春秋时已当划分两截看周定王五年河徙自防胥口东行漯川与禹河故道南北相去几四百里案定王五年己未为鲁宣公七年春秋公元年己未至此恰一百二十一岁适当春秋之半殆亦气运使然学者不可不详攷也防胥口在今卫辉府濬县之西南滑县之西北禹河则绕濬县之西而北流经广平肥乡合于洚水【即漳水至肥乡入河】曲周钜鹿【即禹贡所谓至于大陆也】至天津入海河行漯川后则绕濬县之南大伾山之足折而东流至长夀津复与漯别大河经内黄之东北流过元城县西漯河则经州清丰抵观城范县之界复迤逦折而东北流至滨州利津入海秦晋周俱在濬滑之西境与河徙无涉齐地去徙处尚逺其改移者独卫而见于传文可考者莫着于开州襄十四年孙蒯入使卫献公歌巧言之卒章其诗曰居河之麋职为乱阶盖指孙文子居戚戚在州北七里故以刺之使在宣七年以前河不经由州无为歌此诗矣哀二年晋纳蒯聩于戚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杜注云是时河北流过元城界戚在河外晋军已渡河故欲出河右而南使河未徙不经由元城无右河而南之理又襄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自卫适晋将防于戚史记孔子自卫将适晋临河而反曰美哉水洋洋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大抵河徙以后诸国欲适晋者必由卫由卫适晋者必由州长夀津盖取道径便孙林父拥兵居戚踞大河之滨当南北孔道又结交晋之权要故诸侯畏之若一敌国综而计之禹导河从积石起至东过洛汭迄今河道如故即再经千百年亦应无变更葢自巩县以西至秦晋交界束乎华山太行北邙重山叠巘之间河势不得横溢至濬县出险就夷春秋中叶河始徙向绕大伾山之西直北流者转经大伾山之南麓出乎濬滑之间而东行汉之末季曹相拒官渡黎阳白马为战争要地至宋靖康之世犹然元代河合淮流大河经开封城北距濬县又南徙三百里而禹贡所谓至于大伾者亦无之矣沧桑之故夫岂偶然要之禹河初变自春秋宣七年始余是以谨志之乾隆十年十二月下浣六日复初氏又识

春秋不书河徙论

周定王五年河徙当鲁宣公之七年为千古河流变迁之始此系大事而圣人不书何也曰此可见春秋之书因鲁史鲁史之书因赴告列国不赴则鲁史不书圣人亦无从书也曰然则列国之不赴何也曰是时河徙自防胥口东行漯川在今濬县之境诸国独系于卫周及秦晋皆无与倘卫而流杀人民漂没屋庐则自不免赴告列国而是时河漯合行漯亦自能容河即使小有决溢而三代之时民居稀少去水各二十五里凡山泽隙地皆不耕种水至得有所逰荡故虽经行滑县及州滑即衞楚丘之地州即卫帝丘之地逼近国都而无甚患害本国不赴告邻邦不吊灾故鲁史莫得而书也曰子何以知其然也曰据春秋宋大水则书齐大灾则书宋卫陈郑灾及成周宣榭火则书凡王朝及四邻之国水火灾祲无不书者岂有河流失常坏人都邑而不重书之于防乎以是知不告故不书无大患故亦不告也曰襄公二十三年为周襄王之二十二年谷洛鬭毁王宫至春秋襄二十四年而齐人城郊此时自当告于齐岂有告齐而不告鲁之理而春秋不书何也曰此鲁人耻之故讳之也凡春秋书列国之灾无不行吊防之礼者故宋大水而公使吊焉宋灾而诸侯防于澶渊归宋财是时天子微弱晋亦失政鲁惟晋伯之令是听晋鲁皆王室懿亲不徴诸侯为王城郏而齐叛晋乃行之故鲁晋皆以为耻而讳而不书亦非圣人削之也通考春秋全经如僖十四年沙鹿崩成五年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公羊云皆为天下记异若循此例则兹之河徙与谷洛鬭其变故更大而不一见于春秋者此可考见当日之情事与世变而非圣人之有遗漏及有所笔削于其间通乎此而可以知春秋书不书之故矣乾隆十一年七月下浣六日复初氏识于淮隂志馆

春秋时薮泽论

余攷古之薮泽其见于尔雅周官职方及禹贡惟彭蠡震泽至今长存其余若菏泽今为曹州府菏泽县矣孟猪今为归德府孟诸台矣荥波今为郑州荥泽县大野今为兖州府钜野县云梦今为安陆府云梦县至泽之古无而今有者尤不可胜纪洪泽湖近古州来【今夀州】巢湖为古居巢吴楚战争时未有也钱塘江为吴越分界吴越战争时未有也至洞庭为稽天巨浸南旺湖为南北分水之脊春秋时不闻其名葢水势有变迁此盈则彼涸云梦竭而后水入洞庭湖大野枯而后水归南旺泽沧桑之理使然至彭蠡震泽之所以亘古长存者葢亦有故余生长东南熟知太湖利害又乾隆岁己未余自武陵浮钱塘径建德入徽歙以达浮梁又自浮梁絶彭蠡以至九江假馆大山塘与彭蠡相吞吐者一载有余归由湖口县入大江浮舟东下细察水势葢彭蠡自南而入于江朱子谓地势北髙南下故其入于江也反为江水所遏而不得遂因却而自猪以是弥漫成数十百里之大泽而夏氏允亦云震泽四面之水既髙若建瓴而入海之处又亢若仰盂水亦反流而趋内其中受水之处蓄而不泄内溢而外噎则激荡靡宁因恍然曰二泽之所以长流至今者岂非以此之故哉葢泽以受水必使四面髙而中央下而后水得有所容注若西北诸泽则地形髙仰又云梦在安陆诸府地亦偏于西其日久而渐湮渐微且或迁徙他处其理固然无足怪者余观春秋时薮泽合诸禹贡已有不尽符者至今日则汪洋之地变成官府城市之区沦为鱼鼈难可究诘而二水自禹贡至今莫之有改考其地势岂不较然着明也哉

春秋时海道论

杜少陵诗云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说者谓此即唐时海运也至元世祖时用宋末海盗朱瑄张清为万户府岁运东南粟四百万至燕京行之百年至明洪武永乐朝犹海陆兼运至防通河成而止儒者谓元虐用其民猝遇飓风颠覆至以生灵膏鱼鼈之腹而不知浮于江海达于淮泗禹贡已有之海道出师已作俑于春秋时并不自唐起也左传哀十年吴之伐齐也徐乘帅舟师自海入齐此即今登莱之海道也国语哀十三年越之入吴也范蠡舌庸帅师自海泝淮以絶吴路此即今安东云梯关之海道也春秋之季惟三国边于海而其用兵相战伐率用舟师蹈不测之险攻人不备入人要害前此三代未尝有也是以圣人止守内地不矜逺畧僖四年管仲对楚使曰齐地东至于海此特夸言耳其时登莱二府尚有莱介诸国与夷杂处至襄六年灭莱齐境始边海而适召吴之寇楚使曰寡人处南海此亦夸言耳终春秋世楚地不到湖南至秦始皇始兼桂林象郡而汉武遂遣楼船横海将军浮海击东越晋刘之灭卢循也遣将军孙处帅师三千由海道入番禺中国遂以海为门戸而在春秋时尚为荒逺莫居之地故吴虽欲避楚长江直下之险止从淮右北道未尝由海道使当日楚越瓯广而有之则楼船横海之师且见于阖闾之世矣是以后世疆域益广为备益多烟炖障戍滨海相望而犹时有烽烟之警即春秋吴齐已事较然可见世运迁流其亦有不得不然者哉

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 赵郡王琛(子睿) 清河王岳(子劢)·李百药
  卷九十·志第四十·百官六·宋濂
  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五十二·柯劭忞
  卷之九十六·佚名
  卷之三百四十九·佚名
  ●卷五·王恽
  卷三·萧常
  提要·鲍彪
  吴兢传·欧阳修
  张觉传·脱脱
  任熊祥传·脱脱
  张淳传·张廷玉
  卷三百三·佚名
  陈雪佳·佚名
  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人变兽(战歌之二)·徐志摩

    朋友,这年头真不容易过,你出城去看光景就有数:&mdash;&mdash;柳林中有乌鸦们在争吵,分不匀死人身上的脂膏;城门洞里一阵阵的旋风起,跳舞着没脑袋的英雄,那田畦里碧慧葱的豆苗,你信不信全是用鲜血浇!还有那井边挑水的姑娘,你问她

  • 卷九·汪广洋

    钦定四库全书凤池吟稿卷九    明 汪广洋 撰三言诗短歌行赠别一首歌停云酌春酒送君发为君夀弹青萍鼔素瑟何以赠双白璧车儿膏马儿秣时载阳鸣鶬鸹戒仆夫肃徂征陟远道扬飞旌慰尔民崇尔德君子心我无忒四言诗采薇【甲

  • 段克己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段克己(1196-1254)字复之,号遁庵,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金末以进士贡,金亡不仕与成己避居龙门山(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元

  • 卷二十三·吴广成

      熙宁四年、夏天赐礼盛国庆二年春正月,筑罗兀城,延安河东兵来攻,败之铁冶沟。梁乙埋闻中国立更戍法,分置陕西五路四十二将,谋大举,乃筑城于抚宁故县北之滴水崖。崖石峭拔高十余丈,下临无定河,谓之罗兀城,以扼横山冲要。延州

  • ○正大本第二·宋濂

    上既御极,即立长子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定大本。 (&lsquo;以定大本&rsquo;、&lsquo;大&rsquo;原作&lsquo;太&rsquo;,据清借月山房汇钞本、清胜朝遗事初编本改。) 戒之曰:&lsquo;天子之子与公卿士庶人之子不同,公卿士庶人之子

  • 崇陵传信录·恽毓鼎

    德宗景皇帝为宣宗之孙,醇贤亲王之长子,母曰叶赫纳拉氏。以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诞於宣武门內西太平街醇王府之槐荫斋。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穆宗上宾,前星未曜。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宫中定策,以初六日夜半,具法驾迎上,入承

  • 第四十六卷清乾隆(三)·缪荃孙

    四十一年正月庚寅,阿思哈暂署漕运总督。二月庚戌,蠲上元等三十九州县、镇江等五卫四十年旱灾额赋。三月癸未,萨载兼署江南河道总督。戊戌,富德革逮,陶易为江宁布政使。四月甲子,以阿思哈为漕运总督。五月癸酉,孔传炣为江苏按

  • 一○四一 质郡王永瑢等奏《河源纪略》底本告成所有纂修等请旨议叙折·佚名

    一○四一 质郡王永瑢等奏《河源纪略》底本告成所有纂修等请旨议叙折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二十四日臣永瑢等谨奏,为《河源纪略》全书底本告成,恭候钦定,赶缮正本事。臣等于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内钦奉谕旨,同总纂官纪昀、陆锡熊等

  • 原跋·佚名

    皇清膺大宝命,拓迹垂统;四裔逖听,冠带偕来。皇上缵武,策勋西陲,大功载蒇。垓埏所极,莫不尊亲;用弼亿万祀丕,丕基讫乎无外。三古之隆,方斯蔑矣。先是,乾隆岁戊辰(一七四八),王师平定金川;皇上念列朝服属外臣式增式扩,爰敕所司绘「职贡

  • 第七节 千八百四十八年之革命·梁启超

    嚏矣,眼跳矣,灯花矣,乌鹊噪矣,蛰雷鸣矣,风满楼矣,涛涌堤矣,积维也纳会议以来三十年之奇怨殊毒,乃孕成欧洲十九世纪第一大纪念之岁。实1848年,于是法都巴黎之二月革命起,阿良朝王统一旦轰毙。路易·拿破仑被举为大统领,而第二次之

  • 卷四二·邱濬

    ▲乐律之制(上之下) 《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生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陈澔曰:“凡乐音之初起皆由人心之感于物而生,人

  • 卷三·柯尚迁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全经释原钦定四库全书周礼全经释原卷三明 柯尚迁 撰天官下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罋【食音嗣】释曰人君以

  • 潭州石霜诸禅师·惠洪

    禅师名庆诸。庐陵新淦陈氏子也。生而神俊。标致闲暇。年十三。独游南昌。爱西山。往游览忘返。沙门绍銮与语奇之。谓人曰。此儿自奋如此。他日未易量也。容纳之。诸事之。十年如一日。乃剃发。诣嵩岳受具。时洛下毗尼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佚名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ldquo;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

  • 居士分灯录卷上·朱时恩

    云间 心空 朱时恩 辑同郡 心岫 王元瑞 阅维摩诘(释迦会下法王子)中天竺毗耶离城。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辨才无碍。游戏神通。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其以方便。现身

  • 第五十七章 征服鲁哈那之敌·佚名

    名鲁伽住于玛伽库多鲁沙之将军为真实而刚勇之人,以挫周罗人之骄傲(一)[彼]熟知旧惯仪礼克脱民众,于鲁哈那地方即王位住于加奢罗村。(二)其时有名之器提大威力者之王子,谓彼代代[血]统有其他之荣华。(三)知名玛那之加沙婆王之[王]子为

  • 顾正红之死·田汉

    独幕剧,田汉著。顾正红之死是计划中的《黄浦潮》(为纪念“五卅惨案”而作)中的一场,写于1931年5月.1933年2月收入现代书局版《田汉戏曲集》第二集,仅此一场。1983年收入中国戏剧出版社版《田汉文集》。大群的工人围在日华纱

  • 乙酉扬州城守纪略·戴名世

    宏光元年四月二十五日,大兵破扬州。督师太傅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史可法死之。史公,字道邻,顺天大兴人,始为西安府推官有声,历迁安庐兵备副使,升巡抚,丁母忧,服阕起,总督漕运,巡抚淮阳,久之拜南京兵部尚书。当是时,贼起